安溪县立足茶乡特色,设立“民情茶室”,打造一个了解民意、解决民困、释放民怨、凝聚民心的窗口,构建村级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
一杯清茶解民忧
以茶为媒暖民心
“住建局专家的讲解,让我打消了一直以来对自家房子‘平改坡’的疑虑,政府还给补贴,真是太好了。”近日,安溪县城厢镇经兜村“民情茶室”里,村民孙才龙高兴得合不拢嘴。他的开心事得益于今年8月起安溪县设立的“民情茶室”。
当天一大早,在经兜村村口交通要道旁的“民情茶室”里,来自县住建局的技术员王竹旺正针对农房改造中的“平改坡”问题,为群众答疑解惑。
孙才龙带着一肚子问题来到民情茶室。“听说如果要修建的房子是平改坡,政府会有一些补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具体怎么补贴?补贴多少?”原来,孙才龙家里的房子刚盖好不久,三楼楼顶却一直漏水,这让他苦恼不已。
“咱们这个‘平改坡’政策的补助标准是150元/平方米,如果是立面装修就是50元/平方米,你需要签好这个承诺书……”
茶业是安溪的支柱产业,喝茶聊天是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在“民情茶室”,喝的是茶,谈的是政策与需求,暖的是群众的心,就在这泡茶之间,孙才龙的疑问一一得到解答。
“政府的补贴可让我经济负担减轻不少,太好了!”孙才龙心满意足地回家了。他说,要马上着手进行自家房子的平改坡,没有后顾之忧了。
民情茶室以“茶”为媒,农村许多老大难矛盾和问题得以化解。不单单是经兜村的“平改坡”,城厢镇仙苑村群众反映违规搭建钢筋厂的非法建筑物自行拆除了,参内乡田底村兴泉铁路建设中的安征迁成功推进了,湖一村村民住房问题得到解决了……在“民情茶室”里,群众更想讲、更敢讲,讲得深、讲得透。
“民情茶室按照‘一支服务队伍、一名牵头人员、一名专职联络员、一个办公场所、一套工作制度’等‘五个一’标准设立。”安溪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友智介绍,通过一杯清茶拉近了党群干群的距离,推动了政策宣讲、民主议事、民情反馈、便民服务、文明乡风。
乡村治理新阵地
“我们要把握千载难逢的机遇,主动对接高铁经济,整治农村污水、生活垃圾和裸房,优化人居环境也应成为重中之重。”在参内乡田底村的“民情茶室”里,村两委干部和群众代表正围绕乡村治理进行热烈讨论。
“群众聚在哪,茶室就设在那里。”陈友智说,安溪是典型的山区县,农村地域广阔、点多、面广、线长,群众居住分散,他们充分运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乡村振兴服务队驻地等群众聚集的有利位置,设立“民情茶室”。
“民情茶室”建起来,更要用起来。为此,安溪通过建立受理服务、矛盾化解、情况报告、走访帮扶等10项工作制度,确保真正用好这一阵地。
“民情茶室”还推行“群众点单、支部派单”的服务方式,根据收集群众反映的政策、制度、法律、医疗等方面诉求,定期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讲解、答疑解惑。在与群众茶盏交错、谈笑风生间,暖民心、解民忧。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不是党委政府的独角戏。沟通顺畅了,道理明白了,老百姓才能成为这台戏的主角。”城厢镇党委书记张文深感慨地说,有了宣传政策、澄清是非、传播正能量的“民情茶室”,干群关系和谐了,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调动起来了。
据悉,自8月以来,安溪已在74个重点村设立105个“民情茶室”,直接联系服务2万多名群众,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62条次,开展政策宣讲、法律咨询、医疗服务等交流活动81场次,有效化解矛盾纠纷22起,化解农村积案6起,群众满意率达100%。(通讯员林清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