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罩到头盔,抢在风口上挣钱的文化基因,已经渗透到义乌人骨子里,白龙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一纸通告,头盔的意外之财
由于新冠病毒爆发,义乌外贸生意几乎停摆,“街上的中东人少了很多”。
来义乌做阿语翻译多年,白龙第一次感到义乌的冷清,他自己也从近3万/月基本工资,直接降为0。
白龙不缺钱,但外贸恢复遥遥无望,他整天无事可做,而随后的头盔热把他裹挟到头盔生意的意外之财。
5月15号,有人在义乌生意伙伴群内丢出了一条公安部交管局展开“一盔一带”的行动通知:
6月1日期,对未按规定戴安全头盔的,将进行记分\返款处理。
瞬间,群里炸开了锅,“求2万个头盔,3证齐全”,头盔被这群待业的义乌人看成了商机,而白龙也加入了这场盛宴,
在头盔生产-批发-零售的链条中,白龙充当一面掮客,他向司库财经表示,在义乌做头盔生意的圈子里,他们都戏称自己是“倒爷”。
所谓倒爷,主要拿订单需求,再从一级经销商或是厂商进货,填写收货地址,直接发送给客户。
对白龙来说,这门生意没有任何风险,用客户的预付款付给工厂订金,不需要自己垫资。
头盔倒爷的收获丰厚。
但即便是白龙,也只是头盔生意无数层级中的一环,越往上获利越多,十几个头盔倒卖群,每个群两三百人,全部都从一家一级经销商进货,“那个经销商能从厂商直接拿货,一天就能挣到2000多万。”
热钱快没了,6月将消退
但他清楚,这是一笔因政策监管而带来的意外之财,”最迟6月中旬,头盔生意就没得做了。”
头盔热度消退比白龙预计的要早,这种变化从五天前便慢慢开始。。
5月20日,公安部交管局发布通告,公告称:
因企业头盔价格暴涨,公安部决定对骑乘电动自行车不佩戴安全头盔的行为,继续开展宣传引导工作,而不再实行记分,罚款。
交管所的通告稳定了消费端,也传递到生产,批发端。
“以前都是发布购买信息的多,20号后卖头盔的信息越来越多”。
而销售量印证了他的判断,白龙的销售不断下降,16日25万,17日13万,21日0.5万,22日0.2万。而买家也从预付款全款支付,变成了交60%的订金。
“刚开始时,我们都说,上半年卖口罩,下半年卖头盔”,白龙说,他曾经当过口罩倒爷,赚得盆满钵满。
本以为头盔能再赚一波钱,但是没想到头盔的红利期消失的这么快。
在采访的最后,司库财经试图询问头盔生意挣了多少钱
白龙笑着推脱,“赚了一些钱,但很稀松平常,在义乌只要有能力,能吃苦,赚钱不是一件难事。”
事后,司库财经在整理采访录音时,通过价格和销量等细节,我们估算,在10天内,白龙在头盔上,赚了至少百万。
从口罩到头盔,义乌真是一座神奇的城市,所有的商品都可以这里找到。
而它神奇的背后,不光是浙江104万家工厂的制造业,也不只是470万平方米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而是21万像白龙这类对财富极度渴望,对信息高度敏感的义乌倒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