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了,过去的一年里,你有读到过哪些有趣的书,去到过哪些有意思的书店?
这些书店服务的人群、设计理念等也很多元化,比如有村民自建房改造而成的村民图书馆、留守儿童图书馆等。
01
坪坦书屋
为乡村儿童设计的千窗图书馆
建筑设计:Condition_Lab&UALStudio
地点:坪坦,中国
过去几个世纪,侗族人一直用当地的杉木建造村庄,如今,这种可持续材料在侗寨的地位正在降低。当代生活方式和中国农村对现代城镇化的追求正在挑战侗族的传统文化基因。坪坦中心小学设立于1951年,而现在坪坦中心小学的混凝土校舍建造于20年前。
Condition_Lab希望图书馆可以保留侗族木构基因,希望可以重新唤起侗族人民对他们自己文化遗产的兴趣,让孩子们和侗族村寨重新产生链接,鼓励他们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欣赏这些宝贵的文化。
图书馆在一个传统的木构房屋中嵌入了一个无止境的楼梯,一个由踏板组成的、无限延伸的环。为了增加神秘感,这个楼梯并没有目的地,它就是目的地本身。建筑的外墙由书架和可以俯瞰庭院的窗户组成的矩阵组成。
坪坦书屋不应被定义为一个传统的儿童图书馆,而是一个可以让孩子们一边读书一边玩耍的地方。这也是中国乡村图书馆的新范式。建筑师希望坪坦书屋能让人们意识到建筑的社会性也同等重要,社会影响力并不一定跟巨额资金挂钩,设计也不仅存在于高端项目之中,而建筑本身就必定有它存在的意义。
02
不只是图书馆
83年历史的澡堂古迹改造
建筑设计:柏成设计J.C.Architecture
地点:台湾台北
以“不只是”作为号召的新形态阅读空间“不只是图书馆“,于2020年7月1日在松烟的北侧澡堂重新开张。建筑师赋予80年历史的室内澡堂一个全新生命,走出室外还有一座充满诗意的户外花园,从里到外沐浴在独特的沉浸式阅读体验中。
“泡书区”延伸室内澡堂意象,跳脱澡池既定的跨入式座位,打造了环书围绕的下沉式阅读区域。缓缓步入其中,就能享受被书籍包围的空间,一边向下的同时一边让心跳缓慢下来,那种感觉是温和且让人沉澱的。
而这里还不同于以往图书馆大张桌面的工作氛围,以书籍堆砌排列成的阶梯式座位,能轻松的阅读与交流,中岛则作为书籍摆放、展览呈现的延展式平台,更可弹性的举办各式讲座活动,让灵感、话语于泡书池中汇集。
顺着阶梯向下,揭开尘封近半世纪的北侧烟厂女员工澡堂。尊重古迹建筑的不完美与建筑限制,不多添加更多的钢筋与螺丝,阳光随着通风天井洒落与悬吊的钢索编织圆弧灯饰相互辉映。
花园其内部空间有着私密而宁静的氛围,不同层次的绿意衬映着清碎石的灰,在这个朴素、和谐的空间里,光影和形式无不展现着优美的气质。花园似乎顿时浸润于神秘、无声的世界,静静的流露着曾经的历史。
03
树林里的图书室
小学校舍改造的图书馆
建筑设计:空间里
地点:上海市崇明区前哨村
前哨村位于崇明岛的北部,从1968年开始围垦至今已41年。前哨湾艺术部落便坐落于此,意图通过“艺术旅游”这样一种形式让崇明岛发展出新兴的文化经济产业。图书室原先是一栋破败的平房,为前哨小学校舍。校舍年久失修已经成为危房,受当地政府委托,建筑师在拆除后的原址新建一座图书室,同时兼备咖啡馆的功能,作为服务于前哨湾艺术部落的配套设施。
建筑师用杉木桩布置成“树林”,消除了房子的固有几何形象,弱化建筑的外在边界,将周边的环境营造成像树林那样朦胧、虚幻、具有神秘感。柱林共使用了300根木桩,直径是150mm和200mm两种规格,露出地面的高度有2.5m、3m、3.5m、5m、6m五个长度,利用近大远小、近疏远密的视觉原理进行巧妙布局,产生更大更深的视觉效果。
“树林”和“林深处”的图书室在一个狭小的场地内形成了纵深感极强烈的空间体验。人在独特的空间再现手段和近大远小的生活经验同时作用下,能从无深度的画面中感受到空间的延伸和放大。
穿过“树林”,是一段连接图书室和河畔庭院的过廊。在镜面墙的反射中,视觉里的空间边界似乎消失了。人、树林、河畔景色的相互反射,形成从非现实转化到现实的过渡空间。
长方形的建筑空间规整而通透,设计中没有做过多的分隔,以便适应运营中不同的功能需求。室内的桌凳等家具采用原木作为材料,结合大面积的落地开窗,将基地周边环境的自然属性容纳进建筑内部。
面向道路一侧的视野被柱林遮挡,亦隔绝了道路带来的干扰,室内空间更显静谧。柱林的影子投影在室内,在遮蔽午间强烈的日光的同时,也让室内充满了深处树林的氛围感。
04
白“止间”书店
白色的“净”空间
建筑师:水木言设计
地点:常德,中国
老西门街区原来为明、清以来常德市武陵城内大、小西门所在。重建之前,这里几乎被人遗忘。改造之后,这里成为了常德为数不多,且保存相对完整的原居民生活街区,并且是中国级文旅创综合体。
选址在街区中间位置的书店,它应该定义成一个能让人阅读,思考、安静下来的场所;是老西门街区人文肌理的透气口。原居民的生活方式将通过书店的一呼一吸中不断进行新陈代谢。
书店的空间有别于其它空间形态的闹与繁密,它是相对安静、纯净、缓慢的。建筑师对空间中所出现的可视界面基本上都是做了白的处理,希望能达到一种饱满的“白”的状态。
老西门还保留着传统窨子屋建筑,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窨子屋形似四合院,多为两进两层。外面高墙环绕,里内木质房舍,屋顶从四围成比例地向内中心低斜,小方形天井可吸纳阳光和空气。
05
南京先锋汤山矿坑书店
矿坑采石场地改造的书店
建筑师:SEU-ARCH,艺合境建筑
地点:南京
先锋汤山矿坑书店位于南京汤山矿坑公园内。项目缘起于矿坑公园入口处靠山而建的一座废弃多年的20米高双筒砖窑。
矿坑公园是近年来南京乃至国内城市双修的重要典范,这里曾是汤山最大的废弃矿坑龙泉采石场的所在地,现已重生为集观览体验与休闲游乐为一体的开放性主题公园。
设计的总体策略是在提取砖窑双筒原型的基础上,把竖向的垂直形态转化为水平形态,将筒转化为拱。拱不仅在形态上与砖窑形成呼应,且其形式的古典性和精神性恰与先锋书店的内在气质相匹配。进而依据书店的基本功能对水平双拱进行拉伸、分离、切割、旋转等操作,来设计和布局相应的平面。
书店的室内墙体没有额外装饰,凸显了材质的自身色彩。双层墙体不仅节能,且很好的隐藏了设备管道和雨水管。书店的吊顶和走廊栏板部分都采用了黑色的拉丝网板制作,大台阶栏板及咖啡厅吧台和相应的楼梯栏板采用黑色的烤漆钢板进行形态的一体化处理。
06
南京园博园先锋筒仓书店
工厂水泥仓中的梦幻世界
建筑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项目地点:南京
南京城郊的汤山上,十个高耸的圆柱形灰色水泥筒仓兀自伫立于此。在园博园建设的契机下,所有被破坏掉的要被重新修复,当然也包括水泥厂的老建筑群。于是这十只水泥筒有了新的名字:先锋书店。
“仓”是描述功能。曾经的“仓”是“料仓”,分为两层,上高下矮,中间由管道连通,上方的石料经过机器粉碎之后通过漏斗落在一层的矿车内。现在的“仓”,是“书仓”,分为三层,读者可以顺着楼梯走到屋顶,穿梭于十个圆形花园之间。
“筒”是对形状的描述。十个筒仓是十只直指天空、通向梦境的隧道。建筑师利用圆柱形空间的特质,在十个仓内创造了截然不同的空间体验。
南京园博园,从规划理念上是对这片山野伤疤的修复;正如园博园总设计师崔愷院士所讲:“修复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创造未来”。希望这伫立于园博园一隅,化身“先锋书店”的十个筒仓,能为人们带来发自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感动,或许还能带来精神的慰藉与疗愈。
07
扬州慢×新华书店
古城中的藏书阁
建筑设计:WutopiaLab
地点:扬州
WutopiaLab受业主邀请在扬州古城区里把一间新华书店及其辅房改成了一个藏着书店、民宿、展览、会议、茶室的宝藏盒子。它向扬州人民展现了继承历史展现未来的可能性。
成立于1949年1月28日的国庆路新华书店是扬州的第一家新华书店,它的前身是原民国时期“建国书店”,解放后被接管。经历70年发展,承载了几代人回忆的国庆路新华书店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破败。扬州市政府和业主希望联手复兴新华书店并带动古城区的城市更新。
在书店盒子和民宿盒子之间的杂院被清理干净,这才是整个扬州慢项目的中心。中央庭院是一个空盒子。建筑师在原本破败的庭院中植入一个亮晶晶的“空盒子”,它以空这个特征联系了书店、民宿和后院。
通过庭院设置的景窗,花砖墙,月洞门,人们可以窥见不同颜色和肌理的旧城面貌。他们试图拥挤进来,但又被阻挡在外。在这个平静的院子里,人们会慢下来,许多思绪和记忆会涌上心头。
08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
水田中的诗意书店
建筑师:迹·建筑事务所(TAO)
地点:屏南,中国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位于福建屏南厦地古村村落北侧,被一片水田环绕。建筑的前身是一座荒废已久的当地民居,在建筑师到来时仅保留着三面完整的夯土老墙和残破的院墙。残存的老墙被视为容器,包裹了混凝土和钢结构建造的新建筑,形成当代与传统的对话。
在内部,两面折线形的混凝土墙成为新的结构主体,两层楼板由此向两翼悬挑展开,在角部与夯土墙衔接,给予老墙结构稳定,边缘处则与老墙脱开让光从天窗进入内部。
在建筑最中心,一根钢柱穿透混凝土结构并在其上支撑起一个伞型屋顶,其位置和形式暗示了已消失的老宅屋顶,伞下的遮蔽空间提供了阴凉和远眺的场所,犹如田野中升起的一个凉亭。
光从顶部天窗进入,穿过折线形楼板与夯土墙之间的缝隙,在某些时刻,充分描绘夯土墙的沧桑。混凝土以屏南本地碳化松木为模板,木纹混凝土粗野而细腻,与古老斑驳的夯土墙形成新材与旧物的对话。
09
帕拉第奥建筑书籍藏馆
牛棚更新而成的图书馆
建筑设计:CrawshawArchitects
地点:WIMBORNE,英国
新图书馆坐落在Dorset郡的二级Stanbridge磨坊农场的庭院内的一组外房中。主屋是一座漂亮的乔治亚风格的农舍,下面有一条浅河,可以转动一个保存完好的水磨坊。图书馆建筑最初是一个牛棚,但40多年来一直用于储存农场机械和花园维护设备。
业主要求很高,建筑师需要将这个不受喜欢的外围建筑变成一个可以吸引人们频繁使用的地方。改造需要把以前狭窄、灯光不足的农场建筑改造为图书馆和办公室,尤其是容纳私人收藏的书架,包括一部分帕拉第奥建筑历史的书籍。
建筑师尊重了现有建筑的历史,结构干预仅限于拆除两个原来的木桁架。三盏新的保护式屋顶灯嵌入拱顶,为书栈提供了自然光。
10
维比图书馆及文化馆
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丹麦式山墙
建筑设计:Christensen&Co.Architects,PrimusArkitekter
地点:维比,丹麦
维比图书馆和文化馆是这一丹麦小镇的全新“会客厅”,这一新筑的文化场馆既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场所,也是一条穿越小镇城市空间的捷径。而这些建筑特质也得益于其中对社交空间、开放布局和自由通道的着重打造。
二层的设计为开放式平面,该层所有的空间都串连在一起。图书馆区域被放置于当地历史档案馆的附近,可以使游客畅然地探索小镇的丰富历史。
天井将两层楼连接形成了通高空间,从而让游客可以更好地体验建筑的整体活力。
维比图书馆及文化馆是面向所有市民的聚会场所。在这里,市民可以参与到创意活动、知识探索、对当地区域发展的历史研究之中。图书馆还有专供小朋友玩乐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