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即商店,是坐商进行贸易活动的场所。唐朝封演《封氏闻见记》写道:“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可见陕西省早在1000年前,就已习用“店铺”一词。如今,民间习惯称大者为“店”,小者为“铺”。另外,旅舍也叫“店”,旧时称住旅舍为“住店”。
店铺的营业场所,叫“店面”、“铺面”。
店铺贸易中,值得记述的民俗现象有:
一、字号
字号,即商店的名称。陕西省各地都有一些著名的老字号。秦腔名丑晋福长在《逛西安》中唱道:“穿绸褂缎‘老久章’(绸缎店),戴金插银‘老凤祥’(首饰店),全家照相找‘大芳’(照相馆),想生贵子‘藻露堂’(中药店),磨盘眼镜‘德华斋’(眼镜店),南华公司(糖果公司)吃洋糖,第一市场(商场名)买耍货(玩具),世界药房(西药房)看洋房。”
旧时,陕西省店铺的字号,喜欢采用吉祥的字眼以及“仁”、“义”、“忠”、“信”等字。例如,在公私合营之前,耀县的私营棉布店的字号,有“兴顺德”、“心意诚”、“忠信源”、“振兴长”、“复兴诚”、“春生祥”、“德义长”、“致忠源”、“仁义诚”、“志顺诚”、“振兴祥”,等等。
中药店的字号,一般称作“堂”。相传这和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曾坐堂行医有关。例如,白水的“乾元堂”、“德合堂”,户县的“福善堂”、“广益堂”,华县的“福寿堂”、“世新堂”,耀县的“德济堂”、“万龄堂”、“鸿春堂”,神木的“万春堂”等。
饭馆的字号,有的求风韵典雅,例如,西安市清真饭馆中的“清雅斋”、“天锡楼”、“一间楼”。有的突出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如西安清真饭馆的“老孙家牛羊肉泡馍”、“老金家烧鸡”、“辇止坡老童家腊羊肉店”等,都以“老”标榜自己的传统。辇止坡老童家腊羊肉店,原名“仁义永”。相传1900年,慈禧太后挟持着光绪皇帝巡狩到西安期间,一天,她路过广济街口时,因嗅到“仁义永”煮肉的浓郁香气而停辇。“仁义永”的掌柜童明得知后,连忙切了一块顶好的腊羊肉奉献上去。慈禧品尝后,赞叹不已,决定赐匾奖赏。太监李莲英、军机大臣鹿傅霖见此地是石漫坡路,太后又是在坡前停辇的,便想出了“辇止坡”的匾文。慈禧听了很高兴。让书法家刑庭维手书。于是“辇止坡老童家”的金字门匾便在肉铺门口悬挂了起来。这腊羊肉的名声,也随着新字号越传越远。
旧时,每家店铺都要请名流或书法家书写店招。西安市鼓楼什字路西,曾有一家大中药店,叫“西鹤年堂”。相传该店门楣上挂的堂名匾额,系明代大奸臣严嵩所书。旧时西安写招牌最多的是岳松侪、马荣福、周伯敏、寇遐、王静一等人。
二、幌子
幌子,又名“谣子”、“市招”、“招幌”。旧时,店铺门首悬挂幌子作为商店的招牌,用以标志经营的性质。幌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文字幌。有用木板制造的,也有竿头悬一个布帘的。上面写字,字少而精,酒馆写个“酒”字,当铺写个“当”字,裁缝铺写“成衣”,理发店写“整容”等。也有字数稍多的,如接生婆写“快马轻骑,某氏收洗”。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形象幌。用商品的模型作“幌子”,如鱼店悬挂一条木鱼,面店悬挂纸条,卖膏药的画片膏药,卖剪刀的画一把大剪刀,卖烟叶的檐下悬个木制的大烟袋。
实物幌。是卖什么,挂什么。卖木炭的门前挂一节木炭,卖麻的门前挂几缕麻,卖线的挂几撮线,草料铺则用竹竿冲天缚起一束稻草。
象征幌。是用物件的形象作为店铺性质的象征。如小客店悬挂一个柳条笊篱或一盏灯笼,颜料店挂彩色木棍,寿衣店门前摆一只大黑鞋子模型。
幌子不仅显示商店经营的性质,也可区别商店的等级和民族,如饭店幌子是挂满布条的罗圈,大饭店挂三个,小饭店则只挂一个。罗圈下缀红布条的是汉族,缀蓝布条的则是回族。
幌子还可以区别商品是专营或兼营。卖麻的和卖线的,若挂数缕则是专营,只挂一缕则是兼营。烟袋铺门前只摆乌木条的表示专卖袋杆,摆个大烟袋表示出售烟锅、烟嘴、烟杆等全部零件。
旧社会中国的文盲占人口的多数,店铺用幌子作招牌,大大便利了不识字的群众,起到了推销商品的作用。解放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幌子已退出了商业宣传阵地。但现代商品橱窗陈列的商品实物、电动模型及理发店门前的三色斜条纹玻璃转动圆柱等,也可以说是幌子风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此外,店铺对联也能起到幌子的作用。有些中药店门前贴着这样的对联:“没药就是没药,岂能以羊易牛;细辛更加细辛,焉能指鹿为马。”其中“没药”双关“无药”和中药没药;“细辛”,药名,谐“细心”。这幅对联不仅点明了商店的性质,而且宣传了自己的商业道德,从而起到了招徕顾客的作用。对联如果是“座上不乏豪客饮,门前常扶醉人归”,人们一望而知是酒馆。有些对联比较怪,会使顾客过目不忘,如:“来来来来了就好,好好好好了再来。”
三、商号组织
自东自掌。财东、掌柜、伙计均系一户人家或者其亲友,小型店铺皆属此类。
合股联营。由几户财东垫资,顶股合伙经营,盈亏按股均摊,中型商号多属此类。
劳资合营。由一户或几户出资,雇请掌柜、伙计管理字号,盈亏由东家负责,雇员按劳绩领薪,中型以上商号和官宦巨富之家的店铺便属此类。
商号的从业人员,有:
东家。也叫“财东”、“老板”,即出资者。
掌柜。即领取东家资金进行经营的人。一般设1~3个。大掌柜经理全盘。二、三掌柜的分工各地不同,神木县二掌柜外出组织货源和推销商品,俗称“站码头”;三掌柜主管财务,俗称“坐柜”。在耀县,二掌柜协助大掌柜处理店务;三掌柜则处理店内杂务,并与其它商店接洽交易诸事。
把式。是具有一定经营技能的人,以姓尊称为“某大(音答)”。有的任会计,称“管账先生”。有的专司行情信息、进货、批售等外勤活动,称“街客”。有的站柜台卖货。
学徒,也叫“相公”,平时以姓称为“某相”。学徒到店之前,要请二人作保,定立契约。写明在店期间,若发生天灾人祸,一律由自己负责。他们黎明即起,上门,下门,打扫庭院,烧茶,做饭。另外,还要为掌柜烧炕铺被、倒尿盆、倒茶、端饭、点水烟、擦烟盘。无事则端坐柜台等客上门。他们从早忙到深夜,稍有不周,就要遭掌柜打骂。学徒无工资,由商号提供食宿。
把式和学徒,统称“伙计”。
旧时,私营商号以其所订店规商约为内容,对店员、学徒进行接待顾客、珠算书法、商业经营管理等知识教育,俗称“相公学生意”。
四、经营方式
掌柜领了东家资金,商定了所开店铺的字号后,请中证人建立“万金账”立约。东家为一方,掌柜为一方,在账上载明资金数额:破账年限、双方分配比例,以及相互遵守的规约。
顾客进店,如果什么货物未买而离店,掌柜便对站柜台的询问原因。除因缺货外,站柜台的就会受到斥责。有的大商号,还设一名“柜头”负责观察来往客人,防止店堂发生纠纷和意外,并观察站柜台店员是否殷勤、机灵。如果连续多次让顾客空手离店,站柜者即会被辞退。所以商人常说:店员上柜台,犹如士兵上前线,不能怠惰。
在经营中,最重“明、准、活、快”四个字。明,即情况明,掌握市场行情,大商号还设专人到市面了解情况,并随时与外埠商号保持联系,互通市场信息;准,即看得准,做得准,对货物该压则压,该放则放,丰收年压价囤积,歉收年高价出售;活,即机动灵活,如行情看涨,便及时购进,行情看跌,就及时卖出;快,即比同行业快一步,做到进货快、销货快。
旧时,私商投机耍奸、假冒牌子、少尺短秤、掺杂使假、哄抬物价的现象极严重。例如在粟店交易中,讲究大斗入小斗出、眼快手快。籴时,“刮高面”(手抹斗梁),一斗粮多收三四合;粜米时,刮凹面,一斗粮少付三四合。烟酒行中,常以劣充优,掺水弄假,坑害顾客。棉布业中,拉紧布量尺,似有让头,实则短尺。
春节期间,东家要给商号内员工,包括学徒在内送“红包”,根据各人对商号贡献大小区别行赏。安康等地,一般商号辞退人员,在正月初三之后。安康大商号东家在正月十七设酒席款待掌柜。掌柜在席上向东家汇报一年来生意盈亏及来年打算。到了腊月三十日,东家再设酒席,给全号上下人等个个敬酒,道谢一年辛苦,勉励来年努力。
五、暗码
私营商号从外地购进的商品,种类繁多,店内人员记不清进货价格,即用暗码标明。暗码选用10个汉字来分别代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暗码极为保密,仅内部人员知晓。
当年耀县长盛东的暗码是:
春(一)为(二)一(三)岁(四)首(五),梅(六)占(七)百(八)花(九)魁(十)。
永庆生的暗码是:
星(一)垂(二)平(三)野(四)阔(五),月(六)涌(七)大(八)江(九)流(十)。
泉丰盛暗码是:
由(一)中(二)人(三)工(四)大(五),天(六)主(七)井(八)羊(九)非(十)。
例如,长盛东购进茶壶一箱,每个进价加费用系一元,即标明“春元”茶壶一箱;每个进价加费用二元,则标明“为元”。内部人员一看就知道茶壶的低价,以利销售。
六、账簿
旧时,陕西省私营商号,沿用传统的记账方法。各地的方法不完全一致,本志以耀县为例。
普通商号的日用账薄,分流水账和底账两种。前者是边经营(含购进、销售),边记账;后者是由前者转记的,类似现在的分类账。流水账每日营业终了要立“四清册”:一、旧管,即昨日结存转来之账簿数;二、新收,即当日营业之收入;三、开除,当日之付出数;四、实在,指结存数,也就是转次日之账簿数。商号立“四清册”时,由管账先生或掌柜唱数,相公打算盘记载。除流水账和底账以外,还有伙食杂账、四乡往来账,它们是正式账簿的辅助备查账簿。
私营商号,都以农历月日为记账之日期。记账均用毛笔竖写。记账数码有大写码和苏州码两种。
大写码: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苏州码,也叫“草码”、“商业通用码”,即〡(一)、〢(二)、〣(三)、〤(四)、〥(五)、〦(六)、〧(七)、〨(八)、文(九)、十(十)。
各商号账务与银钱,均由一人兼管。多由诚实可靠,被掌柜信得过的人担任,称为“管账先生”或“账房先生”。账房先生不仅要遵循掌柜的意图和要求记账,而且要对账面之各项数字了如指掌。在掌柜询问时,能做到对答如流,方为称职。所有账簿,除掌柜可以随时查询以外,一般严禁他人翻阅,以防泄露机密。
耀县在民国时期,自东自掌的小本私营商号,很大一部分没有建立正规的帐簿。
七、特殊的店铺
陕西省各地除一般的店铺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店铺。例如:
当铺。即专门收取抵押品,放高利贷的店铺。旧时,一些急于用钱之人当告贷无门时,就将家中衣物、古玩拿到当铺去典当。典当时要立契约,定明典当物的名称、典当的价钱、典当的时期,叫“当票”。在耀县,当金最高数额只能当半,即典当者所持实物价值的百分之五十。当户要是过期不赎,典当物就归当铺所有,叫“拆当”。继而“出号”,即由当铺作价变卖。当铺获利厚而且稳,常有比较牢固的势力作靠山,因而有这样的谚语:“惹不起的当铺”。建国后,当铺逐渐消失。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现在又出现了新的当铺。
钱铺,主要业务是以钱换银或以银换钱。也可将碎银换成大块银,或将大块银换成碎银。每次交易,顾客都要给钱铺一定数量的“贴水”,也就是手续费。此外,钱铺还经营汇款、放债等业务。清代地方钱商均出“钱帖”。同官县(今铜川市)银贴分“五百”、“一串”、“二串”三种,通行于该县及宜君、中部(今黄陵)一带。
钱铺常用的器具除了衡器外,还有夹剪和钱板。夹剪是用来切验银块真伪的,又叫“开宝将军”;钱板是摞放银币、铜币的。建国后,钱铺绝迹。
寄卖所。主要是代客寄卖旧衣物、古玩、以及闲置不用的新衣物等,从中收取手续费。1944年前后,西安市的寄卖所多达40家,绝大多数开设在热闹街巷。寄卖所收取的手续费,起初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货款的10%。后来由于互相竞争,有的寄卖所将手续费降低,收9%,以招徕顾客。直至1943年成立同业公会后,才规定统一扣10%。建国后又降为8%。
八、回坊店铺
西安市大学习巷、大麦市、东新街、麻家什字、洒金桥、桥梓口一带,是回族聚居区。回族经营的店铺中,以饮食为主。其中具有特色的民俗现象有:
清真标志牌。亦称清真牌或汤瓶牌,是伊斯兰教饭馆自古至今一直使用的,表明其清真或回族身份,用于区别汉族饭馆的一种牌子。过去一直用一尺大小的木质牌子。底色一般为绿色或白色,中间画一把“汤瓶”,即伊斯兰教徒小净时盛水用的铜壶。上面写有经文,即阿拉伯文。下面配以汉字,如“清真”、“回回”、“西域回回”等。现在则多以塑料或铜质牌子为主,其规格、样式也比以前正规,由政府民族宗教事务部门制作,统一由政府安放到经过政府认定的清真餐馆,由此杜绝了假冒清真餐馆的现象。
克尔白图。回坊饭馆墙上常贴有此图。其内容是穆斯林朝觐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城与“克尔白”宗教仪式之场面。也有贴如麦地那圣寺的图画。“克尔白”是阿拉伯文karba的音译。
都阿对子。是用阿拉伯文写的对联,其内容是赞颂真主及赞美至圣穆罕默德的。不是按照阿拉伯文的习惯从右到左写,而是按照汉文习惯从上往下。本来,国外穆斯林不贴对联,可是中国回民却用汉民族的对联形式写起了“都阿”。这在阿拉伯文历史上是个创举。
回坊中,早晨和晚上是男人们最忙碌的时候。早上卖油条、甑糕、糊辣汤,晚上卖泡馍、油茶、粉蒸肉。他们把一条毛巾搭在肩上,热了顺手擦把汗。他们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嘴里不停地喊,手下不停地干,手和嘴一块儿来,各有各的用场。一家老少也都成了帮手,儿童帮着运东西,媳妇帮着涮碗,白胡子老汉也帮着呐喊……
回坊店铺
九、财神会
财神,是商界供奉之神。赵公明、“关圣夫子”、“协天大帝”等,都被视为财神。神前的对联是“九州金玉主,万代福禄神”或“人敬神一诚有感,神佑人万福无疆”。旧时,长武县商号普遍立关羽像,初一、十五祭祀不休。
财神的诞辰期,各地不一:韩城是正月初六,洛南为六月二十七、城固为七月二十二日。旧时,在财神生日这一天,城乡商贾都要办会祭祀。他们拿出平日筹集的资金,到财神庙举行祭典;以祈财源茂盛,或者把财神的木主“请”到商会,再顶礼膜拜。祭祀场所,香烟缭绕,鞭炮声不断,鼓乐喧天。祭典之后,每商号一人参加会餐,并请官绅上坐。有些地方,还要唱戏三天,可谓“神喜人欢”。此外,也有各商号自行吃喝,甚至约请亲友相好赴宴的。
韩城的财神会与众有异。每年正月初六清晨,各商号的人抬着祭品,出城在“空”的方向(旧历书有记载)烧香祭祀。回来时带几块黄土,置于神像前,象征“招财进宝”。商人们称这种祭祀活动为“出行”。
商号为了不至于冒犯财神,使财神能够高高兴兴地进店门,平日有许多忌讳。例如,忌冲着店门小便,忌在门口打哈欠、伸懒腰,忌有人踏踩门坎或坐在门坎上,忌朝着店门扫地。人们认为如果不遵守这些禁忌,财神就不会进门。此外,还忌店铺伙计背朝店门坐着,忌坐在柜铺上、桌子上,忌躺在待客的条椅上,忌敲打账桌,忌玩弄算盘,忌反搁算盘。人们认为,否则财神进了门,也会生气,从而退出。
商人们除了经常祭祀财神以外,还有在七月十五日祭祀火神的习俗。商会虽不统一组织祭祀,但是商人们个个捧香盘入庙虔诚跪拜,以祈免除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