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隔夜茶,众说纷纭。有俗语说:“隔夜茶,毒如蛇。”,说的是隔夜茶有害,甚至致癌。然而央视的《是真的吗》节目,又曾经通过试验调查得出结论:没变质的隔夜茶,不仅无害,还有助抗癌。
“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有关这个话题的争议,在茶圈一直没有停止过。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关于隔夜茶的一切。
隔夜茶喝了会“致癌”?这是谣言!
“茶汤放置过夜后,会产生二级胺类物质,而这些二级胺类物质可以转变形成致癌物——亚硝胺”——纯属瞎扯!
首先,二级胺类物质并非茶汤中所特有,而是广泛存在于多种食物中,如米面、鱼制品、肉制品、腌腊制品等,尤以腌腊制品中含量最多。人们从隔夜茶汤中摄取的二级胺类物质是极为有限的,远低于从任何一种主食或蔬菜中摄入的量。
(国家饮用水标准为小于等于1μg/mL)
再者,二级胺类物质并不等同于致癌物———亚硝胺,它本身并不是致癌物,而是需要在特定条件下包括酸碱度、微生物和温度等因素,与硝酸盐发生反应才能形成。所以认为喝隔夜茶就会致癌?简直就是不负责任的造谣。
即便是二级胺类物质在相当条件下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的致癌过程也需要达到一定的含量(每千克体重吸收100~2000毫克),且常年持续性大剂量服用,才会产生致癌作用。抛开剂量谈功效,都是耍流氓!
一般正常的进食量,是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危害性的,喝茶的数量与摄入的饭菜数量相比,更是微不足道。
喝隔夜茶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致癌的。但关于喝隔夜茶是否能有助于抗癌,我们也并没有找到任何科学实验数据可以支撑这种说法。
隔夜茶营养价值和口感滋味都上升了?
再看看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在冲泡5分钟至1小时之间,茶水中的氨基酸总量增加;1小时后开始含量下降,2小时后趋于稳定,儿茶素含量变化则是先增加,再下降,三者变化基本一致。
与此同时,汤里的芳香物质也会挥发,导致口感下降,维生素C和糖类物质的含量大大减少。隔夜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都有所变少,营养价值和口感滋味都不如正常冲泡情况下的茶好。
隔夜茶的重金属和农残含量增加
资料来自《茶叶中10种重金属浸出率》(杨钦沾、陈孟君、温恒、罗汉金)
隔夜茶产生多种有害微生物
从营养卫生的角度来说,茶水暴露在空气中,维生素大多已丧失。而放久了的茶水中浸泡出来的蛋白质、糖分等,都会成为细菌、霉菌等病菌繁殖的养料。
在《普洱茶茶汤存放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及饮用安全性分析》(赵振军、高静、邹万志、黎星辉)一文中,以普洱茶来实验,普洱茶茶汤在存放12小时后,茶多酚等营养成分含量降低,使普洱茶茶汤饮用的营养价值明显减弱;同时微生物数量的增长,增加了普洱茶茶汤饮用安全的风险。
如果装隔夜茶的容器密封不好,还会导致毒虫落入或者爬过,并且茶汤中蛋白质、糖类等成为细菌、霉菌繁殖的养料。
喝隔夜茶对胃有刺激
隔夜茶中会产生大量的游离单宁酸,这种物质对胃黏膜有直接的刺激作用。经常饮用隔夜茶,对我们的胃会产生非常大的刺激。还有人说在高温的情况下,可以不放置常温中而放在冰箱里面。其实,冷藏的隔夜茶对胃刺激更大。
综上所述,茶语网建议,为了身体着想,隔夜茶还是不要喝了。
1.《隔夜茶新说》(纪荣全)
2.《普洱茶茶汤存放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及饮用安全分析》(赵振军、高静、邹万志、黎星辉)
3.《茶水放置过程中茶叶品质成分动态变化的研究》(贾俊辉)
4.《茶叶中10种重金属浸出率》(杨钦沾,陈孟君,温恒,罗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