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一)设立背景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2009年3月2日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防灾减灾日标志
(二)设立意义
(三)2013年防灾减灾主题“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
二、震后自救与互救
地震发生后,积极的展开自救与互救是减少财产损失及挽救生命的最有效方法。
(一)震后自救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震后互救
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四)救人的方法
应根据震后环境和条件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目的就是将被埋压人员,安全地从废墟中救出来。
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哪里该挖,哪里不该挖,哪里该用锄头,哪里该用棍棒,都要有所考虑。
过去曾发生过救援人员盲目行动,踩塌被埋压者头上的房盖,砸死被埋人员,因此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分析和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目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五)施救和护理
三、居民防台措施
(一)台风来临前的准备要点
2.关紧门窗,紧固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
3.从危旧房屋中转移至安全处。
4.处于可能受淹的低洼地区的人要及时转移。
5.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
6.幼儿园、学校应采取暂避措施,必要时停课。
7.露天集体活动或室内大型集会应及时取消,并做好人员疏散工作。
8.不要到台风经过的地区旅游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乘船出海。
(二)台风来了如何避险?
1.尽量不要外出。
3.如果你是开车的话,则应立即将车开到地下停车场或隐蔽处。
4.如果你住在帐篷里,则应立即收起帐篷,到坚固结实的房屋中避风。
居民防台措施之关好窗户、不要在大树下避雨
5.如果你在水面上(如游泳),则应立即上岸避风避雨。
6.如果你已经在结实的房屋里,则应小心关好窗户,在窗玻璃上用胶布贴成“米”字图形,以防窗玻璃破碎。
7.如台风加上打雷,则要采取防雷措施。
8.台风过后需要注意环境卫生,注意食物、水的安全。
四、一氧化碳中毒
天气转冷,防止煤气中毒变得愈加重要。我们只有科学的认识煤气中毒,才能避免危险的发生。
一氧化碳(即煤气)中毒(carbonmonoxidepoisoning)大多由于煤炉没有烟囱或烟囱闭塞不通或因大风吹进烟囱,使煤气逆流入室,或因居室无通气设备所致冶炼车间通风不好,发动机废气和火药爆炸都含大量一氧化碳。
据测试,汽车运行时,发动机转速在每分钟1500~3000转时,所排出的废气中是不会有过量的一氧化碳的;但是,当发动机在怠速空转时,因为燃烧不充分,往往会产生含大量一氧化碳的废气;在运行中,油门过大,转速超过每分钟3000转时,油与空气之比超过了正常的1:12.5,油多空气少,也会出现含一氧化碳极浓的废气。
轻度中毒
头痛、头晕、头胀、耳鸣、恶心、呕吐、心悸、站立下稳,有短暂的意识模糊。
中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加重外,颜面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脉快多汗,步态蹒跚,嗜睡,甚至昏迷。
重度中毒
除昏迷外,主要表现有各种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口唇苍白或紫绀,大汗,体温升高,血压下降,瞳孔缩小、不等大或扩大;呼吸浅表或出现潮式呼吸。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脑水肿、肺水肿、心肌损害、休克、酸中毒及肾功能不全等。
急性一氯化碳中毒迟发脑病
又称神经精神后发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意识障碍恢复后,经过约2—60天的“假愈期”,可出现下列临床表现之一:
北京的一氧化碳气象指数分为4个等级:
3级:自然气象条件不利于一氧化碳扩散,居室内一氧化碳气象指数较高,使用燃煤及炭火取暖等人员要特别注意室内通风,谨防煤气中毒。
当一氧化碳气象指数达2级或以上时,北京专业台将通过电台、报纸、网站等专业服务渠道,将一氧化碳气象指数预报提供给公众和专业用户;
1.冬季天气寒冷时,尽量不要使用煤炉或燃气取暖。如果使用的话,应该安装排烟管道,并且仔细检查管道是否畅通、不漏气。北方的冬天寒冷多风,烟筒水平向外排风会使煤气倒灌反而更增加危险,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把出风口做成90度角,风口朝地面。使用煤炉一定要安装向外抽空气的风斗,并要定期检查有无漏气的地方。煤炭要烧尽,煤炉不要闷盖。如果煤燃烧不完全,加上室外气压低,室内的一氧化碳不易排出就会发生危险。
2.屋内应该经常开窗,不应因为天气寒冷,而将门窗紧闭。一个流通的室内环境可以避免80%以上的煤气中毒事件。
3.在家庭使用煤气时,如果发现火焰的颜色是红色,那么就要注意了,这是火焰燃烧不完全的现象。正常的火焰颜色应该是蓝紫色的。同时,如果,一次没有打着火,就应该稍等一会再打火,等煤气散尽。
(六)一氧化碳中毒应采取什么措施
一旦发觉煤气中毒,一般都会发生头痛,浑身无力等症状。这个时候应趁着意识清醒,尽量在地上匍匐爬行,避免猛然站起,引起血液回流晕厥过去,然后应迅速逃离煤气中毒现场。
2.对于中度中毒、并且神志不清的患者,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
3.如病人情况严重,则应迅速对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然后送医。
误区一:煤气中毒患者冻一下会醒。
寒冷能刺激精神,使人保持清醒。很多人就想当然的认为煤气中毒患者冻一下会醒。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寒冷刺激不仅会加重缺氧,更能导致末梢循环障碍,诱发休克和死亡。因此,发现煤气中毒后一定要注意保暖,并迅速向“120”呼救。
误区二:认为有臭渣子味就是煤气。
一些劣质煤炭燃烧时有股臭味,会引起头疼头晕。而煤气是一氧化碳气体,是无色无味的,是碳不完全燃烧生成的。有些人认为屋里没有臭渣子味儿就不会中煤气,这是完全错误的。
误区三:清水可预防煤气中毒。
还有些人以为在炉边放盆清水可预防煤气中毒。但科学证实,一氧化碳是不溶于水的,要想预防中毒,关键是门窗不要关得太严或安装风斗,烟囱要保持透气良好。
误区四:煤气中毒患者醒了就没事。
煤气中毒患者必须经医院的系统治疗后方可出院,有并发症或后遗症者出院后应口服药物或进行其他对症治疗,重度中毒患者需一两年才能完全治愈。
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它历时短、天气剧烈、破坏性极强的灾害性天气。
强对流天气是以大尺度天气系统为背景,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或决定着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生成、发展和移动过程,而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又对大尺度天气系统有反馈作用。就广东省而言,强对流天气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强对流天气——冰雹
(1)发生季节早、结束迟。
广东的强对流天气一般2月开始发生,至9月以后逐渐减少,个别年份可提前在1月出现,推迟至10~12月结束。
强对流天气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强对流天气——大风
飑线从生成到消亡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一般经历3~5个小时,有6级左右大风,并伴有雷雨。
飑线、龙卷风和雷雨大风最突出的气象要素之一是强风。尽管飑线的水平尺度小,但在其影响的范围内都将发生强大的风、雨灾害,可导致树木折倒,房屋掀翻,瓦砾飞行,人畜受伤受害,庄稼倒伏。由于各类强对流天气有各自的发生季节和发生特点,农业生产为户外作业,又是根据季节来安排的,所以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中的各类作物的危害不尽相同。上述的洪涝、强风、雹是强对流天气灾害中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几种危害。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危害是外力摧毁庄稼,间接危害是由内涝诱发和传播病虫害致庄稼减产甚至绝收。
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成灾种类多,破坏力大,常造成严重灾害,目前尚无有效办法人为削弱及防治,因此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策略。
1、建立抗灾夺稳产的农林牧结构和措施
(三)作物受灾后需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强对流天气灾害发生后,作物除遭受机械损伤外,还有许多间接危害,因此,应根据不同灾情,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抗灾能力等,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四)培育优良的抗强对流天气灾害的作物品种,提高作物抗灾能力。
2、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水平和加强对强对流天气系统的理论研究
3、建立、健全防灾系统
(二)兴修水利,清理沟渠,疏通水道整治脏、乱、差,以防强降水造成内涝积水。
六、空气污染对人的危害
空气污染是大气科学的一个新分支,它是研究在不同气象条件下,进入大气的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稀释、转化和移除的规律及应用的科学。如何防治大气污染,减轻大气污染的危害与影响,构成了当今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
概述
空气污染气象学研究的内容
①污染源和污染物的种类和特性。
③污染物浓度观测与计算技术方法。
④空气污染防治方法。
空气污染
洁净大气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一个人在五个星期内不吃饭或5天内不喝水,尚能维持生命,但超过5分钟不呼吸空气,便会死亡,人体每天要吸10—12立方米的空气。由此可见,消除空气污染或保持污染浓度低于某个限度之下,是何等重要。
污染源与污染物
向大气排入有害物质的源地称污染源,进入大气的有害物质称污染物。大气污染源分人工源和自然源。
大气环境质量(品质)
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优劣程度,称大气环境质量或大气品质。空气洁净则其大气环境质量便高,如远离城市或工业区的山区;大城市或工业区的空气污染严重,其大气环境质量便低。
大气污染的危害与影响
大气污染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造成的危害与影响,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体受害有三条途径,即吸入污染空气、表面皮肤接触污染空气和食入含大气污染物的食物,除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可对心血管系统、肝等产生危害,严重的可夺去人的生命。
③对物品的危害。如对纺织衣物、皮革、金属制品、建筑材料、文化艺术品等,造成化学性损害和玷污损害。
④造成酸性降雨,对农业、林业、淡水养殖业等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防治大气污染,减轻大气污染的危害与影响,构成了当今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题。
大气污染的防治
防治大气污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集体、国家、乃至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可考虑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
③厂址选择、烟囱设计、城区与工业区规划等要合理,不要排放大户过渡集中,不要造成重复迭加污染,形成局地严重污染事件发生。
④绿化造林,使有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减轻大气污染程度。
复旦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城市高污染条件下发生的雾中含有致癌致畸物——多环芳烃。
雾有如此之“威力”,雾里到底都是些啥?复旦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城市高污染条件下发生的雾中含有致癌致畸物——多环芳烃,这些多环芳烃来自于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也就是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
这是国内第一次量化测定了雾霾中的污染物种类及含量,为我国实施控制化石燃料及汽车尾气排放的发展战略、降低大雾对人类带来的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项研究是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系陈建民教授领衔的课题组进行的,通过多年研究,课题组定量揭示了雾水中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及其“源解析”。
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李想博士介绍,课题组通过自行设计的雾水收集器,对一些地区的雾水进行了采样,并运用雾监测仪对起雾过程全程观测。
李想表示,在一些工业城市采集到的雾水大多颜色较深,存在一定污染。雾水中可检测到多环芳烃等有害物。
通过对不同季节的雾水进行检测,课题组还发现,大城市冬天污染要比春天秋天严重很多。“因为冬天大家都在取暖,化石燃料燃烧比较多,造成的污染比较厉害,而且冬天又非常容易起雾。”李想解释说。
高温热浪的标准主要依据高温对人体产生影响或危害的程度而制定。
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则定为:日最高气温高于25℃,且持续5天以上,其中至少有3天最高气温高于30℃。
那末人到底能耐受多高的温度呢?人在静止状态体温调节极限温度为31℃(相对湿度85%)、38℃(相对湿度50%)和40℃(相对湿度30%),也就是说超出极限温度,人体机能受损,将出现病症—中暑或一些并发症。但是不同人群耐高温的极限是不同的。上面给出的是一般人群的极限温度,而对于儿童、年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来说,由于他们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或功能减退,或功能障碍等,都将使其耐热极限下降。所以在高温天气里,这些人群应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补充水分把握量少次多原则,炎热天气下人体会大量出汗,极容易发生中暑或虚脱现象,老弱病幼人员应减少户外活动,要注意多饮水以补充身体水分。高温天气,人体内钠、钾随汗液的排出而大量丢失,可引起电解质平衡失调;人体内维生素C、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随汗液的排出而丢失,可引起营养素的代谢紊乱;人体内蛋白质分解增加,可引起能量消耗的增加。因此,保证高温天气下,人体营养需要与膳食合理,对于维持机体生理功能、代谢活动和电解质平衡,适应高温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保障身体健康,均至关重要。首先要补充水分。夏季,气温在36℃~38℃环境下,从事室外体力劳动的人,每日应补充水量10L~12L;从事室内工作的人,每日应补充水量2L~3L。补充水分宜量少次多,以免影响食欲。另外,大量出汗同样会引起无机盐丢失,故在补充水分的同时,应补充无机盐。同时还要注意,应增加维生素C、蛋白质、能量的摄入。
合理膳食喝出健康,人们除把电扇、空调作为纳凉消暑的工具外,那么到底“喝”啥能解暑呢?下面给大家推荐几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喝茶是解暑的最佳方法,不管是红茶、绿茶还是菊花茶,如果附之冰糖、山楂、橘皮、决明子等,不但口感极佳,而且也不失为清热祛暑的良方;夏季人们饮食不喜油腻而趋于清淡,因此各类粥制品成为市民喜好的食物,那么调制几款既营养又可口的粥制品也不失为防暑降温的好选择。比如:小米绿豆粥、苦瓜粥、玉米粥、薄荷粥、莲子粥、百合粥等;同时,夏季多喝诸如绿豆汤、百合汤、酸梅汤和苦瓜汤之类的食品也是消暑降温不错的选择;另外高温天气下常喝果汁对生津止渴、清热解毒也有较好的效果,可谓一举多得。常见的桃汁、梨汁、苹果汁、葡萄汁、草莓汁、西瓜汁等果汁均可适量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