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年龄32岁,211本科,北京工作,金融-PE-中层,09年初始工作时长辈帮助:5000元。
目前情况:
1、无车无房、无户口
2、为了孩子,三环中档小区(封闭、设施还算ok)租房,13K/月
3、有孩子后,家庭基本生活费月开销约12K:
4、大额项,摊销到每月约8.7K
以上每月合计33.7K。
剩下的13K,除了留3K作为备用金外,基本都投资股市了。总得找点开源不是。熊市下行,收益就不想了,低价布局一些筹码。
金融行业和股市同步向下,外加得有项目成功退出公司才有收益:2017年年终奖无,今年估计也无。
总的来说:
1、就是一普通人,没觉得而且事实上也就是中等水平,完全没有优越感
2、焦虑
有时候也会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旋即一晒,脚下的路都没走好,考虑那么远干嘛。
感觉也挺亏待孩子妈的,两年没带她出去旅游了,华为2K的手机硬是撑着用了快3年,实在扛不住了,这回双11换了一个小米8.虽说每月给2K的零花,其实也基本都花给孩子花给家里日常了。
不夸张,好几次看银行余额不到800,都在自嘲越活越回去了,还不如过去单身时月薪5K活得潇洒。
1、没必要编,“我赚得多过得惨”,编这种瞎话有意义么,自虐博同情?大家都是成年人,我要这种廉价同情有毛用。更何况编故事,也不会有人给稿费。
2、各位看官,想必有很多没在北京生活,不了解一些情况:
那么贵的是什么:
多说一句,金融、PE没有大众想的那么光鲜,除了金字塔脖子以上的那些人,剩下的人就是基数,被平均。更不可能随随便便年入百万、千万的。别被什么华尔街之狼、揭秘糜烂的投行/私募等不实信息忽悠了。这个行业大部分人是普通人,想收入多,投胎不可控、长袖善舞(能影响资源掌握者的决策)没那个能耐、就只剩拼专业(做PE起码得会:CPA+法务+投资分析+行业+经济)拼出差(坐飞机做成金卡、项目一扎几个月)拼加班(码农和金融承做谁加班多是个未解之谜)。不催泪,每年都会有人累到猝死。不多说了,免得被人杠,说我唱苦情戏。
言尽于此了,熬夜写这么多也不会有人给一分钱,纯当自己整理心情了。
各位看官随意了,同情的、叹息的、感同身受的、猎奇的、抬杠的、恶意揣测的,都随意。此后这个问题下,我也当个看官。
1、周金涛说,人生就是一场康波。过去对此完全无感,看看就过去了,这几年却不自觉时时品味:大到国运、中到所处行业发展/所在区位经济水平、小到公司行业地位/所在部门被重视程度/teamleader话语权,说到底都是趋势。小波共振形成中波,中波叠加/抵消形成大波。不同的波有不同的斜率,看看A股不同行业毛利率、净利率、CAGR就深知不同行业盈利能力天差地别。天赋、努力的权重绝对小于所在行业趋势的权重。也就是说你的天赋努力决定你的相对位置,而所在行业所从事的分工决定你的绝对位置。
3、不要以负面的眼光看待不熟悉的领域,更不要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把别人当做假想敌。就算一时爽,与现实无益啊。别看到些灰色,就认为这个领域都是如此没一个好鸟,更遑论你了解的灰色,有多少是以讹传讹、博人眼球的。不否认,金融这个行业,尤其是PE,确实存在着拿到独角兽融资额度倒手一卖就收差额外加还有fee和carry。但各位想没想过,为什么这些人就能拿到额度,为什么就有资金心甘情愿愿意承担这些额外的成本。无他,你强我弱。能拿到额度,就证明这人能与标的公司实控人深度接触、能付出让实控人心动的代价。说到底就是等价交换。
4、我们控制不了投胎(其实我们已经很幸运了,没抽到非洲、中东、朝鲜这些签),能控制的只有自己付出多少努力,努力不一定成功(但能增加成功的概率),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再说一遍,知行合一才有力量,能做到你就是黑洞,可以天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做不到,就只能妄想贵人垂青了,讽刺的是,做不到的人与贵人连物理交集、共吸一处空气都是奢求。
我相信:人、事、物整体都是康波,局部是马太。
本来不想搭理喷子们,没想到个别喷子各种欢乐秀。来,成全你们,我把明细截图找出来,看看你们的脸有多耐打:
有位仁兄的疑问,文字火药味不重,我借他的问题统一回复下:
2、业余生活是否丰富?
3、为什么不思考一下收入翻倍?
先说薪酬:因为有天花板,也因为行业特性:就算是preipo,要想不被认定为突击入股被锁36个月,就只能在IPO申报6个月前入股,然后是IPO报会排队审核,上市后再锁12个月,解禁后再根据减持新规分批次坚持,然后项目主体有限合伙清算,GP获得fee和carry,然后再等本年终奖金分配。综上所述,对于pe承做,投资只是开始,落到个人奖金,至少4年。急也没用。更何况若是无法以更高估值(高于LPA约定的基准收益)出售被投企业股权,那奖金什么的就更没戏了。
再说其他收益:靠工资是不可能发财的,当然得有其他资产了。很多同学没有仔细看我答案里的举例。看了就知道我个人还在做二级(当然是合法的,没有竞业禁止)。二级市场这块儿,大家各有看法,我也不想说服谁,也不想公开自己入市以来的收益,只想说我2012年入市到现在,经历过牛熊的验证,才确认自己未来的超额收益在这里。才有底气这样安排我到手的薪酬。
另外也谢谢好多同学的好意,我没有交代清楚,我老家就是北京周边省会,在当地也有房。有退路。
好多同学问,为什么这么辛苦还留在北京?因为全中国只有北上深(或许还有杭)才有真正的PE,其他地方的PE,大多做的是明股实债,或者地方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我回老家或者去其他地方,恐怕只有降薪的空间。
谢谢各位的关心,就像回答1说的,这个问题。花费了我超出预计的精力,所以以后我还是做个真正的看客。
===最后一次update===
1、我老家是北京周边的省会,家里有两套房子对口当地一类学校。这种情况决定了:
2、为什么不现在回老家享受主场优势?
算是一种最后的挣扎吧,办事人情开道+懒散低效+封闭近乎凝固的社会,除非逼到实在不行,再认命回去做一个与当地环境融洽的人。
3、什么时候回老家?
4、“我们辛苦工作缴纳个税,供养当地人民福利保障”这个是事实,但也不能过于在意,毕竟一身戾气满腹抱怨于人于己都不好,你说是不?阶-层-固化、上升途径变小什么的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历史书里写的清清楚楚,不想那么多,奋斗就是了。
5、也借这个答案,谢谢各位的关心,我在主答案里隐晦的说了下,但可能很多同学没注意,那么我明确的说一下:没孩子的时候花销没现在这么大,再加上上一轮牛市小有斩获,所以存款还是有的,购买房,只是觉得房子未来收益不如二级,所以没买。我还指望未来靠这笔钱赚取超额收益的,所以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不会用来消费。
6、我们确实消费降级了,一来行情不好能省则省,二来行情不好于我而言才是建仓的好机会,省一些次要的开支,本钱多一些,何乐不为?除了不苦孩子,我和孩子妈还是愿意为了未来,此时共克时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