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贺龙调任国家副总理。接到任命后,他立马赴京上任。刚到北京,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被通知参加中央一重要会议。会间,他端起杯子喝水,打开杯盖顿时傻眼了:杯子装的是一杯白开水!而他发现左右两旁的老战友李富春、谭震林杯子里都是茶水。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是什么意思,喝水还“轻客”啊?贺老总是豪爽之人,会议休息之时,他直接问李富春和谭震林:“你们喝的都是茶水,为什么我喝的是白开水啊?”李富春问他:“你交钱了吗?”贺老总奇怪:“喝水还要交钱?”李富春笑说:“喝水不用交钱,但喝茶就要交钱了,这是中央刚出的规定,一包茶叶一毛钱,你没交钱,就只能喝白开水了。”
两人的对话,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问他们俩在说什么。贺老总说明情况后,毛主席笑了,说:“你贺老总肯定是没带钱,没关系,我先借给你一块钱,够你喝十次的了,第十一次要是再不带钱,可就真的没茶水喝喽!”大家听后,哈哈大笑。
贺老总回到家,把这事跟夫人薛明说了,还特地对薛明说:“我记性不好,你帮我记住,我以后每次去开会,你都要给我一毛钱,没钱连茶水都喝不上啊!”
岁月见证了中南海关于喝茶的无数趣闻轶事:有一次中央开会,陈云习惯性地跟服务员要了一杯茶水,当服务员将茶叶投入杯子时,陈云一掏兜,发现身上没带钱,只好尴尬地跟秘书借了这笔茶水钱,回家后立马将一毛钱还给了秘书。在第一代中央领导人中,喝茶最凶、付茶水钱最多的,要数毛主席。毛主席喝茶有一大爱好,他一边喝茶一边吃茶叶,加上有时候召集大家在他居室开会,大家喝的茶叶都出自毛主席掏钱购买的。一来二去,毛主席一月至少喝掉一两斤茶叶,仅此一项开销就高达三十多块钱,在他的工资里几乎占到十分之一。
中央领导在中南海喝茶要交费,外出公务也不例外。一次,周总理到广州巡察政务,开会时服务员端上来一杯茶水。周总理掏出茶水钱递给服务员,服务员不收。见此情景,周总理不悦地说:“公干不允许招待茶水烟酒,喝茶必须交费,这文件是我签的字,我不带头做到,以后中央的规定如何执行?”服务员被周总理的严肃和认真震慑和感动,只得收下了他递上的茶水费。
中央领导开会喝茶要交钱,在当下人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闻,而在20世纪那个年代,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遥想这“奇闻轶事”,我的心海不禁翻腾起来。
中国关于茶的名言警句俯拾皆是,“一杯清茶问古今,两袖清风为苍生”“茗溢芳醇满天地,人修廉洁和乾坤”“历尽艰辛成极品,自甘恬淡散清香”。在华夏悠久历史的茶文化中,自古以来,茶与廉紧密相连。有一个古时典故,叫“陆纳杖侄”。说的是东晋名臣陆纳,接待各类政客一律清茶一杯。一次,当时卓有声誉的卫将军谢安来看望他,陆纳的侄子陆俶认为只以清茶待客太过小气,有失面子,于是擅自操办了一大桌菜肴,待客人走后,陆纳打了侄子四十军棍,并怒斥道:“你这小儿不能为我争光也就罢了,为何还要玷污我们清廉家风!”当然,在封建社会,像陆纳这样的官员少之又少,然据此可见,在古代就有“以茶养廉”的理念。
关于茶,还有两个进京“赶考”的故事:一是300多年前,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奋战18个春秋,于1644年进京。进京后花天酒地,沉迷享受,42天就丢了江山。另一个是70多年前的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与周恩来的那段著名的“赶考”对话。在告别西柏坡的最后时刻,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两个画面一古一今,反差甚大,对比鲜明。古者进京“赶考”不合格,退了回去,身败名裂。今者交出了“一杯清茶”的优秀答卷,民赞之,颂之,传之。
一杯清茶见初心。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人民打天下,为黎民坐江山;为百姓谋幸福,为中华谋复兴。透过贺龙元帅在京开会遭“怠慢”的“奇闻”,便得以透视老一辈革命家不忘初心,坚守初心的情怀。如今,时移事迁,一杯清茶的故事也许不会再被重演,但其公私分明,廉洁为政,两袖清风,不搞特权的公仆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传扬,因为我们仍在新时代“赶考”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