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诸城烟区,提起王汝礼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脑子活,技术好,敢尝试,是烟区第一批办起烟叶农场的人,也是带头使用烟叶生产新技术的人,年年烟叶长得好,收入高。如今,他在城里住上了楼房,买了汽车,过上了小康生活。他高兴地说:“有烟草公司帮助,俺可以大胆地实现自己的‘致富梦’了!”
王汝礼整理自家烤后烟叶
由“小老板“到”农场主”
在诸城市贾悦镇闫家庄村,王汝礼可是个能人。他虽然没上过大学,但头脑特别灵活。
前些年,贾悦镇政府在闫家庄村流转出200亩土地,准备让能人承包办烟叶农场。村里的大喇叭喊了十多天,没一个人敢站出来。村民既怕没有流动资金,更怕亏本。这时,村支书想到了王汝礼:“王汝礼头脑灵活,有资金,就他能办起这个烟叶农场来。”村支书与贾悦烟站站长杨焕友一起找到了王汝礼,跟他算起了经营烟叶农场的经济账。王汝礼虽然对烟叶生产接触不多,但听了两人的介绍后,一口应承下来:“好,这个烟叶农场俺包定了!”
为了探讨发展家庭烟叶农场的可行性,王汝礼到外乡镇考察了十几个家庭烟叶农场,了解其运行模式、人员组织、管理方法及效益状况。通过调查,95%以上的家庭烟叶农场是赢利的,经营较好的家庭烟叶农场,每亩有1000元左右的年纯收入。王汝礼仔细算了一笔账:有烟草部门的扶持、指导和服务,办家庭农场不用像搞运输那样需要到处找市场,风险不会太大,应该比搞运输更有发展前景。
下定决心之后,王汝礼卖掉了6辆大货车,在家门口办起了烟叶农场,完成了由“小老板“到“农场主“的角色转换。
由“门外汉”到“明白人”
当初,王汝礼决定办烟叶农场的时候,村里有人担心:“办农场可不简单,他没种过烟,光技术方面就有不少难题……”王汝礼也想到了办烟叶农场的诸多难处,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积极寻找适合的经营方式。他找到一些老烟农,让他们帮着出主意、想办法。经过充分调研,王汝礼认为,自己有当“小老板”的经验,管理方面不成问题,在技术方面需要找能人帮衬。他又找到老烟农孙金栾:“大叔,俺想请您出山,帮俺打理农场。人员组织是俺的事,技术指导由您负责,收入咱俩三七开,怎么样?”孙金栾虽然多年种烟,但那些年一直只种三五亩,一下子接手一个几百亩的农场,着实有点儿犯愁:“你那是200亩烟田呀,要是管不好亏了本怎么办?”“这个您放心,亏了是俺的,俺照样给您发工钱!”王汝礼的话给孙金栾吃了定心丸。
有了第一年的成功经验,王汝礼的底气更足了。
由“小作坊”到“小企业”
为支持家庭烟叶农场发展,近年来,烟草部门投资建起了密集烤房,在烟田里打上了机井,铺设了地下管网,挖了排水渠,还整修了烟田道路。“水龙头一拧,水就直接流到烟田里,再也不怕干旱了;密集烤房全是自动化控制,不用人日夜守着,也能烤出好烟叶。”王汝礼兴奋地说。
烟农合作社为烟农烟叶生产提供全程化服务
“现在种烟不但烟水配套全面、烟路四通八达,基础设施齐全,烟叶生产的专业化服务也非常到位。”王汝礼介绍说。“育苗、起垄、施肥、盖膜、移栽等,都由合作社负责;管理、采收、烘烤、分级加工等,也有合作社的专业队给管。俺现在是轻轻松松种烟、高高兴兴赚钱!”
王汝礼有一个绝招:用管理企业的理念经营烟叶农场。他把自己的烟叶农场看做一个“小企业”,把农场看做“生产车间”,农场选出生产队长,由生产队长进行承包,最终农场的纯收入由生产队长和王汝礼三七分成。由于引入了竞争激励机制,生产队长都尽心尽力管理,生怕浪费一个工、多花一分钱,王汝礼则当起了“甩手掌柜”。他还引入企业的“倒逼成本法”,根据每年的用工和物资价格,制定出每亩烟叶的成本费用标准,由生产队长逐个环节进行控制,“成本降下来了,纯收入也就上去了”“干什么事都有门道,用管理企业的理念经营农场非常有效!”王汝礼笑着说。
5月6日,王汝礼的烟叶农场里,6台移栽机来回穿梭,几十名移栽专业队队员正在有序作业,王汝礼则逐块查看移栽质量。“有国家的好政策,有烟草部门的帮助,俺发展烟叶生产的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展望农场未来,王汝礼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