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李利:绣出一朵致富花

8月的太阳,火辣辣的,照得人睁不开眼睛,走两步路,汗水就顺着下巴滴落。

一个布依姑娘正麻利地用簪子盘起长发,往店铺外走,忙着跑来跑去,张罗直播培训工作。

“直播下午三点准时开始,大家赶紧把设备调试好,不要出差错。”

“小张,门店的新款衣服,都整理出来了吗?直播流程就按我之前教你们的做,不用紧张,谁都有第一次,我会在旁边,全程守着。”

李利(左一)与晴隆县搬迁新市民共同缝制民族服饰

这些年来,李利收获了诸多荣誉:2020年,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2021年,荣获“黔西南州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第五届返乡农民工创业之星”“黔西南州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22年,荣获“贵州最美绣娘”“贵州省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当选黔西南州第九届人大代表。2023年,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聘为“春晖使者”……

一路走来,李利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但她从不喊累。

年少之时,她毅然选择外出务工,只为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成人之后,她决然回乡创业,只为传承和弘扬布依文化。每当谈到布依族文化,李利那双溪水般清澈的双眼,总是

闪烁着坚定以及挚爱的光。

“选婿看犁田,择妻观纺织”。布依族自古就有男耕女织的传统习俗,女孩从小就要跟母亲学习做民族服饰,从衣领到衣角,刺绣越精致漂亮,就代表女孩越贤惠。

李利的母亲在布依村庄长大,打小就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画蜡、染布、裁布,手艺精湛。

父亲是一名木匠,技艺娴熟,做工精细,十里八乡的老乡嫁姑娘,做嫁妆;娶媳妇,盖房子,都要请他。家庭虽不算富裕,但也能饱食暖衣,充斥着温暖和爱意。不料,一场变故,把这个充满温暖的家庭推向深渊。

变故发生在李利五岁半那一年的深夜,李利和母亲如同往常一样,坐在家门口,翘首以盼,等着父亲回家。

不知怎地,李利母亲那天格外地心神不宁,总是一阵阵感到心慌。但身子有孕,她又在心里宽慰自己,应该只是孕期反应。

“妈妈,睡觉。”李利奶声奶气地说。

“乖,我再等一会儿。你带着妹妹先去睡。”

“那我也不睡!我也要等爸爸!”

但等来的却不是父亲,而是满脸悲戚、步履蹒跚的幺叔。“大嫂,利儿……”幺叔刚开口,双唇便止不住地颤抖,他费力地扶着门框,身体却控制不住往下滑。

“咋了?这是咋了嘛?你别吓我,有什么事快说!急死人了呀!”李利母亲三步并作一步,冲上前,将幺叔从门口扶进家里,内心却升起不好的预感。

“哥……哥今晚在回家路上……被打劫……”幺叔哽咽得语无伦次,眼泪不停在眼眶里打转。

“打劫?他人呢?人在哪?他人没事吧?!你快说话!”

“哥他人……人……人没了啊!”

李利母亲听完,呆愣在了原地,过了几分钟,她突然冲出房门,一言不发地往二级电站方向小跑而去。

“大嫂!大嫂!你去哪啊!你慢点,肚子里还有个崽呢!”“利儿,你带着妹妹先去睡觉,把房门锁好,幺叔去看看你妈。”顾不上其他,幺叔一把将眼泪擦干,冲出房门,往李利母亲消失的方向追去。

等他追上李利母亲时,她正站在电站边的陡壁上,左脚已悬在空中,嘴里不停念叨着:“她爸啊,你不在了,我也不想活了,咱们阴间见吧……”

千钧一发之际,幺叔来不及多想,闪电般冲到李利母亲身边,一把将她扯了回来!

“大嫂!别做傻事啊!哥已经没了,你要是也走了,五个女儿,还有肚子里这个小崽,该咋办!她们已经没了爹,不能没有娘啊!”

“女儿……我们的女儿……”李利母亲好似突然惊醒,双手不停地用力锤自己的胸口,发出惊雷般的哭喊。

自那天起,李利母亲便很少说话,常常把自己关在家里做刺绣,偶尔把绣品拿到镇里去卖,用来补贴家用。

李利七岁那一年才知道,失去父亲的那天晚上,她还差点失去了母亲,以及肚子里的幺妹。

父亲走后,家里条件特别艰苦,总是吃了上顿,愁下顿。李利读小学时,每一天天不亮,就起床,帮母亲到山上割猪草、喂猪,下山后立马开始染布,一天大约要染10余次。忙完活,便匆忙赶路去学校念书,放学后,先将饭做好,再把早上染好的布悬挂、晾晒。寒暑假有空时,就跟母亲学习绞纱、排线、织布、裁布。

十一岁那年,李利开始尝试做第一套布依服装。原想做一套节日盛装,但因为针线太过复杂,母亲还是选择教她做生活装。

李利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裁剪。因为年龄太小,掌握不了缝纫工具,她只得用剪刀慢慢裁。在裁剪过程中,却怎么都把握不住要领,越剪越歪、越剪越丑,李利垂头丧气地望着母亲。

“妈,为什么你裁剪出来的布料,总是这么好看?我剪出来的不整齐。”

“你怎么剪的?来,剪给我看。”李利拿着剪刀,不假思索,就剪布。

“利儿,这样剪不对,要先看好,从哪里下刀,用剪刀得用巧力,而不能用蛮力。这段日子妈先不教你别的,直到你把布裁好。”母亲握着李利小小的手,教李利在布料上裁剪,感受什么叫巧力。

自那以后,李利一有空时,就用废布一次次地练习。中间有好几次都想要放弃,但一想到这几年母亲头上突然长出的白发,她又咬咬牙坚持了下来,她希望能像母亲做得一样好。

半年之后,她兴奋地把裁好的布料拿给母亲看。

“妈,你看,我好像懂你说的巧力了!这种感觉,我形容不出来,但我用不同的角度和发力点去裁,剪出来的布,就是大不一样嘞!”

“边沿整齐,流畅有力。好孩子,进步很快,妈再继续教你绣花。这绣花和裁剪不同,布裁歪了,你可以改。图案绣错了,就只能拆了,从头再来,要更仔细、小心……”母亲又一针一线地教李利绣花、修图。

十二岁时,李利做出了学徒期间的第一套布依服装。比起母亲做的,虽显粗糙,但李利特别高兴,穿上就舍不得脱。

“利儿,有这么喜欢吗?你要是喜欢,妈再教你做几套。”“妈,我觉得我们布依族的衣服特别漂亮,要是能天天穿就好了。”

“傻姑娘,这怎么能天天穿呢?我们还要干活呢。”

“妈,等以后长大了,我想每天都做这么漂亮的衣服给你穿,妹妹们穿,村子头的人穿,甚至让那些县城里的人也穿,你说好不?”

“好得很,只要利儿喜欢,以后我们就天天做。”

小时候的李利还不懂得什么叫布依文化,但小小的梦想,自那时起就在李利心里埋下了种子。

后来,李利做衣服越来越熟练,趁着有空就和母亲一起做布料,把布料做成衣服带到集市和服装厂卖。

边干活边读书,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七年。李利从没跟母亲喊过一句苦,说过一句累。她总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点灯看书,学习也从未耽误过,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李利十四岁那年,妹妹们都在读书,家里用钱更紧张了。连饭都吃不饱,又哪里来这么多钱供妹妹们读书呢?

一天深夜,李利刚赶完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正准备去院子里洗洗睡觉。路过母亲房门时,看到母亲正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将抽屉里为数不多的积蓄,翻出来一遍又一遍地数,口里念叨:“唉,钱越来越不够用了,怎么办呐……家里的粮食也快空了……听村里人说,最近大家都到大城市打工,收入可高,要不我也去……”

看到这一幕,李利强忍眼中泪水,静悄悄回到了自己房间。那夜,李利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彻夜未眠,暗自在心里作出了一个决定——她要出去打工!供妹妹们读书!

第二天放学,李利把这个决定告诉了母亲。“妈,我不想读书了。”“利儿,你说什么?”

“我不想读书了,我想跟着姑姑去外省打工。听姑姑说,外面的城市特别大,能赚很多钱呢!”

“你这是说的什么话!你成绩这么好,将来还要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呢,妈不同意。”

“妈,妹妹们长大了,她们都要读书、用钱。我现在已经初二了,这些年家里再困难,你也一直供着我读书。都说长女如父,爸不在了,我要担起这个责任,供妹妹们读书呀……”

“利儿……”

“妈,我知道家里已经快没有粮食了,我们可以挨饿,幺妹不可以呀。她还小,还要长身体。妈,就让我去吧……求求你了……”李利边抹眼泪,边央求母亲。

“利儿,妈对不住你……对不住你啊……”李利母亲心如刀绞。

2004年3月,寒风依然凛冽,吹得人骨头生疼。办理完退学手续后,李利收拾好行李,跟着姑姑坐上了绿皮火车。

“姑,外面的城市是不是很大?我们现在要去哪点?”“外面可大,是以前在村里见不到的。我们现在要去广东珠海,要坐几天几夜的火车,好好休息。”

“那到了以后,我们要去哪打工嘞?”

“放心吧啊,姑前两年出来打工,认识了几个工友,特别

讲义气,她们给我介绍了一个电子厂,先去那干着,以后再说。”

“姑,我怕我做不好。”

“才不会嘞,利儿是我们家最懂事、干活最麻利的娃,别怕嘛,你只管跟着姑。”

开始的九年里,靠着年幼时跟母亲学会的手工技能,李利跟着姑姑分别在电子厂、手袋厂以及服装厂做过流水线,九年的沉淀,让她在缝纫、裁剪、设计方面,技术越发娴熟。

这些年,她一边打工,一边攒钱,每个月都准时往家里寄生活费,家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吃不饱饭的窘境。

有了闲钱后,李利便想弥补当年没能把书读完的遗憾。每天下班后都在宿舍里看书、考试,谁叫她她都不理,顺利拿到了成人函授中专文凭。

厂里的人都说,从贵州来的这个小姑娘漂亮、勤快、能吃苦,干活又快又好,就是不怎么爱说话,性格太过内向。

2013年3月,李利听厂里的同事说,干销售有提成,工资比现在更高,她便把服装厂的工作辞了,辗转来到福建,找了一家4S店,做汽车销售顾问。

“李利,不要害怕,你可以把想说的话,提前写在纸上,开始先照着念,慢慢就好了。大胆说!”培训师鼓励她。

“我……”李利的内心非常挣扎,受幼时家庭困境经历影响,除了和母亲、妹妹说话,和外人基本不说话,逢年过节遇到亲戚上门也总躲着。这些年做的也都是技术活,哪需要跟人沟通呢?她也想表达,但总是开不了口。

看到这一幕后,同宿舍的张小妹给她出了一个主意:“李利,我刚出来打工时也和你差不多,不敢说话。你可以去万达广场,遇到有招聘的公司,就去试试,做自我介绍。也不是让你真的去应聘,主要是练胆量。我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这样……有用吗?”

“有用!你就信我这一回吧!”

下班后,李利带着精心准备的简历资料,来到了万达广场,跟张小妹所说的一样,这里果然有很多商铺,在招聘小工。

李利找了一家看起来人最少的店面,站在门口犹豫不决,到底是去?还是不去?手中的简历都被捏得变了形。足足挣扎了十分钟,她才深吸了一口气,大步走进了这家小店。

“老……老板,请问……你们家招人吗?”

“招女工,月薪一千五,包吃不包住。你是什么文凭?都能做些什么?”

“我……文凭是……中……中专,能……能做……”李利全身上下开始不受控制地发抖、冒冷汗。她发现自己再也回答不上第二句,于是转身冲出了店铺,站在广场中央大口喘气。

晚上,李利无精打采地回到了宿舍。看着镜子里弯腰驼背、萎靡不振的自己,决定彻底做出改变!年幼之时她都能握住一把剪刀反复练习半年裁布,怎么成年之后,反倒因为这点小事,就胆小如鼠呢?

从那天起,李利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找一个没人的地方,

大声做自我介绍,晚上就对着宿舍的镜子练肢体,直到能昂首挺胸走路。

“李利,你进步好快,现在走路也不弯腰驼背了,特别有气质!”见到李利的变化,张小妹由衷为她高兴。

“谢谢你,小妹,没有你的建议和鼓励,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别这么客气,谁都有第一次嘛。咱们在外面打工的都不容易,就要互相帮助。”小妹爽朗笑道。

2015年的冬天,李利回到紫塘村过春节。

“妈,今天大家都高兴,我有个想法想和你说。”吃完年夜饭,李利把母亲和几个妹妹叫到火炉边。

“你说嘛,什么事?”

“这些年我一直在外头打工,手上也攒了点钱,我想辞职,然后回家创业,开店。”

“开店?什么店啊?这不是在外头干得好好的嘛,收入也稳定,万一赔了咋个办?”

“妈,这么多年,我在外面工作久了,心里总觉得没有归属感,有点想家了。”

“我想回来开家网店,卖我们自己的布依服装。你不晓得,现在网络发达,外面大城市好多人都开网店。当年我刚出去打工时,就隐约有这个想法,现在有钱了,还学了人家的销售模式,我想把它搞起来。”

“姐,你说的这个模式,我知道,但是外面的人,真的会喜欢我们的民族服装吗?”小妹睁大眼睛问。

“这些年我在外面打工,周末偶尔也会穿我们的日常装,厂里总有小姑娘问我,这件衣服在哪里买的?从来没见过,新鲜得很。”

“真的吗?”

“真的不能再真,我们布依族的服装、手袋、刺绣工艺都那么漂亮,但是外面对于布依文化知道的却不多。酒好也怕巷子深,我想尽自己的努力,把我们优秀的布依文化传播出去!”“利儿,这件事特别好,特别有意义。妈支持你,而且还想和你一起做!”

“姐,我也支持你!”

这一刻,李利突然想起十二岁那一年,在第一次做出布依服装后,在心里许下“长大后,也要做这么好看的衣服”的愿望。李利的心里涌起一腔热血,这次,她决定不给自己留后路,在辞职后,立马回乡,着手开始创业。

少年时在心里种下的梦想之花,如今终于要盛开了。

2015年5月,李利回乡创办了自己的“布依垚”淘宝店,并担任店长。

“布依垚”,在布依语里的意思是“我们布依族”。

在李利心中,布依文化已深植于自己的血脉,优秀的民族文化不应被埋没,她希望用自己这些年来的所感、所学、所思,努力将民族文创带向更大的市场,让民族手工艺走得更远。

网店开起后,李利经常穿着自己做好的民族服装,拍照传在网上。

一天,李利如同往常一样,穿着布依盛装,和朋友相约到晴隆县二十四道拐风景区拍照。

这两个穿着民族服饰的漂亮姑娘,引起了旁边正在拍风景照的陈亚林同志的注意。

“姑娘您好,我是晴隆县委宣传部的陈亚林。请问你们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吗?我看你们穿的服饰都特别精致,是从哪里买的?”

“您好,陈老师,这些衣服都是我自己缝的。我叫李利,从小在鸡场镇长大,是布依族。最近我开了一家淘宝店,叫‘布依垚’,专门卖手工缝制的民族服饰。今天和朋友来这边是想拍张照片,用作商品展示。”

“既然今天刚好在这偶遇了,不介意的话,我给你们拍几张照片,顺便呀,也宣传一下我们晴隆县的民族特色和人文风情。不晓得你同不同意?”

“我同意的,谢谢陈老师。”

因为这个契机,李利更加坚定了要把这件事继续做下去的信心。

2016年,春节如期而至。过年前几天,李利和村里的年轻人们在家里嗑瓜子、聊散天。

“李利,你最近不是开了家淘宝店吗?效益咋样?”

“还可以,前两年我就和那些大城市的人学会了一些开网店的流程和技巧,现在做起来也不咋费力。”

“这大城市的理念就是和我们村子头的不一样。我刚刚看电视,人家还有什么联欢晚会呢,热闹得很。”

“要不我们也模仿他们,在村里办一个吧!你们看哈,村头的人,平时除了干活,就是绣衣,逢年过节也要做饭、串门,累很。人家大城市都有,我们咋不行?让乡亲们放松放松!如何?”李利突发奇想,建议道。

“这个主意相当不错!”

“听起来确实新鲜哈。”

“不过李利,我们哪点有钱啊?”

“这个问题我想过,我们几个平时也在外面打着工,手头总有点闲钱嘛。我带头先出钱,大家愿意的,就跟我一起凑,不愿意的,也不强求。”

“我出!”“没问题,我出!”“我也出!”

“这钱凑够了,还有分工的事。小罗哥,这里你最大,你来组织吧。”

“妹儿,那我们男生,负责搭舞台、拉横幅,其他女生,负责跟乡亲们宣传、排节目,你来负责做主持人,咋个样?”

“我主持?不会吧!我怕我搞砸了!”李利很忐忑。

“才不会嘞,出去打了这么多年工,我们都觉得你变化可大了嘞,以前话都说不清楚的小姑娘,现在不仅口齿伶俐,还会讲普通话。交给你主持,我们都放心,大伙的意见呢?”

“我同意。”“我也同意!”“好,那我试试!”

2016年2月8日,在十几个年轻人的努力下,第一届紫塘村春节联欢晚会得以顺利举办。

联欢会当晚,陆陆续续来了许多乡亲,隔壁村听说紫塘村要办猴年晚会,也跑来“凑热闹”。台下放置的板凳早已坐满,周围一圈都站满了人。李利穿着布依盛装,拿着写好的台词站上舞台,流畅地念起了开场白“各位父老乡亲,节日快乐……”

李利母亲从来没有想过,之前连见到陌生人都不敢开口说话的姑娘,如今已经能做一场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人呢!

“我的利儿长成漂亮又自信的大姑娘了……”那天晚上,母亲眼含热泪,高兴地拉着李利的手说。

“更值得高兴的事,是小妹考起了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呢!”“妈有你们这么懂事的女儿,觉得自己真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人,欣慰得很。”母亲的一双眼睛笑成了月牙。

“妈,我还有个事想和你商量。小妹现在考起兴义的学校了,我不太放心她一个人在那边,想把我的店也开过去。”当年父亲走时,小妹还在母亲肚子里,出生后就从未感受过父爱。在李利心里,自己就应该充当好父亲的角色,保护小妹顺利长大成人。

“姐,你好不容易才把店开起来,不要折腾了。我自己一个人可以的,我都是成年人了。”小妹在一旁急道。

“可以啥子?这是你第一次出远门,还是一个人到外面读书,要是你出事了,我怎么跟咱爹交代?”

“姐……”

“这次我想把实体店也开起来,我在网上看了,坪东那边有个门面,70多平,离小妹读书的地方也近。”

“那是好事呀!”

“只是……钱不够,房东说,租金一年一万二,不能再少。

我认真考虑了下,我手头上的钱再加上找亲戚朋友借点,能凑个五六万,但想做文化产品远不够。”

“啊……那咋办?”

“姐,有什么我能帮你的不?”

“你安安心心把书读完,顺利毕业,找个工作,对你姐来说,就是天大的帮助咯!”

从家乡到异地漂泊,十余年来,李利一直都很想回老家。现在她觉得,是时候该回去了。李利把这个决定,告诉了一直以来和她一起在外打拼的朋友小薇。

“我想回家了。”李利跟小薇说。

“回紫塘村吗?”

“嗯,回紫塘村。这么多年在外面漂着,想家了。我们一起回去把家里打整一下,在家里做直播。家乡的刺绣能人多。我们年轻人可以创新,但是传统文化还是得跟老人学。”

“好,这么多年我都跟着你,我跟你一起回去。这个事要么就不做,要做,就一起把它做好。”

2019年初,李利在晴隆县创办了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母亲以及朋友一起,正式开始做布依文创产品。

公司开起来,李利又跑回老家,请老艺人一起做产品,增加收入。

“利儿回来啦!”刚刚回到村里,亲戚们都来看李利。

“哎呀,这不是利儿吗?几年不见,长成大姑娘咯!”“在外面干得好好的,怎么想着回我们这个穷地方了嘞?”“罗奶奶,李奶奶,陶奶奶,你们在这里刚好!我有个事,想和你们商量一下。”“你这个小丫头,又有什么稀奇想法,说来听听。”

“我这次回来,创办文化公司,想专门做我们布依族的特色产品,把我们的漂亮衣服带出村寨。但我和我妈两个人,又忙不过来,技术也没你们好。我想请各位奶奶帮我个忙,跟我一起做服装。”

“我们这些七老八十的人,怕是不行吧?眼睛也不好,手脚也不麻利了。”

“别人不晓得,我还能不晓得吗?我从小就跟着你们一起,学做衣服,你们的技术比谁的都好,顺便呀,也让这些年轻人,跟你们学手艺,这可不能失传。奶奶们,我在家门口搭了一个铁皮房,安放了三台缝纫机和两台织布机,你们要是感兴趣就来看看。”

“我们做好以后,往哪点卖呢?”

“我有个销售公司,还有个淘宝店。前两天还注册了个抖音账号,可以通过直播卖货,效益蛮好,等月底呀,赚的钱就可以分给各位奶奶咯。”

“抖音是什么?直播是什么?”

“简单来讲,就是可以通过手机,让别人看到现在的我们,和他们视频连线,给他们推销我们做的布依产品。”

“你们年轻人见过世面,奶奶相信你,我跟你做。”

“利儿,奶奶试试。”

“你等我去把隔壁的王奶奶她们,也叫来看哈……”

这半年里,李利和母亲以及村里的老人们一起,每天都忙着在铁皮房里赶制布依服装、直播介绍产品,逐渐在当地有了点名气。

2019年6月,陈亚林同志带着县委宣传部的领导,到紫塘村去参观李利的工坊,拍了几组照片进行宣传,当时恰好有几位省委组织部和省民政厅的干部在鸡场镇驻村,看到以后,也主动帮李利宣传。

“李利,这些布依服装做得都很精致漂亮,全都是你做的吗?”

“余书记,不只是我做的,主要都是村里的老人在做。”

“你们做这些,收入高不高?”

“书记,现在比以前光做农活,收入高多了,村里老人见到效益好,都愿意来跟着我做,我这个铁工坊现在都有点容不下了呢。”

“这个你不用担心,县里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帮你把民族产业发展好。”

“书记,我明天就去找场地,这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呢!”

一句“了不起”,让李利心潮澎湃,她坚信,传承民族手工艺一定会成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一定能做好,也必须要做好。

“柏镇长,足足够了!太感谢您了,我现在就去看!”“周主任,这么大的基地,一年需要多少租金?我好去准备一下。”看完基地后,李利很兴奋。

“我和柏镇长商量好了,政府不收你的租金,”周主任爽朗笑道,“小区里的年轻人,大都出去外地打工,留了一些老人和妇女在家,就业困难,收入微薄,让她们跟着你一起做事,能增收不少嘞!”

“周主任,实不相瞒,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搬过来既能帮易地扶贫搬迁过来的老乡就业,还能把布依产业再发展壮大,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了!”

2020年初,李利把公司厂房,从紫塘村迁到了腾龙岭新市民居住区。

搬迁不久后,晴隆县总工会又在大兴田社区,给李利布置了一个展厅,约90平。当地的许多妇女听说绣布做衣服能赚钱,都跑去李利厂里问招不招工。

“小丫头,听说在你们公司绣衣服能赚到钱,真的还是假的哦?”罗志辉奶奶问。

“奶奶,这边搬迁的妇女,现在都在跟着我做衣服呢。只是今年,就来了好几十个,她们每个人的收入,都比去年收入多了一万多呢!”

“丫头,奶奶现在已经78岁了,家里还有孙子要读书。我手艺还可以,不嫌弃的话,我绣好了,拿给你看。”

“奶奶,您这么大年纪了,不戴眼镜,看得清吗?”“看得清,我眼睛好得很呢!”

第二天,罗奶奶把缝好的绣品,拿给李利看,李利大吃一惊。

“奶奶,您一天就做了这么多绣品呀?这些拿到市场上卖,可以卖六七十块钱呢!”

“这么多……我卖一天的菜,只赚得到一半嘞……”罗奶奶喃喃道。

“姑娘……太谢谢你了,太谢谢你了……”罗奶奶的双眼噙着泪花,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握着李利不放。

“奶奶,这是我应该做的呀!”李利回握住老人的手。

她把公司的妇女都召集起来。

“这次的比赛在阿妹戚托小镇举办,大家可以积极参与。”“这个比赛,我晓得,但我看镇上的人都在绣,大家都绣得差不多,我看,获奖的可能性很小呢!”

“那我们就把绣品创新,让它更符合现代审美。咱们公司的年轻人也比较多,大家一起想法子。从今天开始,我陪着你们一起绣,有问题,大家一起商量解决。”

“我参加!”55岁的卢修花第一个举手。

“我也参加!”“我也参加,咱姐几个一起努力!”

李利最后选定了五个人,组成了团队,她每天都加班带着她们一起作图、设计、缝制,半个月后,她们身着布依盛装,带着绣品,准时参加了这次比赛。

团队最终获得了一个特等奖,一个三等奖。

“这次的比赛,居然有奖金!”黄文英兴奋地跟李利说。

她这次在比赛中赢得了特等奖,还有1500块的奖金。

“是呀,这可是你们努力的结果呢,快收好咯。”李利也替她高兴。

“李利,我真是不知道要怎么谢你……你带着我们一起做绣品赚钱,还带着我们参加比赛……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在外面找不到工打,多亏了你,你真是我们家的恩人……”黄文英越说鼻子越酸。

“文英,要谢就谢政府的好政策,别谢我。三宝街道办准备借我80万,在阿妹戚托小镇打造文化体验街,等年底再给老百姓分红。”

“文化体验街?具体都搞些哪样?”

“我初步想法是做几家门店,可以做公司布依产品展厅、老百姓就业培训、游客手工体验,搞得更热闹,更红火!”

“那可是天大的好事啊!”

“是啊,咱们一起努力,带动乡亲们一起富起来!”

2022年6月,民族非遗文化体验街在阿妹戚托小镇,正式建造完毕。目前,共有7家商户入驻,3家苗族商铺,3家彝族商铺,以及李利自己的1家布依商铺。

李利把2个生产车间也建在这里,方便当地的老百姓就近就业,下楼就可以上班。

三年来,李利的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累计年产值超700万元,带动了67位搬迁新市民妇女稳定就业,间接就业120余人,实现就业的新市民妇女每人每年增收达3.6万元。

2023年1月,李利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李利觉得像是在做梦。

为了出席全国两会,李利加班加点,精心赶制了两套精美的布依族服饰。她想把家乡美丽的民族服饰,穿到两会上去,把群众的心声,带到两会上去。

两会前,在贵州参加培训时,李利不断在想:这是真的吗?当年那个都没念完书,就辍学出去打工的小姑娘,如今真的要去北京参加两会了吗?!

直到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那一刻,李利才相信:这不是梦,而是真实的。

李利在两会上建议,“一是从国家层面建立少数民族地区易地搬迁后续扶贫专项资金,支持帮助搬迁安置区,加快融入区域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二是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百姓就业培训,开设缝纫工技能培训班,提高就业技能,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把民族文创产品带到更大的市场,让民族手工艺走得更远。”

这两条建议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23年,晴隆县人社局通过设立专项培训项目,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前来学习民族手工缝纫课程。

一路走来,李利在创业的过程中不断思考问题并改进。为了将家乡绣品带出大山,布依垚公司所缝制的服装在保留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服饰、文创产品都进行了改良,让传统与时代融合,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产品供不应求,但李利依然不找加工厂代加工,她把就业机会留给当地老百姓。

李利说,未来,将大量培训年轻的绣娘和服装制作手艺人,除了教她们绣衣,还要教她们直播,用一双勤劳的双手,绣出一朵最美的致富花。

THE END
1.烟酒店的利润怎么样「烟酒店的利润怎么样知乎」除了这些赚钱方式外,对烟酒店来说,回收老酒也是一项不小的收益。 不信你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烟酒店,不管大小都会摆上回收老酒牌子,老酒利润有多高大家想必都知道,只要开张就能吃几个月。 此外,老酒、名酒鉴定,对烟酒店来说也是一项收入,且比较可观。 https://agoodv.cn/news/31292.html
2.2021年开一个烟酒店怎么样?–门店经营管理方案如今开一家烟酒店好好经营的话还是能赚钱的,所以有打算开烟酒店的可以参考茗sg匠烟酒店系统提供的一些建议: 一.市场调研 有想开烟酒店的念头一定要计划好开店的地区,周边的消费能力,还有烟酒店的定位,有中低端白酒群体,日常的散客、节庆礼品采购、年会招待、婚丧嫁娶需求很多公司采购烟酒发放福利,如果有人脉渠道可以http://wx.mjzhcl.com/?p=5190
3.看似生意冷清的烟酒店靠什么赚钱,有哪些你不知道的隐形收入2、把门店当成业务形式来经营。现在的烟酒店主要的收入永远不会是客户来店里消费,而是在背后长期合作的大客户,这些大客户可以是酒吧,饭店,酒店等,这些客户都是比较稳定的,这里的盈利才是占了收入的大头。 3、代收发快递。很多烟酒店都会承办快递业务来经营,代发一件快递盈利几块钱,但只要量大,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https://blog.csdn.net/fuli911/article/details/111572568
4.海晟烟酒连锁店加盟开店加盟海晟烟酒连锁店,轻松赚钱有奔头!6、门店成本:控制成本,在自己的资金预算内,寻找一个合适的店面非常关键。 ?7、周边分析:周边的竞争分析,就是分析不利因素,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总结自己的优劣势,进行调整,做出好的经营方案,抢占制高点。 海晟烟酒连锁店加盟经营技巧: 1、确定销售范围:定位销售群体,锁定目标客户。 https://www.zuizhifu.com/news/389401
5.开一家名烟名酒连锁店怎么样?投资能否赚钱?四、人力成本急剧上升导致人力管理的深刻变革。人均绩效将成为非常重要的管理指标,门店人员数量将会大大下降,许多工种会弱化甚至消失,钟点工会大大增加。 五、食品占比不断增长,完全食品名烟名酒连锁会亮丽登场。非食商品占比不断下降,特别是洗涤化妆品、电器、服装这些品类会不断衰落;奶粉类继续被专业渠道***,烟酒更加https://www.jiamengfei.com/news/905478
6.白云大道烟酒店转让经营9年的店铺,接手就盈利!!!现门店名:晨发烟酒 店铺介绍:已经营9年的烟酒门店 有固定的生意 附近只有这一家烟酒店,接手就盈利! 上下两层,楼上可住带厨房,楼下是店面,卫生间,合计70平方,生活非常方便! 如果你没有烟酒经营,可教你 带你做生意! 联系电话:18672468889曹 搜索 本帖最后由 darling、 于 2017-6-28 11:13 编辑 本文来自http://app.jmbbs.com/wap/thread/view-thread?tid=4983800
7.零食店市场研究报告8篇(全文)六、装修门店 门面的装修的主色调以浅色,暖色为主。感觉要干净,通透,明亮。有些地方可以用一些有特色的墙纸来进行布置,有些地方可以装些射灯来增加亮度。门面的招牌也要门面的装修风格相呼应。 装修需要刷墙壁、吊顶(或者重新粉刷顶面)、铺瓷砖地板、走电水线路、做个放烟酒的柜台、招牌、卷闸门等。具体内容还需要https://www.99xueshu.com/w/filel4i7ub0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