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交通运输做出了具体的工作部署,“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农村公路是保障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随着《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和《安徽省普通省道网规划(2016年-2030年)》的正式印发和线位调整工作的基本完成,农村公路网络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市原有县道里程2688.7公里,在国、省道规划完成后,部分县道被国省道线位占用,县道里程降至1461.5公里(其中,二级以上里程约222公里,三级789,四级450.5公里)。因此,及时开展农村公路网规划的编制工作,既是公路网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基于此,六安市交通运输局适时启动了六安市农村公路网规划(2019年-2030年)的编制工作,规划期为2019年-2030年。
1.2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六安市域;
规划对象:县道;
规划期限:2019—2030年(基年为2018年);
特征年:2025年、2030年。
1.3.规划依据
1.《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交政研发〔2014〕242号)
2.《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交公路发〔2015〕73号)
3.《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交通运输部令2018年第4号)
4.《关于稳步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交运发〔2016〕184号)
5.《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
6.《安徽省普通省道网规划(2016-2030)》
7.《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皖发〔2018〕17号)
8.《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9.《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10.《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发挥国土资源支撑保障作用促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皖国土资〔2018〕41号)
1.4.技术路线
主要技术路线是:通过收集、调查六安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现状,分析预测六安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公路交通运输需求;综合确定六安市县道网的建设规模(等级结构、目标里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拟定六安市县道网布局规划方案;综合考虑资金、土地等约束条件,统筹安排建设项目;最后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措施和建议。
1.5.规划过程
2017年12月,安徽省交通运输厅下发《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加强农村公路网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皖交规划函〔2017〕271号),要求各市启动农村公路网规划工作。六安市交通运输局着手组织开展六安市县道网规划编制工作。
项目组充分收集了沿线地区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城镇体系、旅游发展、土地利用等资料,初步征求了各区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意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县道网的发展目标、总体规模和布局方案,安排了重点项目的实施计划,对规划实施后的经济、节能、社会影响等进行评价,提出了保障规划实施的措施和建议,并撰写了规划初稿。规划报告初稿完成后市交通运输局又多次征求县区政府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意见,并于2018年12月对规划进行了评审。根据县区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专家评审意见进一步完善规划报告,形成本次送审稿。
1.6.规划结论
(1)规划目标
构建路线功能明确、布局结构优化、规模配置合理、适应并适当超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县道网络。
到2020年全面实现乡镇、产业园区、3A级以上景区通三级以上县道;到2025年,县道总里程达3500公里以上,县道三级以上比例达到80%,二级以上比例达到40%;到2030年,县道总里程达4200公里,三级以上比例达到100%,二级以上比例达到70%。
(2)规划方案
规划县道135条,形成“313376”的县道网布局,即纵向31条、横线33条、联络线76条。县道网总里程约4184公里(不含重复里程),面积密度27.3公里/百平方公里,人口密度8.7公里/万人。
(3)实施安排
2019-2025年期间计划完成县道2224.3公里,其中一级公路6.3公里,二级公路1703.2公里,三级公路514.8公里,总计投资约145.8亿元。
2025-2030年期间计划完成县道1959.7公里,其中二级公路1212.0公里,三级公路747.7公里,总计投资约114.0亿元。具体建设项目见附表。
第2章经济社会及交通发展现状
2.1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区域概况
(1)地理位置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处于长江与淮河之间,大别山北麓,东与省会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河南省、湖北省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
六安为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合肥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国家级交通枢纽城市。
(2)行政区划
2017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六安市辖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霍邱、舒城、金寨、霍山3区4县,共87镇43乡,全市总面积15451平方公里,总人口588.2万。
(3)自然条件
六安位于大别山北坡面向淮北平原的斜面上,西南高,东北低,由南向北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分为大别山北坡山地、江淮丘陵、江淮岗地和平原圩畈四大单元。西南部山峦起伏,平均海拔高度400米以上,最高峰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海拔1777米;中部为丘陵、岗地;东部和北部为沿淮平原和圩畈区。
六安地区的山脉,均属大别山脉及其支脉。大别山脉自鄂、豫、皖三省交界的棋盘山入境,为长江、淮河分水岭。境内有淠河、史河、杭埠河等7条主要河流,分属长江、淮河两个流域。
六安市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转换的过渡带,季风显著,四季分明。2017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163.1毫米,年日照时数1806.4小时,年无霜期220天。六安市已知各类矿产有9类、22种、55处,其中,大型矿床7处,中型矿床13处,小型矿床33处。铁矿集中在霍邱县西部周集,金寨、霍山两县亦有零星分布。铝、锌及多金属矿分布于金寨县银沙、银水寺,霍山县诸佛奄、真龙地,舒城县山七里河、小河湾等处。
境内矿产资源总量大、品种多,已发现矿产56种,探明储量53种,其中,铁、钼、金、铅、锌、石英石、饰面用花岗岩、建筑矿石等矿产储量甚丰。霍邱县已探明铁矿储量22.3亿吨,位居全国第五,华东第一,是全国唯一的刚开发的大型铁矿富集区;金寨县钼储量约有230万吨以上,达世界第二,亚洲第一。
(5)旅游资源
六安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以其山水兼得、名胜众多而跻身于安徽旅游大市行列,成为全省六大旅游区之一。境内自然和人文景观主要有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南岳山、铜锣寨、万佛山、大华山等风景区和万佛湖、佛子岭、水门塘等休闲度假区。
六安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大本营和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是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境内有多处省级以上重点保护的革命纪念地。
2、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六安是农业大市,六安粮食作物品种626个,经济作物品种67个,蔬菜品种70个,干鲜果品19种。现有茶园50万亩,年产干茶2.5万吨,形成了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金寨翠眉、舒城兰花、华山银毫等知名品牌;板栗种植面积100万亩,年产量30万吨,居全省首位;桑园面积17万亩,年产茧7000吨左右;六安是全国四大麻产区之一,主要种类有六安大麻、霍邱红麻、舒城黄麻、金寨苎麻,其中大麻是著名的土特品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优质粮油、板栗、蚕桑、茶叶、高山蔬菜、白鹅、生猪、中药材、奶业、草竹柳编已成为竞争力较强的农业特色产业。
六安工业门类齐全,初具规模。近年来,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发展迅速。纺织工业以棉、麻、丝纺织以及服装、羽绒加工为主;机械工业,主要产品有手扶拖拉机、汽车齿轮箱、轴承、铸件、电机;轻工业,主要产品有白酒、啤酒、日用陶瓷、电光源、印刷、家具、文教用品等;医药化工业,主要产品有葡萄糖注射液、右旋糖酐、断血流片、尿素、碳酸氢铵、复合肥、香精香料等。
2017年六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1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0.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543.8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484.4亿元,增长9.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5465元。
六安市历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情况如表2-3所示。六安市与安徽省经济增长率对比情况,如图2-3所示。2017年,六安市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从经济增长速度曲线上看出,六安市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与全省平均水平的趋势基本一致。
表1六安市历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表
年份
人口
(万人)
GDP(亿元,当年价)
增长指数
(上年=100)
产业结构(%)
人均GDP(元)
一产
二产
三产
2006年
686.7
363.3
113.5
26.1
34.6
39.3
5956
2007年
695.5
439.8
111.9
24.0
37.6
38.4
7222
2008年
701.6
523.2
113.3
24.7
36.9
8590
2009年
705.9
563.7
113.4
24.5
38.5
9637
2010年
704.8
676.1
113.7
23.5
42.3
34.2
12047
2011年
709.6
821.1
112.3
22.2
45.3
32.5
14568
2012年
710.3
918.2
111.0
21.7
46.1
32.2
16248
2013年
716.7
1020.1
108.0
20.8
47.3
31.9
18001
2014年
720.5
1095.8
107.9
20.3
47.5
19211
2015年
717.7
1143.4
107.0
19.5
34.4
19885
2016年
587.4
1108.1
107.2
17.1
44.3
38.6
23298
2017年
588.2
1168.1
16.3
42.2
41.5
24406
经济增长速度
六安
2006-2010年
13.2%
2011-2016年
8.9%
7.9%
安徽
13.4%
10.4%
8.5%
图1六安市与安徽省经济发展速度图
2.2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1.综合交通发展现状
六安市已初步形成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
目前,境内有上海-武汉-成都高速铁路,西安-南京、合肥-九江、六安-阜阳、六安-安庆-景德镇铁路5条铁路干线和即将建设的西安-南京铁路复线等。规划中还有六安-庐江-铜陵铁路等铁路。截止2016年,铁路运营里程达335公里,铁路网密度为2.17公里/百平方公里。
境内淠淮航道为主要内河航道,还有梅山水库、响洪店水库等湖区库区航道。截至2016年底,境内内河航道里程达1029公里。其中,三级航道184.3公里。境内共有码头37座,泊位148个。其中,1000吨级货运泊位3个,500吨级货运泊位8个,300吨级货运泊位1个,港口年设计通过能力达1778万吨。
市域内已初步形成以以沪陕高速、沪蓉高速、德上高速组成的“一横两纵”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打通六安东接长三角、西连武汉都市圈、北上京鲁、南下珠三角的高速通道。国省道干线公路调整后,境内有G105、G206、G237、G312、G328、G346、G529等7条普通国道干线和S237、S238、S324、S330、S331等25条普通省道,实现了国省干线对市域内重要城镇节点、经济节点、交通节点的全面覆盖。农村公路通畅条件显著改善,通达程度不断提升,所有乡(镇)均通油路(水泥路),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和通畅率均达到100%。
客运站场、货运物流体系初步形成,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进程逐步推进,以科技化、信息化管理为主的智能交通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图2六安市综合交通现状
2.3公路网发展现状
截至2017年底,六安市公路通车里程2092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为362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1.7%;一级公路335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1.6%;二级公路1110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5.3%;三级、四级及等外公路18995公里,占总里程的90.8%。
表22017年六安市公路网技术等级状况表
六安市
合计
等级公路
等外
小计
高速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金安区
2767
19
88
119
289
2251
0
裕安区
3794
3751
85
63
197
305
3102
43
叶集区
1050
23
54
109
864
霍邱县
3610
3604
21
173
399
2892
6
舒城县
3506
3435
7
97
140
254
2937
71
金寨县
3730
87
321
422
2893
霍山县
2465
46
36
106
278
2000
20922
20802
362
335
1110
2055
16940
图32017年六安市公路等级构成图
六安市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占总里程的8.6%,低于周边合肥、淮南和安徽省平均水平,高于阜阳、安庆。内部县区横向对比,金寨县二级以上公路比例最高,达到11.1%;舒城县二级以上公路比例最低,为7.0%,
表32017年六安市与周边市公路网技术等级对比表
总里程
(公里)
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公里)
二级以上公路所占比例
全省平均
203285
19702
4673
4151
10879
9.7%
合肥市
19532
1901
457
568
876
淮南市
8513
807
191
156
460
9.5%
安庆市
18971
1200
374
107
720
6.3%
阜阳市
16213
1289
256
430
603
1807
8.6%
六安市公路网面积密度为135.4公里/百平方公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5.6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金寨县最低,仅为97.8公里/百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35.6公里/万人,其中霍邱县仅为22.1公里/万人。
表42016年六安市公路网密度状况表
地区
面积(km2)
人口(万人)
公路里程(km)
面积密度
(km/100km2)
人口密度
(km/万人)
1669
88.65
165.8
31.2
1908
103.99
198.8
36.5
573
27.71
183.2
37.9
3229
163.42
111.8
22.1
2110
99.82
166.2
35.1
3919
68.3
95.2
54.6
2044
36.31
120.6
67.9
15451
135.4
35.6
2013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编制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发布实施,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安徽省普通国道规划总里程约为7641公里(不含共线段里程)。根据该规划六安市境内有国道G105、G206、G237、G312、G328、G346、G529。
表5六安市普通国道一览表
序号
路线编号
里程
所经区县
1
G105
229.6
霍邱县、裕安区、霍山县、舒城县
2
G206
36.6
3
G237
216.6
金安区、舒城县
4
G312
96.2
金安区、裕安区、金寨县、叶集
5
G328
115.2
G346
229.5
舒城县、金安区、霍山县、金寨县
G529
161.0
金寨县、霍山县
2017年2月安徽省《安徽省普通省道网规划(2016年-2030年)》正式发布,我省普通省道由放射线、纵线、横线、联络线(含远期展望线)、环线共5个层次构成,规划普通省道净里程15679公里(不含远期展望线383公里),普通国省道总里程23320公里。根据该规划六安市有S103、S236、S237、S240、S241、S242、S244、S245、S251、S324、S325、S329、S330、S331、S332、S333、S437、S439、S440、S443、S447、S448、S452、S454、S603共25条省道,另有远期预留省道F015。
表6调整前六安市普通省道一览表
路线
编号
起点
止点
主要控制点
净里程
重复里程
断头里程
S103
舒城县杭埠镇
杭埠
2.6
S236
金安区双河
金安区施桥
双河、施桥
8.3
S237
舒城县马河口
桐城市中义
马河口、春秋、汤池、河棚、庐镇
50.6
S240
金安区东桥
金安区东石笋
东桥、三十铺、六安、中店、张店、东河口、毛坦厂
93.6
86.5
7.1
S241
舒城县河南
舒城潜山界
丰乐、杭埠、百神庙、南港、汤池、河棚、
庐镇
98.0
66.6
19.0
12.3
S242
金安区马头
马头、淠东、木厂、翁墩、东桥
26.6
S244
霍邱县罗岗
霍山县钓鱼台
罗岗、潘集、孟集、花园、丁集、徐集、分路口、狮子岗、独山、响洪甸、褚佛庵
139.7
S245
霍邱县临淮岗
金寨县斑竹园
临淮岗、霍邱、宋店、岔路、长集、众兴、三元、孙岗、叶集、金寨、梅山、全军、双河、南溪、斑竹园
200.7
178.1
22.6
S251
叶集区大顾店
金寨县马鬃岭
大顾店、白塔畈、金寨、梅山、槐树湾、古碑、水竹坪、马鬃岭
123.0
122.1
0.9
S324
霍邱县隐贤
霍邱县茶庵
隐贤、三流、宋店、白莲、龙潭
75.3
67.3
5.9
2.1
S325
叶集区孙岗
马头、花园、长集、扈胡、孙岗
91.9
86.2
1.0
4.6
S329
肥西县金刘
叶集区叶集
椿树、苏埠、狮子岗、白塔畈、叶集
30.1
65.2
S330
舒城县杭埠
金寨县水店
杭埠、千人桥、舒城、施桥、张店、横岗、横排头、独山、鲜花岭、马店、梅山、全军、
铁冲
207.6
145.1
62.6
S331
霍山县诸佛庵
金寨县分水岭
诸佛庵、黄畈、张冲、青山、古碑、丁埠、南溪、汤家汇
113.6
90.8
22.8
S332
舒城县姚河
霍山县中界岭
姚河、东西溪、单龙寺、霍山、佛子岭、大化坪、漫水河、上土市
159.2
153.7
5.5
S333
金安区毛坦厂
霍山县太平畈
毛坦厂、东西溪、磨子潭、青枫岭、白马尖、太阳、太平畈
107.6
93.4
7.7
6.5
S437
金安区木厂
河南黎集
木厂、顺河、丁集、罗集、洪集、三元、黎集
73.8
55.2
16.5
S439
叶集陈淋桥
姚李、叶集
20.2
S440
金安区四十铺
椿树、三十铺
15.8
S443
金寨县梅山
金寨县双河
梅山、桃岭、双河
29.6
S447
金寨县七邻
金寨县天堂寨
花石、天堂寨
43.5
S448
金寨县丁埠
丁埠、关庙、沙河、斑竹园
42.9
S452
金寨县龙冲
金寨县西界岭
张畈、燕子河、长岭
45.4
32.0
13.3
S454
舒城县河棚
舒城县万佛山
河棚、晓天、万佛山
52.4
10.9
F015
金寨县泗道河
金寨县关庙
汤家汇、银山畈、关庙
25.8
S603
舒城县九井
五显、万佛湖、汤池、河棚、山七
47.6
1990.5
1701.8
181.4
六安市原有县道58条,总里程2443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8.5公里,二级公路419.4公里,三级公路1305.1公里,四级公路645.7公里。
表2调整前六安市原县道一览表
线路名称
里程(公里)
技术等级
X001
椿石路
82.7
金安、裕安、霍山
2、3、4
X002
椿大路
72.7
金安、霍山
3、4
X003
二黄路
金安
2、3
X004
六东路
79.2
金安、裕安
X006
李三路
X007
大苏路
59.0
X008
桱但路
12.2
8
X009
六霍桥-骆家庵、夏南路
63.0
裕安、霍邱
9
X011
红独路
21.0
裕安
10
X012
白响路
119.6
裕安、霍山
11
X013
罗丁路
52.6
12
X014
赛诸路
67.7
裕安、金寨、霍山
13
X015
六横路
14
X016
胡鲜路
84.7
15
X017
左窑路
81.1
16
X018
江骆路
17
X019
白西路
38.3
裕安、金寨
18
X024
吴北路
39.9
1、2、3
X026
土石路
67.5
霍邱
20
X033
高枣路
13.7
X034
花长路
33.0
22
X035
邵乌路
X036
户孙路
30.0
叶集
24
X037
三曹路
44.1
25
X038
霍湖路
26
X039
朱临路
33.7
27
X040
羊周路
17.8
28
X041
六佛路
3.4
29
X042
户红路
叶集、霍邱
30
X043
舒范路
40.1
舒城
31
X044
春龙路
18.4
1、2
32
X045
河山路
17.5
33
X047
南西路
13.9
34
X048
晓小路
25.2
35
X049
丰军路
28.0
X050
庐中路
9.7
37
X052
新南路
30.2
38
X053
茶丁路
39.5
金寨
39
X054
燕天路
45.6
40
X056
南夏路
31.8
41
X057
七千路
42
X058
王西路
X059
全铁路
44
X060
南关路
23.7
45
X061
转西路
13.8
X062
袁龙路
17.3
47
X063
船响路
45.0
48
X064
泗后路
13.4
49
X065
毛霍路
73.6
1、4
50
X066
西青路
58.9
霍山
51
X067
诸廖路
62.0
52
X068
牌李路
30.5
金寨、霍山
53
X069
磨川路
39.1
X070
三道路
80.4
1、2、3、4
55
X071
龙耿路
56
X072
梅古路
5.0
57
X073
查水路
11.8
58
X074
杨窑路
108.8
国省道网调整后,原有县道网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六安市公路网的主要问题如下:
1.公路网的层次节构不合理
六安市公路网结构层次不合理突出体现在县乡公路里程偏少,特别是省道网调整后,县道里程低于普通国省道里程,呈现明显的头重脚轻。
2.公路技术等级偏低
2017年我市公路网平均等级水平为3.52,国省道网调整后,县道中二级及以上公路占3%,三级路占13%,四级路占83%,等外路占1%,县道网平均等级水平仅为3.82。
3.路网连通度不足
2017年六安市公路网连通度为2.93,接近方格网+对角线结构,但部分相邻乡镇之间尚无三级以上公路连通,部分高速公路出口,普通国省道也缺少县乡公路与地方路网衔接。
4.县域对外通道明显不足
六安市内连接多个区县的县际间通道较少,目前主要通过国省道连接,县际间县乡公路通道较少。
第3章经济社会及交通发展需求
3.1面临形势
1.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消费升级加快,市场空间广阔,物质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资金供给充裕,人力资本丰富,创新累积效应正在显现,综合优势依然显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同时,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各种困难和问题的凸显期,有利和不利因素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
“十三五”期间,六安市大力实施开放合作战略、新型工业化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一心一廊”、“一谷一带一库”建设,着力提升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合力脱贫攻坚,保障改善民生,走出一条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振兴的特色之路,确保如期全面脱贫,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区域发展进入新阶段
“十三五”期间,我国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刚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安徽省将在继续推进已有区域发展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打造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平台,形成协同发展、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合肥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瞄准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引领推动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努力成为全省核心增长极乃至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增长极。淮河生态经济带将打造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的第四增长极,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支点。
“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合肥都市圈、淮河生态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六安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有利于将六安市打造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连接皖江城市带、长三角地区的人流、物流、要素流的节点型城市。
3.行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运输部陆续对交通运输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4年12月底,交通运输部印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运输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按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文件确定了“三通、三覆盖、两降、两提升”10类指标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指标。“三通”指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车和通邮,“三覆盖”是指综合交通网、城市公共交通、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的覆盖,“两降”是指交通事故、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两提升”是指客运服务水平、货运服务水平的提升。
2015年5月26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养护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实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总目标。确保到2020年实现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县、乡道安全隐患治理率基本达到100%,县、乡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设置率达到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比例通客车比例达到100%等“四好农村路”建设目标。
4.上位规划展现新蓝图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安徽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全面实施“63336”发展战略,即:
坚持6大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安全发展。
突出3大主题: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聚焦3大重点:依托黄金水道,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依托快速交通网,打造合肥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以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为目标,以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为抓手,提升皖北及大别山区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实现3千亿元投资:确保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再上新台阶。
打造6个交通: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法治交通、文明交通。
到2020年,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高效、畅通安全、绿色智能、文明和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引领和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图9安徽省“十三五”干线公路重点建设项目(局部)
——合肥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十三五”规划(2016-2020)
规划要求依托国家及区域交通干线以及长江黄金水道和“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以对外通道(公、铁干线及长江水道和民航航线)为主干、城际通道(城际公、铁线路和内江水运)为骨架、城市道路为基础、客货运场站(公铁场站、港口、民航机场)为支撑、各类运输服务企业和专业化物流企业为运行主体的内联外通、相互衔接、层次分明、系统发展的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轨道交通方面,规划建设合肥至西安、合肥至连云港、合肥至郑州三条客运专线,合安九、合滁宁、合六、合芜、合淮、阜六、滁天、宁蚌、宁阜九条城际铁路,以及阜阳(袁寨站)-六安-庐江-铜陵-黄山-温州、阜阳-六安-景德镇-瑞金-汕头、六安到武汉、沿淮四条普通铁路。
公路方面,规划“一纵、两环、三横、十八射”的高速公路布局形态,总长度为2557.4公里,同时规划经济圈范围内国道与省道共4307.2公里,其中,国道10条,约1825.7公里。
——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6-2030)
规划期内,建成网格+三角状路网结构,实现省际互通、市市直通、县县联通;重要交通经济带和城镇发展轴形成多通道路网格局,区域中心城市、重要经济区、城市群内外交通实现多路连接;地级市基本建成高速公路环线,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到2030年,全面形成“五纵九横”的高速公路网络。
——安徽省普通省道网规划(2016-2030)
根据省道网调整规划,到2030年我省普通国省道总里程达到22997公里,较2012年布局调整规划增加了5848公里,普通国省道的面积密度为16.48公里/百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3.72公里/万人。实现了对全省重要的城镇节点(市、县、建制镇、乡)、经济节点(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4A级以上旅游景区)、交通节点(主要港区、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一般互通)的全面覆盖。
在本次调整规划中,六安市共规划国省道里程达2507公里,国省道干线路网面积密度为16.23公里/百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5.33公里/万人。
——皖西革命老区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总体目标:
到2020年,形成以“三纵两横”综合运输通道为主骨架,以“2+13”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为支撑,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全面协调发展,广覆盖、深通达、高品质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皖西革命老区在全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基本消除贫困地区发展的交通瓶颈,有效支撑脱贫攻坚任务,为脱贫致富和加快发展提供更好保障。
农村公路:
基本形成以县道为局域骨干、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布局合理、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基本实现每个乡镇具备1条连接国省干线公路或县城的路况良好的三级及以上公路、1条与相邻乡镇最短捷的路况良好、安全设施齐全的四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硬化路,建档立卡贫困村每个较大自然村硬化1条从村口到既有农村公路最短捷连通道路。
——《安徽省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2年)》
到2022年:
全省每个乡镇具备1条连接国省干线或县城的三级及以上公路,1条与相邻乡镇最短连通路面宽度5米以上公路;每个建制村通1条路面宽度不低于5.5米的硬化路,每个较大自然村通1条路面宽度不低于4.5米的硬化路(特殊区域特殊路段不低于3.5米),农村地区路网结构明显改善,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
完成县、乡、村三级路长组织体系建设;压实各级路长职责,全省100%的乡镇推行乡村道路专管员,基本消除农村公路沿线“脏乱差”现象,实现农村公路“畅安舒美”目标。
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优、良、中等路总比例达到85%,力争达到90%,县乡公路年均大中修比例达到7%,实现小修保养常态化,县级人民政府将行使农村公路行政管理职能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全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AAAA级及以上的县达到80%以上,其中AAAAA级的达到30%以上。全省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客车通达率100%。县城20公里范围内的城乡客运公交化运行率达到50%以上。所有县城建有与服务需求相匹配的客运站,每个县(市、区)建设1个农村物流中心,每个镇(乡)建设1个综合运输服务站,每个建制村建设1个综合运输服务点,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
——六安市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
运用“智慧人性、低碳节能、可持续”等先进理念,继续保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公路运输为主体,铁路、水路及其它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高效、畅通便捷”;客运服务“公共优先、选择多样”;货运服务“经济便捷,衔接顺畅”;行业管理“服务高效、保障有力”,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目标(公路):
实现县县通高速、市县通一级路、乡乡通二级路、行政村通5.5米水泥路。基本实现平原区国道达一级公路标准,山区国道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平原区省道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山区省道达山区二级公路标准;农村公路通达程度进一步延伸,乡镇基本有两条以上道路连接,自然村通达率达到85%。
5.国土空间规划需求
3.2发展需求
1.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加快县道网建设。
“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根据国家及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坚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五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目标要求,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阶段,要充分发挥交通对脱贫攻坚的基础支撑作用,通过扩大交通运输服务供给,全面提高共享水平。要推进城镇交通运输服务向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延伸,建设以支线铁路、农村公路、内河支线航道、通邮站点等为主体的基础交通网,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达深度和覆盖范围。县道网作为农村公路的骨干,必须要加快建设。
2.落实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加快县道网建设。
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2021-2030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切实发挥交通运输对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对农村公路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快县道网建设。
3、全面推进“六安茶谷”、“淠河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西山药库”建设,需要打造互联互通的县道网。
“十三五”期间,六安将强力推进“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建设。一是全力打造涵盖裕安、金寨、霍山、舒城和金安5县区48个乡镇街,总面积5600平方公里的六安茶谷项目,努力把六安茶谷建设成为世界最好绿茶、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大别山湖群国家旅游休闲区、国家知名品牌示范区和绿色发展试验区;二是打造涵盖叶集区、霍邱、霍山、金安、裕安5县区的淠河生态经济带,把淠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为绿色“菜篮子”集中区、湿地生态保护区、水利综合治理示范区、森林增长工程示范区;三是打造“江淮果岭”、“西山药库”,推动江淮分水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发展、加快脱贫攻坚、农民增收致富。
“一谷一带一岭一库”作为全市加快实施绿色发展战略集中区、主战场和增长极,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六安交通必须围绕“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区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围绕“一谷一带一岭一库”互联互通的县道网。
4、新型城镇化要求农村公路提质升级。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的通知,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8.4%,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全省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础上,《六安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5-2025年)》将按照区域城乡一体、形态布局合理的要求,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四个县城、叶集、霍邱钢城、新桥产业园等7个副中心城镇为主导,50个左右中心镇、专业镇和规划布点的中心村为框架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六安市县道网的建设应适应新的城镇布局,进一步加强城镇间的联系,同时提供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服务水平。
5、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村公路是保障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求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六安市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助力脱贫攻坚、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困难、促进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民生工程。未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6.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战略,要求县道网为旅游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六安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相对滞后的交通运输条件使得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充分的转化为经济优势。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必须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的旅游交通体系。县道网作为公路网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必须为旅游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7.资源环境约束要求农村公路绿色、低碳发展。
六安市近年荣膺了“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未来六安市仍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农村公路作为市域交通运输的基础,必然需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第4章规划目标
4.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发展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构建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的农村公路网体系,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4.2规划原则
1.布局合理、结构优化
加强区域路网顶层设计,合理确定县、乡、村道的功能定位和各自规模,构建层次清晰、功能完备的农村公路网。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求,与城镇体系规划、资源分布和产业布局相适应,统筹脱贫攻坚和旅游发展需要,合理布局农村公路网。
2、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3.放眼全局,统筹协调。
4.服务为本,提质增效。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努力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把提质增效升级作为发展的衡量标准,切实处理好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努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5.低碳环保,绿色发展。
充分利用既有线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环境生态保护,贯彻低碳发展理念,避让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4.3规划目标
到2020年全面实现乡镇、产业园区(含港区)、3A级以上景区通三级以上县道;到2025年,县道总里程达3500公里以上,县道二级以上比例达到40%,三级以上比例达到80%;到2030年,县道总里程达4400公里,二级以上比例达到70%,三级以上比例达到100%。
第5章规划布局
5.1路网规模
(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公路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它是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公路建设进程要与相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公路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固然是不利的,但公路建设过分超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造成浪费。因此,无论是通过什么方法确定公路网的合理规模,均应考虑规划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区位条件和国土面积
公路交通的发展规模还受区位条件和国土面积的影响,处于交通枢纽地位、重要经济区的公路网密度应适当加密。当公路密度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规模,从路网效率、国土资源利用等意义上讲是不合理的。一个地区的公路规模有一个发展的极限水平。
(3)人口规模及节点分布
公路交通的功能是满足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需求,公路交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首先要满足这一根本要求。人口规模与居民点分布对公路交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人口规模大、节点多且分布相对分散,则在满足同等交通水平条件下,需要的基础设施规模要大;反之,人口规模小、节点少且分布相对集中,基础设施需要连接的结点少,则需要的规模要小。
(4)供需平衡和投资效益
合理的公路网规划是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的平衡过程。为了提高公路网的投资效益,要求公路网既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又不过分超前投资。在投资有限的情况下,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可高可低,在交通方面的反映就是服务水平标准的高低。由于六安市社会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断增长的,因此这是一个动态的路网长度,在不同的规划期有不同的值。
(5)各层次公路网的合理级配
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之间既有互补关系,又有合理级配的关系。人的出行要求是多方面的,有长途出行,也有短途出行;有的对速度要求较高,有的对舒适性要求较高,而有些则对费用很敏感。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不同要求的运输量在总体上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不同层次的公路适应不同的运输需求。各层次公路的服务特点有明显区别,要求各层次公路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这个比例的合理范围取决于相应的运输需求的大小。
公路网发展规模预测是确定公路网布局的重要依据,公路网未来的发展规模,可以从其历史的发展轨迹、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建设资金的约束和运输需求发展等多个方面去考察、分析其增长趋势,本规划采用连通度法预测公路网发展规模。根据网络几何形状分析,可建立以下公路网合理规模的连通度模型:
式中:
C—路网连通度;
—区域内节点数;
—区域面积;
—路网变形系数。
路网连通度C值接近1.0时,路网布局为树状,各节点间多为两路连通;C值为2.0时,路网布局为方格网状,节点多为四路连通;C值略大于3.0时,路网布局为三角网状。
图5连通度模型示意图
六安市共有乡镇130个,行政村1818个,以乡镇及行政村为节点,2018年六安市公路网连通度为3.09,接近方格网+对角线结构,说明目前我市农村公路路网规模基本满足需求。目前规划布局以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为重点,按照需求适度增加新增道路。
规划到2025年公路网连通度达到3.22,全县公路网连接所有的乡镇、建制村,并实现联网成片,县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乡镇与建制村、建制村与建制村之间达到4路连接,路网布局接近三角网状。计算未来六安市公路网规模如下:
表5六安市公路网规模预测
参数
2018年
2025年
连通度
C
3.09
3.22
公路网变形系数
ξ
1.3
面积(平方公里)
A
乡镇节点
N1
130
行政村级节点
N2
1818
节点合计
N
1948
总规模(公里)
L
22091
22965
根据计算到2030年路网总规模为22965公里。扣除普通国省道里程,农村公路总体规模约为20000公里。
综合考虑城镇体系布局、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地形地貌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确定到2030年六安市县道网规模约为4000-4500公里。推荐县区乡道网规划规模为县道网的1.5倍左右,村道网规划规模为乡道网的1.5倍左右。
5.2布局思路
农村公路网的布局要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于乡镇发展的需要。路网路线的选择总体上要依据经济社会和城镇发展需求进行布局,同时考虑土地、地理、环境等约束性条件,对路线进行优化。
乡镇节点是政治、经济、社会等驱动性因素的综合体,是农村公路网布局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在进行路网布局时,优先考虑大的节点之间的便捷连接,构建基本路网;然后再考虑小的节点与相近大的节点的连接或小的节点与基本路网的便捷连接,在此基础上对所构建的初步网络进行进一步优化。本次规划同时考虑了重要的开发区和旅游节点,对这些节点的连接通过单因素分析的方式纳入整体布局。
综上所述,本次农村公路网规划的主要思路和方法归纳为:以规划目标为指向、以布局原则为依据、以逐层展开为主线、以单因素分析为补充,结合经济和乡镇布局、交通区位、地形条件、环境条件、路段重要度分析、交通需求分析、县乡发展分析等对路线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征询专家意见,综合确定路网方案。农村公路网布局规划基本思路如下图所示。
图6县道网布局思路图
5.3影响因素
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和《安徽省普通省道网规划(2016年-2030年)》境内有G105、G206、G237、G312、G328、G346、G529共7条普通国道干线和省道S236、S237、等25条省道,另有远期预留省道F015。
县道网布局必须做好与国省道路网的衔接。
根据《六安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力争六安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100万人,基本建成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节点城市、大别山最具活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安徽最富山水情调的生态养生城市,做优做特4大县城与2大产业新城区。规划14个中心镇,引导中心镇成为综合性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功能节点,对部分中心镇开展新型设市模式试点工作,建设镇级市;优先培育5个近郊中心镇发展。
县道网布局必须适应新城镇体系布局,引导城镇体系快速形成。
根据《六安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六安市将重点建设六安中心城市城区集散中心以及金寨、霍山、舒城、霍邱四个次中心。提升六安中心城区的旅游辐射力,构建六安大别山区域无障碍旅游。重点整合打造“大天堂寨”、“大梅山”、“万佛湖—万佛山”、“大独山-响洪甸”、“洪山生态旅游景区”、“大别山主峰”“大别山国际度假区”、“环六安中心城市旅游带”等旅游目的地。
“旅游+”战略的实施,要求县道网布局必须加大与旅游产业融合,提供“快旅漫游”的旅游交通体系。
根据《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21233.32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基本空间格局为“两屏两轴”:“两屏”为皖西山地生态屏障和皖南山地丘陵生态屏障,主要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两轴”为长江干流及沿江湿地生态廊道、淮河干流及沿淮湿地生态廊道,主要生态功能为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六安市位于皖西山地生态屏障,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重为28.12%,在全省名列前茅。其中,金寨县高达55.96%、霍山县高达51.79%。
县道网的建设必须严格遵守我市生态保护红线的规定要求,实行最大限度的避让与保护,最小程度的影响。
5.4布局方案
结点是路网布局的控制点,一般是规划区域内的城市、中心集镇、港口、空港和铁路枢纽等客货运输集散地。结点选择是路网布局的重要步骤,结点选择范围直接关系到路网布局方案的合理性。区域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核心发生源,是公路网规划主要考虑的选择对象。
本次农村公路网规划考虑结点的层次属性,将六安市域范围内路网规划结点分为三大类:城镇类结点、经济类结点和交通枢纽类结点。
城镇类节点主要指六安市域范围内各级行政镇政府所在地,城镇类节点一般是所辖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的核心发生源和吸引源,是交通诱发的主要源头;根据城镇类节点的规模和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将城镇类节点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三个层次,一级重要节点主要指县(区)所在地,二级次重要节点指县域范围内的中心镇、一般集镇,三级一般节点指中心村、一般行政村。
经济类节点主要指市域范围内经济开发区以及风景旅游区。
公路网规划中网络的布局设计是关键问题,由于农村公路网和干线公路网功能不同,前者侧重于连通功能,后者侧重于通达功能,所以它们的布局设计方法也有所不同。
六安市农村公路网布局是在干线公路布局的基础上,保证有效节点的连通,使得县乡公路将重要节点有效连接起来,满足区域内交通发展需求。
布局首先以重要节点为主要控制点,重点解决重要节点间的连接;第二步以次重要节点为主要控制点,重点解决重要节点与次重要节点以及次重要节点之间的连接;最后以一般节点为控制点,解决次重要节点与一般节点以及一般节点之间的连接。
六安市农村公路网布局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重要节点之间以及重要节点与次重要节点的连接,采用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代表的干线公路;
(2)次重要节点之间以及次重要节点与一般节点的连接,采用以国省干线公路、县道为代表的集散公路;
(3)一般节点之间的连接,采用以乡道、村道为代表的支线公路。
农村公路建设的原则是要满足农村交通发展需求,但是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出行需求提高,不仅表现在客货运量的增加,还表现在对交通安全、行车速度与舒适方便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多,因此,公路网规划布局对于公路技术等级和连通度有一定的要求。
(1)道路技术等级要求
连接重要节点之间的干线公路一般要求到达一级及以上标准,连接重要节点和次重要节点的集散公路一般要求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
连接次重要节点之间的县道一般要求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连接次重要节点和一般节点的乡道一般要求达到四级及以上标准。
连接一般节点之间的村道一般要求达到四级及以上标准。
(2)绕行系数要求
绕行系数(非直线系数)表示节点之间的连接与直线连接相比所作的何种程度的绕行,定义为最短实际公路距离与假象直线连接距离之比。绕行系数不大于1.5。
考虑到总体规模及功能要求,规划县道135条,形成“313376”的县道网布局,即纵向31条、横线33条、联络线76条。县道网总里程约4139公里(不含重复里程),面积密度26.8公里/百平方公里,人口密度7.0公里/万人。
表6六安市县道规划分布表
县区
里程(公里)
(公里/百平方公里)
(公里/万人)
830
25.7
5.1
820
43.0
7.9
519
31.1
33.3
6.9
524
24.8
5.2
544
15.0
711
18.1
10.4
4139
26.8
7.0
备注:县道里程为净里程,人口为2017年常住人口
其主要构成如下:
(1)省、市、县际公路。
共规划省际通道21条,分别为:绍桥路、冯扬路、洪叶路、新叶路、油汤路、南关路、沙祝路、仙长路、南吴路、九东路、油田路。
共规划市际通道7条,分别为:马北路、东小路、井祝路、袁柏路、汤舒路、上包路、太包路。
共规划县际通道27条,分别为顺朱路、新叶路、新洪路、分观路、南汤路、椿黑路、椿但路、西麻路、独白路、三东路、柽牛路、左横路、左西路、丁龙路、俞丁路、岔丁路、洪白路、高姚路、庙洼路、固曹路、姚石路、青符路、西横路、金五路、漫天路、油上路、叶姚路。
(2)市域、县域中心连接乡镇的主要道路。
如东清路、淠清路、杭舒路、城临路、霍单路、西横路等。
(3)联系主要乡镇的经济干线公路
如马东路、先孙路、单丁路、白梅路、河高路等。
(4)连接高速出口的重要道路
如顺朱路、三塔路、槐南路等。
(5)重要旅游公路
如桂狮路(佛子岭)、油上路(天堂寨)、响鲜路(响洪甸)等。
(6)防汛道路等应急保障通道
如新临路(淮河)、单独路(淠河)、六龙路(淠河)等。
目前,六安市正开展国省道路线调整工作,拟对S244、S330、S325等省道进行改线,改线后原有道路连续里程在10公里以上,作为新增县道列入县道网。
县道网命名与编号应遵守《公路路线标识规则和国道编号》(GB/T917-2017)规定的命名和编号原则。
(1)命名规则
命名所采用的地名按照自然村及以上行政区划和风景名胜区的名称命名。
县道名称由路线起讫点的地名中间加连接符“-”组成,北南走向路线北端为起点,东西走向路线东端为起点,全称为“××-××公路”。路线简称用起讫点地名的首位汉字组合表示,特殊情况可采用第二位汉字,简称为“××路”。如“双河—东河口公路”简称“双东路”
县道的路线简称不可重复。如出现重复时,采用以行政区划名称的第二或第三位汉字替换等方式加以区别。
(2)编号规则
县道编号由字母标识符“X”和三位数字编号组配表示。数字编号的第一位用“2,3,4”分别表示北南纵线、东西横线和联络线。
北南纵线编号,按路线的纵向排列,总体上由东向西顺序编号。
东西横线编号,按路线的横向排列,总体上由北向南顺序编号。
联络线编号按起点位置由北向南顺序编号,如起点纬度相同,则按由东向西顺序编号。
第6章实施安排
2017年2月安徽省《安徽省普通省道网规划(2016年-2030年)》正式发布,国省道网调整后,原有县道网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有的县道大部分被规划的国省道占用,本轮县道网规划结合原有的县道连通区域,依托现有的乡道和村道路线位置进行,规划的县道网道路等级低,路况差,服务水平低,亟待升级改造和改善。其现状道路技术等级如下表:
表72016年底规划县道现状技术等级
规划县道里程(公里)
规划县道现状技术等级
二级路
三级路
四级路
等外路
42.0
652.6
0.0
86.6
204.2
529.2
5.3
513.7
106.8
84.2
3.9
40.4
473.4
6.3
51.8
492.2
685.8
132.5
543.9
3431.1
31.5
占比
3%
13%
83%
1%
6.1近期(2019-2025年)实施安排
“十三五”、“十四五”期间,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四好农村路的要求,以实施县乡公路畅通工程,以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实施县级公路畅通工程。目前还有少量乡镇不通二级路,规划对现有公路进行升级改造或路面改善,实现全市每个乡镇都有1条连接国省干线公路或县城的路况良好、安全设施齐全的二级及以上公路的目标。
2019-2025年期间计划完成县道2169.5公里,其中一级公路6.3公里,二级公路1661.9公里,三级公路501.3公里,总计投资约140.5亿元。具体建设项目见附表。
表82019-2025年县道建设计划
2019-2025年
建设里程(公里)
建设投资(万元)
48000
1661.9
1102767
501.3
254275
2169.5
1405042
注:X212、X213中河西景观大道和西环线段为市政路段,未列入建设计划。
6.2远期(2025-2030年)实施安排
“十五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建设,提升县乡公路等级,全面消除县道三级以下公路,县道二级以上公路不低于70%。
表92026-2030年县道建设计划
2026-2030年
1212.0
798971
747.7
341316
1959.7
1140287
通过“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县级公路畅通工程和四好农村路的实施,至2030年底,六安市规划县道网技术等级如下表:
表102030年底六安市规划县道网技术等级
2030年底规划县道技术等级
二级以上公路占比
585.4
244.6
0.71
570.0
250.0
0.70
351.3
167.7
0.68
135.2
55.8
359.3
158.4
378.5
165.5
490.6
220.4
0.69
2870.3
1262.4
第7章规划效果评价
7.1路网技术评价
运输网络密度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交通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运输网络结构规模的合理性,它是宏观规划的重要指标之一。
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即为交通网络里程与区域面积之比,计算公式为:
式中:——运输网络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
——运输网络总长度(公里);
——区域面积(百平方公里)。
规划期内,六安市县道网里程由1462公里(2443公里)增长至4139公里,县道网密度将逐年提升。具体指标变化情况见下表。
表7六安市县道网络密度(单位:公里/百平方公里);
2030年
县道网密度
15.9
9.5
交通运输网络连通度是通过考察网络交通节点的连通情况,从运输网络的布局方面来反映交通运输网络的结构特点,其定义为规划区域内各节点间依靠交通运输网络相互连通的强度。
式中:——运输网络连通度;
——县道网总长度(公里);
——运输网络变形系数;
——区域面积(平方公里);
——区域内乡镇节点数。
规划期内,随着交通运输网络密度的不断增加,交通运输网络连通度逐渐增大,尤其一些重要节点之间联系变的越来越方便,重要节点之间能够通过一定的运输网络来联系。具体指标变化情况见下表。
表8六安市县道网络连通度
县道网络连通度
0.34
0.55
7.2经济社会影响评价
具体来看,规划方案的实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
规划方案增加了省际通道21条,市际通道7条,县际通道27条,使得六安与其它城市之间、六安市域不同县区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六安市的交通区位将得到提升。
规划方案建成后,县城中心与所辖各乡镇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从根本上促进了六安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规划方案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公路的通达能力,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出行条件,特别是在偏远贫困地区,公路的建设给人民生活带来十分显著的变化。
农村公路作为基础建设项目,直接的就业是建设施工阶段的就业以及投产后营运过程中的就业。除了直接就业之外,交通运输的发展必然会刺激各种产业活动的增加,增加就业机会。
规划方案有效改善了公路运输网络的整体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了交通安全性,将有效减少交通运输事故。同时,服务水平的提高将解决目前出现的交通运输网络的拥挤不平衡问题,从而使交通拥挤产生的有害排放减少,改善环境质量。
六安市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规划方案加强了天堂寨、万佛湖、佛子岭等重要景区与外界的联系,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六安旅游业的发展。
规划方案增加多条防汛抗洪通道、库区道路,交通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
7.3环境影响分析
交通运输项目沿线地区的环境是一个多因素结合的复杂动态系统,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水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因此综合评价一级指标可选为生态环境质量、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
规划项目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①对森林、人工林系统影响;②对草原等天然植被的破坏;③对项目沿线地区土壤质量的影响;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⑤对土壤侵蚀的影响;⑥对受保护的野生动物的影响。
为降低规划项目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交通建设前期工作应详细调查设计公路沿线重要生态组分,设计路线尽量避免或减少穿越;若设计线路不得不穿越,设计中应对施工后的恢复工作做出明确要求;施工中弃土(渣)的水保措施应与当地流域水保措施及生态建设工程相结合。
规划项目的实施对沿线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①建设期扬尘对沿线地区环境空气产生污染;②沥青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沥青烟尘对沿线地区环境空气产生污染;③公路营运期汽车尾气对沿线地区环境空气产生污染。
为降低规划项目的实施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采取种植林带等绿化措施减轻废气污染;推动采用先进的车辆技术,降低能耗,减少尾气排放将有助于提高空气质量。
规划项目的实施对沿线地区声环境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①建设期施工机械噪声对公路沿线学校、医院、村镇居民点工作、生活影响;②营运期公路交通噪声对公路沿线学校、医院、村镇居民点工作、生活的影响。
规划项目的实施对沿线地区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①建设期施工现场生活污水、垃圾及生产废水对周围水体水质的污染;②大型桥梁等结构物施工对水体水质的影响;③沥青、油料、化学品等建材堆放泄漏对周围水体水质的污染;④营运期服务区污水及路面径流对水体水质的污染;⑤营运期化学危险品运输车辆的交通事故使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泄漏可能引起水体污染。
为降低规划项目的实施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设计路线应避让饮用水源保护区;对于可能涉及到Ⅱ类以上水体的路段,应尽量采取路线避绕或建桥跨越的形式,且路、桥面径流应禁止排入水体;交通运输服务设施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均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实施污、废水处理,达标后排入制定纳污水体;对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运输,道路管理和公安等部门应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以防危险品的意外泄漏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和对道路的破坏。
规划项目的实施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①对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影响;②对沿线地区土地使用及价值的影响;③对沿线地区单位及居民房屋的拆迁影响(拆迁补偿及再安置);④对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建筑、交通、水、暖、电、通讯及文物资源)的影响;⑤对地区资源(土地、矿产、旅游及文物资源)利用的影响。
为降低规划项目的实施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设计方案应进行多方案必选,符合城镇总体布局、规划,避免大规模拆迁;同时尽量避免对沿线基础设施的干扰。
第8章措施与建议
1、加强规划衔接
做好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镇体系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交通运输专项规划的衔接,加强与自然资源与规划、住建、水利、环保等部门之间的衔接,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协调机制,保障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加强与周边市县的协调与沟通,联合开展跨区域的县乡公路的研究论证工作,争取达成共识,共同推进。
2、强化资金保障
3、加强人才培养
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交通规划建设和行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选拔任用视野宽、理念新、素质高的领导人才,交通人才队伍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围绕打造懂规划、懂工程,懂技术的干部队伍结构和专业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调优配强各级干部队伍。通过开展交通规划、工程建设专业培训和引进交通行业从业经验丰富的专业型人才,进一步完善队伍知识结构和理论实践水平。
4、强化养护管理
推进养护市场化。县级人民政府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强农村公路养护,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支持各地条件成熟的社会企业申报养护资质参与市场竞争;鼓励各地公路养护机构、班站等专养机构参与农村公路的养护。
提高养护专业化。大力推行大中修养护工程专业队伍施工;推广零星小修、日常保养捆绑招标、片区捆绑招标等模式,提升养护专业化水平;积极探索“建养一体化”模式,通过公开招标引入社会资本,由社会资本承担项目的实施(含资金筹集、总承包施工)及交工验收后的养护服务工作。
促进养护标准化。各级交通部门要按照《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安徽省农村公路小修保养作业操作规程》等技术文件要求,大力推广工艺成熟、低成本、操作简单的标准化养护应用技术,规范养护单位现场作业,提升我市农村公路养护实施水平。
5、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依托县道网建设,积极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完善县际、城乡、镇村公交网络,建成以县际、县(区)-重点镇线路为主干,县(区)-重点景区景点、乡镇-建制村线路为分支的全域公交网络。
附表1-1六安市县道网规划一览表(北南纵线)
简称
终点
路线里程
所经县(区)
X201
黄老路
黄城村
老岭村
千人桥镇、上阳村、方圩村、牛畈村、百神庙、沈家岗村、舒茶镇、沙埂村
50.8
X202
柏汤路
杨店村
汤池
杨店村、棠树镇、闸口村、牛角冲村、汤池镇
36.4
X203
三东路
三口塘
东衖(南岗镇)
三口塘、高山村、将军山、张母桥、八里村、七门堰村、阙店、华盖村、东衖
49.6
金安、舒城
X204
马三路
马头镇
三十铺
马头、黄台、田家岗、姜圩、瓮墩、街西村、东桥、太平村、关塘村、四十铺村
X205
六白路
G312交叉口
白塔寺
先生店村、七星村、范庵村、四十铺村、楼塘村
22.9
X206
先毛路
先生店
刘家湾(毛坦厂镇)
先生店村、青峰村、管墩村、中店乡、长岭村、横塘岗、凤凰台村、毛湾村、三堡墩村、大山寨村、朱沙冲村
52.3
X207
先孙路
郝家岗村
黄小店村
先生店村、中塘村、孙岗镇、黄小店村
25.0
X208
北南路
北马油坊
南岳庙
北马油坊、孔树村、翁墩乡、夏岗村、南岳庙
16.8
X209
六龙路
西环路交口
龙井冲
黄小桥村、刘家林子、周家庄、殷家堰、韩摆渡镇、苏北村、红旗村、横排头、西岗小学、孙堰村、龙井冲村
51.1
X210
柽牛路
柽树湾
牛角冲
柽树湾、金公庙小学、横塘岗乡、舒家庙村、观音岩村、但家庙镇、棠树岗村、大沙埂、下天河村、牛角冲村
36.8
X211
山单路
山王河村
单龙寺乡
与儿街镇、三河店村、四顾冲村、指封河村、大乌牛岭、小溪河村
35.7
X212
单石路
大董台
苏石大桥
胡台村、东湾村、罗台、沈小庄、顺河中学、河套村、李大庄、石塘村、卞家庄、黄桥村、刘家庄、水井台、石板冲、苏石大桥
X213
左横路
左王
横排头
左王村、民生村、淠西村、中心台子、柳台村、马湾村、彭塔乡、顺河村、刘郢村、南圩子、单王乡、谢圩村、鲍湾村、新安镇、石塘村、吴巷村、东林台子、韩摆渡镇、淠河村、苏埠镇、西河嘴、横排头
108.4
霍邱、裕安
X214
霍单路
S332(金家院子)
小南岳、曹家河村、朱家畈村、五家行村
27.4
X215
磨包路
磨子潭
岳西县界(包家)
孙家畈村、铁佛寺、胡家河、黄尾村(岳西)、马家和村
X216
左西路
左王村
叶家院(西河口乡)
左王、王郢村、潘集、洪碑村、孟集
、花园、钱集、丁集、大牛集、江大庄、漂石堰、徐集镇、东方红村、邢店村、分路口镇、界牌石村、洪家小店、独山镇、西河口乡、江家店村、叶家院
X217
丁龙路
丁集
龙门冲村
车畈村、云居村、吴长堰头、谢大庄、江家店镇、南岳庙村、狮子岗乡、李新庄、钱店村、独山镇、沙岗店、长竹村、小河口、落地岗、杨冲村、红石岩村、龙门冲
64.9
X218
俞丁路
俞林
俞林、山洪村、丘大庄、西楼、马南西村、三流乡、李东楼村、周台村、槐台村、杨桥村、固镇镇、小河沿村、河沿村、黄滩集、丁集镇、
39.6
X219
丁石路
朱新庄
柿树园(石婆店)
建设村、松岗村、罗集乡、罗集中学、清凉寺村、蔚窑村、挥手村、西门楼、张墩村、银岗村、花门楼、骆家庵村、石婆店镇、青龙嘴村
X220
霍长路
城关
长集
泽沟村、八里村、俞林店、胜利塘村、宋店、北四村、岔路、钱店、长集
X221
岔丁路
岔路
岔路镇、刘老庄、汤楼村、黄竹园村、夏店镇、曹庙镇、华城村、储渡村、松岗村、河西村
X222
洪白路
洪集镇区
后庄子(白塔畈)
大桥、大顾店、黄树林、双门楼、后台子
28.8
叶集、金寨
X223
高姚路
谷堆
岐山村
张东庄子、范家老楼、邵岗乡、园林村、尧塘村、七井村、白莲乡、李郢村、白林村、椿树店子、响水堰村、陡岗村、阴塘村、井沿村、丁店村、跑马岗村、乌龙镇、塘岗店村、三元镇区、新塘、王店、龙头小学、大顾店
79.7
霍邱、叶集
X224
王白路
王截流
朱老庄
王截流、班台村、周集、四里村、范桥乡、三里庄、高塘镇、三里桥、尚塘集、宽店村、石店镇、牛集村、桥头村、
47.9
X225
诸斑路
诸佛庵
烂泥坳
小堰口、桃源河乡、三河村、茶培场村、烂泥坳村
20.1
X226
张长路
张冲村(张冲乡)
胜利岭(长岭乡(
竹马村、凉亭村、金坪村、闻家店村、永佛村、洪畈村、两河村
44.2
X227
白梅路
白塔畈
梅山镇苏畈村
项冲村、龚店村、郭店村、船冲村、洪冲村、三湾村
X228
马陈路
马鞍山村
陈棚子
马鞍山村、团山村、苏宋村、杭庙村、五岗集、陈山村、山边、焦老庄
35.4
X229
油上路
西莲村(油坊店乡)
S332(上土市镇)
东莲村、汤店村、抱儿山村、张畈村、龙马村、泗河村、前畈村、杨山村、界岭村、江子河村
78.1
X230
南吴路
南溪村(南溪镇)
竹根河村(吴家店镇)
吴湾村、黄庄村、李集村、白纸棚村、牛食畈村、龙墩村、果子园村、吴湾村、佛堂坳村、飞机场村、吴家店村、古堂村、西庄村、长源村
48.9
X231
仙长路
仙桃村(关庙乡)
长岭关村(斑竹园镇)
西河村、高牛村、楼房村、罗坪村
27.2
附表1-2六安市县道网规划一览表(东西横线)
X301
新冯路
溜口店
冯井
溜口店、曹郢、临淮岗、姜家湖、陈嘴、邹台、汪集、曾王、闸上、王截流、洪州、孙台、赵台、临水
85.9
X302
城临路
G328交口
G328交叉口、双舟子、王台、长马、郑台、周集、潘台、临水
44.8
X303
望临路
望湖
何岗村(临水集)
望湖、刘台子、杨台子、翼台、湖滩、范桥、冯井、临水、中军楼村、、团山、何岗村
34.1
X304
邵桥路
邵岗
桥西
邵岗、范老庄、韩大庄子、吴集村、长山村、杭庙村、桥西
23.9
X305
冯杨路
冯瓴子
杨小铺
冯瓴、孟集、马南园村、宋店、白莲、珍珠村、宋庄、谢店、龙潭湖、龙井、杨小铺
53.4
X306
单长路
单王
单王、桂北村、高岗寺村、姚楼村、洪堰桥村、陈老庄村、柿园村、长集
33.8
X307
顺朱路
顺河
朱隆兴
公鹅包水库、高庄子、南郢村、郭店村、冯郢村、夏店、黄郢、众兴、人民村、乌龙镇、铜佛村、公馆村
66.4
X308
龙叶路
龙头村
新桥村
龙头村、梁郢村、枣林村、高庄村、火星村、柳梗村、大牛集、光明村、清凉寺村、云水村、窦老圩村、孙岗、永丰、棠店、双墩
69.6
裕安、叶集
X309
新洪路
新安
洪集
方郢村、田家庄、火星村、高峰村、丁峰村、罗集乡、洪集村
62.9
X310
新叶路
徐老庄
洪河新村、桥南村、西桥村、张贵店、全红村、徐集镇、永兴村、江家店、挥手村、姚李镇、程小庄、姚下庄、叶集镇、北观庙村
67.2
X311
东清路
东桥镇
梅山北路
东桥镇、庙岗村、马集中学、段新街、太平村、赵寨村、松林、大桥畈村、经开区
X312
东小路
东桥
淠河景观大道
东桥、潘店工业园、夏岗村、小圩
14.5
X313
淠河路
肥西交界
长安路
沈郢子、杨前圩、鲍大塘、百胜村、
22.4
X314
分观路
毛老庄(分路口镇)
观山村
曹家庄、小双墩、分路口村、南岳庙村、张家庄、漫山红村、山河、龙凤、武昌小学、和平、芮祠新村、五里桥
52.2
X315
南银路
G105交叉(城南镇)
银岗村
大巷村、韩摆渡镇、界牌石村、狮子岗乡、康家埠小学
29.8
X316
南汤路
汤家汇
苏南中学、石板冲乡、双庙村、龙井村、洪家小店、钱店村、石婆店镇、大岗村、六冲村、白大街道、桥店村、小南京村、徐冲村、龙湾村、梁山村、前龙村、长河村、高畈村
115.6
X317
椿黑路
椿树镇
清潭沟
椿树镇、孙岗镇、思古潭村、左大桥村、永丰村、张店镇、凤凰台村、胡大桥村、但家庙镇、大河厂村、老皇寺村、杨家院、平头山、石塘岭、黑石渡、清潭沟
70.7
X318
椿但路
三里店(椿树镇)
但家庙
上行村、裕民村、黄小店村、汪家畈村、江家畈村、双河镇、汤院村、施桥镇、南官亭小学、东河口镇、上堰村、山王河村、花石嘴村、但家庙村
64.7
X319
西麻路
西河口
麻埠镇
河口村、潘岔村、回龙寺、范家院子、苏家畈、杜家冲、新店河村、霍民村、鹿角冲村、石家河村、张家院子、金庄村
60.7
裕安、霍山、金寨
X320
独白路
独山
龚店村(白塔畈乡)
阴关庙、公塘畈、观音洞村、兴龙集、双峰村、游坊村、三岔村、三汊河村、龚店村
31.6
X321
双东路
双河
东河口
高塘埂、潘小庄、苏家庄、施桥镇、两望岗、三口塘、旗杆院、陈家河中学、顺河店、横岭村、东河口
38.7
X322
杭棠路
杭埠后河村
棠树乡三旭村
后河村、三汊河村、桃溪、袁塘堂村、三旭村
X323
杨万路
杨店村、棠树乡、长堰小学、张母桥、长冲村
28.2
X324
梅汤路
苏畈村(梅山镇)
省界(汤家汇镇)
苏畈村、油店村\西莲村、板堰村、槐树湾村、桐岗村、金桥村、牌坊村、桃岭村、双河街道、河西村、茅畈村、唐家汇、斗林村、门山村、银山畈乡
87.5
X325
曹畈村(南溪镇)
省界(关庙乡)
扶岭村、南塘村、南溪村、王畈村、大埠口村、关庙村
42.1
X326
郑西路
郑圩村
西梗
郑圩村、过湾村、下河村、中河村、河镇村、新窑村、干汊河镇、宏宕村、九龙塘村
30.6
X327
金棠路
金樘村
棠树乡
金樘村、金星村、前进村、南港、缸窑村、横塘村、朝阳村、干汊河、吴家大庄、棠树
X328
桂狮路
桂花塆
诸佛庵狮山村
佛子岭、黄岩洞、花板冲、火佛岭、狮山村
26.2
X329
青沙路
姜河村(青山镇)
香铺村(沙河乡)
姜河村、抱儿山村、水坪村、宋河村、竺山村、黄堰村、茶棚村、大湾村、龙墩村、王氏祠村、万河村、胭脂村
X330
马斑路
马鬃岭林场
沙堰村(斑竹园镇)
东高村、光明村、吴畈村、古堂村、松子关村、太平山村
33.1
X331
单铜路
铜锣寨
单龙寺乡、西冲、龙井冲村、汪家冲村、白石山村、苍蒲冲、交通岭小学、叫龙岭村、大化岭、多盘坳村、船槽沟、三望岭、松林村、船仓村、铜锣寨
70.9
X332
叶姚路
S603(叶家岭)
姚李河村
叶家岭、小河村、大河村、真仁小学、独山村、青枫岭、査湾村
44.6
舒城、霍山
X333
孙杨路
孙岗
杨岩
红堰村、连墩村、枣树桥、五十铺、双庙村、白塔寺中学、张墩村、
26.9
附表1-3-1六安市县道网规划一览表(联络线)
X401
曹临路
曹郢村
临淮
曹郢、张台、汪台孜、下姜台、临淮
X402
王湖路
湖滩
王截流乡、张岭村、东湾小学、湖滩村
X403
长马路
长马村
马店
长马村、城西湖村、翼台村、高塘镇、陆塘村、东岳庙、黄桥村、
25.9
X404
陈丘路
陈郢子
丘大庄
陈郢子、三岔堰村、腾桥村、南绒西村、看湖墩村、丘大庄
23.6
X405
城石路
双舟子
石店
城西湖乡、高庄、宽店、石店
X406
朱黄路
朱老台
黄泊渡
朱郢子、三里庄、潘集、黄一村
X407
石胡路
石坡
胡家埠
石坡、花墙村、薛岗村、胡家埠
17.7
X408
庙洼路
庙庄
洼庄
西台、东李台、松台村、张湾村、神树庄
19.1
X409
三长路
三流乡寨岗
长集钱店村
寨岗村、香塘村、周店镇、洪城村、莲花小学
X410
三河路
三流乡小台
河口村
槽坊庄、长岗村、新塘、岔路镇、宋草楼村、河口村
X411
龙乌路
龙潭镇
乌龙
龙潭、柿子村、裴桥村、龙潭中学、桃红村、扈胡镇、马陈集、南店村、知母岗村、乌龙镇
25.6
X412
单丁路
汤楼村、张集小学、郭店村、长青村
X413
固曹路
固镇
曹庙
严大庄、小桥口、吴阳村、韩老郢村
17.0
X414
马北路
马集
北二十铺村
马集、大岗村、先锋村、南岳庙、双桥、北二十铺村
X415
淠清路
黄圩
寿春路
桂滩村、小圩村、鲍兴、谢湾村、八里滩村、瓦屋台村
X416
孙平路
玉皇阁村
双井村
白龙井、石龙河、棠店
14.1
X417
三新路
三元镇区
新苗村
僧窑小学、金星村、新苗村
12.6
X418
姜春路
姜圩
九德路
兔儿岗村、潘新村、红星村、新井村、经开区
X419
杨菊路
杨楼村
菊花村
高庄子、小牛村、火星庙
12.4
X420
顺裕路
杨楼村(顺河镇)
河西西环路
杨小桥、华严庵、黄岳寺、
13.1
X421
姚平路
合兴村
顾老庄
尧岭、富岗、五里小学
15.5
X422
新小路
新店村
王小庄
新店村、黄泥坎、蒋中庄
9.0
X423
姚石路
姚李镇区
宋小庄
姚李镇、满流河村、大湖、杨小圩
12.7
X424
关花路
关山村
看花楼村
黄树林、陈高庄
X425
吴徐路
吴巷
徐集
高皇南村、七里半店子、黄巷村
10.8
X426
全梅路
梁山村
新河村
全军村、何家湾村、沙河店村、梅山村
X427
铁双路
长河村(铁冲乡)
双河街道
前营村、李桥村、张店村、九房村、大桥村、双河村
29.0
X428
裕苏路
匡家庄(平桥乡)
二房院子(苏埠)
张家庄、白酒店村、棉场村
X429
杨骆路
骆家庵
杨店村、香山寺、新华村、松林村、沈家楼
X430
望江寺大桥
樊通桥村、潭家庄、祝院村、横排头、破塘冲水库、官塘村、西河口大桥、望江寺大桥
32.9
X431
井祝路
肥西交界(井王)
七星村
宋大郢村、椿洪村、祝墩、长堰村
18.5
X432
孙南路
庙庄子(孙岗乡)
南三十铺
南岗头、鲍湾村、范庵村、南三十铺村
11.2
X433
城青路
瓦屋院子(城南镇)
青山
戚塘村、草高庙、汪神庙、宋家庄、青山乡林场、铜山村、石船村、青山乡
20.6
X434
桃双路
S443(桃岭乡)
石头塆(双河镇)
高湾村、皮坊村、鹤塘村
22.0
X435
响鲜路
响洪村(麻埠镇)
鲜花岭(麻埠镇)
响洪甸村、全山村、鲜花岭
X436
青符路
下符桥
西岗村、罗家塝村、庙岗集村、三尖铺村、汪家院
13.5
X437
孙霍路
孙堰村
迎驾长(霍山)
孙堰村、下符桥村、通光山村、圣人山村、移洋湾村、张家湾、连二塘、迎驾厂
28.3
X438
西衡路
曹家行(西河口乡)
外环路(霍山)
锅棚店村、小七畈村、柳树店村、钟鼓畈、香花岭、高桥湾
附表1-3-2六安市县道网规划一览表(联络线)
X439
槐南路
响山寺村(槐树湾乡)
丁埠村(南溪镇)
双石村、杨桥村、长冲村、横畈村、东湾村
X440
张墩
长堰埂
张墩、张店、姜大楼、长堰埂
9.3
X441
袁柏路
肥西界
大墩村
X442
余杨路
余石嘴
洪山村、大别山石窟
6.6
X443
舒柏路
柏林
石岗中学、蔡家店村、双墩村
X444
杭舒路
姜湾村
七里村
姜万村、五里桥村、张家山村、鲍桥村、七里村
X445
柏曹路
曹家大庄
柏林乡、绕山村、干汊河镇、黄大庄、曹家大庄
13.6
X446
太南路
太平桥
南官亭
太平桥村、雪峰小学、南官亭村
X447
山四路
四顾冲
山王河村、青埠畈村、讲叙岭、四顾冲村
11.1
X448
响黄路
响塘村
黄尖村
余岭村、南畈村、官池村
X449
大斑路
大埠口村(关庙乡)
斑竹园
墨园村、万河村
20.4
X450
棠路路
棠树
路北
棠树、八里桥
8.9
X451
金五路
金子寨
金子寨村、华山村、五显
15.6
X452
张春路
周庄(张母桥)
胜利村(春秋乡)
张母桥、梅岭村、牛角冲村、阙店乡、象山村
X453
河公路
城关河口村
南港公义村
河口村、公义村
X454
茶亭路
毕家庄
军埠
毕家庄、赵老庄、军埠
7.6
X455
五山路
滑水河
方家墩
滑水河、邬冲村、董家墩、虬冲村、大路村、方家墩
10.5
X456
鹿白路
鹿吐石铺
油榨坪
鹿吐石铺、白云庵村、小庵子村、舞旗河村
11.4
X457
沙祝路
沙河街道
祝畈村
沙河、邱家塆、土地岭、街道村、楼房村、高牛村
17.2
X458
转辽路
转水湾
辽干嘴
大湾、叶畈村、
X459
凉花路
凉亭村
花台村
方坪村、烂坳村
10.3
X460
真东路
真龙地
东流河村
真龙地乡、梅开村、杨三村、城土村、店湾、董家河村、姚李河、西河、东流河村
X461
汤舒路
庐江界
舒茶
3.7
X462
斑道路
(G529)道士冲乡
班竹园、汪良、良善铺、锒垱岭、铁炉山村、安家河村、李家河村
34.0
X463
白新路
白莲岩
新铺沟村
白莲岩、吴家呼村、高岩村、河沿冲
14.7
X464
留李路
留览村
S603(李三房)
留览村、郭洼村、
X465
山庐路
山七
高湾
周岭小学、沈家湾、燕春乡、要元村、庐镇、黄柏村、横排岭
33.6
X466
真祝路
真仁村
祝家岭
郭冲村、寒山村、三担种、袁家坳、余家河、枫树、丁家河、祝家岭
32.7
X467
白十路
白水畈
岳西县界(十里头)
白水畈村、东流河村、十里头
11.3
X468
大四路
大化坪
四望山
八都滩、毛岭畈村、青枫岭村、四望山
21.8
X469
漫天路
漫水河镇
天堂寨
漫水河镇、白云岭、陈家畈村、长岭乡、白果树、天堂寨
霍山、金寨
X470
马九路
马石村
九资河(天堂寨镇)
马石村、九资河
4.1
X471
河高路
河棚
高峰
新开村、高峰村、舒安村、普庆村、普明村
14.3
X472
夏旗路
夏家老屋
新旗村
夏家老屋、朱湾村、新旗村
X473
山七程河村
河棚村、程河村
15.3
X474
上包路
S332(上土市镇)
梁家畈、茶园村、三河口村、耿家坊、太平畈乡、马家坪、火烧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