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0.06.03
《南都繁会图》又被称为明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它的出现并不是凭空虚构而成,是依据当时社会环境绘画的现实主义作品,画面上增添了明代南京城市生活的面貌;以及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之景,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如今,这类根据社会环境绘画出来的现实主义作品,已经失去了中国画的味道,主要是受到某些外来因素的影响,使我们的文化出现了断层式发展,只能依靠现存的历史资料来解读。
从这幅遗留下来的《南都繁会图》中,能直观看出明代时期所流行的文化形式,和人们对艺术的审美特性以及背后的思想内涵。它真的只是一幅描写日常生活的风俗画吗?其中掺杂了许多封建等级礼制。接下来,通过具体画面的分析,了解不一样的“艺术”。
仇英绘制的《南都繁会图》是明朝前期53年的都城所在地,永乐迁都后,这座城市被称为“南都”。绘画以南都城为背景,主要表现内容为乡野山村、市井生活和南都三个区域。
据粗略统计,“南都繁会图”上绘有群山一组、河流4条、道路9条、桥梁5座、建筑30余栋、船舶19只、店牌招幌109种、人物1000余个。全图内容从右向左依次布局展开。
《南都繁会图》和《清明上河图》一样,都是从生机盎然的乡间景色开始,一片绿色成荫的树木中,夹杂着盛开的粉色桃花,农民伯伯正在挑水施肥、为今年的生产劳动着。
临近城市的地方,人流和屋舍逐渐增多,道路两旁的工房里两人正在筛谷舂米。路上一个坐着轿子的老头兴致勃勃的看着乡间的美景。
朴素自然的乡野
接着往前走,视线来到了市井,街道巷口纵横交错,房屋建筑栉比鳞臻。其中酒楼、茶庄、当铺、钱庄、商铺、戏台、官衙、庙宇、浴堂、相馆、猪行、牛行等等,错落有致。
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条河流穿过画面,在河面上还设计了一座三孔石桥,石桥上一位官员骑着白马走过,桥两边站满了行人,姿态各异。
繁华热闹的市井
画面中除了这些热闹的商业活动外,还有表演舞狮耍杂的杂技团以及观众们。在热闹的街市后方是绵延起伏的山峰,其中蜿蜒曲折的乡间小道上走来一支踩着高跷的巡游队伍。
画面往右移,喧闹的市井景象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庄严神圣的宫殿。殿宇楼阁看上去金碧辉煌,在云烟缭绕之中若隐若现。
《南都繁会图》相比较仇英其他作品,如《汉宫春晓图》、《桃园仙境图》、《赤壁图》等,虽然在绘制方面较为潦草,不精细,技巧方面也有瑕疵,画面上的一些建筑及人物等只是简单的轮廓刻画,近看时像儿童涂鸦。但是胜在建构宏伟,上色华丽典雅,更是将“南都”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典型场景和人物,浓缩于有限的图画之中,如宽阔的秦淮河,连绵的钟山,殿宇楼阁的明皇宫。
具体看看画中丰富的城市风景:
商肆栉比,街巷纵横,进入市井就热闹纷繁。其中建筑为两层楼式,两层中的人物站在窗前看向窗外街景中耍杂技的演员,还有的人物互相交流讨论,突出了熙来攘往的繁华街市。
《南都繁会图》中的“绣衮坊”,据专家考证,“斗门桥东”位于南市街,“南乾道桥东南”位于北市街,是区分两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王志高认为,“绣衮坊”可能与东侧的绫庄巷和绒庄街有关,图卷中该坊内一处店铺的“鲜明绒线发客”招牌可为佐证,这里是金陵丝绵纺织业基地,在明代很可能曾制售“绣衮”类高等级衣饰。
南市街中的绣衮坊
《南都繁会图》中,值得解读的还有跨河的三孔石桥。石桥是标志性建筑特征,采用石拱桥形式,石桥刻画简单,看不出具体的雕饰。桥头商铺林立,桥上有一位头戴官帽、身穿红衣,骑着白马的官员。
石桥本身是商业活动的聚集地,桥两端商铺密集,以服务和售卖为主,石桥和河道两侧街道构成南都典型商业街区,两侧人流如潮,商家十处之多。
街边商店沿河而建,多为一层楼式,刻画简单,只是稍微设色了屋顶,与人物形成鲜明对比,街道位于河流两侧,河岸两边的人们互相观望,热闹非凡。
图上的河流可能并非秦淮河,而是古运渎,三孔石桥即斗门桥(亦名陡门桥)。
三孔石桥
出现了各种禽行,如牛行、猪行、鸡鸭行、驴行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骡行,为什么古时候会有骡行?
明时期水路发展兴盛,但是在路地时,多选择以速度取胜、耐力持久的骡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即便是千里长途,戴星而行,数日可达。
骡行
牛行
画面远处熙熙嚷嚷的农户,半隐半现的石桥,前方的田地,后方的山坡,直接体现出山水田园的气息。
其实早在我国古代,文人们经常生活在园林中,他们造园林,除了怡情以山水之外,同时也是追求一个富有诗意的生活场所。
画面前实后虚,空白的河流更是体现了万顷烟波、迷茫辽阔的意境,“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实相生”。(上下部分比较满或实的画面,在其间留出一点空白,名之曰“活眼”也叫“透气”。)
这些山水田园除了日常承载着人们的生活,解决了生存需求,还给他们带来精神的愉悦。
古代的文人对田园生活不光是日常生活,还有对于诗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享受寄情于山水之乐,其中融入了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等等,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山水田园
《南都繁会图》是一幅描绘明代世俗生活的风俗画。画卷中描绘古代卖艺、看戏杂耍、种植耕地等等的习俗,可见明代南都地区市井生活与民俗风情的盛状。
而街头观演是中国古代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南都繁会图》戏台在城市中心地区,以木桩搭建为主台,加上简易的装饰,外形像个小亭子,周围观众以男性为主,远处设计专用看棚,一般是古代女性群体观看所设计的,为了解决古代女性受制于传统礼法而产生的诸多不便问题,这是风俗方面封建等级礼制的标志。
街头观演
在靠近山体之处,我们看到一处较为传统的居住建筑,宅子前有一对石狮子,大门敞开,一人坐在石狮子旁边,虽然房子后方只作了简单刻画,但是依然能看出房子结构。
从前门进入依次经过公共性的厅堂(厅堂在古代时有很多用途,除了用作宴请之外,还有会客之用、家庭祭祀、婚丧礼仪、亲朋交往等等。)私密性的居住空间(为生活起居的房间,其中正堂间为主人居所,等级最高,主客关系明确。)其他辅助空间(如客房,厨房,长工居住等。)
这些居住布局用以区分身份高低和主客之别,普通人家则没有这些分法,只有富家子弟、官员才能住得起这类家宅。
居住布局
《南都繁会图》中云雾缭绕的皇家建筑,造型丰富,色彩富丽,斗拱繁复,场景内包括各类宫殿、楼阁、桥梁、河道、园林等空间元素。与市井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完美的体现出中国传统皇家园林建筑群。
从皇家园林的构成上来看,高耸的台基以及庞大的建筑群象征皇权至高无上。建筑以主殿为最高,是皇帝与官员们早朝的地方,也反应出古代封建的男权思想。
皇家园林
皇家建筑中的屋顶多用斗拱设计,与市井有差别,在其用料、尺寸、装饰上,并有着明显等级制度限制。明代规定“庶民庐舍,不许用斗拱”,装饰性越强标志着屋主等级越高。皇家建筑中使用的斗拱,集中在宫殿建筑、城楼、牌楼和庙宇屋顶结构中,平民建筑屋顶几乎看不见斗拱。
皇家建筑
仇英虽然是漆工出身,但他的画具有装饰性和精细性,不仅擅长临摹古人佳作,而且善于创作人物故事图,是明代画坛之杰出代表,与沈周、文徵明、唐寅一同被后人列为“吴门四家”。
“南都繁会图”中的艺术空间从乡野到市井再至皇家,层层递进,权利关系越来越集中,从山水田园到文人雅士再到皇亲国戚,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封建等级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