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风格建筑】新中式建筑风格特点是什么新中式建筑效果图
解析“新中式”建筑风格
1、中国建筑风格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建筑的历史一般分为古代建筑史,近代建筑史和现代建筑史三部分。古代部分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我国建筑风格形成并稳固下来的主要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在汉朝基本形成,到了唐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明清时期的建筑,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高潮。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结束了漫长的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中国建筑也随之转入近代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入侵,建筑风格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中国的建筑师一方面探索西方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对现代主义建筑提出挑战。出现了中西混合式、洋楼、中国传统复兴式以及现代式等多种建筑风格。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建筑进入现代时期。前期主张民族形式,反对国际式——现代主义建筑。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建筑师、建筑材料、新兴技术的涌入,以及政治思想的解放,现代主义建筑开始盛行,建筑风格趋于多样化。有“花园洋房”、“欧陆风”、“北美风”,也有纯粹的模仿传统建筑。让人欣慰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在继承和创新基础有了新的探索和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优秀建筑,逐步形成了具有独具特色的“新中式”建筑风格。
2、对传统建筑的基本认识
2.1、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
在整体造型上,建筑物一般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下部设台基,中间是以木材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屋身,上部是翼状伸展的大屋顶(如图1)。屋顶在传统建筑中占极其重要的位置。屋顶的形式多样,而且与等级有关。在平面布置上围绕着一个或若干庭院或天井建造。庭院大小有主次,形状有方形和长条形的变化。庭院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粹所在。传统建筑在建筑细部上着重用笔,颇费心机。斗棋的运用是传统建筑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斗棋不仅是承重构件,也是重要的装饰构件。在木结构构件交接外露部分做装饰,梁头做成“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屋架运用举折(举架),形成缓和的屋面曲线。一是美观,二是有利于屋面的排水。在建筑材料上,大量使用琉璃瓦、砖、石、木,其上有精美的雕刻。朱红色,灰色是传统建筑的主要色彩。朱红色、黄颜色主要用于皇家建筑形制,以体现尊贵和奢华。
传统建筑在建筑结构、建筑装饰以及实用性方面寻求完美的结合,构件的功能往往具有多重性,把材料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在斗棋的运用方面,屋架的举折则是较好的佐证。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采用骨架承重,骨架承重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民间传有“墙倒屋不塌”的说法。承载的性能类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它们的区别只在于使用的材料。传统建筑的缺点主要是材料以木材为主,耐久性、防火性差。
2.2、建筑的地域性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自然气候差异较大,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因此传统建筑的地域性也是一大特点。北京四合院、苏州私家园林、安徽徽派民居、上海弄堂、云南傣家竹楼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建筑。北方的建筑为了抵御严寒,往往厚重、密实、围合。而南方气候多雨、炎热、潮湿,建筑风格则轻巧、灵动、开敞。因此传统建筑是多种建筑风格的综合,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其中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
3、“新中式”建筑的表现形式
“新中式”建筑主要通过现代建筑材料和设计手法修正传统建筑中的各个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演化和抽象。外观上虽然看不到传统建筑的原来模样,但在整体风格上,仍然保留着中式建筑的神韵和精髓。空间结构上有意遵循传统建筑的布局格式,延续传统建筑一贯采用的覆瓦坡屋顶。而且根据地域特色吸收了当地的建筑形式及色彩,自成特色。体现新风貌,突显中国文化韵味。
3.1、空间组合
在建筑的空间组合上,取传统建筑的精华。“新中式”建筑在空间设计上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打破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弊端。“院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更像是一个大而开放的起居厅。“新中式”建筑重视庭院空间的布局,形式比较多样而且开放或下沉设在半地下,或抬高放在屋顶形成“屋顶花园”。万科第五园(如图2)是万科集团在深圳市龙岗区的一个住宅项目,在整体空间布局上继承并发扬了传统居住空间的文化内涵。整个住区的布局是由中央景观带分隔而成的两个大的“院落”组成,一条半环路将两个“院落”串连起来,每个“院落”又由庭院、叠院以及合院组成。各组团内部又由深幽的街巷或步行小路以及大小不同的院落组合而成,形成了舒适宜人、富有人情味的邻里居住空间。
3.2、形态构成
3.3、色彩搭配
中式建筑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讲究色彩的搭配。江南水乡的青砖、粉墙、黛瓦与山明水秀的自然环境相融合。而北方的建筑物多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如红墙黄瓦的北京故宫,红色的院墙,金光闪闪的屋顶,配上蔚蓝的天空作背景,强烈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等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固有色,这些色彩营造出崇高、喜庆、祥和、宁静、内敛的“新中式”建筑空间。中国馆(如图3)以大红色为主要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红色为主题的理念,更体现出喜庆的气氛,让游客叹为观止。由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如图5)在形式上不仅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而且在建筑色彩上以白色粉墙为主色调,以灰色调为辅,使得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3.4、材质选用
4、“新中式"建筑的未来
“新中式”建筑是把现代时尚元素融进中国传统风格的一种流行趋势,力求创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城市空间。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形与神的融合,形与神相融是为“和”。“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中国的建筑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地人合一”。
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又是一个能动的主体。人必须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与自然圆融无间、共生共荣。“新中式”建筑能让人寻回久违的闲适静雅安详。这是“新中式”建筑所要抓住的主线。“新中式”建筑的突起,所带来的不是一阵“中国风”,而是引导我们去追寻文化建筑的“中国根”,对中国的建筑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国内八大新中式建筑设计
伴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意识逐渐复苏,“中国元素”这一符号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逐渐逐渐扩大,人们开始从纷乱的“摹仿”和“拷贝”中整理出头绪:利用传统的中式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手法的结合运用,从而产生的一种建筑形式————新中式建筑
新中式建筑一、北林苑万科·棠樾
万科·棠樾项目北临仙水湖、大屏障森林公园,西接观澜湖高尔夫球场和企洞水库,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设计团队充分依托景观河道和山体资源,在以适宜尺度与山水对话的同时将体现东方文化的徽派建筑与新古典园林完美结合,成功将其打造成极具现代中式风格的奢华别墅社区和高端生态住宅区。设计以山为轴,以水围合,达到水体别墅组团户户临水,山体别墅组团户户临山,高层住宅户户拥有广阔水体、山体全景景观。此外,通过使用不同的材质表达统一的灰色基调,传递出中国传统的自然、沉稳气息和浓郁的现代东方韵味。
新中式建筑二、万科第五园
项目主打特色是现代中式建筑风格,吸纳了岭南四大名园、北京四合院等众多中式建筑的精华,辅以现代的建筑文化及特色,融合了现代时尚元素与传统建筑风格,把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发挥的淋漓尽致,白墙黑瓦简洁的外观和色彩很有意境的和谐美,营造出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现代新中式建筑特色。力图在中国民居文化建设上有所突破,依寻“岭南四园”的思路,建造了崭新的住宅小区——万科第五园,其意是想在“岭南四园”的基础上探索一种新型的、南方的中国式的现代生活模式,园林层叠,出入有致,空间交错,明亮通透,湖光山色,饶有新意。
新中式建筑三、观唐
“观唐”在设计中明确了不是要单纯地仿建古建单体而是营造传统的诗意氛围。其设计立意是塑造一个可游、可居的环境。北京的观唐中式别墅在回归中式院落的生活意念和精神境界同时,又吸纳了西式别墅的现代生活流线,以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室内居住空间实现舒适的居住生活。其内在的空间布置,以大面宽、小进深的方式实现住宅的生态化特征,延用地周边集中布置的布局方式,实现内部连通,同时室内空间采光的均好性和冬季保暖效果又得到保证。综合体现了中西式住宅的优势,建成茹古涵今、中西合璧的中式宅院。
新中式建筑四、易郡
新本土主义建筑的基本理念是尊重自然和师法自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生态方法,营造生态环保节能节材、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需求。其内涵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三大特征。易郡——新北京四合院将上述理念有机地融入其空间、材料、绿化与文化内涵中,其并非简单地继承传统四合院的形式,而是在室内外空间上汲取了内敛、方正、向心等精髓;在材料及其构造上坚持了真实理性原则。
新中式建筑五、香山81号院
该设计在对场地文脉积极回应的基础上再阐述了传统中国的理想居住方式。细节体现了与延续的传统一致的宁静氛围,展示了设计的简明与优雅。对于当地材料和乡土植物的应用保留了场地的特色,回应了地方性。它给这样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如何融合建筑、景观和文化为一体,来满足现代的语境下的新需求这一终极目标。在场地固有条件的前提下,设计师对于宁静、简明,以及更重要的是,对于理想山居的现代表达的追求根植于西方景观设计传统以及中国文化之中。从对于场地文脉的敏感回应到对乡土植物的选择,无一不体现了这种融合的努力。通过对于中国传统山居理想的重新表述,设计展示了内在的统一与和谐能在何种程度上激起共鸣。
新中式建筑六、绿地21城·百合园
百合园以丁字街为骨架的建筑布局,混合了“街道-前院-内院”与“街道-前院-建筑”两种模式,整体布局和谐巧妙、各自围合。街道散发着中式的幽静素雅,而空间则展现了庭院的私密尊崇,私家庭院与开放、半开放的公共庭院相互呼应,勾勒出浓郁的中式风情,现代生活与传统中式空间意境在此相遇、结合,完美的实现了居住对于院落情怀的回归。
新中式建筑七、香山·甲第
项目遵循“设计源于生活”,“科技回归人生”,“文化融入自然”三项原则。香山甲第通过不同层次空间的组合和色彩变化创造具有浓郁东方灵气的栖息环境。在总体建筑风格上,汲取香山之灵气和北京传统文化之精髓,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加适量现代元素,通过“胡同”、“四合院”等不同空间的组合和色彩的变化,结合北京文化特色和红、黄、灰等香山色调,营建具有浓郁东方灵韵的栖居环境,打造一个浓缩北京文化和香山特色的高尚居住区。既能满足中国人的居住习惯,又能提供现代人需求的高品质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