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地理云南凤庆8月1日(通讯员许灵锋)近年来,云南凤庆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建设世界一流生态茶园优质基地为基础,以培育扶强龙头为抓手,以园区聚集整合提升为关键,实施茶旅融合发展战略,唱响滇红品牌,茶叶产业不断向规模化、市场化、组织化、标准化、国际化迈进,提高茶叶附加值,拓宽拉长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把绿色茶山变成生态富民的金山银山,走出一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凤庆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素有茶乡之称,是驰名中外“滇红”茶的故乡。得天独厚的宜茶生产自然条件,优良的大叶茶品种,精湛的制茶工艺,使凤庆茶从古至今享有盛誉。先后被国家列为“全国优质茶叶基地县”、“全国出口商品茶叶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县”和“全国十大产茶县”,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风格和精神特征,滇红文化被发扬光大,滇红精神在全县、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得到推广学习。
滇红精神概括起来是“实业救国,实业报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许多茶叶基地沦陷,1938年应中茶总公司和吴觉农先生的邀请,冯绍裘和中茶公司专员郑鹤春先生一同到抗战后方,寻找茶叶出口生产基地,争取用外汇换取抗战物资。10月底考察到顺宁,发现凤山茶园的茶叶品质优良,是加工红茶的上好原料,亲手试制红茶茶样邮寄到伦敦、香港和上海茶市,被誉为红茶之中上品,伦敦茶师称其为“具有祁门红茶之香气,印、锡红茶之色泽”,轰动整个国际茶叶市场。“滇红”的诞生,开创了云南茶叶发展史的新篇章。滇红茶一经问世,便成为抗战期间出口换汇购买军械装备的战略物质,被誉为“抗战茶”、“爱国茶”。
据统计,2020年末全县茶园面积达35.6万亩,茶叶产量达4万吨,全县13个乡镇187个村均种植茶叶,有茶农80716户,实现生产总值144.5亿元,茶叶产业综合总产值达到56亿元,人均茶叶收入4097元,人均茶叶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30.72%,茶叶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自然条件优越,基地初具规模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最低海拔919米,最高海拔3098.7米,是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6.6℃、日照2074.3小时、降雨1307.4毫米、无霜期298天,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四季如春,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被国际国内专家誉为“世界一流的宜茶区”。目前,全县13个乡镇187个村(社区)共有农户91723户,其中有84155户种茶,占88%;39.38万农业人口,其中有32.55万人种茶,占96%。茶园面积35.6万亩,其中:古树茶和野生茶园面积5.8万亩,认证的有机茶园2.77万亩。2020年内茶生产毛茶4万吨,综合总产值56亿元,其中茶叶农业产值13.34亿元,平均价格33.4元/公斤,其中:滇红红毛茶2.32万吨、绿毛茶1.34万吨;其它毛茶0.04万吨。
——茶树品种优良,制茶工艺精湛
凤庆茶叶,品质优异,古代绿茶,曾有“云南茶以此为最”和“不殊杭之龙井”的评价;当代红茶,有“茶之味精”和“浓、强、鲜、香不可多得”的美称。凤庆茶叶基地种植的凤庆大叶群体种,被国家认定为茶树优良品种。据史料记载,凤庆制茶历史悠久,凤茶人根据凤庆大叶种的特性,不断改革创新茶叶初制精制加工工艺,形成了凤庆自有特色的红茶、绿茶加工工艺,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培养了大批茶叶技术骨干,茶叶产品主要有工夫红条茶、CTC红碎茶、绿茶、花茶、速溶茶、普洱茶、紧压茶等10多类130多个规格,形成了系列化产品,产品主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外销欧美、东南亚和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品牌享誉世界,市场美誉度高
凤庆原有绿茶、青茶、普洱茶制茶工艺。1938年滇红茶问世以后,就以特有的香高味浓、形美色艳而驰名中外,与祁门红茶一道,成为我国质量好、竞争力强、售价高、创汇多的称誉世界的红茶之一,凤庆因此成为“滇红茶”发源地,被誉为世界著名的“滇红茶之乡”。凤庆滇红茶曾作为国礼赠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王子冠”、“三宁”、“凤发”等产品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凤”牌荣获中国弛名商标称号,“凤庆滇红茶”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文化底蕴深厚,茶旅融合发展
——推进“四个融合”深度发展茶旅
全县突出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累计投入乡村旅游基础建设资金1.7亿元,深入推进茶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筑牢“健康生活目的地”基础,年内接待游客2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2.2亿元。
加强茶文化交流融合。与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和周边县区对接协作不断深化,云南坚果原产地宣传推介与产销对接会、中山大学绿色生态与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在凤庆成功举办,临沧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重点任务有效落实。
强化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县文化馆改造完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凤庆滇红茶博物馆被命名为“2020年度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以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推动茶产业发展。
——弘扬凤茶文化彰显茶尊形象
充分利用凤茶的历史文化和优势特点,展示“世界著名滇红之乡”、“锦秀茶尊”圣地的地域特色茶文化、茶历史、茶资源。
推进茶文化工程建设。全面推进茶叶主题公园、名茶山、滇红小镇、茶马古镇等一批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滇红茶交易展示中心、滇红茶博物馆、凤庆红茶节等茶产业文化工程建设。
促进古茶树资源保护。研究出台了《凤庆县贯彻<临沧市古茶树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对锦秀茶尊核心区进行统一规划,实施征地拆迁,隔离保护,增加绿化树种,实现核心区内多树种生态循环合理化。启动实施“古茶树保护”规划,对小湾香竹箐、大寺平河、鲁史团结龙竹山等地的古茶树群落进行保护开发。启动建设世界古茶树公园,推进锦秀等十大“名山茶”保护推介,完成《凤庆古茶志》、《凤庆古茶族谱》编辑等工作。目前,全县有209株古茶树,1.34万亩市级认定古茶园。
科学梳理茶文化宝库。组织开展以锦秀茶尊、茶马古道、凤山古茶园为核心的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滇红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申报、宣传、推广工作。在全县范围认定推出了一批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通过不懈努力,凤庆茶产业逐步实现了“茶树品种良种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生产机械化、产品优质化、经营规模化”的五化格局,茶园面积、产量、产值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得到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真正成为凤庆的绿色产叶、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形象产业、优势产业,有力助推了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十四五”期间,凤庆县将以中国红茶第一县目标为引领,在绿色茶园、有机茶园打造上下功夫,在推进凤庆茶叶生产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打响世界闻名的“红茶之都”、“云南滇红茶.凤庆原产地”和“天下茶尊.滇红凤庆”最闪亮的凤庆名片,扩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效应,不断把凤庆茶产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为乡村振兴、实现凤庆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健康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