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俯瞰历史深处,向外眺望现代繁华。
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汇,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明清时这里曾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茶马互市”。当年,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商人来此进行贸易,开设商行。百年的商业贸易,见证了汉、藏、蒙古、回等多民族在这里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并在此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也在高原创造了商业奇迹!
没错,这就是丹噶尔,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向来被世人称之为“海藏通衢”“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
丹噶尔为何被建?600多年前,这里为何会兴起民族贸易?据说那个时候这里的年贸易总额约达白银300万两,是当时西宁贸易总额的六七倍,一度成为青海地区的民族贸易中心。
丹噶尔,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是沉淀的历史,也是“烟火气”的当下。这个承载着湟源历史文化脉络的百年古城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
今天,我们重新走进丹噶尔古城,为你揭开这座古城神秘的面纱。
丹噶尔从何而来?
历史上,丹噶尔为何如此重要?
历史上,丹噶尔不仅是当时重要的贸易集散地,还是一个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自西汉以来,战事连连,留下20多处遗址和军事设施。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提丹噶尔具有的区位优势:对外有山阻之险,可防御外敌,对内可北连新疆,西通西藏,东靠西宁、兰州,南接四川,是东南西北的交会点,是内地通往西藏、新疆的门户。地处青海地区农牧交错线上,以西为牧业区,以东则是农业区。在雍正后又成为甘肃行省和青海办事大臣所辖蒙藏游牧区(这是清代“青海”的地域范围)的行政分界点,即处在所谓“边内”和“边外”的交界处。
雍正元年八月,康熙皇帝去世后,罗布藏丹津乘机煽动起兵反清。十月,朝廷任命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从陕甘各地调集精兵前往青海,平定了罗布藏丹津叛乱。
雍正二年春,年羹尧上书《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五月,清廷采纳了年羹尧的建议,为加强对青海地区的政治、经济等进行了全面整顿。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朝廷批准将贸易之地移至西宁口外的丹噶尔寺(东科尔寺),丹噶尔由此成为政府规定的合法的边关市场。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雍正五年在原明朝西宁卫治遗址上修筑了丹噶尔古城,并设立了丹噶尔营,负责丹噶尔及环青海湖地区的军事防务,维持丹噶尔商业贸易的正常秩序。
丹噶尔处在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上,自清政府在丹噶尔设立互市之后,丹噶尔的商业地位超过西宁,成为青海地区的民族贸易中心。
民族贸易为何兴起?
今天,当人们走进这条800米长的丹噶尔大街,城隍庙、丹噶尔厅署、仁记商行、文庙、商号店铺、火祖阁贯穿其中,人们依稀能从这些古建筑身上看到当年的商贾云集和热闹繁华。
其实,丹噶尔成为边关互市起源于唐代。
那是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采纳宰相裴光庭的建议,批准吐蕃在赤岭(今湟源县日月山下的哈拉库图城)交换马匹、牲畜、茶叶、粮食、布匹、皮货等产品进行互市,从此,哈拉库图逐渐成为重要的商旅之地,标志着丹噶尔茶马互市的正式开始,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也由此开始。
来自北京、天津、山西、陕西、湖南、甘肃等地的商人、工匠都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纷纷来此从事商贸、加工、制造等行业。当时,在这儿交易的货物品种多达二三百种,年贸易总额约达白银300万两,是当时西宁贸易总额的六七倍。城内东西大街及城外丰盛街、东关、西关街、南城台都成为繁华的商业贸易区。
每当农历正月元宵节前后,走在湟源的大街,你会觉得灯河与群星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如梦如幻、如醉如痴之感,仿佛漫游在天街小市之中,享受着一种良辰美景,它们述说着古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今年56岁的党青云,是湟源排灯县级非遗传承人,得益于家庭文化的熏陶,从小便对排灯艺术情有独钟,几十年致力于湟源排灯发展事业,同时也见证了湟源排灯发展变迁。
经过他们不断地摸索和改良,如今的湟源排灯,在原有的绘画基础上,又融入了皮绣、香包、剪纸、皮影、堆绣、衍纸画、农民画、藏绣、盘绣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排灯更具观赏性、研究性和收藏性。
令丹噶尔自豪和骄傲的是,2006年,湟源排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湟源也因此成为“中国排灯之乡”。(记者张永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