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酒店近两年的生意相当不景气,“没人光顾”、“团购销量下滑”、“利润被挤压”……就像一块块巨石压在烟酒店身上,让其喘不过气来。然而,烟酒店的“苦恼”并不仅限于此。笔者留意到,作为酒类行业深入消费市场的“毛细血管”,烟酒终端一直以来都是酒类市场案件纠纷的高发地。
卖掉两瓶十年前的白酒竟然成了被告;回收礼品白酒后再出售,被判侵权;将茅台、五粮液牌匾挂在门头上,结果被罚款……这些案例不仅发生在个体小烟酒店和新入行的烟酒店,就连一些扎根行业几十年的“老司机”,稍有不慎就会陷入纠纷,不断踩中“陷阱”。
出于这个目的,小编整理了一些烟酒终端经常遇到的问题,希望能够在日常经营中帮助他们规避一些潜在风险。
防不胜防
烟酒店频陷商标侵权纠纷
在各种争议中,烟酒零售行业因商标侵权而被判处罚款无疑是最为普遍的情况之一。
酒店业界广为人知,回收礼品酒进行再销售是普遍存在的一种交易行为,然而这种以回收为渠道的购货方式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隐患,不仅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容易让商家卷入商标侵权和产品质量等纠纷之中。对于商家和消费者而言,这都是一个风险重重的做法。
陈列不合规、职业打假、流量陷阱....
烟酒店还有这些经营风险
除此之外,经小编走访调研发现,烟酒店的日常经营还需要符合更多规范要求。
例如,由于陈列不符合规定而被上游厂家或批发商处以费用的情况,通常出现在窜货商品和水货较多的情况下。
据一家成都烟酒连锁店负责人马腾(化名)表示,白酒陈列不合规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出现窜货,即陈列与当地区域市场不符的产品;另一种是销售禁止上架的外贸型产品,这些产品属于名酒中的一部分。
据一位化名为张扬的郑州酒商透露,目前郑州地区有很多烟酒店因销售走私商品而被当地经销商投诉到市场监督管理局。我认识的一些老板最近就因此被罚款13000元。
据小编了解,在渠道管理方面,相对而言,进口酒品牌并不像白酒那样严格,但是水货和平行货仍然存在大量销售,尽管很多情况下不敢公开销售,更多的是通过团购和熟客渠道进行分销,但也可能会有一些刚入行的新手在这方面遇到困难。
上游厂家可能会对销售违规产品的行为进行罚款或提起诉讼,这是第二种情况。
小编听张扬说,他知道的骗术有三种:一是打开具有返现红包的产品瓶盖,取走红包后再重新封好再售卖;二是将厂家用于促销的品鉴酒以低价光瓶形式出售;三是为了防止厂家查缉货物而毁坏追溯码。
小编收到多名酒商的反馈,称目前烟酒终端案件纠纷中经常会碰到职业打假人。
冒失地涉足直播电商领域,由于对平台规定不清楚而“付出代价”,这是第四种情况。
多位酒商向笔者确认,在开始利用线上平台直播销售酒品时,就需要支付一大笔综合费用,其中包括平台保证金、蓝V认证费用和宣传费用等。据小编了解,目前主流的直播电商平台上,这些费用基本都在2万以上,对于经营资金有限的烟酒店来说是一项不小的开支,更不必提后期运营所需的设备、员工、流量等综合成本。
即便成功进驻,大多数烟酒店也会陷入没有流量就无人购买,有曝光又难以盈利的尴尬境地。万国烟酒茶文化研究院院长李永强告诉小编,临沂市工商联糖酒食品总会这边,烟酒店进行直播销售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大部分店铺都面临着观看人数稀少的问题,每天只有个位数或两位数的观看量。
如何规避经营风险
作为将渠道端和消费端连接起来的重要分销零售渠道,烟酒终端不可避免地需要应对各种各样的产品和人事问题。近年来,碰瓷和假支付等问题也让烟酒终端头痛不已。
某位化名为陈胜的广州某连锁烟酒店产品经理透露说,“碰瓷案例随处可见,通常是先到店里购买真品,然后再携带之前准备好的假酒上门要求退换款。”此外,在电子支付普及后,也有不少人在购买酒时采用扫码却不进行转账或者利用银行卡延迟转账等虚假支付方式非法获取利益。
烟酒终端在面对这些多种风险时应该采取何种规避措施呢?
在商标权侵权纠纷方面,虽然《商标法》第64条第2款规定:“销售商品时如不知道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且能证明该商品合法获取并提供者的身份,则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小编发现,在裁判文书网上仍有许多烟酒店提供了进货票据,却因未能证明供货渠道具有代理权而最终败诉。这主要原因在于未尽到对进货渠道的应有查验义务。
林宇枫(化名)是浙江的一位经销商,他透露说:“如今的造假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就连从业多年的酒类经营者也很难分辨真伪,更别提新进入行业的烟酒店了。”
林宇枫告诉我,曾经参加过专门进行名酒和老酒鉴定的机构培训时提到,目前一些制假技术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仅凭肉眼根本无法辨别。因此,如果烟酒终端进货渠道存在问题,这种风险将会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