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
据古籍记载,上古开明的统治者,如尧舜为了搜集信息、尊重舆
论、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往往在“五达之道”或“通都大邑”,
设置“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所谓“进
善之旌”,即悬挂旗帜,作为进言的标志;“诽谤之木”,指树
立华表之类为标志,让人民群众在其下进“诽谤”之言,或将意
见写在木牍上;“敢谏之鼓”,指进言之前,击鼓以警众,引起
人们的注意。
②王亥仆牛
王亥是殷人先祖之一,“仆牛”就是驾驭、驭使牛及牛车。王亥
是一位著名的商人,曾发明牛车,并驾着牛车,用帛和牛当货币,
在部落间做买卖,经商活动范围较广。王亥“服牛”经商是古代
商业史、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
出自《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第六》,大意是说:齐景公喜
欢妇人做男人打扮,全国的妇人都照这样的打扮,他下令禁止,
然而人们还是那么做。晏子对景公说:“你叫宫里人做男人打扮,
而禁止百姓这样做就等于挂着牛头卖的却是马肉”这里晏子
诉消费者店里卖的是牛肉,而不是马肉。
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日益繁荣,存在和活跃着一大批个体经营的
小手工工业者和大工商主手工业者,为了对购买者、消费者负责,
也为了竞争及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他们往往在自己生产的产
品上标明制造者的地址和姓名。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商品生产者最
早的品牌意识和商标意识,此即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礼记·月令》)。
除私营手工业外,在传统的官营及官府手工业中,也要求在产品
上刻或铸上“造者”的姓名,同时再注明“工师”或“监造者”,
此即所谓“物勒工官”(“物勒工官”的题铭制度始创于商鞅变
法时期)。无论“物勒工名”,还是“物勒工官”,都反映出产
品制造者的负责精神和品牌意识,具有原始商标雏形的性质。
⑤露布
布”。“露布”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出师讨伐时用来暴露、宣
布、声讨敌人罪恶的文书,属于军书性质,也叫“檄文”。一般
书写在一尺多长的木板上露布的另一种形式是“捷报。一般
将文字书写在长副的绢帛上。
⑥常卖
宋代收买杂、旧货的小贩叫“常卖”,因其在走街串巷收买旧货
的时,口中常喊“常卖!”、“常卖!”手里摇着“惊闺”(一
种响器),因此之故,人们也叫这种小贩为“常卖”,他们以向
人家收购旧、杂货,然后转售为生。
⑦惊闺
持其柄摇之,则锣鼓齐响,以代唤卖,这种响器便被称为“惊
闺”,意思是使声音达于闺阁。以后管贩卖人也叫“惊闺”,俗
称“货郎”。
⑧《上海新报》
鸦片战争后,上海地区出现的第一张近代中文报纸是《上海新
报》。该报创刊于1861年11月,由英国字林洋行主办,是该洋
行所出版英文报《北华捷报》的中文报,也是商业报纸性质。其
问答题3题(15分或19分或17分)
一、解说伯乐相马
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kun)说
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早晨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
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
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早晨,也没有哪个人来问
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回头再瞅一眼,
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于是就照着卖马人的话做了,
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马还是原来的那匹马,
记载。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也是最早的“表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