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我们很惊奇(当然,也在顺道约那个兄弟公司做专访,以梳理出来给大家做参考。是啊,见实也是梅花投资的团队之一)。在张筱燕看来——实际上,大部分投资人都是一样,认为私域流量是铁定的趋势。运用好这一打法的企业,会获得很强劲的增长机会。
只是,他们会怎么遴选团队呢?对于早期投资来说,风险更大。私域流量现在更还处在被一些人的鄙视之中,判断这些机会,以及项目本身是否有成长的可能,是天使们的核心技能。这干脆吸引见实直接约张筱燕面对面深聊。
张筱燕提及了自己辨别风险的三个问题:怎么获取到精准的用户群?个人号的人设是怎样规划和策划的?每一个环节的转化率是多少?
更多还有对行业的判断和详细观察。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张筱燕及梅花是怎么看待私域流量这个新赛道。对了,11月19-21日的见实私域流量大会,梅花团队也会前来现场,邀约在这一领域创业的创业者进行面聊,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约起:
梅花创投合伙人张筱燕
见实:私域流量赛道你们在看哪些大的机会?
再一个问题是,议价权要掌握在创业者这一端,不然会造成很多资金都压在了产品上,最后导致扩张很吃力。
所以做实物的品牌一定要对供应链足够熟悉,再考虑其它。从私域流量的角度,我们会看他的私域是否「合理」,比如品牌定位与用户群是否「贴合」,供应链是否「打通」,以及通过「私域流量销售成本的变化」等等细节。见实:还看过哪些更多具体品类?
张筱燕:私域流量对保险是一个很好的趋势。第一,保险是个很大的市场,而线上占比并不大,但线上增速非常快;第二,产品不用生产纯服务;第三,保险公司又有很饥渴的意愿,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自我突破。
另一方面保险行业不同于知识付费类的课程产品,而且保险不同于知识付费类的课程产品,课程还有一个交付周期,所以保险很适合私域流量的玩法,而且各个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都不排斥这种方式。所以我们的一个判断是,虚拟商品适合私域流量的场景,因为它不像卖实物,供应链端不会成为虚拟商品的门槛,不会有仓储成本,物流成本,以及还要承担售后服务等等。特别是理财、保险、教育这类行业获客成本极高的行业中,他们最想找低成本的流量渠道来突破这个现状。见实:看重这类赛道还有哪些原因?
张筱燕:市场大,而且成长很快,同时它也是一个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的领域,尤其是现在国内“治病贵”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再有就是一些条款特别冗长,甚至是“坑人”的保险产品存在。同时年轻人对保险产品的观念在发生巨大变化,保险可能会逐渐成为他们的标配。见实:私域流量赛道,从低成本获取流量的角度,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张筱燕:顺着这个思路,我们了解完一个项目后,如果有做私域流量的打算,我们就会问创业者三个问题:怎么获取到精准的用户群?个人号的人设是怎样规划和策划的?每一个环节的转化率是多少?我们看过的卖理财课的产品叫“长投学堂”,对群的划分非常细,如每个群的角色,会分为学长、班主任、资深学员等角色。这些角色的价值主要是营造群的氛围,有点像说相声一样,带来的活跃度很不错。这是深度运营体系和执行方法,第一个大维度的执行,如策划好安排几个角色,如何分工,如何相互打好配合。但要强调的是,如果全靠自己全职员工来干,很容易陷入“人海战术”。
第二个大维度的执行,如激励运营人员的关键所在是怎样的?哪些角色自己员工来担任,哪些角色让用户来担任,如通过选拔,然后再进行培训,从而搭建这个运营机制。
张筱燕:很重要。你看群接龙又拿了一波新的融资。很多做社交电商的创业者都反映,“接龙”的方式是效果比较好的。因为中国人之间建立起信任会比较难,如商家以一个卖方的角色去沟通,买方总认为你是不是贵了,来占我便宜了?其实,大部分人是这种心态,因为很多生意原本就是“信息差”的生意。所以通过广场的方法,群的场景,营造出“抢购”的氛围,销售会容易的多。人,具有从众性,比如有些群我可能基本不看,但看到一些有趣、重要的群,如果通过内容的仪式感来形成互动的话,我会积极参与其中,但仍要注重商品品质本身。见实:你们投过的项目中长期来看支持他们去开发App吗?
张筱燕:卖货卖到一定体量之前,并不需要。而且市场中也有赞等做SaaS的小程序平台,前期用第三方就能解决问题。见实:你认为具有哪些经验的人,做私域流量有优势?
张筱燕:很多。包括一些小B也有很多在用私域流量的方式布局。
有一个卖酒的项目,他们对经销商就是用社群运营的方式在做。还有一些服务类例如线下亲子课堂和培训机构的导流也在用私域流量的玩法,比如异业合作,三家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各自出课程打包成一个课程包,在各自的群里一起推,以实现更好的转化。我觉得这会成为一个流行的销售方式,因为人群精准、需求相同。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新形态的平台,帮三家不同的机构做监督销售,收款,分账等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