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7日讯,在北京,从来不乏神秘之地,或隐于闹市,或循于世井。
对大多数人而言,即使天天路过,也未必了解它们真正的样子。
沿着长安街一路奔西,与中华世纪坛、原中央电视台、军事博物馆隔街相望,有一座典型的苏联式建筑。
这里只挂着“羊坊店路1号”的门牌,没有招牌,门口时时刻刻有两组持枪的卫兵守护,神秘而低调。
它就是有着“最安全的宾馆”以及“最难进的宾馆”之称的——京西宾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为了学习苏联军队,关心军队的文化生活,决定在北京修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俱乐部。
但俱乐部没能成形,1958年,中央军委决定把修建军人俱乐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一处军委的招待所,名称起初叫“八一饭店”。
由于种种原因,“八一饭店”两年后才正式开工。在完成了饭店的框架结构,并进入装修阶段时,又因陷入国家经济困难,不得不停工。
1963年初,全国人大拟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北京市以市委书记彭真的名义向国务院建议:
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15周年,能否在人民大会堂的西侧修建一座能接待两千多名人大代表的宾馆,请国务院予以考虑。
在经济困难的时期,周恩来总理面对这一建议,感到十分为难。
恰巧,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周荣鑫,向周总理汇报了半成品“八一饭店”的情况,指出只要把八层以下的楼层内部装修完成后就可交付使用。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召开人大和政协会议人员的居住问题,也解决了军队干部来京的住宿问题。
听此消息,周总理随即指示:
军队在京西新建的饭店的收尾工程可以继续施工,力争早日完工。饭店由军队管理,军政共用。政府接待外国副总理以上的国宾,住钓鱼台国宾馆;接待外国部长级贵宾可住军队这个饭店。
在周总理的指示下,“八一饭店”工程于1964年1月8日复工。总后营房部组织施工部队,昼夜施工,终于在9月初完成了主楼(即现在的西楼)工程。
1964年6月9日,军委秘书长罗瑞卿根据“八一饭店”所处的地理位置,将其定名为“京西宾馆”,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管理局京西宾馆管理处,正师级编制。
尽管京西宾馆的建设充满曲折,但它十分“显贵”的出身,决定了在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政治地位。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京西宾馆便一直是中央军委和国家高级别会议的重要会务地点,是中国政治生活最重要的见证者之一。
宾馆三层的第一会议室里,曾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邓小平和陈云在这里一起拍下了一张黑白照片,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瞬间。
从1968年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开始,历届中央全会绝大部分在这里召开。
直到现在,京西宾馆不仅承接历年人大、政协预备会和党中央全会,还是会议期间军委代表驻地,以及一些地方高层领导到京的指定驻地。
据统计,京西宾馆每年至少接待200场次以上的会议,是中国最繁忙的宾馆之一,被称为“会场之王”。
与高规格相映成彰的,是京西宾馆极高的安保级别。
先后从沈阳、北京等9大军区和空军、海军等6个兵种,选调干部95人、职工401人。
所有的服务人员都要经过严格政审,文革期间,宾馆甚至要求工作人员不能有任何海外关系。
迄今为止,京西宾馆从未发生过泄密事件。
其安保之严,即便是工作人员,从宾馆大门到会议活动区域都要经过至少3道身份检查。
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张黎上将,把自己曾经分管过的京西宾馆,称为北京“最难进的宾馆”。
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已日均开放的时代,它被描述成一家“从未脱掉军装的宾馆”,是中国唯一不对外营业的宾馆。
这就是“羊坊店路1号”的京西宾馆,隐于闹市的神秘之地。
它的存在,见证着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时刻,也见证着北京日新月异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