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6日,以讲授「中国式管理学」闻名、被很多人尊为「国学大师」的曾仕强来到曲阜,在孔庙大成殿前开讲起《论语》。「大师」讲罢《论语》,午饭时「摇身一变」成了听众,给他「讲课」的是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孔子75代孙孔祥林。
孔祥林院长讲的是他自己对孔府自酿酒的考证。
曾教授听得高兴,闻酒品香之余,提起笔就在孔府家酒的瓶子上签下了自己的大名。
当然,孔府家酒受到的「殊待」并不只有这一次。比如,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会长、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在不久前,也在酒瓶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曾仕强孔庙讲《论语》
沾了孔圣人光的,当然并不止孔府家酒。
1975年,也就是「批林批孔」运动后的第二年,距离孔府200公里的鱼台县办起了一家国营酒场。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绝没有人敢于公然提出「孔府」的名头。直到1987年,鱼台县酒厂才被允许进行市场化经营。之后,曲阜这边的酒厂打出了「孔府家酒」的名头,鱼台县酒厂也「经过研究,复原了孔府宴席用酒的传统酿酒法」,定名为「孔府宴酒」。
随后,两家就名称问题打起了官司,引得地方政府出来「调停」,最终也不了了之。
「两孔」相争,双方都想到了「营销」。
孔府宴酒打起了「营销三大战役」。「战役」的发起者是当时就任孔府宴厂长不久的江延华。
第一战叫「美人计」,1992年4月,趁着济宁市和西安市结为经济技术协作友好互助城市的机会,江延华精心挑选了一批颀长苗条的模特,挂上「孔府宴酒」绶带,当街请人免费品尝该酒。古有卓文君当垆卖酒,现有孔府宴当街品酒,这年孔府宴在西安市的销售额便涨了1000多万元。
这「三大战役」所取得的效果让本来饱受争议的江延华一下子就站稳了脚跟,喊传统和技术喊得再凶,也比不上实打实上涨的销量。
《北京人在纽约》成就了王姬,王姬成就了孔府家酒,孔府家酒引导了孔府宴酒
古代人迷信神,现代人渴望神话
然而,孔府宴真金白银买下「标王」,一飞冲天之后,却没有逃出跌落的命运。
早在竞标的时候,孔府宴内部有两种声音:其一是保守派,认为此前的「三大战役」已经在东北、西安和武汉打响了知名度,只要在这三个据点辐射经营,华北、华中包括原有的华东市场已经足够孔府宴酒消化好几年。
不仅如此,在三大战役之后、央视开标之前,江延华认为标王之称势必让销量大涨,于是斥资5000余万元,建造了两座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一举把孔府宴系列增加到11个,开发了伏特加、白兰地等国际通常型饮料酒产品,还定下了第一个「五年规划」:到2000年,销售额要在1994年的基础上,增加5倍达到20亿元,还得出口创收2500万美元。
孔府宴酒行情紧俏,几个车间连轴转也满足不了井喷的需求,趁着这一东风,国营企业鱼台酒厂转型,组建成山东孔府宴集团,包括1个核心层企业、5个紧密层企业、300多个半紧密层企业和7个松散层企业。员工数量一下子扩张到2000多人。
虽然讲着孔府的故事,同时卖着白酒和洋酒,但当时谁没有怀疑,夺得「标王」后孔府宴的未来会有什么波折,甚至于整个山东都因孔府宴的一飞冲天而流行一句话:「当好县长,办好酒厂。」
自己创造的标准,才是最好的标准
可惜央视没有「1年夺标、3年管饱」的承诺,在孔府宴酒打响标王第一枪之后,标王就像割不完的韭菜,一茬接一茬长了出来。
1995年,受孔府宴影响,山东另一家小型国有企业秦池酒大胆出击,以6666万元斩获第二届标王,次年又以3.2亿元的天价卫冕,此前秦池酒一年销售额还不足2000万元。
「标王」确实是一个营销神话,但只要出的价够高、胆子够大,这个神话便可以在任何一家企业身上复制。
1996年,失去了「标王」的声威,孔府宴酒又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打击。在这一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有人提出要「节约粮食、控制白酒业发展」的意见,全国白酒年产量闻风骤降,孔府宴也从前一年3.5万吨的高峰产量滑落至1万吨左右,新建的几个车间也随之停用。
1997年,车间投入还没回本,媒体曝光「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的」。原来秦池酒年产3000吨原酒,却卖出上万吨「秦池古酒」的秘密,就是其在四川收购散酒,加上本厂原酒、酒精勾兑为低度酒。
这种被现在的人称为「贴牌」、「外包」的方式,在当时一经曝光便将秦池酒、乃至鲁酒的声誉炸了个精光。
于是,质疑的声音便出来了:既然标王秦池白酒可以造假,那么,上一任标王孔府宴酒大书特书的销售神话里,销售额翻番、年产量翻番的故事同样出现了,孔府宴是否也是假酒、勾兑酒呢?
孔府宴酒百般解释,却只是越抹越黑。
此时,以五粮液为代表的川酒则进行了有效的内部整合,开始走上营销之路,孔府宴花了大价钱先声夺人,却不幸沦为川酒的踏脚石。
勾兑风波之后,孔府宴筹谋几年,花了1亿元从德国引进特级高纯度酒精深加工设备,不料机器还没转起来,国家税务部门便宣布,「对白酒采取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复合计税法。」换言之,孔府宴这类中端酒要么涨价丧失竞争力,要么干脆赔本赚吆喝。
接连遇上神对手、猪队友和冷酷铁面的裁判,孔府宴酒彻底被击倒了。
「孔府宴1996」仍在售,却已不见标王风采
到了2002年,孔府宴90%的股份被鱼台县以8000万元转让给山东联达集团,此后又因为注资问题迟迟没有恢复生产,直到2011年广东凯利和上海舜达入场,荒废多年的厂房才又重新飘出酒香。
此时,以五粮液为首的川酒和以茅台为首的黔酒已然牢牢占据全国白酒市场。茅台市值还一度突破8000亿元大关,完成了400多个江延华定下的「小目标」。只不过,这热闹是他们的,孔府宴酒什么都没有。
谁都希望,未来会更加美好
然而孔府宴的主导人所没有意识到的是,故事和标王都可以复制,唯有真正的口味和口碑无法复制。
参考资料:
[1]汪士淳:儒者行——末代衍圣公孔德成传奇
[2]周苇风:论孔子饮酒以礼,社会科学辑刊
[3]王赛时:古代山东酿酒述略
[4]郭珍:悲喜孔府家──鲁酒沉浮启示录,当代经理人
[5]席敏:孔府宴:那一年的疯狂,招商周刊
[6]罗敏:秦池:一杯仍值得品味的兴衰酒,科技创业
[7]王超:孔府宴:「标王」沉浮启示录,沪港经济
[8]徐慧,高杰:山东首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颁奖10件产品获金奖,齐鲁网
[9]孔府宴「荷润浓香」系列酒三大特征——健康、生态、荷香型,孔府宴酒业官网
[10]你以为的不一定是你以为的——来自孔府宴酒的企业声音,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