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5日消息(记者苗雁)“认准这匹马,好茶喝八马”。近日,一度被业界认为有望成为“中国茶企第一股”的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马茶业”)主动撤回了A股上市申请。据深交所官网显示,八马茶业深市主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终止”。
(图源自八马茶业官网)
十年屡战屡败曾被质疑公司定位
回顾八马茶业的上市之路,走得并不顺利。
第一次是中小板,第二次是创业板,第三次是主板,几乎轮个遍,但均以失败告终。
具体来看,早在2013年,八马茶业就曾谋求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但未能成功。2015年至2018年,曾在新三板进行了短暂挂牌,2018年4月终止挂牌。2019年7月,其又重启上市计划,并在深圳证监局辅导备案,于2021年4月份申报深交所创业板IPO。
八马茶业为何执着于深交所?有接近八马茶业的知情人士表示,新三板融资功能比较有限,而融资会计和法务费用负担大,所以在综合考虑下,开始向深交所冲刺。
显然,创业板的失利,根源问题是卡在了八马茶业自身定位与板块属性的匹配度上。关于创业板定位,八马茶业表示,公司经营理念有较明显的创新和创意特征。而公司将传统茶业零售与“三创四新”中的“四新”进行了深度融合,属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
销售研发比例失衡质量问题频发
(截图自八马茶业招股书)
业绩方面,据八马茶业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的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总体比较稳定。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9月,八马茶业营收分别为10.23亿元、12.66亿元、17.44亿元和14.06亿元,实现净利润0.9亿元、1.16亿元、1.62亿元及1.44亿元。
然而,亮眼数据的背后,其加盟模式占比、销售研发费用等问题引发市场担忧。
招股书显示,从2019年至2022年前9个月,八马茶业通过线下加盟模式的销售额分别是4.804亿元、5.947亿元、8.91亿元和7.18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47.44%、47.33%、51.50%和51.44%,所占比例较高。
八马茶业称,加盟模式是公司进行渠道拓展的重要一环。若公司的重要加盟商发生变动,或是严重违反特许经营合同,或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公司的品牌理念和发展目标,则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及品牌形象造成不利影响。
为扩大品牌影响力,八马茶业不仅在加盟上下功夫,还注重品牌的推广,这也让销售费用保持在较高水平。报告期内,公司的销售费用居高不下。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2年1—9月,八马茶业的销售费用为3.58亿元、4.29亿元、5.76亿元、4.56亿元,占营收比重为35.02%、33.85%、33.04%、32.45%。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产品的研发上,八马茶业的投入却相差甚远。报告期内,八马茶业研发投入分别为570.22万元、328.01万元、664.12万元以及560.95万元,占当期营收比例分别为0.56%、0.26%、0.38%和0.40%。
值得注意的是,央广网记者翻阅招股书发现,八马茶业还曾涉及多起质量安全、虚假宣传等问题,一度身陷舆论漩涡中。
例如,2017年,八马茶叶因旗下产品过度包装登上质检黑榜。据悉,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对八马公司的部分茶叶进行测试,发现产品存在乌龙茶样品质量较差;污染物超标、实测品质低于明示等级等问题。
行业标准化缺失茶叶赛道难出上市企业?
八马茶业屡次IPO失利的背后,是茶企上市艰难的缩影。
中国是茶叶大国,在茶叶消费量、种植面积、总产量方面均居世界第一。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表明,2021年中国茶叶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电商交易额为285.5亿元,预计2025年茶叶电商交易额占比能突破40%,茶叶消费群体将突破5亿人。
中国不缺好茶,消费者也爱茶,但为何茶企却迟迟不现第一股?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监事长申卫伟曾指出,我国大部分茶叶的种植、生产,都是小生产、小种植,生产方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经营。没有规模化,就难以实现现代化经营。
可见,如何研发出高质量、标准化的产品,是茶产业进一步突破的关键。
与此同时,想要在茶叶赛道脱颖而出,还离不开特色品牌的打造。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但传统茶叶市场整体呈现出“有品类,没品牌”的现状,这制约着茶叶行业的整体发展。一方面,茶叶行业集中度低,单个品牌企业在整个茶叶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占比仍较低。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暴利”,也让茶企普遍不太重视品牌建设,没有进入品牌运作的阶段。
“在茶叶行业进一步规范化、专业化、资本化、规模化发展的当前,如何打造品牌、运作品牌、发挥品牌影响力是茶企高成长、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朱丹蓬建议,加强茶企品牌建设可以从品质保障、产品迭代升级、服务体系建设等三方面入手,打造受新生代消费群体喜爱的、多元化的品牌形象,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塑造可信赖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