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龙顶早在1985年就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20年前,平均单价就接近300元。如今,劳动力、物价成倍上涨,但平均单价仍在原地踏步,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种茶的积极性,请问县农业农村局,我们的好茶叶为什么卖不出好价格?
县农业农村局答复:
沈利明委员询问:
刚刚提到了茶叶的品种问题,请问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品种改良方面,你们是如何考量的?
我们主要按照“引进一批、选育一批、推广一批”的工作思路,通过鸠坑群体种保护提升、适制性品种推广、特色化品种选育,不断调整我县茶树品种结构,推进良种化迭代更新。(一)保护提升鸠坑群体种。加强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以及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将齐溪设立为鸠坑群体种种质资源保护区,选择基础好的茶叶生产基地,按照集中连片原则,提升改造低产鸠坑群体种茶园。(二)引进适制性优良品种。开展课题研究,对开化不同地区茶叶及不同茶树品种进行品质特性研究,找到适合制作开化龙顶及钱江源“开门红”的茶树品种。与中茶所合作,加快推进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引进龙井43、中茶108、春雨一号等茶树优良品种。计划到2025年,全县茶树良种率达到65%以上。(三)加快特色品种选育。之前,我们与中茶所合作,培育出了“中茗2807、中龙22、中龙113”等3个本地特色新品种。2022年,完成了“中茗2807”的品种登记,建成了2个良种示范基地。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示范推广。
沈利明委员追问:
刚才提到已筛选培育的品种主要有“中茗2807”“中龙22”“中龙113”,请问县农业农村局,这些品种的特性如何?适合加工制作什么茶叶?
这三个品种中,“中茗2807”为中茶所选育在开化推广试验的品种,“中龙22”“中龙113”为开化本地群体种选育的品种。(一)“中茗2807”为特早生品种,发芽早,产量高,环境适应性强,适合制作开化龙顶、香茶、红茶,加工成茶花香明显,滋味鲜爽度高。(二)“中龙22”发芽较“中茗2807”晚,可以搭配种植实现错峰生产,芽头肥壮,茶毫多,适制绿茶(单芽)、红茶和白茶,加工成茶鲜爽度高,香气高鲜,绿茶带有花香,红茶和白茶带果香。(三)“中龙113”为黄化品种,与前两个品种相比发芽较晚,适合制作绿茶、红茶,鲜爽度高,加工成绿茶栗香明显。
童顺尧委员询问:
品质是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当前,县内茶企以小作坊居多,品质把控意识不强,加工工艺落后,也造成了品质不稳定等问题。请问县农业农村局,如何加强品质管控,提升茶叶的品质和品味?
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强化茶叶品质管控:(一)强化源头管控。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打造绿色生态茶园,逐步实现茶园全域绿色。以数字化为抓手,打造智慧茶园、数字茶园,在茶园配备虫情测报系统、微喷灌水肥一体系统、无人机植保等设备,实现茶园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从源头做好质量管控,保障茶叶品质。(二)推动标准化生产。坚持“标准兴茶”“质量兴茶”,加大开化龙顶和钱江源“开门红”技术标准推广力度,把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纳入全程标准化管理,开展加工标准上墙。同时,强化培训,不定期开展全县茶叶加工技术交流、现场观摩、茶叶品鉴等活动,通过比学赶超,全面提升茶叶加工整体水平,确保产品符合标准。(三)发展共享茶厂。我县茶叶加工厂呈现小作坊多、规模小、分布散、加工水平低的特点。接下来,我们将要以培大育强为导向,鼓励和支持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茶厂建设,择优发展SC认证茶企成为共享茶厂,为家庭作坊、合作社等主体提供茶叶代加工服务,全面提升茶叶加工整体水平。
童顺尧委员追问:
全县茶叶加工企业中,有完整流水线的仅10余家,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实力不强,辐射带动力弱等问题,与周边县市区差距较大。请问县经信局,如何通过政策手段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县经信局答复:
县两山集团答复:
两山集团下属龙顶公司以龙顶振兴为目标,坚定“重运营、强品牌、拼市场、多品类、分层次、全链条”强企举措,打造开化龙顶的茶品牌、标准、科技、销售、应用中心,力争成为全县茶产业龙头企业,实现龙顶振兴、茶企壮大、茶农增收的多赢局面。
下一步计划完善公司组织架构建设,组建精干经营团队,完善企业基础管理制度建设;举办名优茶推介会、品鉴会,开通线上平台企业自营账号,进行品牌宣传、产品直播,扩大品牌影响力;围绕“三茶统筹”理念,推进集宜机化茶园、共享茶厂、数字茶仓、品牌运营中心、直播中心、茶文化培训中心等为一体的开化龙顶茶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建设;成立茶青专业合作社,在源头上掌握优质茶青资源,新建和改建茶园500亩,带动茶企、村集体、茶农增收致富;按照“红绿并举、青白并进”理念发展多品类产品,巩固绿茶,发展红茶,引进青茶,推广白茶,并按照“高端引领品牌、中端提升效益、低端助农增收”不同需求,巩固提升名优茶市场,积极开拓大众茶批发、饮料茶供应链业务,迅速做大茶叶销售量。未来两年,将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一批龙顶振兴的标志性重点项目建设;四年内,在整合全产业链资源的基础上,培育出与头部饮料茶企业、茶叶销售平台形成稳定供应关系,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企业;第五年,启动企业资本化市场改革,建成“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龙顶振兴。
葛宏培委员询问:
品类代表了茶产业的发展方向。当前,开化龙顶主要以采摘单芽、一芽一叶和一芽两叶为主,茶叶采摘期基本在5月上旬就结束了,春茶后续鲜叶的开发利用不足,未能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请问县农业农村局,如何做好夏秋茶综合利用,提高茶园的综合亩均效益?
近年来,我们提出了“高端茶引品牌价值,大众茶促百姓增收”发展理念,围绕“红绿并进,多元发展”发展路径,在进一步树立开化龙顶旗帜的基础上,发展红茶、香茶等多元品类。针对夏秋茶综合利用率低,亩产效益不高的问题。具体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鼓励开展机采,做好应采尽采。引入机采设备采摘夏秋茶,加快采摘速率,降低劳动成本。机采下来的原料,用于生产香茶等大众茶和茶叶精深加工。(二)改良创新工艺,丰富夏秋茶品类。针对夏秋茶品质不如春茶的问题,加强与高研院校合作,开展红茶、白茶、乌龙茶、香茶等多品类的研发推广,不断改良创新工艺,降低夏秋茶苦涩味等,提升夏秋茶品质,让更多的消费者接纳。(三)助推精深加工,提高夏秋茶附加值。鼓励出口茶企业将夏秋茶作为“味精”,通过精制拼配手段,合理使用半成品茶,充分发挥茶叶原料的经济价值。同时,鼓励精深加工茶企将夏秋茶作为原材料,制成茶饮、茶食、茶化妆品等精深加工产品。
方卫东委员询问:
茶园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石。当前,我县骨干茶园仅6万余亩,还有许多低效荒芜茶园,请问县农业农村局,在盘活低效茶园上,有哪些举措?
我县山地茶园占比75%左右,茶园管理成本、采摘成本大,特别是近年来茶园管理成本成倍增加,茶农积极性降低,茶园失管严重。下一步,我们将对全县低效茶园进行盘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鼓励村集体流转管理。茶园失管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无人管理,接下来,要对全县的荒芜茶园、低产茶园进行一个系统的调查摸底,对于一些条件较好、区位优势强的无人管理的茶园,由村集体进行统一流转、统一管理、统一运营。(二)积极招引主体。立足我县生态优势,积极招引外来茶企打造荒野茶等概念茶,进一步强化荒芜低效茶园的利用。如杭州御野茶业公司已与我们进行多次对接,对开化的茶园非常感兴趣,有初步合作意向。(三)强化龙头引领。发挥本地国企、茶叶龙头企业的标杆引领作用,进一步整合优化茶园资源,扩大公司基地,对村集体流转茶园所产茶叶进行优先收购。
方卫东委员追问:
针对低效荒芜茶园林地化问题,请问县林业局,如何利用林下空间发展茶产业,推进产业融合,提高经济效益?
县林业局答复:
在“两非”政策和茶园上山的背景下,林业部门必须为、也能为我县茶产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茶产业发展腾挪出林下空间,主要发展以下三种模式:(一)“林园互换”模式。具体说,就是将高山远山已经荒芜的茶园,除保留一部分“百年老茶园”开展农旅融合外,其他大部分适时开展造林,并将园地调整为林地,同时将部分适宜种茶的低丘缓坡调出林地,安排采伐指标,采伐后用于种茶。这种模式尤其适合新引进的重点茶产业项目。(二)“森林茶园”模式。就是选取部分适合种植茶叶的林地开展梳伐,并保持0.2以上的郁闭度,腾挪出的空间用于种植茶园。在保持林地性质不变的同时,实现林下空间有效利用。此模式可结合正在开展的低效林改造,选取低效松林、低效杉林或低效竹林等林下空间进行利用。(三)“油茶套种”模式。今后三至五年,按照省市安排,结合“油茶中央奖补项目”,我县将新种油茶2.2万亩,油茶低改5.3万亩。根据新的技术标准,新种油茶的行间距可达到4米,这样的行间距为油茶、茶叶套种留下了较为适合的空间。同时,“油茶中央奖补项目”配套的水肥一体化设施可以与茶园共享。
廖明兴代表询问:
我县山地茶园占比近75%,现实决定了茶叶的管理、维护、采摘必须依靠人工,由此产生了采摘旺季用工紧缺的问题,请问县人力社保局,你们有什么针对性的举措?
县人力社保局答复:
廖明兴代表追问:
实践证明,宜机化茶园改造,是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高茶园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请问县农业农村局,在这个问题上你们是如何应对的?
郑东红委员询问:
郑东红委员追问:
请问县经信局,如何优化利用大健康数字经济产业园、中国(开化)绿色产品跨境电商示范基地等现有平台和资源,为茶企做好线上推广?
我县茶叶交易以线下交易为主,开化龙顶名茶市场作为主要的交易平台,已于2022年注销,变为马路市场。目前缺少管理主体,配套设施不足,运营较为混乱,影响开化龙顶形象。请问县市场监管局,如何规范提升茶叶市场监管?
县市场监管局答复:
郑瑞锋委员询问:
品牌代表着市场的认可度。前面提到了开化龙顶品牌弱化的问题,特别是通用包装品种比较单一,满足不了市场多元化需求。请问县农业农村局,如何进一步加强开化龙顶的品牌包装管理?
去年我县已上市六款通用包装,今年1月份试运行,截至目前已订购12.45万套。下一步,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品牌包装管理:(一)加强证明商标管理。严格执行《开化龙顶证明商标管理规则》,规范证明商标使用,联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加大打假维权力度,强化执法检查。充分发挥开化茶叶产业协会作用,强化协会监管,构建行业自律公约。(二)强化产品溯源管理。将包装管理纳入“开化龙顶一件事”数字化应用平台,通过包装上的茶标信息实现全链条可追溯管控。自2023年春茶开采试运行以来,平台累计注册主体1000余家,发放溯源茶标9万余个。(三)全面征集包装设计。针对包装品种比较单一,满足不了市场多元化需求的问题,启动千万资金振兴龙顶包装设计大赛,对开化龙顶和钱江源“开门红”不同等级产品进行分级分类包装征集,通过赛事寻找最顶尖的设计及创意,推进包装迭代升级。目前,赛事已正式启动,整个赛事预计10月底完成。相信通过此次包装设计大赛,对开化龙顶和钱江源“开门红”品牌价值和辨识度会有很大的提升。
郑瑞锋委员追问:
目前市场上的开化龙顶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私自包装的情况,请问县市场监管局,如何加强品牌包装打假,做好商标权益保护?
寿媁委员询问:
近年来,我县先后举办“开茶节”“斗茶大会”“全民饮茶日”、重点城市茶叶推介会等系列活动,但传播推荐效果不及预期。请问县传媒集团,如何发挥媒体作用,扩大开化龙顶的市场影响?
县传媒集团答复:
寿媁委员追问:
请问县传媒集团,对明年的“开茶节”等系列活动有什么计划和举措?
张鸿斌委员询问:
茶文化是茶产业的灵魂,有文化的茶才能卖出好价格。请问县文广旅体局,在开化龙顶茶文化挖掘上有何举措?
县文广旅体局答复:
一个产品推向市场,品牌文化的打造包括一整套体系。从我们文化旅游部门来说,能够赋予一个产品最厚重的文化能量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这次杭州亚运会,习总书记接待外宾的欢迎晚宴上,给大家展示的就是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深入挖掘龙顶茶文化,申报茶国遗项目。我们将组织龙顶茶非遗传承人,深度挖掘龙顶茶传统茶技、茶俗、茶历史、茶故事等文化资源,力争开化龙顶茶技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升开化龙顶茶文化品牌影响力。(二)打造茶旅精品线路,丰富游客茶文化体验。茶文化传播需要载体,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御玺等三个国家3A级景区的产品品质,丰富龙顶茶文化传播内容,增加茶技、茶俗等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同时,在根宫佛国5A级景区南大门推进禅茶业态打造,让游客体验“禅茶一味”的宋韵文化。(三)创新茶文创产品开发,延伸茶文化产业链。在今年几次省文旅厅组织的文创好礼评选中,对我县的文创产品评价是价格太高了。我们茶旅商品也一样,“叫好不叫卖”。要鼓励和引导茶企将茶文化融入产品,设计开发“叫好又叫卖”的茶文创产品,用文创赋能龙顶茶品牌。
张鸿斌委员追问:
茶文化主题节目,能让观众直观感受茶叶的魅力。请问县文广旅体局,如何打造一台具有开化龙顶特色的茶节目,丰富我县茶文化内涵?
目前,全国很多景区都打造了体现当地特色文化的一台戏,我们也和很多主体洽谈如何推出属于开化的文化一台戏。开化龙顶一直是我们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作品创作的重要对象,今年,我们就创作了原创歌曲《香香龙顶茶》。接下来,我们将结合根宫佛国5A级景区业态提升,植入开化龙顶茶文化元素,彰显根城茶韵文化。在景区拥有一定规模客流基础上,再适时推出茶文化一台戏。
谢向蓉委员询问:
人才是提升茶科技、壮大茶产业的关键要素。我县从事一线茶叶生产加工的专技人员,年龄普遍在50周岁以上,乡土人才、茶二代严重短缺,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请问县人力社保局,如何加强茶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谢向蓉委员追问:
衢州旅游学校虽然开设了茶艺与茶营销等专业,但人才培养力度还不够大,难以满足我县茶产业发展需求。请问县教育局,如何提高茶产业实用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利用衢州旅游学校这一平台,加大社会层面的龙顶茶技艺培训?
县教育局答复:
胡万成代表询问:
县资源规划局答复:
叶拥军委员询问:
我县历来高度重视、大力扶持茶产业发展,过去5年间,共投入产业发展资金近1.5亿,兑现政策扶持资金近4千万,相较武义、松阳等地力度更大,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请问县财政局,如何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县财政局答复:
茶产业是开化县农业主导产业,我县虽财力薄弱,但长期以来县财政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持续加大资金统筹力度,2018-2023年共统筹整合上级及县级资金14888.5万元(含龙顶宣传及研究经费877万元)用于茶产业方面发展。2021年政策兑现1670万元,2022年兑现1220万元。2021年度,我局对2020年度茶产业政策情况开展了绩效评价,评价等级为良,效果不是很明显,主要体现在茶园面积、产量、茶叶价格没有明显提高,没有起到政策补助“四两拨千斤”的效用,因为成本的增加,导致茶农的收入、利润空间都在收紧。
下一步,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政策如何完善。总的原则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把脉,以目标为导向,精准施策,结合富民增收行动,在政策制定时以提升销售端发展带动生产环节的结构优化调整,推进茶产业升级,实现茶产业发展与农户增收致富有机统一。(二)资金如何补助。总的思路是提升品质,降低成本。要着重从品牌、产业方面考虑,品种的改良、土壤的改善、品质的提升等方面,实现茶园标准化、农事服务中心的抚育社会化、管理现代化。(三)绩效如何提高。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利用好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全过程管理。要对每个项目、每笔资金使用都要开展绩效评价,确保政策高效、项目高效、资金使用高效,要把茶产业作为第一富民产业扶持,充分发挥上级补助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力争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
王宏涛委员询问:
2022年,县委县政府将龙顶振兴列入1151战略体系,致力重塑龙顶辉煌,聚力打造“中国茶叶强县”。请问县政府,我县推进龙顶振兴的目标定位、发展规划、实现路径和组织保障是如何谋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