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饮料加工行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涉及到多个子行业,如饮料、酒类、方便面、零食等。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食品饮料加工行业规模已经达到3万亿元左右,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1-9月,全国食品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6359.6亿元,累计增长6.1%;行业实现利润总额达到1255.1亿元,累计增长9.5%。
从产品分类来看,农副食品加工品是我国第一大类食品消费品种。2021年农副食品加工品实现主营收入3.1万亿元,占到全国主营业务收入的9.0%;食品制造业和发酵制造业的主营收入占比分别为13.5%和15.1%。
从融资频次来看,咖啡成为一季度最吸金的食品饮料细分赛道,投融资数量约20起。在二级市场,咖啡已成为最受机构欢迎的食品饮料细分赛道。据不完全统计,一季度单次融资金额过亿元的咖啡企业有3家,分别是幸猫咖啡、小咖主、隅田川咖啡。其中,隅田川咖啡的融资金额最高,达数亿元。
食品饮料企业供应商能够扎堆冲刺上市,与服务公司所在领域的规模日益扩大有关。比如,上述7家企业服务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快餐和新式茶饮领域。恒鑫生活、德馨食品、鲜活饮品主要服务于星巴克、瑞幸、奈雪的茶和蜜雪冰城等饮料品牌;富岭科技、南王科技则主要服务于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华莱士等快餐品牌。
食品饮料加工行业运行态势及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费需求升级,越来越多的地方探索农产品综合利用加工,满足市场多元化、快捷化需求。比如,将预制菜、螺蛳粉等产品送上餐桌,为农产品加工注入了新动能。据统计,2020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23.2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7.3万家,加工转化率提升到68%,吸纳3000多万人就业,辐射带动了1亿多小农户增收,有效满足了城乡居民需求。
加工是农业产业体系中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完善加工产业链,必须推进农产品多层次利用,促进多环节增值。比如,建好烘干、储藏等初加工设施,降低果蔬等农产品产后损失率,实现错峰销售,提高质量效益;引导企业加大精炼、保鲜等技术应用,挖掘玉米、稻米等农产品多种功能,通过精深加工涨身价;在农业废弃物利用上动脑筋,通过“麦麸变多糖”“果渣变纤维”等方式变废为宝,打开农产品增值新空间;等等。
传统的食品饮料企业除了增品类、提品质、创品牌之外,还需要基于消费者洞察改变与消费者、零售商、渠道之间的沟通方式,针对营销场景打造营销管理领域全面信息化、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在食品饮料行业,消费者永远是核心要素,新时代的区别仅在于对消费者的触达方式的不同。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食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趋势明显。食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将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食品工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在5G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智能生产系统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生产设备、人员、物料的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测。
中国已成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居民消费呈现出品质消费需求旺盛、绿色消费蓬勃发展、健康消费显著升温等新特点。未来10年,健康多元的产品及多场景、多渠道、多消费人群的布局,是撬动增量市场、赢得未来食品饮料市场先机的必然选择。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国内食品饮料加工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贸易竞争压力,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就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因此,企业应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产品研发和监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满足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
其次,食品饮料加工行业可以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需要有自己的品牌,才能在市场上立足。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品牌营销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同时,企业还应该积极开拓市场,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