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9日讯从最初来到城市,好奇地数着车来车往,到如今已是一名住上楼房的城镇居民,但憨厚的脸上依然记录着他原来的身份——一个来自乡下的朴实农民。
从乡下到城市,月入千元
每天面朝黑土地,日出耕作,日落而归,忙活一年,最后也赚不到几个钱。要是遇上自然条件不好,一年的收成就几乎泡汤了。戚全勇说:“曾经最大的梦想是能到城里找份工作,等赚足了钱,就带着一家老小搬到城里住,做城里人。那个时候,村里和他有着同样梦想的大有人在。”
那年,不甘于农村生活的戚全勇,忙完地理的活儿,他就来到城里,找了份木器厂的活儿。
他说:“虽然这活儿也不比种地轻快,可毕竟是在城里上班。对一个乡下孩子来说,城里的工作再怎么累,感觉咋也比农村活儿轻快多了。而且,每个月还能赚上10多张百元大钞,是一件挺高兴的事儿。”
思路决定出路,戚全勇在木器厂干了几个月后,自己主动提出了辞职,跳槽转行做起了牙刷销售员。虽然利薄,正因为做起了销售,却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似乎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正在像他招手。
说起当初的感觉,戚全勇仍显得很淡定,“每天夹个包,挨家挨户谈生意,挺风光的。在农村种地,一年的人均收入也很难超过万元,我这一天跑好了就是几百元。”
四处寻找商机,当推销员
和绝大多数一夜进城的人一样,戚全勇也想过今后要通过努力尽快让自己和家人生活更好一些,“住上楼房,有上下水,有周末”。
但很快他就发现,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对他来说绝对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是农民,文化也不高,只会种地,对工厂里的事儿不熟,出力到没什么,对投资和经商一点不懂。”
戚全勇不止一次和家里的兄弟们凑在一起,谈自己的前程。他说:“当推销员那阵子,虽然看似风光,但咱是朴实的农民,凭借直爽想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真的挺难。”
在做牙刷销售的短短4个月中,戚全勇有了自己的人生第一次选择,打算自力更生,开始创业。
刚开始,他想批一些零碎小商品,在村里摆流动摊位让他练练也不错,更重要的是锻炼一下与人交流的能力和从商的经验,以此来提升其自信心。可后来发现,练摊总归不是长久之计,最终还是否定了。
家人凑钱创业,经营超市
2010年,戚全勇再次来到牡丹江市,当时在阳明区金河湾附近他做过牙刷业务。看到高楼林立,可超市没几家,他感觉商机来了,这里看似是刚刚开发,可流动人口多,一到晚上就热闹非凡,加上这里距离市内的大型超市较远,老百姓常用的油盐酱醋……不可能每天都在大超市往回买,于是,他决定凑钱开家超市。
他把这个想法个家里人一说,没想到家里人都很赞成。
可当他看好一家超市对外出兑时,却难住了戚全勇的一家人。20万元,一分不少,一次性结清。
20万,这对于靠种地为生的农民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也许,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就是一辈子不吃不喝,也不可能攒到这么大一笔数目的钱。
怎么办?接下来的几天几夜,戚全勇一家人都没有睡好觉,都在为这么一大笔数目的钱而发愁。“当时,想过放弃,可是既然选择这个挺中意的商机,放弃了有点可惜。最后,还是动员全家人,找亲戚朋友帮忙,终于算是把超市兑了下来。”
初当老板不适,手忙脚乱
戚全勇是个细心人,当时兑这家超市之前,每天都在远处观察,一天进来多少人,有多少买东西的,他都清清楚楚的记在本儿上。
“真的,凭我的观察,这超市生意不错,因为小区住户多。”课兑下超市后,接下来让他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问题不是出在卖商品上,而是出在算账和拿货上。
由于每天客流量很多,忙起来东西放哪里都找不到,手忙脚乱地忙活一个月,点货算账的时候发现没赚着钱。原因是来的人一多,有的商品价格想不起来,就按照上货的价格给客户了。
“其实,做生意看似简单,可对一个农民来说,要说每根拢施肥多少,没问题,如果一口就能说出那么多商品的价格,实际上挺难的。”
他说:“小店、小商品,小本经营……自然利润也薄。我采购商品都是正宗厂家的货,宁可我少赚点儿,也要让我这些周围的邻居用上放心的东西。”正是戚全勇的诚实和淳朴,超市也就赢得了很多回头客,也使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开三家连锁店,圆梦城市
如今,戚全勇不但有了140多平方米的超市,还有了自己的楼房,站在超市里,他有种创业成功的自豪感,因为他终于圆了自己城里人的梦。
随着生意逐渐走上正轨,戚全勇又把哥哥妹妹拉到城里,在他附近,开了两家分店。哥哥卖蔬菜水果,妹妹经营自己的另一家超市。
“我个人认为,创业如果你不具备太多的条件,而你又很想创业,最好是选择一个投入少,风险小,回收快的项目做,一步一步来,等条件具备了再往大处发展,那样你的成功率也就更大,付出也就更小了。”戚全勇说。
“我当时也是有点胆子大,拿20万做生意心里也是没底。干超市几年,我的经验还是告诉那些要创业的同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小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