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在您撰写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关于影响我国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因素的研究
EstrellaGomez-Herrera等(2013)采用引力模型分析,表明跨境电子商务缩短了国际贸易的地域界限,却增加了跨语言沟通的障碍。杨坚争和刘涵(2014)调查发现我国企业规模越大,应用跨境电子商务的水平越高。而谌楠和刘罡(2014)认为基础设施准备度、收益、外部压力以及政策是影响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的主要因素,企业规模只起调节作用。杨坚争和于露(2014),杨纳川等(2015)论述了影响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第三方平台使用效果的因素:网络营销、国际支付条件、电子通关、法律规范和国际物流,而王敬兰(2015)认为信用缺失也是影响因素。进一步,王林等(2014)得出营销能力是影响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物流是影响瓶颈的结论。针对特定地区,杨坚争和李子(2014)发现法律问题,法律规范和国际经济环境依次是影响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子商务的因素。APECBusinessAdvisoryCouncil(2015)构建了跨境电子商务框架以评测影响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的因素。
二、有关跨境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制度问题的研究
杨松和郭金良(2013)对比了跨境电子支付服务风险监管的国内外现状,并对完善我国跨境电子支付服务风险监管提供了建议。跨境电子支付给外汇管理带来了挑战(王杏平(2013))。杨松和郭金良(2015)表明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在适用现存的金融监管体制时不协调性,我国跨境电子法的法律监管应权责统一。
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加剧了清关难度,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通关政策体系(鄂立彬等(2014))。张奇(2015)从海关监管模式、信息管理平台、跨部门联系配合机制和法制建设对海关跨境电子商务实施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李海莲和陈荣红(2015)探索了我国跨境电子商务通关制度,建议海关从四个方面优化通关流程。
陈建玲(2012)认为消费者跨境电子商务争议除了运用传统的争议解决方式外,更理想的是运用网络争议解决方式。针对跨境电子商务有效争议解决机制,薛源(2013)尝试构建了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全球性网上争议解决体系。
三、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的研究
李向阳(2014)指出为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提高竞争力,必须重视跨境物流网络建设。资道根(2015)以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模式下的库存控制为研究对象,建立数理模型,指导了跨境电商海外仓库存的控制。冀芳等(2015)发现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网络系统之间缺乏协同。柯颖(2015)通过构建B2C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的理论模型,得出结论:B2C企业对物流模式的选择受购买国制度,顾客行为偏好,物流水平的影响。伍剑琴(2016)同样分析了B2C跨境物流,认为应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建立物流企业合作联盟,并建设海外仓。李雪等(2016)综合运用SCOR和CPFR供应链思想,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流程模型,并以此解释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协同运作机理。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跨境电子商务与跨境物流将协同发展。(赵静(2015),王慧(2016))。
四、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和策略的研究
郑栋之(2014)认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应出台政策,提升品牌价值,并加快物流系统建设。金虹和林晓伟(2015)根据系统性的分析方法提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云平台物流发展模式,指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命脉是跨境物流及全球化布局,而信息化的产业整合是根本。哪龋2015)对比了跨境电子商务各种平台的异同。严圣阳(2015)认为物联网技术可以改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提升产业供应链的跨境配套能力。李耀华(2015)就外贸企业应该选择“互联网+产品”、“互联网+服务”、“互联网+物流”的何种经营模式给出了建议。韩琳琳和田博(2016)针对上海自贸区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模式研究发现:提升中、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有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通关效率、物流效率对中、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拉动作用大于低附加值产品;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能拉动各种产品的出口。
【关键词】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维度
一、引言
二、传统物流服务质量的评价维度
Mentzer,Gomes和krapfel(l989)认为物流服务质量应包含:实体配送服务质量和客户营销服务质量两方面,并且提出了由可用性、时效性和质量组成的三维模型。Bienstoek,Mentzer和Bird(1997)基于这个模型指出了物流服务是在人被物取代、客户和服务提供者被有形分离的情景下提出来的,并且把PDSQ看作是LSQ的一个组成部分。1999年Mentzer、Daniel和John等学者提出了物流服务质量是包含订货和收货两个过程。Mentzer等再在此基础上得到一个9维度的LSQ量表。
除以上所提出的LSQ以及PDSQ以外,在传统环境下还有相当多的学者对其做出了研究,本文对传统环境下学者的研究维度进行了排列,其中排在最前面的五个是:订单、及时性、可靠性、物流信息、接触人员质量。可见这五个维度对物流服务质量的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如表1:
表1传统环境下物流服务质量的评价维度
传统环境下的研究大多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提出的维度,如Wind.Green和Robenson(1968)的研究,Luce(1982)的报告。也有少部分是基于供应商的角度提出的,如Emerson,Grimm,Mentzer,Rutner和Matsuno(1997)。但是Mentzer等(2001)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客户与供应商的结合,得出了9个维度的LSQ量表。这项研究是传统环境下最完整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服务质量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服务质量的评价维度及其量表
通过对传统环境下物流服务质量评价维度文献的梳理,研究者进一步意识到PDSQ(物流配送服务质量)、PDSP(物流配送服务价格)以及网上的订单履行效率对顾客回购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下面对E-PDSQ和PDSQ以及LSQ和E-LSQ的维度进行了对比。
1.E-PDSQ与PDSQ维度的比较
Xing&Grant(2006)通过比较在线零售商和多渠道零售商的不同配送服务,并结合网络购物的特点,根据Emerson、Grimm(1996)和Bienstock(1997)扩展的Mentzer,Gomes和krapfel(1989)的观点提出衡量网络购物实体配送服务质量(e-PDSQ)的维度及相应衡量指标。以下对PDSQ和E-PDSQ的维度进行了比较:
表2PDSQ和E-PDSQ的评价维度
2.E-LSQ与LSQ维度的对比
在原有的LSQ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者们发现PDSQ、PDSP对顾客的满意度(CPS)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直接影响到顾客的回购率(CR)(Collier和Bienstock2006)。ShashankRao,ThomasJ.Goldsby,StanleyE.Griffis和DeepakIyengar[5]根据以上几个部分形成了新的E-LSQ模型,并且构建了新的评价维度。
以下对E-LSQ与LSQ的维度进行了比较:
表3E-LSQ与LSQ的评价维度
传统的LSQ量表主要是站在客户立场上,从实体配送服务和客户营销服务2方面深入研究物流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E-LSQ的量表是在原有的LSQ的基础上,进一步意识到PDSQ、PDSP以及网上的订单履行效率对顾客回购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进而进一步拓展而形成的维度,并且对其做出了实证研究。此项研究是目前物流服务质量研究领域最为完整的研究成果,虽然模型中所述的物流服务质量的维度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性,但是这个研究结果为今后对物流服务质量构成和评价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证基础。
四、结论
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传统环境下的物流服务质量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且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是基于外国环境下的,相对于中国环境下的有关物流服务质量的探讨还相对较少。既有研究主要是基于LSQ量表研究,结合网络商店的特性和服务属性来探讨网络顾客满意的前因和形成的机理但是研究成果与传统环境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且现有的量表与维度几乎都以国外的文献及实证为基础。由于中国环境下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为了更好的研究中国环境下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质量,因此结合中国环境的特点来形成本土使用的LSQ量表与维度是未来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受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100413)资助)
参考文献:
[1]StantosJ.E-servicequlity:Amodelofvirtualservicequalitydimensions[J].ManagementserviceQuality,2003,3(3).
[2]MentzerJT,GomesR,KrapfelRE.PhysicalDistributionServiee:AFundamentalMarketingconcept[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1989,17(4).
[3]BienstockCC,MentzerJT,BirdMM.MeasuringPhysicalDistributionServiceQuality[J].JournaloftheAcademyMarketingScienee,1997,25(4).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文献计量;定量分析
移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方式,利用了移动无线网络的优点,是对传统电子商务的有益的补充。尽管目前移动电子商务的开展还存在安全与带宽等很多问题,但是与传统的电子商务方式相比,还是具有诸多优势的,因而得到了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和普及速度很快。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年来移动电子商务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梳理其发展脉络,力图探寻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求对将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基于CNKI的移动电子商务定量分析
(二)移动电子商务文献的定量分析
1.年度分布研究
研究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本文统计的604篇论文,其年代分布如图1所示。
据统计,刊文数量在10篇以上的期刊达到8本,可以作为研究移动电子商务的核心期刊加以重视和利用。详见表1。这8本期刊涉及范围包括经济、通讯、计算机网络。这也证明了移动电子商务是基于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的支持,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新兴产业。
3.论文著者研究
核心作者在推动学科发展、开拓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统计,在选取的604篇论文中,发文量在4篇以上的作者共有4位,可视为研究移动电子商务的领头羊,具体情况见表2。
4.论文基金资助情况研究
由基金资助情况可以看出移动电子商务在国家及各地的受重视情况。据统计,选取的文献共得到过19种基金的资助。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3个,省部级基金项目11个,市级基金项目5个。而市级基金项目包括2个上海市的,3个重庆市的,足见这两个直辖市对移动电子商务的重视程度。资助文献数目在4篇以上的见表3。
5.论文主题方向研究
统计分析出移动电子商务的主题分布状况有助于掌握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从而了解其发展现状并制定未来的研究目标。结合电子商务的基础教材,并参照其他学者对电子商务的主题分类,笔者根据所统计论文的大致内容,将主题大体分为5项,分别是移动电子商务理论研究、移动电子商务系统、移动电子商务技术与方法、移动电子商务安全、移动电子商务应用。
二、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的现状与特点
1.对移动电子商务的理论研究比较欠缺
首先,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仍很狭窄,许多领域仍是空白。比如对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等移动电子商务的新领域的理论研究都十分匮乏。因此,需要加强理论模型的研究,使移动电子商务和这些领域的服务特征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完善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2]。
其次,我国对移动电子商务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国内的一些学者和专家对移动电子商务的研究焦点大多集中在对消费者的需求探讨上。但是,这种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少数几个影响因素的层次上,没有将这种影响因素进一步地扩展。
2.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保障问题
3.移动电子商务的移动支付机制不健全
未来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移动支付的支撑,只有突破了支付这个瓶颈,移动电子商务才有可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目前,移动电子商务的支付手段主要有:从话费中直接扣除,手机与银行的支付业务绑定,通过预存费用的方式在移动服务商那里建立专门账户。据统计,信用卡是移动电子商务最流行的支付手段,75%的移动电子商务交易通过信用卡支付,而信用卡自身的安全问题至今仍得不到所有人的认可。就现今的情形来看,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支付还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缺乏用户基础、产品服务单一等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4.移动电子商务的成本及网速问题
三、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的发展对策
首先,对移动电子商务的研究不应该仅停留在移动购物的层面,应鼓励各行各业的学者参与到移动电子商务的研究中,将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到诸如医疗,教育,救助等多种行业中。其次,研究的焦点不应只局限于消费者的需求上,如何利用移动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的形象与知名度乃至提升企业的效益,也是理论研究的重要一环。最后,研究学者除了大学的教授外,也需要更多的企业专业人员参与其中,使研究并不是纸上谈兵,与实际的运营更有力的结合起来。
2.加强安全保障
3.完善移动支付机制
2012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正式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这一标准涵盖了应用基础、安全保障、设备、支付应用、联网通用5大类35项标准,从产品形态、业务模式、联网通用、安全保障等方面明确了系统化的技术要求,覆盖中国金融移动支付各个环节的基础要素、安全要求和实现方案,确立了以“联网通用、安全可信”为目标的技术体系架构。有了系统完善的技术标准,再通过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协同合作,移动支付机制必经趋向完善。
4.完善无线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协同移动运营商加速完善无线基础设施建设。加速3G乃至4G网络的发展。好的无线网络环境是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的基础。另外,移动运营商应逐步降低资费,目前来看与合理价位仍有一定的距离。而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应进一步扩大,如学校、图书馆、商场等人群聚集地要做好WIFI的覆盖面及稳定性。
[1]陈宇.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电子商务,2011,(10):6.
[关键词]物联网;国际电子商务;RDIF;影响
1引言
2.1物联网内涵方面的研究
目前,国外业界比较有代表性的物联网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1999年最早提出的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功能的网络。RFID标签可谓是早期物联网最为关键的技术与产品环节,利用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2)欧盟第七框架下RFID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簇(ClusterofEuropeanResearchProjectsonTheInternetOfThings:CERP-IoT)于2009年9月的《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研究报告认为,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被定义为动态的基于标准的和可互操作的通信协议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全球化网络基础架构。
(3)按照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但是与传统互联网不同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装置与物品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得物品连接更加的简化,而H2H是指人之间不依赖于PC而进行的互联。
2.2物联网技术方面的研究
美国很多大学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CENS实验室、WINS实验室、NESL实验室等。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DARPA的支持,从事着极低功耗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的研究。奥本大学也获得DARPA支持,从事了大量关于自组织传感器网络方面的研究,并完成了一些试验系统的研制。宾汉顿大学计算机系统研究实验室在移动自组织网络协议、传感器网络系统的应用层设计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
除了高校和科研研究所之外,国外的各大知名企业也都先后参与开展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克尔斯博公司是国际上率先进行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先驱之一,旗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产品众多(包括IRIS,MicaZ,Imote2等),为全球超过2000所高校以及上千家大型公司提供无线传感器解决方案。目前Crossbow公司与软件巨头微软、传感器设备巨头霍尼韦尔、硬件设备制造商英特尔等都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都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进一步的发展以及最终的商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物联网含义方面的研究
我国在2010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物联网有如下的说明:(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石亚萍(2011)将物联网定义为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线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我比较倾向于张立志(2012)对物联网的定义:通过射频识别装置、无线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3.2物联网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研究
孙玮(2011)从企业库存管理、支付环节、物流方面等方面阐述了物联网对电子商务的推动作用。在电子商务企业仓库管理中,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对库存物品信息的实时感知,形成自动化库存,实现整个网上零售营销体系信息共享的目的;在支付环节中,网上零售商可以加强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合作,探索比较合理的新商业模式,发展多样化的手机支付业务;在物流方面,通过物联网和GPS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将配送包裹模块化,让消费者、网上零售客户和物流公司三方实时获悉货物的路线。孙玮认为电子商务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而物联网的兴起会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促使电子商务更好更快发展。
4结论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2011(3)
[2]工业和信息化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R].2012(11)
[3]石亚萍物联网现状分析与发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7)
[4]张立志物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研究[N].武汉理工大学,2012(6)
[5]王大文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07(15)
[6]许忠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09(41)
【关键词】Web服务;Web服务发现;Web服务组合
1.引言
动态电子商务系统是电子商务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从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情况看,这项研究还处在发展阶段,有些问题才刚刚提出,研究的深度还不够深入,计算的手段还很落后,更多的问题还有待归纳总结。
动态电子商务是“着重于B2B的综合性和基础设施组成的下一代电子商务,通过调用Internet标准和通用基础设施,为内部与外部企业创造最佳效益”的电子化解决方案,它为企业提供了内部的商务流程动态重组,以及与外部客户信息系统间的动态延伸和连接功能[1]。作为实现动态电子商务的主要支撑技术,Web服务是在分布式计算、网格和XML等技术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采用HTTP、SOAP等Internet标准协议与分布式Web组件,进行交互的自包含、自适应和自描述的软件组件。但是web服务的支撑技术UDDI和WSDL在解决服务的发现和组合问题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2]:首先,在注册中心UDDI的原始服务描述只能提供有限的关于其服务能力和动态行为的静态信息;其次,有关Web服务的描述对于原始服务的动态行为信息是不透明的,这样限制了在服务平台对其进行预推理;再次,由于WSDL是一种状态无关的协议,因此需要对执行的每个原子服务进行状态管理。
近年,学术及工业界对基于web服务的业务过程自动化展开了研究。BPEL4WS就是一种基于XML的工作流定义语言,它使企业能够描述基于Web服务的业务过程,同时作为补充,还出现了WS-coordination和WS-transaction等规范,共同构成了业务过程自动化框架。然而,BPEL4WS仅限于流程模型的规范化定义及Web服务的协同调用问题,没有直接解决Web服务的发现和组合问题。此外,它还假设包含在业务过程中的任务是独立执行的,创建BPEL4WS文档的企业管理人员掌握了有关的Web服务信息,同时BPEL4WS在定义企业需求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这一点对实现分布式的业务过程管理至关重要。
2.服务的发现问题
基于语义的服务发现:UDDI的一个主要缺陷在于其服务发现系统,没有附加任何语义信息的单纯关键词搜索会产生多个不需要的结果,而且在该框架内不能实现近似性。因此缺乏语义信息常常会导致不确定性问题,不能自动获得结果或服务组合方案。语义Web服务模式能够实现基于语义的web服务描述,在此基础上实现服务的自动发现和组合[3]。METEOR-S[4]是美国Georgia大学的LSDIS实验室主持的关于语义网、工作流和Web服务技术的研究项目,MWSDI(METEOR-SWebServiceDiscoveryInfrastructure)在处理服务实例与用户查询请求的匹配时,使用一种简单的基于服务模板的匹配算法。该算法需要事先定义一系列的服务模板,服务描述文档和用户查询请求都遵循某个特定模板的格式书写,模板中的各项都要进行相应的本体标注。如果用户查询与服务实例使用了相同的服务模板,则进一步对服务模板中的各项作基于本体的匹配推理。MWSDI存在的最大缺点在于,整个P2P网络共享相同的注册本体,维护注册本体的一致性变得十分困难,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P2P网络的自组织能力。OWL提供了功能和外延视图来表达Web服务的功能,其发现过程基于表达和匹配能力,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匹配算法[5]。
杨圣文,史美林(2005年)[6]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本体论(processontol-ogies)的Web服务发现技术,通过描述服务过程的匹配来提高服务匹配的查准率和查全率,服务的查找和发现过程就是过程模型中的过程本体论与查询中所用到的过程本体论相匹配的过程。Orrins,B,etal(2003年)[7]提出以RDF和DAML描述服务,用本体上下文关系进行服务发现。TANGQ.C,CHENGH.K(2005年)[8]用DAML+OIL描述Web服务,并给出相应相似度计算方法,该方法未定义输入输出和服务质量等参数,在服务发现时存在明显缺陷。Klein,M.andA(2001年)[9]使用LARKS语言定义Web服务,并用自定义的权重网络计算Web服务之间的相似度,该算法中自定义的权重网络需要人工干预,面对海量的Web服务,构造权重网络的工作量将会成为Web服务发现的瓶颈。此外,蔡月茹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P2P技术和语义网技术的服务发现机制,将服务的部署与服务的无缝地绑定在一起[10],张荣、申德荣、吴朝晖等人也都从本体论的角度探讨了服务的发现问题[11,12]。
3.服务组合问题
在学术界,围绕着服务发现、服务描述、服务的QoS、服务安全、服务组合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16]。有关服务组合的研究工作主要从工作流和人工智能AI规划两个方面开展的。
基于工作流的服务组合:在很多方面,组合服务与工作流非常相似。组合服务的定义包括一系列原子服务及其间的控制与数据流,类似地,工作流需要指定工作项目的流动。因此当前有关柔性工作流、自动过程变更、跨企业集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可以为自动Web服务组合提供方法支持。此外,动态工作流方法提供了根据具体资源或服务绑定抽象节点的方式。
eFlow是由HP公司提出的有关组合服务规范、制定和管理平台,它采用了静态工作流产生方法。组合服务采用图形化的方式进行描述,表示过程中服务执行顺序,并没有涉及复杂的服务接口信息的处理问题[17]。CrossFlow[18]与WISE[19]项目主要是提供组织间工作流管理平台,需要解决电子商务中业务过程的互连问题,它们考虑了B2B中的关键需求,如可靠性与外部可管理性等,但是没有考虑动态环境中多属性提供的选择问题。LiangzhaoZeng(2001)[20]提出了一种基于Agent的跨企业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它能够根据用户需求集成业务过程。集成Agent根据用户的需求与服务发现Agent进行沟通,定位合适的服务agent并就服务执行问题与之协商。LiangzhaoZeng(2002)[21]提出了一种了基于业务规则推理引擎的能够实现运行中工作流进行动态组合和修改的动态工作流系统。不过这两种方法都主要集中考虑动态过程的执行和管理问题。PPM(PolymorphicProcessModel)采用了动态(由基于服务的过程环境支持)、静态(由基于参考过程的环境支持)相结合的服务组合方式[22]。
情景演算:Mcllraith等人对Golog语言进行了扩展和改进以处理服务的自动构造问题,这一问题主要是通过提供一种高层次的通用过程程序和客户化约束来完成[23]。
PDDL(PlanningDomainDefinitionLanguage)[24]:为了表示基于PDDL的服务组合方法,McDermott引入了一种新的知识类型(操作价值)。DAML-S的研究主要启发来自PDDL,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其它AI规划方法:SHOP2是用于服务自动组合的HTN规划器[27],它采用DAML-S规范描述服务,他们认为HTN中的任务分解概念与DAML-S过程本体中的过程分解非常相似,并且认为HTN规划器比Golog等其它规划语言更加有效。
还有学者采用理论验证研究者技术实现服务组合,其方法是基于自动演绎和程序综合,采用了一阶语言描述最初可获得的用户需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构成动态电子商务的服务组件的发现及组合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实质性成果,但是对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动态电子商务系统来说,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但大多数工作都不能处理服务的语义不一致性问题,不能动态实现有效构建动态电子商务系统的目标。在构成动态系统的服务选择、匹配及组合方面,现有研究没有充分考虑服务的语法、语义及操作特性等不同方面,需要很多的人工干预,不能实现系统的动态组合,同时导致了系统构建中组合服务评价指标的不当选择,使得构建的系统在可操作性、有效性、经济性等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因此,为了有效指导动态电子商务系统的构建,还存在一些关键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2)目前有关组件服务的发现以及组合等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方面,从构造完整电子商务系统的角度来看,缺少一种系统化的方法和工具支持,不能有效指导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构建过程。
(3)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的发现、满足特定需求的服务组合以构成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业务过程方面,而没有考虑组合服务在服务平台执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性和开放性,也就是说没有考虑在不同的领域或执行状态下服务组合阶段和服务执行阶段的内在联系,而这一点对于部署可靠、满足期望性能的动态、分布式业务过程管理系统(电子商务)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饶元,冯博琴.面向Web服务的动态电子商务集成框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10(11):1454-1458.
[2]HongbingWang,Webservices:problemsandfuturedirections,WebSemantics:Science,ServicesandAgentsontheWorldWideWeb1(2004):309-320.
[3]S.McIlraith,T.C.Son,andH.Zeng,“Semanticwebservices,”IEEEIntelligentSystems.SpecialIssueonSemanticWeb,vol.16,no.2,pp.46-53,2001.
[4]S.Oundhakar,K.Verma.K.Sivashanugam,A.ShethandJ.Miller,DiscoveryofWebServicesinaMulti-OntologyandFederatedRegistryEnvironment,InternationalJournalofWebServicesResearch,1(3),2005.
[5]B.Benatallah,M.-S.Hacid,C.Rey,andF.Toumani,“Towardssemanticreasoningforwebservicesdiscovery,”in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SemanticWebConference(ISWC’03).
[6]杨圣文,史美林.一种支持QoS约束的Web服务发现模型[J].计算机学报,2005,28(4):589-594.
[7]Orrins,B.,etal,AFrameworkforBusinessRuleDrivenWebServiceComposition[J].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2003,2814:52-64.
[8]TANGQ.C.,CHENGH.K.,OptimallocationandpricingofWebservicesintermediary[J].DecisionSupportSystem,2005,40(1):129-141.
[9]Klein,M.andA.Bernstein.SearchingforServicesontheSemanticWebusingProcessOntologies.inTheFirstSemanticWebWorkingSymposium(SWWS-1).2001.Stanford,CAUSA.
[10]陈德伟,许斌,蔡月茹,李涓子.服务部署与绑定的基于P2P网络的Web服务发现机制[J].计算机学报,2005,28(4):615-626.
[11]张蓉,申德荣,于戈等.基于本体的Web服务查找和合成技术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3,9(10):921-925.
[12]吴健,吴朝晖等.基于本体论和词汇语义相似度的Web服务发现[J].计算机学报,2005,28(4):595-602.
[13]ChenH.G,YuT.,LinK.J,QCWS:AnimplementationofQoS-capablemultimediaWebservices,Proceedingsofthe5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MultimediaSoftwareEngineering,Taichung,Taiwan,2003:38-45.
[14]MaximilienE.M.,SinghM.P.AframeworkandontologyfordynamicWebservicesselection.InternetComputing,2004,8(5):84-93.
[15]CurberaF,etal,BusinessprocessexecutionlanguageforWebservices,IBM/BEA/MicrosoftSpecifications,2002.
[16]王晓玲,郭志懋,周傲英.Web服务组合的基于文法的消息处理[J].计算机学报,2005,28(4):478-485.
[17]CasatiF.,IlnickiS.,JinL.,KrishnamoorthyV.,ShanM.,Adaptiveanddynamicservicecompositionineflow.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2000,Vol.1789:13-31.
[18]P.Grefen,K.Aberer,H.Ludwig,andY.Hoffner,“CrossFlow:
Cross-organizationalworkflowmanagementforserviceoutsourcingindynamicvirtualenterprises,”SpecialIssueonInfrastructureforAdvancedE-Services,BulletinoftheTechnicalCommitteeonDataEngineering,vol.24,no.1,2001.
[19]A.Lazcano,G.Alonso,H.Schuldt,andC.Schuler,“TheWISEapproachtoelectroniccommerce,”JournalofComputerSystemsScienceandEngineering,vol.15,no.5,2000.
[20]LiangzhaoZeng,BoualemBenatallah,andAnneH.H.Ngu,OnDemandBusinessto-BusinessIntegration”,CooPIS01,Trento,2001.
[21]LiangzhaoZeng,DavidFlaxer,HenryChang,Jun-JangJeng,”PLMflow-DynamicBusinessProcessCompositionandExecutionbyRuleInference”,TES2002,HongKong,2002.
[22]H.Schuster,D.Georgakopoulos,A.Cichocki,andD.Baker.Modelingandcomposingservice-basedandreferenceprocess-basedmulti-enterpriseprocesses.InProceedingof12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dvancedInformationSystemsEngineering(CAiSE),Stockholm,Sweden,June2000.SpringerVerlag.
[23]S.McIlraithandT.C.Son.AdaptingGologforcompositionofSemanticWebservices.InProceedingsofthe8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KnowledgeRepre-sentationandReasoning(KR2002),Toulouse,France,April2002.
[24]D.McDermott.Estimated-regressionplanningforinteractionswithWebservices,InProceedingsofthe6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IPlanningandScheduling,Toulouse,France,2002.AAAIPress.
[25]B.Medjahed,A.Bouguettaya,andposingWebservicesontheSemanticWeb.TheVLDBJournal,12(4),November2003.
[26]PonnekantiS.R.,FoxA.SWORD:Adevelopertoolkitforwebservicecomposition.,Proceedingsofthe11thInternationalWorldWideWebConference(WWW2002).
[27]Z.MannaandR.J.Waldinger.Adeductiveapproachtoprogramsynthesis.ACMTransactionsonProgrammingLanguagesandSystems,2(1):90-121,1980.
[28]BenetallahB.,DumasM.etal.,DeclarativecompositionandPeer2to2Peerprovisioningofdynamicservices,ProceedingsoftheICDE,SanJose,CA,2002:297-308.
[29]AbiteboulS.,BenjellounO.etal.ActiveXML:Peer-to-PeerdataandWebservicesintegration,ProceedingsoftheVLDB,HongKong,2002,1087-1090,
[30]BoagS.,ChamberlinD,FernandezM.etal.,Xquery1.0:AnXMLquerylanguage,W3CWorkingDraft,2002.Http:///TR/xquery.
[31]ZENGL.,BENATALLAHB.,etal,QoS-awareMiddlewareforWebServicesComposition[J].IEEETransactionsonSoftwareEngineering,2004,30(5):311-327.
[32]SALIMABENBERNOU,MOHAND-SAIDHACID,ResolutionandConstraintPropagationforSemanticWebServicesDiscovery,DistributedandParallelDatabases,2005,18,pp:65-81.
项目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动态电子商务系统构建中的服务发现及组合问题研究(编号:桂科青0991097)。
作者简介:
>>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研究的国内文献综述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跨境电子商务构建新“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状况分析跨境电子商务之物流机遇跨境电子商务背景下跨境物流如何提升我国粮食物流问题与对策的国内文献综述电子商务下物流服务质量的文献综述电子商务物流研究现状综述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剖析跨境电子商务催生物流新机遇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及其演进方向义乌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问题研究京东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对策研究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探究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服务的提升浅析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模式跨境电子商务零售物流问题探讨东莞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问题研究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骆宗伟.跨境金融物流服务创新及保税物流园区个案分析[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06):168-174.
[3]乔华.“跨境电商”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9):65-66.
[4]封云.加快天津港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2015,(04):7-10.
[5]杨云鹏.自贸区空港物流综合信息云平台建设问题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08):47-48.
[6]丁俊发.上海自贸区一周年给物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储运,2014,(11):38.
[7]王林.国际物流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两个市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J].中国流通经济,2014,(05):50-55.
【关键词】电子商务;消费心理;综述
0.前言
电子商务的兴起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然而它也是一把双刃剑。电子商务所面对的群体是消费者,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主要取决于其消费心理,故,针对消费心理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其综述也必不可少。本文将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消费心理的研究文献分为以下三方面进行综述。
1.电子商务消费心理特征、变化趋势及制约因素
研究电子商务中消费心理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以及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的文献较多。应南凯在《电子商务顾客的消费心理特征》一文中专门对电子商务顾客的消费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原莉的《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兰亦青的《电子商务的消费心理分析》、李忠艳的《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浅析》、裴玉玲的《浅析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朱安平、ZhuAnping的《浅析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及其对策》和齐新的《浅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分析了电子商务中消费心理的变化趋势和特征以及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并提出了电子商务中现代企业的应对策略。
在《从消费心理透视电子商务》中,陈文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电子商务的心理不足。刘源在《浅议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及其对策》中探讨了电子商务中消费心理的变化和购买行为以及电子商务中现代企业的应对策略。陈智勇在《B2C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研究》中分析了消费者对B2C电子商务的心理障碍,并提出了B2C电子商务公司应对消费者心理变化的对策。刘洋、徐小龙的《浅析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蒋薇薇的《浅谈电子商务下的消费心理》中,作者均分析了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
牟永泉的《对电子商务营销购买者消费心理分析》、赵永欢的《探究电子商务消费心理》和吴吉义的《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心理和购买决策过程分析》也探讨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消费心理,吴吉义又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
左臣真、罗贤春在《应对电子商务B2C模式中消费心理的策略分析》中分析了电子商务B2C模式中影响消费的因素,指出消费者眼见为实的购物特点和讨价还价的心里约束,随后对提升电子商务B2C模式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2.基于电子商务消费心理的营销策略
3.E时代环境下的灯具、旅游、图书电子商务消费心理
朱雯在《基于网络消费心理分析的网络灯具营销策略》一文中,分析了网络营销中的几种典型消费心理并提出了基于网络消费者心理的营销对策。
关于电子商务旅游消费心理,梅偌霖在《旅游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心理》一文中,在考察旅游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心理基础上,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实际,分析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各方面有利不利条件,探索了如何加快我国旅游电子商务进程。同时分析了电子商务下旅游消费心理的变化及影响。
针对电子商务图书消费心理,《浅议电子商务时代图书消费心理》中作者刘月梅阐述了电子商务时代图书消费者心理现状,列举了电子商务时代图书消费心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图书电子商务企业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黄国安.基于网络消费心理的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市场研究,2010(8).
[2]廖晓丽.从消费心理看电子商务和企业营销.天府新论,2007(z2).
[3]陈文阁.从消费心理透视电子商务.科技咨询导报,2007(1).
[4]兰亦青.电子商务的消费心理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27).
[5]应南凯.电子商务顾客的消费心理特征.商情,2009(9).
[6]吴吉义.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心理和购买决策过程分析.电子商务,2007(8).
[7]千丽霞.电子商务营销中购买者消费心理分析.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2).
[8]李忠艳.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浅析.商业研究,2004(11).
[9]牟永泉.对电子商务营销购买者消费心理分析.电子商务,2009(8).
[10]蔡利.基于顾客网络消费心理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时代金融(下旬),2011(7).
[11]黄国安.基于网络消费心理的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市场研究,2010(8).
[12]齐新.浅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大众科技,2006(2).
[13]杨云峰.网络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京邮电大,2008.
[14]蒋薇薇.浅谈电子商务下的消费心理.东方企业文化,2010(12).
[15]朱安平.浅析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及其对策.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5).
[16]刘源.浅议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及其对策.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8(1).
[17]原莉.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职大学报,2007(2).
[18]赵永欢.探究电子商务消费心理.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3).
[19]陈枭.现代大学生电子商务中购买消费心理探究.管理观察,2010(17).
[20]左臣真,罗贤春.应对电子商务B2C模式中消费心理的策略分析.商场现代化,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