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8年开始,我国就确立了以“投资、出口与内需”为内容的三驾马车经济发展结构,并且启动了大基建、支持出口、房地产市场化等多重配套政策,从而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穿越多个周期,并且逐渐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大国,中国的社会环境面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大幅的改善。
地方财政与实体经济
酒类市场销售预期降低
现状:今年上半年全国地方财政赤字5.5万亿元,中央财政赤字5.05万元,合计总财政赤字将近11万亿元,同时根据清华大学的统计数据:2022年上半年全国一共有46万家公司宣布倒闭,一共有310万左右的个体工商户注销,特别是对于餐饮、娱乐、旅游、航空等服务行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加上房地产、金融、互联网、教育被“整顿”,失业人数也随之增多,经济不景气,负债人成为失信人的情况自然越来越多,截至8月28日,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761万个,新收案件数量904万件……
今年以来,受超预期因素影响,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6月份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攀升到了19.3%,失业率创下新高的同时,2022年全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了1076万人,历史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当前来看就业的主要特点:一是青年人失业率比较高,青年人在求职过程中对就业的期待和市场需求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二是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失业率高于整体失业率。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的失业率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内耗,进而产生分配不均与贫困现象,激化社会矛盾,从而对于社会面的稳定消费造成负面影响,也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在增长压力下许多酒企会滋生许多灰产,最近几年中国酒行业不断爆出传销、非法借贷等违法违规行,值得行业警惕!
特别是横跨第一二三产业的酒企,要尽快完成核心大单品的打造,在优势价格带形成垄断优势,规模性酒企要完善产品结构,建立多个利基市场,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并且面对年轻一代新思潮,酒企要完善人力资源体系,建立晋升机制,提高员工待遇,打造学习型组织,合理合法的开展企业经营部活动,避免黑天鹅事件。
货币供给与物价
酒企经营承压较大
结论:总结来看,一方面钱越来越不值钱,而银行不断降息来刺激消费,老百姓却越来越不敢消费,从而形成怪圈;另一个方面是受木浆、能源、化工等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再考虑到最近几年的酒企的环保、用工等因素影响,酒企的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利润被不断压缩,很多酒企已经出现“空心化”趋势,很多酒企大量购买理财产品其实也是一种资产对冲的无奈选择。
实践中,货币持续贬值与通胀导致酒企经营不断承压,原先还可以通过涨价来冲抵一部分影响,但是中国酒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的涨价周期已经结束,市场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变高,容忍度降低,涨价的效能正在下降,目前大多数酒企都完成了产品结构升级,正在消化前期的涨价势能,酒企试图通过涨价来实现增长缺乏内外部条件,难度较大。
建议:完成产品结构升级的酒企要加快厂商一体化建设,实施“稳价”策略,同时积极开展品牌创新工作,打造新型利润产品。考虑到中国酒的社交属性,价格其实是价值的体现,但是又受到品牌、渠道与消费者观念的制约,因此,酒企要尝试转换渠道销售模式,摆脱“价格优先”的桎梏,从文化附加值、工艺价值、渠道效能与消费者服务多方面提升产品溢价,从而实现产品价格的多维度的价值评价体系,降低消费者的购买门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基建与房地产
酒类销售渠道变革迫在眉睫
现状: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71430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1%,实现了较快增长。房地产作为经济引擎一直是拉动消费的主力,但是近期出现的房地产业烂尾楼事件引发购房者的停贷潮,而这也进一步影响了潜在购房者的信心。8月1日房地产中指研究院公布,7月份大陆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均价按月止涨转跌,新楼价格按月下跌的城市数量进一步增多,二手住宅的均价跌幅扩大。
我国居民负债总额甚至超过2万亿元,相当于人均负债近13万元,其中有负债的居民家庭中,76.8%的家庭有住房贷款,户均家庭住房贷款余额为38.9万元,占家庭总负债的比重为75.9%,纸面财富与实际购买力不成比例。
建议:酒企不能过度依赖传统的零售餐饮渠道,团购的销售形式也不能一味地依靠关系营销与利益输送,要进一步拓展团购渠道的受众与范围,并且把营销工作重心从渠道端向消费端转移,真正从产品端出发,以消费者价值来拓宽销售渠道,通过新零售、电商、酒庄、直营化等新模式来加快渠道改革,增强企业服务等系统竞争力。
居民消费与支出
酒类消费市场前景形势严峻
现状:从居民消费来看,2022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5560元,增长4.5%,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8463元,折合每个月3077元,其中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677元,同比增长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9%。需要注意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的增速只有去年同期的38.8%,平均数增速只有去年同期的37.3%!
从收入来看,现在我国每月平均收入在一千元以下的人数差不多为5.5亿人左右,每月工资水平为零元到五千元左右的人数将近13.28亿,占据总人口的95%。这个数据表明我国现在大多数的人月收入还不足五千元,并且我国将近14亿多人口,目前月收入水平为两万元以上的人群只有70万人左右。
数据真实得让人恐惧!
具体到支出层面,2022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3685元,增长4.2%,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1.3%,这里面排除相当多的一部分是因为疫情期间居民对于日常食品的支出消费,另外,我过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466,而发达国家普遍为0.24-0.36之间,这说明我国居民的饮食类支出依然占据了收入的大部分支出,并且贫富差距依然很大!
结论:一方面虽然我们口中喊着中产崛起带来消费升级,但是居民的真实消费能力可能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强,这对许多酒企正在进行的产品结构升级产生负面影响,另一个方面是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高端消费供不应求,不断升级;低端消费还在持续萎缩,持续降级。理性消费叠加社交性用酒导致中国酒类出现了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
可以佐证的是,高端消费供不应求,16万一辆的爱马仕自行车,几百万的面包车都要加价购买;而低端持续萎缩,水果蔬菜都成为老百姓的消费之痛。有人说,人们都去线上购物啦,我善意地提醒一下这些朋友,今年淘宝都没有发618战报!
建议:竞争的不断加剧要求企业尽快完成品牌与品质价值的塑造,并且从文化、产区、体验等构建多个销售维度,从而增强消费者忠诚度与粘性,达到持续复购的目标。在一个存量市场中,维护老客户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新客户的开发。
面对着两极化的消费趋势,酒企可以开展多品牌战略,利用自己的渠道网络与产能优势进行产品结构升级和大众消费价格带的占位,通过并购老名酒,老品牌复兴等形式实现企业在多个消费群的渗透与占位,并且进行多条产品线的开发与推进。
最后,只有创造基于社群、圈层为内容的价值创新点,努力打通线上下渠道,完成“信息链、价格链与物流链”的互通,才能够高质量的视线企业的平稳增长。
观点梳理与总结
1、目前中国酒行业面临的问题是,疫情和地缘持续扰动之下,需求收缩、供给过剩、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存量市场中挤压式增长成为新常态,此消彼长的市场格局渗透到每一个价格带与消费群,行业从“高增长”进入“稳增长”与“保增长”阶段。
2、品牌、产品、价格、渠道、组织与消费者等要素的争夺带来销售成本的大幅增加,行业的核心竞争集中于名酒的明星产品之间,中国酒行业进入“名酒时代”!
3、在资本与互联网等助推下,品牌之间的区域保护被打破,一线名酒不断下沉挤压二三线酒企市场,掠夺式发展成为主流,大量没有规模与市场优势的中小型酒企逐步被市场淘汰!
4、随着产业集群概念的不断成熟,“品类名酒”向“产区名酒”发展,基于文化的品牌与基于产区的品质成为市场价值新标杆,地方政府的深度介入促使中国酒企也由单一作战逐渐过渡到抱团发展。
5、在服务人们美好生活的信仰旗帜下,中国酒行业的产业升级悄然而至,整个中国酒行业从“傻大粗”向“高精美”转变,基于“白酒之美”的文化类体验式营销成为新的趋势,消费者价值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6、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酒企需要积极地引入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开展混改工作,通过改革激活企业、市场与组织潜能,从而在地方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拥有多重背书的酒企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资源,并且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