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4.06.06
没有盈收是国内移动互联网的普遍现象,有盈利点的大多集中在移动电商和手机游戏领域,工具类的应用鲜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中华万年历是如何为自己寻找突破口的?
现在App市场日益繁荣,各类应用层出不穷。仅从日历来讲,市场上就有中华万年历、万年历、365日历等。在应用软件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中华万年历的下一步在哪?
以下是中华万年历创始人秦涛,江湖人称涛哥的自述:
(秦涛(中)跟优秀员工在青海留影)
201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软件学院,在学校就开始创业。大二时,与舍友开发手机软件,到大学毕业时已经搭建了一个10多人的创业团队,年营收数十万元。也就在毕业时,遇到了来自中国(南京)软件谷的天使投资人沈浩,被沈浩的诚意和敏锐所打动,径直转战软件谷。
当初并没有决定做日历这样的工具类应用,因为和大家想法一样:每部手机几乎都有“日历”的功能,哪怕是非智能机,专门开发一款日历应用貌似根本没有必要。而且,当时“360日历”已经上线3年,用户规模已经占据绝对优势。
在投资人的鼓舞下,我开始了“让外界摸不清、猜不透”的开发过程,潜伏在大佬身边养精蓄略,80多人的团队只研究一款产品——中华万年历记事。十几个工程师,专门做一件事情:用户数据上传、下载,即压缩、解压缩,保证数据传输效率。
1亿用户怎么来
当然,中华万年历做到如今的1亿个用户下载,3000万的月活跃,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我们的用户积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刚来南京的时候,当时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另一款应用“易外卖”上,但是当这款基于LBS和O2O尝试的“易外卖”越来越偏离产品本身的方向,变得不好用,用户体验差时,我们迅速把眼光投向了因玩笑而产生的“中华万年历”。
它是因为一句玩笑话而开发的,但在不经意间给了大家一个惊喜,潜力初见端倪。有天闲聊的时候我们就说手机系统自带日历太难用了,做个日历用用吧,然后就让实习生开发去了,只是个随性的想法,没有任何布局,甚至没对它寄予希望。
没想到的是,中华万年历第一个爆点就发生在这段漫不经心的时候,团队在其中加入了节日、生日、纪念日等新的功能,用户量立马翻了3倍,日均激活从800达到了3000人次。
第二个阶段,团队便火力全开,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华万年历上。基于原来的基础,我们把整个UI界面进行重构,另外增加了更多人性化的功能,天气、记事等,让单一的日历应用变成一款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应用。
这一次改变直接让中华万年历的日均激活用户从3000升到1万。
第三个阶段进展不像之前那么简单顺利,就像成绩从60分到80分容易,但从80分到90分甚至100分就会相对困难,日均激活人数已经到10万,如何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云同步功能让不可能变为了可能,这项功能可以使用户将手机上万年历的信息同步到PC端,更便于保存和整理,至此,用户量翻番。
从种子用户开始,我们并没有刻意地对中华万年历进行推广,只做了一个关键词搜索和优化,目前用户的增长基本靠产品的不断升级和完善以及用户的口碑传播。
工具类应用如何赚钱
中华万年历将来的盈利模式会是什么样?或许大多数人都在疑惑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盈收是国内移动互联网的普遍现象,有盈利点的大多集中在移动电商和手机游戏领域,工具类的应用鲜有清晰的盈利模式。盈利模式的确是工具型应用的痛点所在,大家都在做探索。
对于我们用户有了,但没钱赚。
外界很难想象,用户已经超1亿的我们这两年一直专注做这个免费的产品,没挣一分钱。
但这的确是事实,这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在互联网软件领域,往往要把产品的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才能赢得最多的用户,在行业内取得绝对领先的地位,从而才能坐收巨额收益。
360、搜狗都是这种盈利模式,盛大网络董事长陈天桥也曾针对盛大本身提出过Come-stay-pay的新模式,之后业内普遍认为这一模式适合整个移动互联网,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的新模式。
“Come”意思是让用户到产品中来,“stay”是保持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pay”显而易见是让用户为产品买单。几乎所有移动互联网的从业人士都认为前两个步骤尤为关键,只有积累了足够多的用户,才能有赚钱的机会,或者说积累了足够多的用户,一定会创造价值。
入口+服务
我还有一个长远的打算,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将用户变现,那便是和运营商合作,进行无限流量上传包月,比如给用户收取10元/月的费用。
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今后的道路做铺垫,继续完善产品积累用户,我的终极目标是:替换掉卖挂历、卖记事本、卖闹钟这些传统行业,成为该领域的领军者。
点评:秦涛的成功可以说是一种必然,是一种大悲大喜之后的淡定与从容。
在开发中华万年历之前,秦涛和他的团队尝试了近20个移动互联网项目的开发,涵盖了天气、外卖、词典、旅游类等各个类型。但都因为只注重技术没有真正理解用户和产品而没有持续发展。
有人说互联网思维中最重要的就是产品思维,在互联网人的眼中,好的产品才能留住用户,一个好的产品比再好的营销都要强上百倍。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的点状式扩散使得一款好的产品能够迅速在人群中扩散。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找到一个小的点,将其极致化,这是互联网时代致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