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梅川镇瓜果蔬菜店老板杨培春是镇上“元老级”的售货商了,在春节来临之前便购置了大量的瓜果蔬菜,以便应对春节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
“我今年购置瓜果蔬菜的量比平时多了六七倍,过年人们需求最多的就属瓜果蔬菜,每到赶集的日子,我就早早的收拾店铺,打扫、分箱、摆货……忙得不亦乐乎。”杨培春说,“忙,但很开心,趁着年集多挣点钱,回去还能给孩子多发点压岁钱。”
“为了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和习惯,我进的货比之前多了十几种。”百汇烟酒店老板侯小霞指着各式各样、林林总总的货品介绍道。
在年集上“办年货”,不但可以一站式购齐,还可以在传统年俗中感受藏在质朴岁月中满满的仪式感。
“看到什么就买点什么,我就是想逛逛。”常年在外务工的吉如芳表示,买什么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赶集”的过程中散散心,碰碰熟人,看看家乡的变化,感受一下过年的氛围。
“春节前期,镇上为了方便大家选购年货,专门清扫了大街,划分了区域,尽量给商家和购买年货的群众提供一些便利条件。”梅川镇干部李芳霞说。
农村集市像是一个露天的物资商品交易市场,在电动车上、简易的木板上、桌子上,甚至是在地上,搭建起了一个个临时摊位,摆放着瓜果蔬菜、零食干货,灯笼对联、茶叶花炮、日用百货……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着附近的乡亲们潮水般地汇集过来,欢欢喜喜赶年集、办年货。
“这边走、这边看,新鲜的鱼虾带回家!”
“大人少抽一包烟,小孩高兴好几天,所有玩具清仓价……”
“来来来,看一看,瞧一瞧,自家地种的韭菜、黄瓜好吃又便宜。”
农历腊月二十三,雪纷纷,漳县三岔镇的集市在混杂的叫卖声中早早“开市”了。
农村年集,更有一种贴近地气的鲜活气息。
“我今天主要给家里的孩子买了点麦芽糖、花生、水果,还买了些白钱纸、黄钱纸、香蜡烛等,大年三十还要请‘先人’哩!”三岔村村民汪双宝提着大包小包说,“农村集市接地气呀,商品实惠,种类繁多,甚至有些‘土特产’还是城里没有的。”
逛大集,买年货,品年味,乡村年集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和对春节的美好期待,就像烙印在中国大地上特有的一幅乡俗年画,已成为中国式乡村习俗的一个重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