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Kris,一个「新媒体+线上教育」创业者。为了方便大家更快地认识我,先简单讲三个标签:
一是,在中央财经学了10年会计的休学博士;
二是,在中国五矿集团做了7年管理的体制内央企人;
三是,在新媒体和线上教育赛道创业2年的高龄小学生。
对了,还有一个我最喜欢的标签:二胎奶爸。嗯,是两个男孩(此处有哭脸,你们懂的)。
目前,我们公司主要业务是两部分:
但是从未来看,必须要创新业务增长和变现模式,否则这个数字是存在比较严重的天花板的,后面也会提到自己的一些创业反思。
一、回顾知识付费行业及我自己的一些尝试
1.回顾知识付费行业
生财有术里有很多知识付费的高手,也有不少朋友正在尝试这个领域,我算是比较早吃螃蟹的人,有尝到过不少这个行业的红利,也走过了不少坑。
知识付费领域,我个人理解觉得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二阶段:知识付费元年阶段(2016年)
第三阶段:知识付费井喷阶段(2017年-2018年)
这两年真的是知识付费行业的井喷之年,很多人就靠着99元的课,实现了财富自由。我自己其实也受益于这个阶段的红利,后面会讲。但是,迅速增长的市场,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更多人入场,于是市场上的课程也良莠不齐。
第四阶段:知识付费多元化阶段(2019年-2021年)
接下来这三年,99元的课已经泛滥了,用户也逐渐发现,99元的课买了也不听,知识付费平台公司仅仅依靠低价课也无法实现持续增长,于是大家开始提升客单价,通过裂变、投放等方式,用9元、99元的入口课程,转化千元级、万元级的社群、训练营、私董会等形式更加多元化的知识付费形式。
以上,就是我理解的知识付费的四个阶段。
这里不得不再讲一下生财有术,我觉得亦仁老师的生财有术,真的是走出了一条社群运营的标杆之路,无论是主题、内容沉淀、活动形式、社群运营,都是业内的典范,我们自己做社群的不少思路,都是从生财借鉴学习的,Respect!
真诚地商业彩虹吹结束,我们接着聊知识付费。
很多人说,知识付费的红利期已经结束了,这一点我并不同意。
从野蛮生长,到有人唱衰,到逐步规范,再到生机勃勃,以及渐渐成熟,当然还有未来不可避免的衰落……一个新行业、新市场,一定是有一个发展周期的。
「一招鲜,吃遍天」,只适用于可能不到一年的窗口期,只有对业务模式的持续创新,才能在这个行业持续发展下去。
从数据来看,中国知识付费的市场规模,也依然是持续向上的。这个行业并非衰落,只是切换不同的创新模式,依然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2.我在知识付费领域的一些尝试
接着,来简单讲讲我自己在知识付费领域的一些尝试。
2)99元的课程,卖爆了
回到知识付费,尽管公众号收入不错,但我一直有一颗做课程、社群——做自己产品的心,所以,就开始尝试,会去不同的平台,讲一些9块钱的微课,也能顺便给公众号涨粉。
也是机缘巧合,我准备了一场微课,是讲《费曼学习法》的,而且那个课程平台帮忙增加了一些裂变的手段,结果一下子卖爆了!当时累计听课有10万人,我去看了一下现在的平台数据,目前在总榜单,16万的订阅,依然排在第4名,月榜在第2名,证明到现在持续有人在听这节课。
结果,转化率超级高,那边同事告诉我创了平台的课程转化记录,我也是靠着这门课程,获得了很多读者,同时也赚到了算是在知识付费领域的第一桶金。
3)付费周记社群,冷门却粘性极高
另一个知识付费领域的尝试,就是我开始做自己的社群,这个社群有点冷门,叫做「Kris的周记群」。
因为我每周都有做周记的习惯,我会把自己的工作、生活、思考感悟,全部放到这里边。后来,我就想,可不可以把自己的周记,作为一种付费订阅专栏的形式,分发给大家。
想到了,就开始做。
这也是我给周记社群确定的主题和Slogan,我相信一件事:要想自己做到,首先要看到别人能做到。
我就是想把自己的目标,以及推进的过程,完全展现出来,让大家看到一个人真实的努力过程,很多周记读者都说,「每次不想努力的时候,就赶紧拿出Kris的周记来看。」
但是,这个周记社群,粘性非常高,很多人都会像追电视剧一样,追我的周更,而且里边我的文字内容,会更加真实,大家就像看一个朋友的日记一样,对你非常了解,所以,在群里,我虽然不怎么冒泡,但大家对我的支持度极高。这一点,也在我后来做训练营产品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一定要找到你初期的核心用户。
当然,一篇文案最重要的,除了阅读量,还有转化率。我有点记不太清楚了,当时我们和星球一定确定了大概是设置了500张优惠券,因为从历史转化情况来看,如果能卖掉500张,就已经是超级爆款了。
结果,我们发文当天就做了700多单,紧急补了优惠券,最后统计全天24小时的数据,印象中是1300+订单,销售额刨除优惠券,应该是40多万。
二、如何打造一个离钱很远但营收千万的爆款训练营
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为什么做;二是如何做。
1.为什么要选择离钱很远、运营很重的训练营
当时已经有这种训练营的形式,但是,我看到过市面上大多数训练营的模式,都比较轻,基本上就是一个老师,加一个运营,在加几个志愿者,就可以撑起一个500人甚至更多人的大群。
我也参加过不少线上训练营,包括上过很多99元的课程,我感觉用户最大的痛点,不在于课程的质量,反而在于「课程的消化」。
很多课程买完之后,听几节课就结束了,训练营也是刚开始很热闹,之后就慢慢变淡了。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痛点,就成为我们做训练营产品最关心的问题。
而且,当时我其实还没有开始创业,依然处于兼职的状态,做训练营产品的思考也很简单,就是一个原则:让用户,不仅学到,还要做到。
所以,基于这个点,我开始去布局产品。
在思考「为什么」做一个产品的时候,我通常会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1)这件事是不是我最想做的?——使命和价值观先行。
2)我有没有资格做?——我说的,一定是我做到的。
3)我能不能让大家做到?——让客户有成果,才是最好的交付。
1)这件事是不是我最想做的
我的人生使命,是「以生命影响生命,以行动启迪行动」,我希望通过自己写出的字,做出的课程,维护的社群,创办的训练营等产品,可以真的给用户创造价值,能够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让行动落地,让财富升级,那么,基于这个事使命下,就可以思考自己的产品研发了。
如果一个产品,是我自己价值观都不能接受的,那么,即使再赚钱、再暴利,也不属于我的选择范围。
2)我有没有资格做
这也是我自己做产品的原则:只有我自己做到了,才会作为课程教给别人。
记住一点:你自己,就是最好的产品代言人。
3)我能不能让大家做到
这一点,其实不是靠思考的,是靠「强准备」的。
就像我在做这款产品之前,我就已经在周记社群里,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成功案例,大家跟着我一起写周记,一起做复盘,在自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些小伙伴,既是我们的核心用户,又是我们的核心团队。
要让团队去共创产品,而不是靠着自己单干。尤其是初创期,兼职团队的打造,是非常重要的。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而且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就可以进入第二个环节,也是最关键的实操环节了。
2.如何设计一个重运营的爆款训练营产品
关于这部分,我设置了4个核心问题,也是我在做训练营产品时,重要需要设计和搭建的4个方面,这也是我们在迭代了两年之后,沉淀下来的核心方法,希望给你在设计产品时,提供参考价值。
具体问题如下:
1)如何沉淀和维护种子用户,提高用户付费意愿?
2)如何设计「课程+社群+1v1教练对话」的差异化训练营模式?
3)如何搭建训练营的线上兼职团队(我们叫共创团队)?
4)如何获得9分以上的学员反馈评分?
一是,当市场规模足够大,马太效应将会消失。
很多人在设计产品时,会担心,自己的用户不够多,或者客单价不够高,尤其是在做训练营产品时,初期需要依靠自己的已有流量与用户。
可是,在初期,很多人会妄自菲薄,觉得自己做的并不够专业,或者跟同行业的某些大佬比,自己是一个小虾米。其实,这种心态,大可不必。
我们说,马太效应,恒者恒强。但是,我认为,在知识付费领域,当市场足够大的时候,马太效应是会失效的。
看上去,那些金字塔顶端的人,赚到了几个亿,规模已经很大了,但是,整个市场几百亿的规模,根本没有形成所谓的垄断,而且,单个个体的品牌,一旦建立,对于你的用户来说,你可能就是这个行业他接触到的唯一一个专业的老师,或者说,最适合的老师。
假如现在你刚结束高考,要报志愿,那么,你会咨询以下的哪个学长或者学姐?
A、清华北大
B、211、985
C、普通一本
D、二本
E、三本
F、专科
我没有做数据统计,但我相信,一定是越往下,人数越多的,因为,对于学校的需求规模,就是越往下走,人数越多的。一个平时考试最多上一本的人,有可能去问清华北大吗?
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点:
你的用户,可能不是因为你是最牛的而选择你,而是因为他信任你,且跳一跳能够得着你,所以选择你。
既然如此,你总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用户的。
市场足够大,马太效应就会消失,不用担心自己没有用户。
二是,垂直内容是沉淀付费用户的最佳路径。
流量真的越来越贵了,无论是之前的公众号时代,还是现在的短视频时代,几乎流量变成了商业的核心。
但是站在现在这个时点,投产比最高的流量渠道,依然是「内容」,尤其是垂直内容。
垂直内容,一定是沉淀付费用户的最佳路径,没有之一。
三是,打造成功案例,是最好的营销利器。
这一点,我们做的特别不好。
不是说我们没有成功案例,我们的案例真的太多了,但是,我们没有好好地把案例进行整理,并且把这些故事讲出来,持续讲出来。
我们自己在复盘的时候,也在骂自己:
别人的训练营,出了一个小案例,能持续不断讲几年,但是我们的训练营,有那么多的成功案例,我们却把它们都藏起来了。
后来,我们尝试用几个学员案例做了一篇文案,发现,这个转化效果太惊人了,成功案例,真的是最好的营销利器。
你把自己的产品讲一万遍,哪里好,哪里有价值,都不如讲一个真实地学员成功案例来得重要。
一是,一定要思考和构建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现在训练营这个形态已经非常普及了,我们在做产品之初,就一直在思考,产品的差异化在哪里?
如果只是和市面上的绝大多数训练营一样的话,那么,用户的体验可能是会受到较大影响的。
而我们的差异化,就是「一对一教练对话」。我们把教练作为「一行DoMore」的核心护城河,我们的几乎所有训练营产品,都会引入一对一的教练对话。
训练营期间,不仅有课程、社群、运营,还有一对一的教练对话。教练对话也是我们在迭代过程中发现的一个利器。学员在社群里,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如何能够真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最关键的,在于能够匹配并且满足学员个性化的需求。
教练对话,而且是线上一对一的语音对话方式,就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真正让学员在对话过程中,讲出自己的问题和需求,同时,用科学的教练对话方式,来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每一期学员300人,三个月内有4次教练对话,这样下来,累计一个训练营的一对一对话时长至少需要1200个小时,分配给我们30个教练,每个教练要做40个小时的一对一对话。
如此重的运营,如此密集的对话,怎么可能做不出差异化呢?
而且,在发现教练对话这个神奇的工具之后,我们就开始构建我们自己的教练体系,开设了教练特训营,既培训教练技能,也储备教练团队,我们目前教练储备已经突破300人,大家一边学习教练技术,一边在我们的训练营里带学员实现副业变现,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是,一定要不断迭代和优化训练营SOP。
SOP的重要性,其实就不用讲了。我们每一个训练营产品,都是在持续迭代的,而且我们有一个迭代要求,就是每期训练营结束,进行大复盘,要结合产品和学员的反馈,对SOP进行创新,这是必须要做的动作。
很多人会拿着一个SOP永远执行下去,这在我们看来,无异于杀死自己的产品,因为,产品一定不会是完美的,一定是在过程中持续迭代的。
三是,让行动落地。
曾经有一个学员,在我们结营直播连麦时,讲了一句话,他说:
「我上过很多训练营,但是一行的训练营,是唯一一个让我真正实现目标的训练营。」
这就是我们的差异化,我们要做的,不是知识交付,不是知识服务,而是行动服务,让你真的行动起来。
说实话,大多数人的焦虑,其实都是行动焦虑。
来到我们这里,让你行动起来,让你真正意识到行动的价值,你不可能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有那么难吗?没有的,只不过是没有人引导你,陪伴你,与你对话,与你一起努力而已。
所以,这就是我们坚守的差异化战略。
现在,我们的兼职教练已经300+人,全部都是我们之前训练营的学员。我相信,大多数训练营早期的运营人员也都来自于学员志愿者。
但是,我们更希望,让兼职团队,作为我们的共创团队一起来建设我们的产品。
一是,成人达己的产品,人人都爱。
为什么我们的学员接近一半都会选择加入兼职团队,因为,学员在上完训练营之后,通过我们训练营的工具、对话,真正获益了,就会特别希望能够自己掌握这套工具,去帮助别人。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学员到教练,到核心团队,构建出一套兼职团队的发展体系。
当然,这里的前提,依然是产品是否足够好,真的让大家获益,否则,只会是「一锤子买卖」,人家上完课之后,勉强打个好评就离开了。
成人达己的产品,人人都爱。
二是,构建兼职团队文化,搭建共创机制。
团队文化特别重要。
我们的学员在教练特训营上完课,经过培训,且认证合格之后,就会成为我们的认证教练,而且,还会设置教练等级,根据大家的教练带班好评度、教练累计时长等指标,进行星级评定。
星级高的教练,会拥有更多的一对一教练订单机会,以及教练带班的人数可以实现更大扩充,这样,就能够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教练团队氛围。
我们还设置了一个年度付费社群,当然,这个社群是不赚钱的,收到的钱全部投入到社群一年的运营当中,社群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持续在一个大家庭中,报团成长,提高自己的教练技能,同时不定期地根据营期需求,去带班,以及接个人订单。
三是,不仅要共创,还要共享——舍得分钱。
刚才提到的个人订单,是我们正在开辟的一个业务,就是让我们的教练,可以直接对接一对一对话订单,我们开发了一个教练对话页面,有人想要预约教练对话,就可以直接在页面上选择自己心仪的教练,相当于我们给教练们又提供了一个新的变现路径。
这里就要提一下分钱,一定要舍得分钱。
我们的教练团队,都是非常希望真正帮助别人,实现自己价值的,他们做的很多工作量,甚至和他们收到的收入,是不匹配的,所以,我们一直以来就要思考,如何让大家赚到更多的钱。
情怀是情怀,商业是商业。如果只是想着白嫖,那么,一定是无法持久的。
我们的训练营评分,在业内应该算非常恐怖了。10分满分,平均分都在9分以上,这背后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重运营方式之外,还有几个我们一直坚守的原则:
一是,嵌入峰终定律。
所谓峰终定律,就是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和结尾,如果体验是好的,那么,用户整体对于产品的评价就是很高的。
也就是,一定要通过各种仪式感,或者机制设计,提高峰值和终值的体验。
比如,我们在108第一阶段结束后,就会做一次中期总结,给大家颁奖,或者做活动,来提高大家的体验。包括在过程中,我们也会设置各类活动,在最后的结营仪式,不仅仅只是一场直播,而是会在社群中,做一场一场的活动,提升大家的峰终体验。
二是,构建持续、高频的反馈机制。
这一点特别重要。我们几乎是做到每一周,都会给学员正向反馈。比如,设置奖项,或者设置奖品,只要完成你的目标,就可以获得我们的周边奖品。
而且,线下的奖品寄送,其实链接和效果更好,仅仅是网上的沟通,还是不够的,一定要让学员实实在在收到我们的礼物,而且是他们依靠自己行动,获得的礼物,这样的反馈,会更加利于形成他们的正向行动循环。
三是,放弃二八法则,让每一个用户都能够被看见。
二八法则,在我们训练营里,是坚决抵制的。也可能因为这一点,我们的营销宣传弱了很多,这里我要反思。
所以,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的交流,很多用户的活跃度问题,都会被解决。
三、反思与未来规划
最后,简单讲一下我们的复盘反思和未来的规划:
一是,提高全生命周期用户价值,构建科学的产品体系。
这方面,我们正在补课,因为这两年来,我们的主要精力都在千元级的训练营上,但是并没有推出更高维度的课程或者项目,导致很多学员有更高维的需求,我们却无法满足。
比较科学的产品线应该是:引流款+利润款+活动款+高价款,但是我们是有较大缺失的。
所以,最近我们正在筹划一个更加高阶的——个人商业私教的项目,给学员提供一对一深度的咨询服务,这是一个非常考验精力和资源的项目,我会做一对一的深度服务,同时真金白银地给予流量支持,初期依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验证这个商业模式是否成立。
如果真的可以一年带着50个学员,实现财富和影响力升级,那么,整个产品线就会更加科学和体系化。当然,最多也只能一年50个,而且要非常严格的筛选,毕竟我作为创始人,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扑到一个产品上。这个产品,一定要二八法则,一定要非常严格的筛选用户,而非我们之前的训练营产品。
二是,转型至短视频赛道,开拓新流量端口。
我们团队的基因,一直以来都是公众号逻辑,短视频一直没有切入,总觉得公众号过得挺舒服的。但是,目前,公众号或者图文流量下滑的趋势,几乎是必然。
而流量最大的端口在哪里,一定是短视频。
但是,从整体流量规模来看,视频号目前与抖音依然有比较大的差距,如果说,从零到一做个人品牌,视频号比较适合,但是如果有一定积累,其实还是应该尝试抖音。
我们接下来,也做了一些战略调整,抖音应该也会作为我们重要的短视频赛道进行投入。
之前,我们还是过于封闭在公众号生态了,一定要提前布局,这是一个很大的教训。好在,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