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对仗工整,由点到面,情景交融、山水相依,浑然一体,短短二十个字,就把一众文人雅士在镇江春光烂漫的金山、焦山中饮酒题咏的场景描写得活灵活现,如人眼前身临其境。熟悉镇江的人都知道,对联是为宴春酒楼特意创作的,上下联第一字,就是酒楼的名字。这蕴藏浓厚文化的店名和对联,既有酒的浓烈醇厚,又有诗的俊逸清新,是酒与诗的完美邂逅,让宴春酒楼从此独树一帜、久盛不衰,成为镇江餐饮“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传奇。2006年12月,宴春酒楼116岁时,被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
清末的1890年,镇江天主街有个“中华园菜馆”。菜馆“帅爷”(相当于现在的总厨)戴锦春厨艺了得,以“蟹粉狮子头”、“白汁鮰鱼”、“拆烩鲢鱼头”、“蟹黄汤包”等菜肴引得食客垂涎欲滴、纷至沓来,爆红镇江大街小巷。
1927年,“中华园菜馆”的股东、原镇江海关高管李长友退休后盘下“中华园菜馆”,后更名为“中华楼酒楼”。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月镇江沦陷,“中华楼酒楼”毁于战火。尽管李长友后又在中华路重开“中华楼”,但中华路一带被日寇占据属于封锁区,一般客人不敢光顾,营业极度困难,勉强支撑了一年,不得不关门歇业,李长友因此含恨服毒自尽。大师傅们另谋高就,没有技能的跑堂店小二们陷入生计困难。心慈面善的“中华楼”“外照”(负责对外联络)蒋铭山见此情景,便产生重开酒楼,让员工再就业的念头。
蒋铭山,江都人,出生于1884年,年少时到镇江打工。靠着吃苦耐劳和头脑灵活,他先后开办过新旅社、大达轮船公司,兼职万全楼旅社、中华楼酒楼等,担任镇江市商民协会旅业分会总干事,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财富和社会人脉。
1940年初,蒋铭山和几个朋友到镇江顺兴楼吃早茶,见盘中的肴肉不新鲜,就向老板提意见。结果老板却反唇相讥:“你想吃得好,不如自己开爿店,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蒋铭山气得鼻子都歪了。
这件事深深刺激了蒋铭山,也助推他加速筹建酒楼。尽管已经积累了不少财富,但要开办个相当规模的酒楼也还是勉强的。好在蒋铭山平时讲义气,还乐于助人,在镇江很有社会地位,三教九流的朋友很多。一番深思熟虑后,蒋铭山决定采用股份制的形式,以每股500元向朋友筹措开店资金。凭借自己深厚的社会影响力和强大的人脉资源,蒋铭山共筹集了25股1.25万元的资金。最终,他自己做大股东,几个朋友做小股东,“宴春合伙人”就此形成。
1940年5月31日,宴春酒楼在喜庆中隆重开业。蒋铭山把“宴春”二字外包金箔做成匾额,悬挂于门楼之上,金光闪闪,煞是气派。“宴开桃李园中亦觞亦咏,春在金焦山畔宜雨宜晴”对联分挂在大堂的立柱上,蓝底金字,分外耀眼。镇江的军政要员、商界精英、文人雅士云集于此,以及看热闹的百姓楞是把天主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蒋铭山坚持请名厨做名点名菜,要把宴春开成镇江最好的酒楼。他先后重金聘请名厨吴宝安做肴肉、王鸿喜做红案、马德源做白案,大师傅丰成怀、丰国庆叔侄下面……还亲自出马从芜湖请来关学恺师傅,从泰州功德林素菜馆请来高锦山师傅,不断推陈出新,提升菜肴的品质。
他还利用镇江的江鲜特产,很快打出独特的“三鱼(红烧鲥鱼、白汁鮰鱼、清蒸刀鱼),两头(拆烩鲢鱼头、清炖蟹粉狮子头),五肉(百花酒焖肉、荷叶粉蒸肉、红烧猪头肉、虎皮肉、东坡肉),十八点(水晶肴蹄、蟹黄汤包、千层油、什锦素菜包等点心,现已二十四点)”等招牌菜点,顷刻叫响镇江城内外。酒楼名厨荟萃、菜肴精致、环境优雅、设施高档、服务一流,引得食客甘当“自来水”,宴春门前车水马龙,店内人来人往。
宴春的菜肴重点体现在刀工精细,注重火候,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咸甜适中,形质兼美,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益显其味。同时,讲究应时而食,就地而烹,以清炖见长,味和南北。尤以“三鱼两头”等数十道系列菜肴名扬四海,后被收录于《中国名菜谱》和《江苏名菜谱》,夸张点说“镇江菜因宴春而在”。抗战后至民国时期的省会镇江期间,在宴春宴请宾客,是抬高宾主身份的象征,宴春也被称之为“镇江唯一之食府”,是当时江苏“三春”(镇江宴春、南京六华春、扬州富春)之首。
新中国的第一次国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的“开国第一宴”菜单上,宴春的传统名菜点——镇江肴肉、清炖蟹粉狮子头、鸡汤煮干丝、虾籽冬笋、酥鲫鱼、蟹黄汤包等闪亮其中。
开国第一宴
宴春“十八点”早茶中的镇江肴肉(水晶肴蹄)和蟹黄汤包,被称为“宴春双绝”;镇江也因此有了“不到宴春吃早茶,等于没有来镇江”与“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尝‘三怪’太遗憾”之说(肴肉不当菜,香醋摆不坏,面锅里煮锅盖,是镇江“三怪”饮食民谣)。这“三怪”,是镇江饮食文化中享誉海内外的代表。
不当菜的肴肉,相传是明朝末年镇江酒海街“京口酒家”的厨师,错将硝(亚硝酸钠)当作盐,用来腌制猪蹄。没料到,猪蹄肉不但没变质,焖煮后竟鲜香无比、令人叫绝。初时命名为“硝肉”,后觉不雅,改为“肴肉”。
镇江民间有“张果老闻香吃肴肉”的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应王母娘娘邀请,倒骑毛驴赴蟠桃会,一进镇江地界,闻到肴肉飘香,就走不动路了,立马下驴变成白须老翁,到凡间吃肴肉,最后连参加蟠桃会的大事竟给忘记了。
这宴春的水晶肴蹄,有400多年的历史。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有以猪皮冻丝为主的“水晶脍”“水晶冷淘脍”菜肴记载,民俗学家曾研究出明代就有镇江肴肉的记载。
宴春水晶肴蹄作为淮扬菜系唯一专属镇江的传统名菜,1963年就被《中国名菜谱》收录,在《中国土特产传说》《江苏土特产传说》《中国大百科全书》等书中均有身影。1984年获江苏省政府“江苏省名特食品”称号,1989年荣获商业部颁发的全国饮食业优质产品“金鼎奖”,2007年、2010年,宴春水晶肴蹄的生产工艺分别被列为镇江市和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1年,宴春在丹徒新区与百年恒顺为邻,投资成立镇江宴春有限公司食品分公司(现已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晶肴蹄。而宴春的掌门人吴荣生,2014年被认定为江苏省水晶肴蹄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宴春掌门人吴荣生
宴春的蟹黄汤包,素以“皮薄、汤多、馅足、味鲜”闻名遐迩。蟹包的外形颇美,皱褶细密整齐,包子上24个捏花是,代表二十四个节气。这样捏花,既好看又不会捏成疙瘩,收口捏成鲫鱼嘴状,再填塞蟹黄,使汤汁不外溢,于是就“放在蒸笼里像座钟,夹在筷子上像灯笼”。食时蘸以香醋,佐以姜丝,按“慢慢移、轻轻提、先开窗、后喝汤”这四句口诀,才能完美享受蟹包的独特韵味。1984年获“江苏省名特食品”称号,1990年获全国饮食业最高荣誉奖“金鼎奖”;1997年12月,宴春蟹黄汤包在中国烹饪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华名小吃”评比中,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宴春酒楼在镇江餐饮界素有“黄埔军校”之称,省内外大批名厨均源于宴春,《中国淮扬菜志》收录的12位镇江近现代名厨,就有9位出自宴春,所培养的众弟子更是成为镇江餐饮界挑大梁的领军人物。国宴大师丰国庆,曾为西哈努克亲王司厨,一口气能做“三鱼两头”、芙蓉蟹斗、百花酒焖肉等40多种菜肴,其中芙蓉蟹斗,让亲王由衷折服。
百年老店、百年过往,宴春已深入到镇江人的骨髓,形成了扯不断、分不开的“宴春情结”,特别是“宴春喜宴情结”。“到宴春,办喜宴”,早已成为镇江人的荣耀和自觉。小孩子的满月酒、百露酒、抓周酒,年轻人结婚酒、回门酒,尤其是老人的生日宴,早上到宴春吃早茶,中午到宴春吃寿面,晚上再到宴春喝寿酒……如今,宴春的掌门人吴荣生坚持“宴春,镇江的宴春,老百姓的宴春”定位,让餐饮回归“吃饭”本身,全力打造传统菜、特色菜、家常菜,与老百姓走得越来越近,让食客在众多的市场选择中,由衷说出“吃来吃去还是宴春的好”。
不少老镇江人都保留着到宴春吃早茶的习惯,点上两块肴肉,配上一碟香醋、几许姜丝,再来一只现蒸的蟹黄汤包,就着香喷喷的宴春特质白汤面或锅盖面,为自己的味蕾找到“最爱”。曾经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在亲友陪同下来宴春吃早茶,他品尝水晶肴蹄和蟹黄汤包后,不禁老泪纵横,“58年了,我终于又吃到家乡的肴蹄和汤包了,大陆的人有福啊!”这是一位赴台镇江老兵首次返乡,相隔58年后梦圆宴春。
漫长的历史长河,宴春穿越时空百年,虽经历风风雨雨却屹然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宴春酒楼获得新生。
1956年酒楼公私合营,1966年更名东风饭店,1979年复名。1994年10月,宴春掌门人的接力棒交到吴荣生手上,从此开启不一样的征程。
1999年1月,在老城区大西路的“螺蛳壳”里生存了109年的宴春酒楼,东进到市中心大市口,开设解放路分店——新宴春酒楼,彻底走出小胡同,奔向新天地。当年,新宴春销售额就达1720万元,相当于一年开出了三个“宴春”老店。
2003年6月,宴春酒楼改制成立镇江宴春酒楼有限公司;2004年12月,人民街宴春从镇江宴春酒楼有限公司分出,成立老宴春饭店有限公司。
几代“宴春人”作为中华传统美食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坚持走老字号精品化、系列化、亲民化发展战略,让老字号光环愈发年轻力壮、绚丽夺目,氤氲的镇江老味道也更加浓醇厚重。如今,掌门人吴荣生积极顺应市场变化,充分发挥老字号独有的文化魅力,在做特色、做文化上狠下功夫,对酒楼进行客房改造,打造“住名店、吃名菜、买名品”一站式旅游引流产品,让食客在“老镇江”的氛围中品尝“老味道”。
同时,上线网络销售渠道,借助“互联网+现代冷链物流”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让更多的镇江游子在异乡也能尝到家乡的味道。他更是标新立异,在酒楼外墙上悬挂着上世纪60年代的“永久牌”和“凤凰牌”旧自行车,时刻提醒着一个个宴春人:老字号要坚守传统特色永久不变,但也要创新发展凤凰涅槃……现在,宴春人坚守老字号的核心个性不变,但经营理念、经营方式思新求变,不断满足消费者对餐饮的新要求,将特色融入创新当中,推出别具风味的“肴肉炒饭”,让很多食客暗自叹道“原来炒热的肴肉更好吃!”
作为一家跨越133年的老字号,宴春酒楼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淀、传奇的故事、独特的美食,凝结着镇江人深深的记忆,已成为名城镇江的文化品牌,更是镇江人心中永不磨灭的“镇江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