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藏票证是有诀窍的。据专家总结,以下五种票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收藏爱好者切莫错过。一、罕见票。这种票证大多集中在购物券系列里,如一张“芝麻酱票”在香港的卖价曾大大超过粮票,即使在内陆,这类票证要价一般也在百元或几十元,高于同期粮票,稀少票证甚至可以超过百元以上。
二、两头票。即首发票和收尾票、面额最大票和最小票。以粮票为例,往往面额最小的还能卖出大价钱。如1996年衢县发行的5厘油票,1963年上海发行的“华侨特种供应肉票”,定量仅为3钱,新疆发行的1钱粮票,这是目前所知道的面额最小的几种票证。
三、错票。在过去发行的票证中,粮票的错票相对较多。如1968年版广西1两票的毛主席语录,把“厉行”印成“励行”;1971年版湖北10斤票上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漏印“地址”两字;江苏1969年版1两、2两票,南京长江大桥上三面红旗的方向与实际不符等。
五、特殊时期票。这类票往往时代印迹鲜明,如三年自然灾害、备战备荒、“文革”时期等。宁夏在“文革”时期发行的一种补助棉票。票面上既有林彪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的题词,又有毛主席语录“财政的方针,应该根据节省的原则”。
粮油料票,作为中国上世纪50-90年代曾经大量使用过的无价证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最为先进的防伪技术也就运用于各类票证当中。有用暗记的,也有用特种纸张的,而最常见的,是运用了水印技术。水印粮油料票,通常由印钞厂采用制作钱币的水印纸印刷。在使用中一般不会注意,但当票对着亮光时,纸张中会出现特殊形状的阴影,即水印。常见的水印主要有以下几种:空心五角星、实心五角星、花边、麦穗、火炬、齿轮、花卉、古钱水印等。
与其他粮油料票相比,水印票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防伪性能强,无法造假。水印粮票的另外一个明显特点是品种少。从目前收藏品种及资料统计,各种水印粮油料票加起来,充其量不到200种,这与全国及各省、市、县几十万种粮油料票的总数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这便使得收藏者信心倍增,许多收藏爱好者已经认识到它的收藏价值并争相收集。目前在各种粮油料票目录、图鉴及有关行情资料中,已经将水印票与语录票明显标注,积极引导着收藏者与投资者的取向。整理出带有水印的粮油料票资料如下:
全国1965年粮票0.2、0.5、1、3、5斤;1966年3、5斤;1982年3、5斤;1978年0.5、1、3、5、10斤。
军用1997年、2000年A、B、C等版别大米、小麦粉票25、50、250、500千克。
北京市1974年、1986年粮票0.1、0.2斤。
黑龙江1978年粮票3斤。
吉林省1975年粮票3、5、10斤。
辽宁省1980年粮票5斤。
辽宁省1980年粮票0.1、0.2、1、2、5、10斤;1981年粮票20斤。
山东省1981食油票0.1、0.5、1斤。
河南省1972年粮票0.1斤;1980年细、粗粮券0.5、1、5、10斤;郑州市1965年油票0.5斤;1977年油票3两。
四川省1966年购粮券30、50、100、500斤。
广西壮族自治区1973年粮票0.1、0.2、0.5、1、5斤。
贵州省1965年粮票0.1、0.2、0.5、1、3、5、10斤;1973年0.1、0.2、0.5、1、3、5、10斤;1973年饲料票1、5、10、50斤。
湖南省1974年粮票0.1、0.2、0.5斤;1978年购粮券10斤。
广东省1975年粮票0.1、0.2、0.5、1、3、5、10斤。
浙江省1976年粮票5斤。
厦门市1981年粮票0.05、0.1、0.5、1、2、5、10、20斤;三明市1981年粮票1、3、10、20斤。
宁夏回族自治区粮票1974年0.1、0.2、0.5、1、5、10斤;1974年料票1、5、10斤;1975年油票0.1、0.2、0.5、2斤。
伊宁市1976年工种专用粮票1、3、6、8、11、14、17斤。
西藏军区1966年粮票0.1、0.5、1、2、5斤;西藏自治区1973年粮票0.1、0.2、0.5、1、2、5斤。
中国的各色票证,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油票、布票;
吃的还有肉票、各种糖票、豆制品票、蔬菜票等;
穿的还有化纤票、棉花票、背心票等;
用的有手帕、肥皂、火柴、各种煤票、自行车等;
总之,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这期间出现了各式今人难以想像的票证,有板凳票、也有尿票、粪票等。
但要说最罕见,应是“觉悟票。”
1959年发行的觉悟票,是“大锅饭”的产物。把觉悟票翻到背面,就可以看到它的用法:
1、为考核劳动好坏,分别印制红、绿两种票色。
2、对劳动好、踏实、干劲大,发红票;对劳动差、没干劲、不能按时上工、下工发绿票。
3、参加劳动的人必须随天发票;不参加一律不发票。
4、全月不旷工和全红票为一功,记在功过簿。
5、每月领七张绿票以上记一小过,记在功过簿。
票证我们这代人都不陌生,有:
粮票、肉票、油票、豆制品票、点心票、烟票、酒票、布票、棉花票、液化气票、汽油(柴油)票、手表票、自行车票、电视机票、缝纫机票、家具票、工业券、……
粮本、副食本、煤本、液化气本、……
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票证——指标。建筑指标,钢材指标,建材指标、购车指标、外汇指标、进出口指标……
票证是物资短缺的产物。在那个年代里,到底创造出了多少种类的票证,我估计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如有哪个专家要想研究一下我国的票证史,一定是个既头痛,又有意思的课题。直到现在,票证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北京就还存留着唯一的票证——液化气票。但是它保留的原因已不是由于资源短缺,而是价格补贴所致。而且,纸介的票和证也已被IC卡所代替。
在那时,一些紧俏的票证比钱重要。缺钱了有地方借,没了票证借都无地方借,比如说粮票。我女儿酷爱吃炖五花肉。因此,我家几乎每周必炖一回肉。我曾开玩笑的对女儿说:“你要是赶到我小时候那个年代,就你这样的吃肉,给你炖一回肉,全家就得吃一周的全素斋。”
这些票证本是无价票证,但是由于紧缺,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就变成了有价证券。比如:像糖、点心这类在当时不属于生活“必需品”的物品,一些经济较困难的家庭就不买。烟也不是每个人都抽,即使抽,每人所需的量也不同。于是,一些家庭经济较为富裕,又需要这类票证的人,就拿钱从有“多余”票证人的手里“换”这些票证——这类的票证就转化为有价票证。改革开放之初,物资渐渐丰富起来,城里人手中的一些票证也就多余起来了,如:粮票。但是,进城打工的农工们由于没有城镇户口,也就没有所在城市的粮票。同时,从老家背粮食进城打工又不现实。于是,就出现了城里人在农贸市场拿粮票换鸡蛋、塑料脸盆的现象——粮票成了“货币”。
各种票证不仅限制了人们的购物,还限制了人们的行动。由于主要票证一般是以省为单位发放的,这样一来,本省的票证出省就失去了作用。要想出省,就得换全国通行的票证,而换全国通行的票证得需要单位介绍信,那可不是随便能开的。
另外,有票证就有特权。特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人发不同量和种类的票证(地球人都知道,这里不再详叙)。二是,掌管(发放、批准)票证之权。在那时,谁手中掌管着票证谁就有人求,谁就能享受特权。而且是哪种票证越紧俏,掌管那种票证的人就越吃香。我所在的公司经营的商品虽也属于凭本限量供应的商品,但在当时并不是特别紧俏。可即使这样,每到年底,各个门市部也会有人给送挂历,如果经营的是紧俏商品那就不是送挂历的问题了。
票证时代已经过去了,各种票证已经成为了收藏品,如果谁手里有可得保存好呦。
在那个特殊年代,中国似乎买什么东西都流行用票,有钱都不好使,没有票就买不了东西。我们常听说过甚至见过的一般是粮票、布票等等。但是你知道吗,其实还有很多奇葩的票证,比如粪票、尿票、月经带票……
比较常见的布票。那时候的票证也不是全国通用的,比如图中的布票就只能在江苏境内使用。
汽油票。看来那时候把汽油定性为军用物资啊。
洗澡有澡票
买火柴居然还有火柴票!上面写着备战、备荒,为人民,看来那时候物资是真匮乏啊。
觉悟票?据说觉悟票发行于河南林州市,是一种带有奖惩性质的票证。这是一种地方性搞的票证,没有全国推广。
粪是肥料,对农作物来说含有丰富的营养,所以粪这东西也是很金贵的,毕竟那时候人们也不怎么吃得饱,上厕所拉的也不多。
既然有粪票,那么有尿票岂不是很正常了。票上还不忘写着“农业学大寨”。
物资匮乏的年代卫生巾也需要凭票购买。
买脚盆也要票!
买烟也要票
比较常见的粮票
布票
那时候红卫兵全国搞串联坐火车,是不需要票也不要钱的,开个证明就行了。
军用木材票
肉票,这又不是一般的肉票。这是卖猪的农家自己留肉的票,用这个票你就可以到供销社去领猪肉了。
理发票
职工食堂里的饭票、菜票。这种票一直持续了很久,以前很多学校食堂都用过。
肥皂票
冷藏用的冰块票,上面还写着“要斗私批修”
节日补助票,大概只有节日期间才能使用吧。
商品购货票
买酒票,土酒是什么呢?
**纺织品的票。
木材票
毛竹票
棉絮票
板凳也要票?
北京市日用工业品购货券
粮票——廉价的投资新品据考证,清顺治时期就出现了类似粮票的“粮行官票”;太平天国时期曾发行过“天朝粮票”;20世纪30年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保证红军给养和行军方便而专门印刷了“借谷证”;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亦发行过公债券性质的粮库券;解放初期,我国各行政区和地方政府曾在本行政区范围内对军政干部及政府公务人员发行过粮票。这些都是粮票的初始阶段。
粮票作为国家法定票证正式通行于全国始于1955年,1955年8月,全国实行粮票购粮制,粮票正式发行。在1955年至1993年,粮票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中国第一票”,曾在亿万人民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国家取消粮食购销计划而实行粮食自山买卖,粮票失去了实用价值,但是,粮票因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而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现已成为广大收藏者进行廉价投资的藏品之一。
粮票按行政级别区分,可分为全国、省、地市、县、区镇粮票:按实用性质划分,分为常用、农用、工种、军用、侨汇粮票等。在正式发行之初,粮票采用十六两制计量;1959年开始采用十两制并沿用到1985年,1986年起至1992年,粮票的计量实行公斤制与千克制并存,1975年至1985年是粮票发行的鼎盛时期,票面图案多是各地名胜古迹及城市风光。
当年王文治**点心渣的介绍信
如果单用一张,这些票只能买回来一段鱼尾、半个鸡蛋,或者相当于半瓶眼药水的花生油和指甲盖长短的一块布———40年前,买点心渣要开介绍信
绍信、政府“红头”文件)一千多种共一万余张。其中,许多品种属于全国罕见的珍品。接报后,记者迅速前往陈嘉荣位于南开区苏堤路的家一探究竟。
怪票连篇立奇证满屋存
63岁的陈嘉荣是天津市渤海无线电厂退休干部,30多年来,寸积尺累收买了一万余张票证及类票证,整理成册的藏品占满了不大的房间。
谈及爱好的由来,陈嘉荣苦涩而无奈。1963年,陈嘉荣与爱人王玉玲结婚,那时,每个职工每年的布票定额是一丈七尺三寸,为了让婚事体面一些,陈嘉荣的父亲承诺儿子一定要做四床被子。有了这个目标,为了凑齐四床被子里面所需的布票,陈氏父子开始提着小礼品走访亲朋好友。那时的布票是金贵品,也是父母给孩子预留的男婚女嫁时的重要财产之一。关系过硬的亲戚朋友在三口人的布票中让出两口人的定量,暂时借出来救急。结果,一大圈跑下来,只凑够了三床被子的布票,而且就是这些布票,还齐了也要付出几年不添衣服的代价。无奈之下,陈老先生决定给儿子借一床被子凑数。婚礼如期举行,四床被子也如期摆在新房的床头,只是新婚第二天,借来的被子就还了回去。陈嘉荣愧疚地看着妻子,总有一种说谎的感觉和一张票难倒英雄汉的无奈,也就是从那时起,陈嘉荣的心里涌起了一种票证情结。
看着陈嘉荣的藏品,仿佛在看一块块历史的化石。除了比较熟悉的粮票、布票之外,在那些五花八门的糕点票、烟筒票、鞋票、白菜票、豆腐票、糖票、卫生纸票、大粪票、冰棍票、油条票后面,似乎可以看到当年人们提着篮子焦急等待拿到自己应得那一份的渴望眼神。
奇中见奇的是,许多票证的面额小得不可思议,比如1两的鱼票、1两的鸡蛋票、0.55钱的油票、1厘米的布票、2两的酱油票,如果单用其中的一张去买东西,这些票只能买回来一段鱼尾、半个鸡蛋,或者相当于半瓶眼药水的花生油和指甲盖长短的一块布。
印章和指示票证记历史
票证之外,陈嘉荣还藏有多种计划经济时期的文史资料,包括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天津市革命委员会的“红头”文件。比如1963年天津市防汛期间一线人员每人每天补助1钱食油的文件———《关于对第一线防汛人员粮油补助的补充意见》,其中第4条规定“夜间加班超过11点另补助粮食3两”,第6条明确“食油补助,凡经区指挥部统一组织的防汛队伍去第一线的每天每人补助食油一钱”,还有天津市副食公司关于召开鸡蛋、鸭蛋分配会议的通知,居民购买2角钱以下猪肉暂不收票证的小字报等。
作为最真实还原历史的票证,盖在上面的章、写在上面的字已经构成了一种票证文化。陈嘉荣自己的结婚证背面就盖着“床铺已购———南马路木器行”的大红戳记和“油一斤已发”等字样,生小孩时产科医院在婴儿出生证明背面写上的“鸡蛋二斤、糖三斤、油布一块、芝麻一斤”的字样。
陈嘉荣的藏品中还有一封1967年开出的两级介绍信:“物资回收公司负责同志:兹有我生产大队第一生产队刘殿奉同志前往贵处购买破旧衣服,只因农业需用,请解决。”下面是天津市北郊区霍庄子人民公社和天津市北郊区霍庄子人民公社芦新河生产大队的两枚大红印章。据陈嘉荣介绍,这种公社和大队开具的两级介绍信也不多见。记者联系到现在北辰区(原北郊区)西堤头镇芦新河村委会工作的刘殿奉的女儿刘冠荣,但是刘冠荣称,其父刘殿奉已经去世,当时她年纪尚小,对父亲的事不太清楚。天津市供销合作总社下属第一物资回收公司的一位退休业务经理告诉记者,这可能是一封误开的介绍信,按照物回系统当时规定,农业人口只有购买生产资料如有色金属、铁料等时才需要开具公社和大队的两级介绍信,破旧衣服与废塑料、生活废物等属于杂物料,购买时无需介绍信。之所以开出这样的介绍信,要么是和别的信件一起开出,要么就是对规定不太清楚,担心跑冤枉道,开封介绍信,来个双保险。
这一万余张票证都是怎么来的?
1976年,陈嘉荣从厂办公室调至外勤部门,由于自静而动岗位变化,粮食定量每月上涨3斤,车间证明工作变动的证明信,厂粮食科盖章,街道粮食管理办公室备案,最后才能到粮店改写定量。陈嘉荣说,端详票证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不仅是一万余张票证带来的成就感,更是从中感受到了生活的起伏和时代的变迁,记住昨天是为了珍重今天。
在陈嘉荣的梳理下,主要生活用品的供应脉络清晰起来———
1960年因居民排队购买白酒情况严重,实行每人一次限购100-200克。3月15日开始买糕点收粮票,每人每月供应半市斤。
1961年,城市人口每人发放布票7.4市尺,农业人口每人发放布票6.5市尺。
1973年,天津发行了全国独一无二的面袋布票,即每户3尺白布专做面袋之用。
从1969年到1983年居民定量布票,不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一律按每人17.3市尺发放,1984年敞开供应。
凭工业本每月可买一缕白线,一缕黑线。火柴每人每月两盒,洗衣粉、肥皂每人每月一袋或一块。
工业票随工资发放,每10元工资发券一张,买一块国产手表需要60张工业票。
据了解,当年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什么样的商品就用对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为了照顾老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科研人员和有特殊贡献的人,也发放了一些特供票证。票证的尺寸千差万别,有横式、竖式、齿状和正方形。有的票证与人民币10元大小相同,而有的票证只有1厘米大小。面额大的在千斤、万斤以及10尺以上,面额小的仅为1钱或1寸以下。计量单位从旧秤市制到最新的千克制、公米制,应有尽有。
票证的设计也风格各异,有的有精美图案,有的将风景名胜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设计在票证上,如:陕西的兵马俑、广西的象鼻山西藏的布达拉宫、黄果树瀑布及云南的石林等。有的无图案而且纸质差,尤其是早期票证,只在纸上印上一些字,有的用铅印、油印,大多数票证上面还盖有有关部门的公章,有的还印有编号,“文革”时期还发放了一些带语录的票证,色彩偏重红色,图案多为红旗、红太阳、手捧“红宝书”的工农兵,收藏者称为“语录票证”。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放开了部分工业消费品和城市重要副食品价格。一直到1996年,取消煤本标志着票证在天津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本报记者马宇彤
他为什么要买18斤点心渣
那么,这位神秘的“王文治同志”当年是做什么工作的,为什么一次买18斤的点心渣,买回去之后是自己吃还是另有别的用途。记者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退休不久的原新蕾出版社美术编辑王文治。
◆饿急了吃咸萝卜喝开水
据王文治回忆,他1958年毕业分配到百花出版社,1960年2月17日,下放到河北省霸县劳动,当时只有24岁,粮食的匮乏和繁重的农活让他几乎每一天都处于吃不饱状态,双腿肿到膝盖以上。按规定,下放干部每人每月补助20斤水腌白萝卜,夜里饿得实在心慌了,只好起来咬几口,咸得从喉咙深处往外冒火,接着狂灌一肚子开水,然后勉强躺下蜷身而睡。
1962年秋天,王文治回到天津,分到河东区文化馆,和另外两个单身青年一起住在剧场灯光室旁的空屋子里,吃饭在区政府食堂,那时,他每月34斤粮食定量,父亲在北京,已经工作的他不愿意在探望父亲的时候再占用老人的粮票,所以,每月精打细算,强制自己必须把花费控制在30斤之内。
◆片片点心渣喷香度饥荒
上世纪60年代初,正是破除迷信的宣传高潮时期,负责美术辅导的王文治一面帮着河东区街道俱乐部出版刻印16开宣传小册子,一面在郭庄子一带的老居民区走家串户宣传科学。由于副食品紧缺,34斤的粮食定量让最多一顿吃了13个近3两一个馒头的王文治来说,总是半饥半饱。当时,家境富裕一点的人可以到食品店买些点心贴补一下亏欠的肚子,但是,买点心不仅要花费粮票,而且统一价格6角钱1斤的普通糕点长期无货,高级糕点(相当于现在的“八件”)要7元2角1斤,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人咋舌的天文数字。
就是在这种情形下,1963年3月14日,王文治找文化馆领导开出了这封介绍信。拿着这封信,他就可以享受免收粮票而且按照6角钱一斤计价的优惠。
至于为什么开出18斤的数量,王文治解释,这是给副食店留出了余量。因为商店也要照顾方方面面的关系,有了单位介绍信,就可以按照18斤足额提出来,但是卖给介绍信持有者的最多超不过4斤。
如今已过花甲的王文治说,那时候,早晨起来,看着窗外的朝阳,一捧点心渣,一杯白开水,囫囵吞下,就是天底下最美的大餐了。
没经过那时代的人涨一下见识,见过这些玩意的人温故一下。还有什么不要票?
过年票
春节补助油票
有吃算好的!记得有一年,这过年票丢了,眼巴巴的只好过一个苦年,你可以到自由市场去买高价的,一只鸡要25元!
什么?不贵?那时我的工资只有42元啊!还说不贵?
也有办法啊!香烟票去换;
香烟票
不要说烟酒是国家控制的,卖火柴也要票,这东西用完了可要命的,那时生煤炉向隔壁人家借个火是常有的。
上海火柴票(照片由网友ywj628提供)
要上班了,六十年末我已经有了自行车,现在自行车马路边倒处乱扔,那时可是稀罕物,唱滑稽的说:我家有车,什么车?自行车,观众哈哈大笑,这是在现在,要是在六十年代这样说可真的是很骄傲的。
一辆普通车也要一百来元,有钱还买不到,还得有票。永久、凤凰加上后来的飞达和天津的飞鸽是人们只能选择的品牌。
自行车票(普通车)
票发到单位,领导犯难了,发给谁也不行,大家都要,谁家不想有一辆自行车,就像现在想要一辆私家车一个道理,再说这张票在黑市里可以卖50元呢!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打桩模子就是做这种生意的。怎么办?摸彩,谁中谁拿,拿过的不准摸,现在想想很有趣,里面的故事多多。
自行车票(花色车)
花色票来了,车间里炸开了锅!拥有一辆28寸的永久锰钢自行车可是一个骄傲,好像有一辆奔驰轿车;在乍浦路桥俯冲而下,的确凉衬衫随风飘起,好潇洒!这也是乐趣。
我在八十年代后期才摸到一张花色票,买了一辆永久内三飞自行车,这种变速器现在也很少见,当时用了175元,骑了五年还是用原价卖掉了,终身难忘。
骑车不小心,摔破了裤子,不用担心,回家缝纫机踏踏就完事了,家家都有缝纫机,这也要票。
缝纫机票
三大品牌独霸上海天下;蜜蜂、蝴蝶、飞人。这可是结婚必备的,它也分档次,在很大意义上来说是适用,因为那时的居室很小,缝纫机不用时就是学生写字台,缝纫机头一翻就能藏在机架里,边上的那块板拿下来一盖就成了台子,小朋友有了自己的天下。
缝纫机还分一斗、二斗,你忘了吗?台板下只有一个长翻斗的叫一斗,它的机架短,适宜居室太小的家庭;还有台板下有一个长翻斗加上一个抽屉的,我们叫它二斗。
家有一台缝纫机,加上8瓦的小日光灯,小朋友在那里做功课,好温馨!
其实很多事情很迷茫;在我们读小学时,基本上没有人戴眼镜,即使个别人戴上了眼镜,就会被冠以“小四眼”的“美誉”而终身,这些都是在陋屋、缝纫机写字台和小日光灯下造就的。记得,有一次一群老校友聚会请我去拍照,进来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大家一拥而上,大声说;“小四眼”你到底还是来了!
现在可好,一种特殊光源、能防近视的台灯要好几百元,宽敞的写字台,明亮的房间,家长为孩子创造了不能再好的学习条件,可是你走进小学教室去看看,都是“小四眼”,倒过来不戴眼镜的可是凤毛麟角。
手表当时是人们身上最贵的东西,从上到下没有一件东西及得上它,因为如果谁戴上了金项链,就可能被列入“抄家”的对象。一块上海牌全钢17钻手表要买120元——一个人三个月的工资;如果现在你的月工资是四千元,那么三个月就是一万二,带一个一万二的手表你是什么感觉?所以带一块上海牌手表也是身价的象征,如果有一块进口的梅花牌,那就不得了啦!其实梅花表还只是三类表。
手表票
早年的手表以上海、钻石闻名全中国,都到上海来买手表。这里有一个小笑话;有一位外地朋友出差来到上海,中百公司看到有手表买,想买一块给未婚妻,营业员对他说要“专用券”,外地人听不懂上海话,以为要“转一圈”,就在四楼转了一圈,再要买时,营业员还是这句话要“专用券”;外地人没有办法,从四楼到一楼,又从一楼到四楼转了一圈,又到了手表柜台,营业员还是这句话,这就惹怒了这位外地人;“我已经在中百公司上上下下转了一圈,为什么还不将手表卖给我?欺负人!”。
转一圈
这是一个笑话,记在一本收藏杂志里,我们不去计较它的真伪,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啊!我单位里有一个同事,夫妻俩每月存五元,用二百九十五元才买了一只西马手表,你想想那要几个月才成?你不用可怜,这也是快乐,因为这是全单位里最好的一块手表,好得意!
结婚要有三转一咔嚓;
工业品票
三转——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哗啦啦的都能转。一咔嚓——照相机,那可不是家家都有的。上海出的201型、202型照相机可是宠儿,120的可拍12到16张,后来还出了方镜箱的相机海鸥牌,就算好得不得了啦!最大光圈说说是4.5,拍出来的东西眉毛、眼睛分清楚就算是好的了。为了多拍一点还出了上海58-Ⅱ型,可以拍胶卷36张,好开心!买这些东西都要票的。
李家阿婆刚从煤球店回来,在楼下哇哇大叫;“今天煤饼很紧,快去买啊!”。什么叫煤饼很紧?那时煤球炉烧的是煤饼,有时候很松,不劲烧。赶紧找煤球卡,看看买完了没!
上海煤球卡(照片由网友ywj628提供)
不要太开心了!米没有了,张家阿婆说;今天米店里的籼米很好,快点去,再晚要打烊了,又赶紧找购粮证。
购粮证
不要忘了带粮票!
粮票在人们的记忆中多少还有印象,粮食是定量的,25斤一个月,体力劳动的多一点,有30斤。这不是太多了一点,30斤现在一家三口一个月也吃不完,因为你现在有得吃,营养过剩,还吃出了三高,那时没得吃,一天就靠三顿饭,中饭四两是不够的,粮食是要吃吃算算的。
那么这么小的粮票有什么用?点心店里吃一碗面也要粮票的!
小粮票
你要问了,买糕点是不是用这种粮票?不是的,还有一种糕点票,一个人一季度一张,这种票对我们小朋友来说会有特权,每当糕点票发下来妈妈会给我收藏自己的一份,放在皮夹子里,五分钱买一个桃酥,解解馋。但是这样享受不过五分钟,想了一个办法;前五天里我买,与哥哥一人一半,后五天哥哥买,也分给我一半,这样十天里能享受二次,这个办法不错吧!
这种情景现在人真是不可想象的,在琳琅满目的市场里购物时,你是否想到过上一代的人们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艰苦的生活,有时外孙吃东西时挑三拣四,我真想也让他过过那时的生活,磨练磨练是有好处的。
这可是1966年的粮票,给我觅到很不容易的,久违了!
上海粮票
全国粮票是一样好东西,只有出差才能换到,像宝贝一样,因为它可以使用上一年。
全国粮票
这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位同志出差到广元,招待所的门房向他要介绍信,就是找不到;包里掉出了几张全国粮票,门房一看,有全国粮票就肯定有出差介绍信,要不然换不到全国粮票的,算了!不要找了,就登记住宿吧!这样全国粮票成了介绍信。当然现在是没有这种事情的,不但没有全国粮票、介绍信,就是身份证也可能是假的,好像缺少了一样东西——诚信。
全国粮票真的是一样好东西,出差了,能多换一点肯定不能少,因为有时它比钱还管用,到了外地用全国粮票换东西是那时的潜规则。我的一位同事在七十年代出差到南通,二十五斤全国粮票换了一只老母鸡,咯咯嘎,还会生蛋呢!
油票
米有了,油可不是好办的,一个月每人只有四两,我家四个人一斤六两,吃完了谁也不会支援你,大家都不够吃。现在烧菜油随便倒倒,吃到了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时才收敛一点。在凭票的年代里用食油是有窍门的,大口瓶里放油,小汤勺往锅里加油,这样不会太多。不够吃怎么办?卖老肥肉熬猪油,你不要说,猪油真是好东西,阳春面上加一点猪油味道真的很香,可是现在谁也不敢吃。
当然买肉也要肉票,记得自然灾害时期,过年去买肉的一段故事令我念念不忘;那时的猪身只有狗一样大,割下的肉一点肥肉也没有,排了一下午的队,总算买到了,这在现在来说是很好的了;没有瘦肉精,也不带老壮肉。拿到家里,妈妈心痛我排了半天队,说很好。可是邻居师母一看,说我买不来肉,怎么一点肥肉也没有,这句话我记了好几十年,买肉总带一点肥肉,后来好不容易改过来,问题又来了——出了瘦肉精事件,纯精肉又不敢买了,真的给邻居师母五十年前就说中了。
到了国庆还有补助油券,这倒很好,接接力。
国庆油票
烧饭、烧菜的是煤饼炉,买煤饼可要用煤球卡,煤饼炉把下面的门关上就可以保持八小时不熄灭,可是一旦炉子密封不好,下班回家炉子熄了,只能在邻居的炉子里借一个烧旺的煤饼,但是你不要忘了还人家一只没烧过的生煤饼,因为大家都有计划的,这些有趣的故事好像永远也不会再来了。
其实写到这里真的心绪激动,往事历历在目,现在的年龄、现在的生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但求天天快乐,在那个年代里是可想不可求的。
尤其看着这布票,一年哪能添上一件新衣服,买被单也不够,再说小孩日长夜大,根本不够用。也有布票打折的零头布,大大家抢着买,还是轮不到我的新衣服。现在的人说起节约领当一回大事,我看了好笑,那时人人都用,下班洗澡在单位里,谁也不在乎用这东西,因为大家都一样。
因为布票紧张,平日里穿工作服是常有的,开始时发背带裤,只能在工作时穿,后来发夹克衫,那可忙了!上下班都穿它,我有新衣服了,出客也穿它,蛮得意的,还比较谁家单位的工作服好,旧了才当工作服,现在想想也很好,至少没有攀比,大家一样心情就很好。
题记
六十年代初(三年灾害时期)的一些票证
这张票证是1961年印发的,没用完,二十多年后又派上了用途
文革期间的票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所谓奖售是指向农民收购鸡蛋等农产品,按其所交超额数量比例奖发给的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票证逐渐减少,有些地方印了机动票或备用票以防不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票证终于退出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