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间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由过年应运而生的迎春、欢庆和拜年活动,大约从腊月廿五到正月十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简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计划过年和储备年货
一年之计在于春,过年也要从春天开始计划。比如种几亩籼谷?一家人安度春节后还有余粮;收几担糯谷才够酿酒?闹过春节和正月酒盦不涸。养猪仔要搭配大小,秋后卖一头,先给家中老小裁缝过年新裳,余钱陆续置办年货;腊月中下旬再杀一头,大多腌制过年的腊味和敬奉尊长宗亲。鸡鸭得有一定数量,更何况早年“土”的饲养生长缓慢。就连蔬菜葱蒜的裁种也要计划,否则,嫩了没得吃,老了吃不得。春收菜籽、秋采茶籽,在腊月廿五之前榨油,备作春节煎炸食物和日用,因茶籽油稀贵,不是每户人家都能准备充分,但在请人吃麻蛋豆腐时总要带上一句:“尝尝啦,茶油煎的,敢吃哩!”所以没有茶籽油炸麻蛋豆腐似乎很没面子。就连耕牛吃的草也要储备,年前半月村中老少相唤进山:“来去剐(剐:方言谐音。割或刈)过年草哩哦!”
二、掸尘除秽
腊月廿五正式跨入年界,也叫年假日。男子叟(户主或男人)悉数:田里该收回的已收回,山上的干柴也担到檐下沿墙堆放整齐,就连茅厕、粪池、尿桶都要进行全面清理。平常只管农事不问家务的大男子,这时也捋裤挽袖,抽根长竹竿捆牢新帚,戴上草帽仰脖踮脚,打扫起屋梁、堂柱、隔子枋(承受瓦片的木板)等高处的积尘。妇女们更是疏通沟渠,清理庭院,清洁家具,清洗被褥、帘、帐,为过吉祥、洁净的春节,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长辈一边忙碌一边念叨:“朝(正)月不洗帔(被子),二月不洗帐(蚊帐)”,客家人过年的习俗,就这样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地烙在我们的记忆中。
据载,扫尘的习俗由来己久。“帚”字已见于甲骨文。《礼论》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屋堂及庭”的记事。有人认为,早在尧舜时代,我国人民就有春节大扫除的习俗。到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据宋人吴自枚《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阁,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俗话:“廿三廿四掸尘扫土,廿六廿七里外洗个净,廿八廿九,龌龊没处躲。”说的都是春节扫尘。至今,清流人民将民族的优良传统相沿成习。
三、帖春联,挂年画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春联是文学的一种形式,也是民俗艺术,其最大特点就是能表达广大群众的心声。客家人也不例外,将对生活的愿望,以祝福和期盼的方式书写出来,帖上厅堂门柱,意在激励,也是新一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在春节来临之际,帖春联就成了客家人普遍的习俗。大多人家从店铺买回对联,我家是父亲书写,小心翼翼又大显身手地,写一幅,晾一幅。有邻里撞见,顺手牵一二,然后陆续有人来取,有人留下小红包说诚心诚意才能真正迎春接福。春联从古老的“桃符”演变成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诗对,让千家万户,深感教益;一些内容丰富,情趣盎然的春联即体现了创作的智慧又道出百姓心声,同时也回荡着时代的涛声和壮阔的浪花。
当对联帖满每一根厅堂门柱,便要帖上精心挑选的年画。年画也是从古老单一的门神画演变成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山水花鸟、戏曲人物、民间传说等。早年的乡村多见欢腾喜庆的年画,如“大丰收”“年年有余”,后来多被风景名胜和湖光山色替代,再后来那些眉目嫣然的电影明星也被当作年画挂在老百姓的厅堂。此外,还在门面、灶侧、中堂等适当位置倒帖“春”“福”,意在“春到”“福到”。还有用不写字的短小红纸条粘帖在一些器具和桌凳上的习惯,等等这些帖“红”的习俗都是广大群众祝福新一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愿望。
四、迎送灶神
五、除夕洗债
除夕,我们称大年日。这天,要做的事很多,讲究也很多。用香藤熬水洗澡是其中之一,曰洗债。早年大山连绵的客家人聚居地,缺医少药,而香藤就地取材,煮水洗澡有舒筋活血袪风渗湿的功效,洗后使人全身放松,也应验无债一身轻。当然,此债多指钱粮,民间俗话“月小好过年,月大好扯(扯:方言谐音。催促或讨要)钱”。意为:年末是廿九时,少一天愁闷早一刻开心;年末为三十,便给债权人多一线讨要的希望。可见“债”之难为。于是,在新年到来之际,清债、了怨、还情、报恩等等,干净轻松过大年,正是客家人一大心愿。
六、鞭炮鸣餐
从除夕至正月初五,长辈总吩咐:吃饭前要燃几响鞭炮,意在将人间过年的喜讯告知众神以及列祖列宗,请他们共享丰盛的年食和共度欢快的节日,这样神灵和祖宗就无时无刻不在护佑着我们。当然,这期间燃放鞭炮不仅增添节日气氛,还具有除晦趋秽的威力。
七、压岁和谢岁
这是承启好年景之意。先由女主人备好香烛鞭炮各两分,在除夕夜11时许,由男主人分别在灶台、大厅和禾仓间点香三支、燃烛一对、鸣炮几响,同时口中念念有词、心中默默祈祷:来年五谷丰登,财源广进,阖家安康。再将大厅、猪圈、牛栏和禾仓间的灯火点得通明,家人陆续就寝。这个点岁火的形式也称压岁,它替代了从前一家老小通宵达旦守岁的过程。然后在正月初五的早晨来一番谢岁,正冠净手后将年前压下的另一分香烛鞭炮点燃,感谢神灵许诺,祝愿新年万事顺意。
八、炒米笊岁饭
撇开种地说出行,谁都不喜欢下雨天气,尤其乡间,山高路滑。我们的祖先也一样,所以流传:大年初一早餐必食干饭,之后每出行万里晴空。寓意好日子、好时机,好好把握。再者,南方湿气大,炒米袪湿、味香、色金黄,又寓大年初一吃了炒米笊饭,365天里人们没病没灾,茶饭可口,精神抖擞。
九、煨火种
除夕这天,大人老是说:那几桁(根)凿子樵和茶樵要留到晚上笊岁饭时烧。材质硬,炭火不易息,再用一定厚度的热灰煨好。大年初一早晨起火不能用火柴生火,将几片大小干柴架在明炭上,用火筒管直接把火吹着。寓意火种得续,繁衍生息。
十、开大门
准备一串满地红大鞭炮,于大年初一吉时开门,传统习惯,世代相承。临近除夕,早有人从老黄历上查找出开门吉时和大利方向。女主人在除夕夜备好开门祭品和食物:除香烛鞭炮外,还得温米酒、热全鸡(头翅尾脚齐全及少许肉块)。届时,男主人整装净手,春风满面地点烛烧香,祀灶敬神,供奉祖宗,燃放新年第一响鞭炮。这开门的鞭炮燃放有讲究:先在天井处点几响高升炮向天鸣放,再放几千响满地红鞭炮,主人提着一长串燃响的鞭炮,从大厅出大门,以示除旧;再从屋外入大门至厅堂,以示迎新;剩下的燃放在天井里,最后一小截从天井扔向高空。然后,以一家之尊,端坐厅堂,享用新年头一餐:斟一杯米酒漫酌,鸡腿或肉块任挑,舍不得吃的每块都夹来闻下,以示吃过。户主有吃有喝,一家老小肯定少不了吃喝,这就是开门餐的寓意。以示男主人是这个家的领头羊,地位至尊,敬老护幼样样起表率。开门后如果天还没亮,可以再去睡,但已开的大门不能关,只虚掩。
十一、闲初一
大年初一的吃穿住用全是上年赋予。然而365天的辛劳,使劳动人民对清闲自在有着迫切的愿望,那么,大年初一就享受享受吧!老辈人就说:初一闲,闲一年;初一累,累一年;以此类推:初一闲,闲一生;初一累,累一世。于是大年初一这天,便成为神圣的一天:不轻举妄动,不信口开河,不走村串户,不上山下田等等都是为着一个美好的愿望:清闲又富贵。
即便有着强烈的“清闲”欲望,长辈还是敦促孩子们:早起床,得红包(收压岁钱)。不言而喻,迟迟起床,哪怕满地金银也会被人拣光。凡人勤快不贪懒,极具教育。更何况孩子们亲眼看到长辈们在除夕夜里包好一大摞红包,只要起个早,问声好,递杯茶,腰包立刻鼓起来。
十二、炆蹄筒
蹄筒:蹄膀,猪脚。我们也叫腕筒。蹄筒炆烂多为敬老。大年初一的早餐是简单的,许多念弥陀的老人和一些有讲究的家庭甚至食素。记得早饭后,妈妈把锅刷了一遍又一遍后加入几瓢清水,陆续将备着的猪大骨、蹄膀、耳朵、瘦肉、条肉全往锅里下。“满火煮粥,衡火煨肉”她一边忙活一边交待烧火的人,煮肉不用猛火,要用均衡的小火慢慢炆。这天,暗里高兴的应该还有爷爷,因为他老人家从中午开始就可以连续享用几餐大块(大块肉有吃头)炆烂猪脚了,他常说像锅中煮滚的豆腐一样抖动的蹄筒最好吃。猪耳朵、瘦肉要早些荚起,滴干,再用糠掺大米去熏香着色,以备客人下酒。最有趣的是,大骨头一熟,我们姐弟几个争先恐后地去锅里捞,拕着烫手烫嘴的大块骨头剔肉吃,满脸满手全是油脂。这天尽管放肆,父母不打骂孩子。最后我们用牛头缸碗盛起粘稠的猪肉汤,待隔夜吃猪脚冻。家中那满是裂纹的牛头缸碗保存至今,能盛汤水也就二三斤,可那时,怎么就觉得它那么大?
十三、拜年
一般初二开始拜年,根据天气和各家情况自定。首先去奶奶外家给表叔拜年,然后去母亲外家给外公外婆拜年,再是其他亲戚;新年里家中最早的客人是族叔伯的女婿或外孙们,若是新婚,我们就在这时宴请新“姐夫”,宴请簇亲新娶的媳妇,被请的新婚夫妇都要双双对对参加,连同正月来客、族亲邻好,三桌五桌热热闹闹。给新婚夫妇让上坐,拕鸡脚,席间没吃的鸡脚,还得用红纸包好让他带回家去。而早些年出嫁的,已为人妻母的“姑婆大姐”却要等自家的人客大多招待过,才敢回娘家来住上几天。早年的拜年礼品可谓千篇一律,红糖白糖或冰糖,四两半斤或六两,里三层外三层地裹,再帖上红纸条,我们叫果子。这滴滴给您泡茶啦!双手递过,亲情依依,风气淳朴,民俗浓郁。现在拜年拎水果、提牛奶、送烟酒茶叶是常见。
十四、金豆茶
在客人喝的茶水里加入几粒豆大的金橘,寓新的一年,日子甜,财运旺。这小小金橘俗称金豆,传统制作,满沾白糖。从大年初一开始,凡首次进入家门者,都能享到一杯泡有金豆的茶水。无论邻里、亲朋、陌生或熟悉,入屋拜年或是聊天寒暄叙话,均待之为客,递上香甜可口的金橘茶,互道吉祥如意的祝福语。而金豆本身具有通气消食、生津润肺等功效,特别适合正月里酒肉频繁的人们饮用。
十五、交春
交春即在立春吉时进行的一种仪式。以农耕为主的客家人,一个春字盼头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业兴财旺,欢快吉祥,皆从新春伊始。而立春日百事皆宜,所以就有立春大过年初一的说法。可不,立春不是每个农历年都有。因此客家人特别看重交春日。且立春节气多在春节期间,自然被列入春节活动。嵩溪人民就有饮春酒迎耕牛的习俗:锣鼓声中,一醉春老农,满脸通红、左遥右晃、手舞足蹈地走在最前头;随后是一头披红挂彩的壮实耕牛,点头摇尾,随人步履慢慢悠悠;再是驮犁扛耙的、提篮装饭的、拎壶备茶等的妆扮,一行十几人铿铿锵锵走过街巷,途经农家,户户燃响鞭炮,迎新春迎耕牛,以求新年稼事天成。
此外、客家人设供祭神名目颇多,就正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初三是米生日,初五是五谷神生日,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这天老辈人就会念着“玉皇大帝朝(正)月初九生,家家念佛点香灯”等等。凡祭祀活动都要摆上供品,无论凡人享用还是祀神祭祖,样样讲究吉利,如:苹果,寓平安;橘子,寓吉利;煎得圆鼓鼓的麻蛋豆腐,寓事事圆满顺意;年糕,寓日子一天比一天美好;鸡鸭鱼肉豆腐寓日子富裕,还有人在茶酒米面中放个红包或是压块银元,皆寓有财有食。
十六、春节期间多忌讳
其实“年”的概念,源于月有圆缺,潮有起落,寒暑往来,星象循环和四季交替。这对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和收获至关重要。所以《谷梁传》称:“五谷大熟为大有年”;甲骨文中“年”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样子。可见,“过年”的最初含义:是庆祝和预祝丰收。于是在谷物成熟之际,人们少不了一番庆贺,久而久之,农历年的春节就成为我国民族最受重视的节日。而这一全国人民共有的节庆活动存在南北有异,即使同一地区也“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比如清流城关、赖坊、长校、嵩溪等还有请女客、摆古坊、散福、舞狮、游龙、擎灯、聚会等活动。百节年为首,客家人总是千方百计地为春节营造喜庆氛围,使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具乡土特色。
客家人为了过年会最很多准备工作,一般九、十月份就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到了冬至,开始蒸酒。中国客家人的春节风俗,我们来看看。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
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大年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接财神
年三十临晨要接财神,每年有具体财神来的时辰开大门。
大年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大年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掌妹家”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初二是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路上人群熙来攘往很是热闹,妇女们手提鸡臂、糖果以及其它孝敬父母的物品,到娘家与父母兄弟姐妹欢聚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