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下马酒即迎客酒,这是按着游牧民族的习俗流传下来的表达方式,即为迎接远道来客接风洗尘之意。每位来过内蒙古草原的人都要接受蒙古族这项最隆重的接待礼仪,以示热情。其饮法是:客人左手端银碗实施“萨楚礼”。即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弹向天空,蕴意为“敬天”;酒弹向地面,蕴意为“敬地”;向前方平弹,称为“敬祖先”,之后双手端碗,一饮而尽(一饮而尽视为对蒙古族主人的尊敬)。
(二)敬客酒
(三)婚宴酒
蒙古族的酒礼还可以从婚配中感受到。从求婚到举行婚礼的整个过程中,酒是不可缺少的。蒙古族在正式婚礼之前,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之后,小伙子要去拜见姑娘的父母,敬献哈达,敬酒唱《求婚歌》,表示求婚的意愿。求婚过程中,酒是表达意愿的媒介。蒙族婚礼,至少举行三次宴会,婚礼先在女方家举行。喜日的前一天,新郎与伴郎、主婚人、亲友、歌手等人到女方家。女方家邀请自己家的亲友来参加“求名宴”;晚间女方家又设新娘离家前的“告别宴”,新郎、新娘、嫂子和姑娘们坐一席;举行婚礼期间,两位新人向客人敬酒,表达谢意和敬意。而到次日早晨,婚礼结束,宾客准备告辞,娘家在门口备酒席一桌,给每位客人敬“上马酒”三杯,客人干杯后方可启程。著名的“鄂尔多斯婚礼”“阿拉善婚礼”尽管婚宴形式相近,但是在婚宴的礼数上还有地域民俗的区别。
(四)送行酒———上马酒
来内蒙古草原的蒙古人家做客,牧民都要以酒和手把肉款待亲朋好友。伴随客人的就是蒙古人家的盛情和醇香的马奶酒。在准备告别启程时,主人还会准备一次情意缠绵、令客人终生难忘的送客酒———上马酒。祝愿客人喝了酒后腿上有劲,一路顺风。客人上路时,主人手持酒碗吟歌送行,其歌绵绵,不绝于耳;其酒浓浓,回味犹香,惜别之情会令客人热泪盈眶。尽管许多歌词听不懂,但客人完全能体会到主人的深情厚谊。
(五)酒歌
(六)马奶酒
(七)酒祭
三、民族酒文化的旅游功能
(一)娱乐功能
在旅游业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娱乐是核心要素之一。说到底,旅游的目的就是享受,感受心灵的愉悦,而这种感受既可以通过物质享受来获取,也能通过娱乐来感受,最终转变为心情的愉悦,而脱离了愉悦的旅游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旅游业都必须要把娱乐因素考虑进去,才能让客人感到充实不枯燥。内蒙古酒文化的内容,就有很多娱乐的成分在里面,如饮酒高潮时即兴表现的酒舞表达内心情感的酒歌以及尽显智慧的酒令,都能给予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即便是酩酊大醉时的“表演”,也往往使游客在疲劳之时得到一阵欢笑,顿时疲惫尽散。
(二)参与功能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现代兴起的文化旅游,正是迎合了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心理,尤其是对原生态文化猎奇的心理而衍生出来的,因为人们学会了从理性上感悟这类文化带来的惊喜,同时,也从参与和体验中,体会到这种文化的真谛和魅力,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升华。为此,新兴的诸如民族节日游、民间乡村游、原生态文化游等项目给予游客参与和体验的机会。例如,到内蒙古旅游,当你一踏进这里,蒙古族人朴实而热烈的迎接方式便会扑面而来,“下马酒”这种歌舞并茂的迎接方式,作为远方他乡的游客顿时会被这种盛情所打动,瞬间便会感受到场面的动情与自身的价值,令客人回味无穷。而席间的敬酒,还有交杯酒,以及送行的上马酒,都会让客人在体验中得到意外的感受。
(三)审美功能
(四)经济功能
旅游业的发展就是要推动地域经济,作为一种产业,它的目的就是要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今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经凸显出经济潜力的优势,作为民族文化大区的内蒙古,民族文化正是其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这是一笔无形的资产,打造知名度、创建民俗文化品牌效应都在相当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域产业,当然也极大地影响着当地的旅游业。例如,鄂尔多斯、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红山等市,都有自己的支柱型产业,但是因酒文化所衍生出来的旅游生态文化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正在逐步凸显出来,充分体现了内蒙古酒文化强大的旅游经济功能。来内蒙古旅游的客人,在饱览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之后,对酒文化参与后的体验难以忘怀。例如,很多来过内蒙古的客人都情不自禁地将当地的“马奶酒”或多或少要带回去,作为赠送亲朋好友的礼物和纪念。“马奶酒”已不是一种纯粹的饮品,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人们来品尝的更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经济—文化”的上升式转化,在目前这种文化相融和文化经济协调发展趋势的新形势下,将会更加明显。内涵丰富的内蒙古酒文化也必将以它特有的面貌展示出酒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功能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