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改革开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了,那个时候,到了结婚时如果拥有冰箱,彩电和洗衣机,那么这家人就很有面子了。
北京牌电视非常老的电视品牌了,现在好像都已经停产了.在80年代,如果谁家的客厅能摆上一个这样的电视机,那可是太时髦了!
当时买一台14寸松下彩电,还要专门去机场等电视机到货,然后开车拿上电视开回家。
如果谁的家里有电视,整个一层楼的邻居都会来你家挤着看彩电。
电视机天线安装好,只能接收到一个电视台,就是中央电视台,不过节目很少,只有新闻联播啊八点钟的时候是警钟然后是电影然后是为您服务,80后愉快的童年呀!
现在的人反而不看电视了,都上网追剧。
有些地方,全村就一台电视,这可是相当值得炫耀的事情,基本上这家人不是村里的首富就是排的上名的富豪了。
如果按照当时的物价来算,一台电视就相当于现在的一套别墅了。
例如在80年代初期买一台20寸的彩电,在当年工资30多块的时候就要3000块才能买到。
而那时候在市中心买间沿马路的平房也只要200多……
有网友就说小时候家里面总是堆满了人,因为左邻右舍就他家里有电视,小孩子大人什么的都喜欢过来看电视。
那就相当于一个村或者一栋楼整体围观,家里天天开联欢会的节奏啊!
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不仅是有钱人家,还有特权阶层才买得起电视。
因为80年代初期的时候全国大部分的地方还没有真正开放,那玩意也算是舶来品了,不是随便有钱就可以买到的。
收音机应该是那个时候常用的娱乐电器了,因为即使有电视机,节目也没那么多,白天都没节目的,而广播是一直有的。
缝纫机,那时也就是自己家缝缝补补,做做衣服什么的。
卡式收录机,那时是相当前卫的了。四喇叭的那种,就有小青年扛到大街上去招摇过市。
拍120胶卷的双镜头照相机,那时还讲究自己冲洗照片。
落地风扇,质量好的现在家里都还用着,就是重的要命
28寸双杠载重型自行车,特别扎实,耐用,可以载米载油,老婆孩子一家人全包园了
**牌手表,还不是人人拥有。有个100元的上海牌就不错啦。
60年代的“十元大钞”
60年代末的物价情况:最低生活费:8元如今的物价情况:840元
60年代末的物价情况:可买大米80斤如今的物价情况:3.5斤
60年代末的物价情况:可买大闸蟹12斤如今的物价情况:6条腿(按同等质量)
60年代末的物价情况:最大的带鱼30斤如今的物价情况:1.5斤
60年代末的物价情况:大黄鱼30斤如今的物价情况:鱼鳞
60年代末的物价情况:布匹1丈余如今的物价情况:1尺
60年代末的物价情况:青菜500斤如今的物价情况:4斤
60年代末的物价情况:猪肉13斤如今的物价情况:1.5斤
60年代末的物价情况:牛肉面100碗如今的物价情况:1~2碗
60年代末的物价情况:小馄饨100碗如今的物价情况:2碗
60年代末的物价情况:小学学费6元如今的物价情况:一只低档文具盒
60年代末:看电影200场(学生票)如今的物价情况:场外听声音
60年代末:中挡皮鞋一双(7.68元)如今的物价情况:一双(7.68元)鞋带
60年代末的物价情况:棒冰250根如今的物价情况:10根
60年代末的物价情况:大白兔奶糖4斤如今的物价情况:4两
有位在北大当教授的朋友,可以说在本领域是顶尖了。
他把一切归结于中国成功者典型的生活习惯。
应酬多,大场合多,一席一席地吃,一杯一杯地喝,出行足不沾地,总坐在车里
国内同类型的朋友,大致也都如此。
另外一个在美国的朋友,在夏日里参加过一次长距离自行车比赛。
距离超过200多公里,奋斗十个小时以上。
她在大科技公司工作,同事平时就不停地互相比长跑、长距离自行车。
这就是我接触到的外国精英的生活氛围。
所谓“文化前卫”,就包括在新经济竞争中的成功者特别喜欢从事极端体育。
一法学院出身的41岁的女士,拥有两家公司,但热衷于超长距离的铁人三项、山地自行车赛(一天160多公里)。
她早晨从六点开始训练90分钟,有时则要训练两小时,每周两次在晚间插半个小时的训练课。
她的山地车7000美元,公路赛车4000美元,自行车鞋200美元,头盔200美元,不是普通百姓能消费得起的。
她消费和生活的方式,和中国的精英大异其趣。
中国则是另外一回事,成功意味着摘取“果实”、坐享其成,成功者仿佛都进入了既得利益集团。
所以,在中国,成功者的文化,以享受为上。
比如到宴会上“吃香的喝辣的”,去捏捏脚,或者打打不需要太大体力的高尔夫,觉得自己很“上流”。
一些豪华的会议往往提供这种服务。骑车反而成了很土的生活方式。
相反地,美国的新经济技术含量高、竞争性强,需要年轻人的精力和开创性。
整个生活格调,都应该体现出你正在这种奋斗过程中,这才叫“酷”。
最近美国的生活趋势是:骑车渐成了中高产的时尚,高尔夫则开始在劳动阶层大为流行。
个人嗜好按说属于私生活的领域。
不过,阶层的群体个人嗜好,则多少反映了些我们社会的风貌。
着眼点不在于你现在已经有的东西,而在于你未来的潜力。
这样,结果大家一起在运动上比谁能更“极端”。
平庸的社会则讲究卡位、站队、等级、关系,进而个人嗜好重在显示你已经拥有或者瓜分了多少社会资源。
所以,我为中国的精英阶层所担心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身体,更是他们的精神。
70年代,结婚讲究“三大件”,包括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加上“一响”即收音机,称之为“三转一响”。如果是上海牌石英表和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那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就是“很拉风”。
到了80年代,要求更高了,必须有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这“三大件”,才算成了家。哪家如果少了一样,街坊邻居会觉得男方没钱。但在当时,一台好的电视机等于现在的一套别墅(别墅装修效果图)。
其实这是按照当时的生活水平而言的,如果按照当时的物价来算,一台电视相当于现在的一套别墅。例如在80年代初期买一台20寸的彩电,在当年工资30多块的时候就要3000块才能买到。而那时候在市中心买间沿马路的平房也只要200多……所以这么算下来,这个电视机真是极贵的说!
同样道理,在50年前的生活水平之下,10块钱也是大钞了!
而现在,“房子、车子、票子”已成了结婚首要考虑的“三大件”。可以说,房子代表有个遮风挡雨的去处,车子作为代步工具,而票子代表所有能用金钱买到的东西,涵盖了前些年代所有“三大件”。为争取到有房、有车、有票,不少年轻人又不得不掉进了“啃老族”的圈子,或者各种过劳工作,表面看上去光鲜亮丽,但背后真的是起得比鸡早,做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简言之,活得“禽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