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溪,一处隐匿于尘世之外的仙境,比邻佛教圣地九华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探访。施冬利老师的《黄石溪组诗》便是对这一方山水的深情礼赞,字里行间透露出高雅的立意、深刻的意境,以及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黄石溪中寻胜境,林深壑险费腾挪。”开篇即点明主题,诗人深入黄石溪中,探寻那令人心驰神往的胜景。林深壑险,展现了黄石溪的原始与野性,也暗示了寻访之路的不易。白云峰顶,松为杖;乌桕枝头,鸟做窠。这两句不仅描绘了黄石溪的自然景观,更赋予了其生命力和灵动性。屋后青山知雅意,门前绿水奏弦歌,则进一步渲染了黄石溪的和谐与宁静,仿佛人与自然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融合。茶生岩罅幽兰伴,野径村篱客几多,以茶和幽兰为伴,点出黄石溪的文化底蕴,也透露出诗人的闲适与超脱。
“闲云微蔽日,寒热正相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石溪春天的景象,闲云微蔽日,既不失温暖,又带有几分凉意,正是春游的绝佳时节。布谷鸣山涧,清泉奏石溪,以布谷鸟和清泉的声音为黄石溪的春天增添了生机与活力。酒能融物我,茶亦醉心脾,诗人通过品酒品茶,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挥手自兹去,来年或可期,则表达了诗人对黄石溪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山溪十里觅游踪,绿竹青松桕叶彤。”诗人以初冬的视角描绘了黄石溪的美景,山溪十里,绿竹青松,桕叶彤红,色彩斑斓,令人陶醉。霜降丘林呈五彩,风生岩壑探千峰,则进一步展现了黄石溪初冬的独特韵味,霜降后的丘林五彩斑斓,风生岩壑间,仿佛能探尽千峰之秘。炊烟袅处鸡喧屋,灯火明时犬入笼,则通过描绘乡村生活的场景,为黄石溪增添了几分温馨与宁静。若是无关柴米事,悠哉忘俗作茶农,则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岭上枫红叶,山腰白雾遮。”诗人以秋日的黄石溪为背景,描绘了枫叶红如火、白雾缭绕的壮丽景象。石溪三十里,庄户百余家,则展现了黄石溪的宁静与和谐,石溪蜿蜒三十里,庄户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客远留民宿,翁欢沏好茶,则通过描绘游客和村民的互动,体现了黄石溪的淳朴与热情。秋声闻涧壑,千嶂落晖霞,则以秋声和落晖为结尾,为黄石溪的秋日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
“一壑松声十里溪,千山叠翠白云低。”诗人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黄石溪秋日的宁静与美丽。松声与溪声交织成一首美妙的乐章,千山叠翠,白云低垂,仿佛置身于一幅动人的山水画中。炊烟落日呼黄犬,手捧茶盅绕圃畦,则通过描绘乡村生活的细节,为黄石溪的秋日增添了几分温馨与惬意。
“黄石一溪三十里,奇峰险壑立松梅。”诗人以黄石溪为线索,描绘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奇峰险壑,松梅挺立,展现了黄石溪的雄奇与秀美。千寻峻岭凭风跃,万亩茶园引客来,则进一步展现了黄石溪的壮丽与魅力。千寻峻岭,凭风而跃,万亩茶园,茶香四溢,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夏夜虫吟山愈静,春时露冷萼迟开,则以季节的变换为线索,描绘了黄石溪不同季节的美景。夏夜虫吟,山愈静谧;春时露冷,萼迟开放,都体现了黄石溪的自然之美和生命之力。茗香半盏心脾醉,乐此清幽不忍回,则以品茶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黄石溪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
综上所述,《黄石溪组诗》不仅展现了黄石溪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这组诗以其高雅的立意、深刻的意境、优美的言辞和精准的品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动人的黄石溪画卷,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作者简介:
施冬利,1975年12月生于陵阳镇分石村,祖籍杨田镇黄泥村。1993年青阳中学毕业,1994年4月因车祸致残,二级。现为青阳国威保全物业外派青阳县残疾人联合会门卫。从小喜欢古典诗词,从事诗词创作已有10年以上,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网络。池州市、青阳县诗词学会会员。
查全宏:网名:九华秋色,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池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兼青阳县诗联学会会长。诗歌、书评、散文等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网络。分别被安徽省政协及省文联推荐为《中华人物丛书·政协委员风采录》和“新徽商精英”。事迹入选《中国国情报告·专家学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