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瓶是由玉壶春瓶演变而来,传世品基本形制相同,均为撇口、细长颈、圆腹、圈足。从器形上看,赏瓶外形优美、线条柔和、比例匀称,适合在上面绘画各种纹饰,而且也易于用手把握观赏。其肩部凸起的两道弦纹,加强了赏瓶的曲线美。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春壶,它是一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子造型,是中国古代陶瓷器物中特有的一种造型,可以说是自成体系。自唐宋开始,历代各地窑厂均有烧制。最初这种形状由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弧度柔和多变,轮廓明显。
赏瓶的特点
赏瓶出现于清代雍正(1723—1735年)年间,顾名思义是作为赏赐之用,是清代皇帝专门用来赏赐王公贵族、有功之臣而烧制的。当时的统治者为了鼓励各级官员在吏治中清正廉明,精心设计、专门创烧了这种瓷瓶,用以赏赐官吏。
赏瓶以其外形秀美、线条柔和、比例协调、落落大方而受到自清以来及至今日的人们包括清代历代帝王的喜爱,成为人们最爱收藏的器形之一。有人认为,赏瓶是清代中期以后陶瓷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器形,可见其在陶瓷史上的特殊地位。
赏瓶的寓意
赏瓶的纹饰最初是很讲究的,一般颈部装饰青花蕉叶纹,腹部装饰缠枝莲纹。“青”代表“清”,白釉即青白,是“清白”的谐音;“莲”代表“廉”,缠枝连理即“连结”,是“廉洁”的谐音。皇帝赐这种赏瓶意在令臣下“为政清廉”,取“清廉有赏”的寓意。
赏瓶一般都比较大,而且是成对出现的,所以到了晚期和民国初期,赏瓶成为富贵人家的摆设,一是彰显身份,二是增加生活情调。
乾隆黄地轧道洋彩折枝花卉纹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的特点
玉壶春瓶,主要的造型特点是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具体说来,就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当然,每个时代烧制的玉壶春瓶也都具有自己时代的典型特征。
中国瓷器,器型众多,大小不一,造型各异。其中有些因为代代相传且备受欢迎,而成为有代表性的典型器皿,如玉壶春瓶。玉壶春,大概是中国瓷器史上最浪漫、最唯美的命名,而其器型线条优美柔和,颇有秀妍之气,更让这种器具成为从古至今众多鉴藏家的所爱。
明永乐青花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的寓意
玉壶春瓶的寓意“玉壶”二字早已有之,指唐代的一种玉器,王昌龄诗“一片冰心在玉壶”为千古名句。而在其后面加上一个“春”字,则变成了一种陶瓷器皿,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壶,寓意高洁。
赫斯特博物馆所陈列的东方情调突出的鸟画的代表画家。这些中国式样和中国文化的持续影响在赫斯特瓷器博物馆的展品中都有体现。
康熙时期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康熙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大器浑厚奇伟,小器玲珑剔透。
纹饰是指陶瓷表面的纹样,它可以是用划、刻、贴、印、绘画等方法来完成。纹饰有简有繁,随陶瓷工艺进步以及人们的信仰、喜好、时尚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变迁。
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品种当中,当属瓷板画尤为突出,它始于明清时期,民间曾把它镶嵌在屏风、柜门、床架等处用于装饰。
明代青花瓷器在中国青花瓷中影响深远,不同年代的不同青花钴料都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绘画的各种题材。青花瓷器的绘画用传统的毛笔,以各种线条和点染、渲染来完成画图。
用了一辈子的普通不锈钢刀,要改用陶瓷的刀,还是很难从观念上转变的。即使家里有,也是放在那里,不知道怎么用。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陶瓷刀的用法。
要准确把握南昌瓷板画在陶瓷美术史上的地位,客观定位南昌瓷板画的艺术价值,就应该将南昌瓷板画放在近代以来中国陶瓷美术的大发展背景下来进行审视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