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黔所谓的“赶场”就是北方所称的“赶集”,是过去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过去川渝黔许多地方出了乡镇后,老百姓零零散散的散居各处,傍山而居,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村落,有的甚至独居山上,左右并无邻里。因此对于这些分散各地居住的农民来说,利用乡镇赶场的机会前来进行商品交易和社会交往便成为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赶场是极为热闹的一项活动,不但是“货物的流动,钱的流动,同时也是声音的流动”,因为赶场的到来,原本宁静安逸的乡镇随着人流和货物的聚集,也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每当赶场的时候,天刚蒙蒙亮,周边的人口便逐渐开始向乡镇集中。住在乡下的农民天不亮就要从家中出发,带上自己要售卖的农产品沿着乡间小路前往乡镇。街上的商户更是早早地便在街边摆起了货摊,很快附近的男女老少,扶老携幼陆陆续续地来到。他们挑着竹筐,背着背篼,推着鸡公车,上面带着自己的产品,准备卖了后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因此在边走边找地方兜售的同时,也在打探着自己需要商品的价格。
场上还有着不少固定的店铺,他们有人开铺杀猪同时兼营零售油盐酱醋,还有人开设茶馆酒馆饭店。笔者小时候就曾在小镇上跟随外婆利用自家临街的房屋在赶场日做点小买卖。大人们在去掉门板形成的柜台前售卖盐巴酱油香烟,我们小孩子就在门前支起茶摊售卖茶水。我现在依稀记得80年代的时候,1-2分钱一杯茶水或糖水,一天下来,我们小孩也能找个1-3块钱,这在当时对于我们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巨款,只可惜钱还没捂热便被大人收了过去,不过能从外婆那里得到几颗水果糖的酬劳。
在场上买卖的东西,小到食盐、针线、菜刀,大到耕牛都可以进行买卖。一般赶场当天,上午9点到下午14点之间是人流最多的时候,被称为“齐场”。这时候乡镇上原本就不长的街道,瞬间便被人潮挤满,有些货品按照类别固定在某一个区域销售,而更多的则是在街边住户门口的台阶前与主人家说些好话,给上一点小钱或消费他家销售的茶水、烟酒便可以在门口摆放吆喝了。
通常下午16点左右赶场便结束了,随着人们卖掉自己带来的农产品,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后陆陆续续地退去,乡镇又慢慢地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老照片,记录了50年代末四川某乡镇赶场时的真实场景。每次我看到这些照片,还能清晰地记得头上包着白布的外婆,带着我们一大早揭开门板,一边忙着准备商品,一边在门口摆上几条长凳以便提供给赶场累了的乡亲们歇脚时的场景。各种吆喝,鸡鸭猪牛的叫声,还是那样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