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字过年吉祥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好意头的食物名称
(二)有避忌用法的食物名称
(三)香港地区特色用语
茶餐厅是香港的一大特色,是一个糅合了中西美食,具香港特色的食肆,而香港的茶餐厅对食物名称有着自己的一套命名方式,如果是第一次去茶餐厅的话,肯定会觉得不知所云或者造成一些误会,下面举几个例子。
1.外来词
在粤语文化里,人们喜欢将英语的单词直接直译成粤语,创造出一个新的词语,一是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二是因为这么直译过来即简洁又响亮,下面举几个例子。多士,英语单词是toast,普通话是烤面包。奄列,英语单词是omelette,普通话是煎蛋卷。蛋挞,“挞”的英文单词的tart,其实用粤语的发音习惯来读tart这个单词,尾音的t会被自然而然的省略掉,结果出来的发音就是“挞”了。三文治,英语单词是sandwich,普通话是三明治。既然是用外来词的来进行命名的,那么这些食物自然就是属于西式的食物了。
2.略写法
茶餐厅的食物命名基本上都是采用了略写法,这和香港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不无关系。油多,牛油西多士。酱多,花生酱西多士。腿通,火腿通心粉。意粉,意大利粉。叉米,叉烧米粉。牛河,牛肉炒河粉。炸两,两条炸油条卷肠粉。“曾子凡先生认为,这类紧缩性的词语可称为方言性的缩略词,是由于现代社会办事讲究效率和求省求便,人们在交际中往往力求语言简洁、文字缩略,这类构词也就用得越来越多。”
二、结束语
论文关键词:电影名;翻译;接受美学;视域融合
中国是一个翻译大国,翻译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中国译坛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第五次翻译,自此,中国的翻译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翻译的作品数量之多,涉及的领域之广,为前四次所不及。其中,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被大量译介。电影的翻译事关文化交流,而其中电影名的翻译尤为重要从商业上说,好的片名会吸引观众,提高票房收入;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翻译体现了中外文化的对话。本文欲运用接受美学的观点把观众的接受与欣赏纳入视野,对电影名的翻译进行研究。
一、接受美学
(一)接受美学的源起和发展
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标志是联邦德国的康斯坦泽大学学者伊塞尔(WolfgangIser)和尧斯(HansRobertJauss)建立的文本接受理论和文学史理论。其哲学基础是现象学文学理论,尤其是罗蔓·英伽登的阅读理论,以及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现代哲学阐释学理论。接受美学是对西方作者中心和文本中心文学批评理论的反拨。
接受美学审视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这对于当时的主流文学批评理论来说是相当新的发展。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认为现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沉迷于作者中心的阶段,包括浪漫主义和19世纪的文学理论;完全专注于文本的第二阶段,如新批评;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中心向读者的明显转向。令人惊异的是,在作者、文本和读者中,读者的地位和作用总是被忽略,然而没有读者的阅读,文学文本只能束之高阁,从而丧失了存在的意义,读者的阅读过程正是文本显意的过程。因此,文学的发生,读者和作者一样至关重要。
接受美学一经提出,很快成为席卷欧洲的主流文学批评理论,且其影响深远,使之迅速波及全世界。
(二)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意义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尧斯从文学史的角度建立他的文学接受理论,这一理论更多地接受了现代哲学阐释学的影响。海德格尔以存在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为出发点看待阐释活动,认为主体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文本的解释,总是基于其“先结构”。伽达默尔系统地发展了海德格尔的思想,回答了“理解与阐释”问题,认为对于过去文本的理解就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并提出了历史视界和个人视界的概念。“个人视界”是由阐释者自身的“成见”出发形成的对作品的预想和前理解;“历史视界”则是指文本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构成的一种现存的连续性,包括不同时期人们对文本所作的一系列阐释,两个视界的融合则达成了理解。尧斯吸收了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理论思想,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他认为不同的读者由于其以往的阅读经验和际遇的不同而对同一作品形成了不同的期待视野;不同时代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总是在该时代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发生的,不同时代的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变迁,导致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阐释和理解的差异。
二、电影名翻译常用策略
(一)直译
对原文中意思明确且译文又有直接对应的片名往往采用直译的方法。如:AWalkintheClouds译为《云中漫步》,TheGodFather译为《教父》,Loveatfirstsight译为《一见钟情》,《卧虎藏龙》译为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RainMan译为《雨人》,SavingPrivateRyan,译为《拯救大兵瑞恩》,TheSilenceoftheLambs译为《沉默的羔羊》。
(二)音译
除了直译以外,还有音译。英语小说和电影等作品往往喜欢用主人公的姓名和故事发生的地名作为题目,而人物姓名和地名作为专有名词我们一般采取音译的方法。“所谓的音译就是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形式(如音节、字母和单词)。音译代表了翻译的一个极端,另一极端即是意译。所有严格意义上的翻译都介于这两极之间。因此,音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因为其目的就是保留形式而非意义。音译一般不用于整个篇章的翻译。但在翻译某些具有地方或历史色彩的词时,或某些译语中缺少对应的表达词语时,才采用音译。”例如JaneEyere译为《简爱》,Tess译为《苔丝》,RomeoandJuliet译为《罗密欧与朱丽叶》,Casablanca译为《卡萨布兰卡》,Titanic译为《泰坦尼克》等等。
(三)意译
1.套用译语典故。典故作为语言和文化中的精华往往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人们耳熟能详,因此,翻译电影名时,如译者套用译语中的典故,无疑会让译语观众倍感亲切。例如ForrestGump被译作《阿甘正传》,Lolita被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是运用汉语典故。《梁山伯与祝英台》译为ChineseRomeoandJu-liet,《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译为ChineseOdyssey:Pandora’SBox,《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译为ChineseOdyssey2:Cinderella则是套用英语典故。
2.用译语文化归化。在翻译中,译者用译语文化归化原语。如Spider译为《蜘蛛侠》,就是用译语文化去归化原文,令人联想起汉语武侠小说中的刀光剑影。
3.概括原语电影的大意。译者撇开原电影名,而在译名中概括了电影的内容大意。例如,FreakyFriday译为《辣妈辣妹》;Ghost译为《人鬼情未了》,《甲方乙方》译为DreamFactory;《花样年华》译为IntheMoodforLove;《漂亮妈妈》译为Break—ingtheSilence;《回家过年》译为SeventeneYears;《有话好好说》译为KeepCool;《大款》译为TheFuneralofFamousStar。
4.运用汉语成语或四字格。汉语是一种声调语,强调四声八调,这样的音韵特点决定了汉语中有很多成语和四字格的表达。运用成语和四字格往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因此成语或四字格的运用成为汉语的行文特点。译者在英语电影的汉译中往往喜欢运用成语或四字格使得译文更地道、更容易为汉语观众接受。例如TopGun译为《壮志凌云》,Matrix译为《黑客帝国》,Charles’sAngle译为《霹雳娇娃》,GonewiththEiwnd译为《乱世佳人》。
5.去掉原语文化。由于直译原语存在文化的障碍,译者在译文中甚至采用去掉原语文化的办法,以避开难点,迎合译人语读者。如《霸王别姬》译为FarewelltoMyConcubine;《唐伯虎点秋香》译为FIirtingScholar;《红色恋人》译为ATimetORe~emr。
三、读者的期待视野
尧斯吸取伽达默尔的思想,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置于其历史的视界中。所谓历史视界就是文本产生的文化语境,然后探索不断变化的文化语境以及读者的不断改变的个人视界之间的关系。因此,对文学文本意义的探索,不在于作者,而在于读者的历史性的接受,文学作品本身的意义不是恒定不变、一劳永逸的。理解本身改变了文本并且文化传统本身依赖于它们被接受的历史视野的变化而变化。
期待视野认为毫无疑问,文本作品的生命力依赖于读者,没有读者的参与,作品的生命无以延续。目标读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文学作品,相反,他们在解读作品时发挥了主体性,从而创造了文本。事实上,在读者阅读文本之前,他们有着自己的“前理解”,即世界观、社会经验和一定的美学标准,即“期待视野”。这是接受美学的重要原则。
读者的阅读经验构成了期待视野,另一方面,期待视野能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当读者理解并接受某一作品中的文化时,他们也就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这也构成了他们的“视野的变化”,读者视野的变化也会影响译者翻译作品时所采取的策略。译文要被译语读者接受,译者必须研究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而读者的期待视野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的,因此,接受美学是发展的理论,而译者的翻译活动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相较起来,我们中国负责接待这些贵族的人就比较老实。按理说,人家在骂你祖宗了,你即使没有话说,起码可以掀桌子啊!但是,所有人都坐着不吭声,也可能是还没有反映过来,所以我当时只好平和地告诉在场的所有外宾:“中国人的祖先是很实在的,我们十二生肖两两相对,六道轮回,体现了我们祖先对中国人全部的期望跟要求。”这时,现场气氛虽然从嬉闹转为安静,但是他们脸上还是一副不屑的样子。
我说:“第一组是鼠和牛。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智慧和勤奋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如果光有智慧不勤奋,那就变成小聪明,而光是勤奋,不动脑筋,那就变成愚蠢。所以这两者一定要结合,这是我们祖先对中国人的第一组期望和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组。第二组是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勇猛和谨慎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到所谓的胆大心细。如果勇猛离开了谨慎,就变成了鲁莽,而你没有勇猛,一味地谨慎,谨慎就变成胆怯。这一组也非常重要,所以放在第二。”我看着这些贵族,补上一句,“所以当我们表现出谨慎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中国人没有勇猛的一面。实际上,我们祖先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智慧和圆融,从来不会单独给一个要求和任务。”看着大家陷入沉思,我继续往下说,“第三组是龙和蛇。龙代表刚猛,蛇代表柔韧。所谓刚者易折,太刚了容易折断,但是如果只有柔的一面,就易失去主见,所以刚柔并济是我们历代的祖训。
“接下来是马和羊。马代表一往无前,直奔目标,羊代表和顺。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直奔目标,不顾周围,必然会和周围不断磕碰,最后不见得能达到目标。但是一个人如果光顾着和周围和顺,之后他连方向都没有了,目标也失去了。所以一往无前的秉性一定要与和顺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祖先对中国人的第四组期望。
“再接下来是猴子和鸡。猴子代表灵活,至于鸡呢,以前的年代没有钟,都是听鸡鸣声决定一天的开始,所以鸡定时打鸣,代表恒定。灵活和恒定一定要紧紧结合起来。如果你光灵活,没有恒定,再好的政策最后也得不到收获。但如果说光是恒定,一潭死水、一块铁板,那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了。只有它们之间非常圆融地结合,一方面具有稳定性,保持整体的和谐和秩序,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变通地前进,这才是最根本的要旨。
“最后是狗和猪。狗代表忠诚,猪代表随和。一个人如果太忠诚,不懂得随和,就会排斥他人。而反过来,一个人太随和,没有忠诚,这个人就会失去原则。所以无论是对民族对国家的忠诚、对团队的忠诚,还是对自己理想的忠诚,一定要与随和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容易真正保持内心深处的忠诚。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一直坚持的外圆内方,君子和而不同。
“中国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肖,有的人属猪,有的人属狗,这意义何在?实际上,我们的祖先期望我们要圆融,不能偏颇,要求我们懂得切入对应面。比如属猪的人能够在他的随和本性中,也去追求忠诚,而属狗的则在忠诚的本性中,去做到随和。”
(选自《格言》)
三、生肖与艺术
在原始社会,人们充满着对动物的崇拜,创作了许多动物形象的岩画、壁画。十二生肖的说法产生之后,人们将这些主题运用到不同的艺术中去。
在民间,生肖文化发展得最为丰富多彩。在剪纸艺术中,生肖主题是最为常见的主题。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用几张红纸就可以剪出老鼠、牛、老虎、兔子的形象,惟妙惟肖。过年的时候,人们将当年的生肖剪纸贴在窗户玻璃上,更增添了过年的气氛。生肖剪纸的构图有很多方式,有“全家福”式、单幅、双幅。民间有“蛇盘兔,必定富”的说法,于是艺人们据此创作了有名的《蛇盘兔》剪纸,蛇首与兔头相对,蛇缠绕着兔子。在《十二生肖挂帘》剪纸中,青蛙居于中间,它的头、尾、四肢和肚子代表着整个世界,周围则环绕着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
生肖也是年画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如著名的“老鼠嫁女”。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这一题材的年画,但是各地的风情与反映的信仰也有着区别。江南一带的人们认为老鼠是害人的,所以要在过年的时候把它嫁出去,以图个吉利。所以在我国民间,“老鼠嫁女”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北方的老鼠嫁女则是在正月二十五晚上,人们吃着炒豆子,用咬碎豆子时嘎嘣的响声来庆贺老鼠嫁女。在四川的《老鼠嫁女》年画中,一群老鼠们敲锣打鼓,抬着轿子,它们前面有一只巨大的黄猫。
唐朝时期,很多铜镜上都绘有活灵活现的生肖图案。人们还制作了许多生肖陶俑。官方发行的钱币上,也会印上生肖的图像。如今,我国也发行了很多十二生肖主题的邮票。
清朝时期,中西交流进一步扩大,生肖艺术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圆明园的十二兽首喷泉了。在海晏堂外的喷泉中,十二生肖身穿袍服,肃然站立,每隔一个时辰,代表该时辰的生肖像,便从口中喷水;正午时分,十二生肖像口中同时涌射喷泉,蔚为壮观。十二兽首后来被英法联军夺走,流失海外,成为中国海外流失文物的象征。
活灵活现的生肖艺术,不仅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反过来也带动了艺术的发展与进步。如今,生肖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化,偶像们脱胎换骨,变成一个个萌宠的模样,随着日历、明信片、玩偶走入千家万户。
四、生肖与语言
围绕着十二生肖十二种动物的不同特点,还产生了许多成语、俗语,它们广泛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细细品读这些语言,你会更加认识到十二生肖文化的博大精深。
老鼠总是鬼鬼祟祟地偷吃粮食,长得也不好看,所以给人们的印象很差,与老鼠有关的成语也一般以负面的居多。如果用贼眉鼠眼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的话,说明这个人长得不好看,神情猥琐,不够大方。鼠目寸光则是说一个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过街老鼠,则是形容一个人非常讨人厌,就像老鼠一样人人喊打。鼠肚鸡肠形容非常小气、不顾大局的人。
牛以个头大、忠诚、踏实肯干著称,所以与牛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围绕这几个方面。杀鸡焉用牛刀,意思是杀鸡的时候没有必要用牛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太大的力气。因为牛个头大,所以杀牛的刀也会很大。老黄牛,通常指那些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而又不爱张扬的人们。汗牛充栋,则表示一个人著作或者藏书丰富,以至于搬家的时候让拉车的牛都要汗流浃背了。
老虎是山中之王,威风凛凛,故而能够代表人们对于权力和威风的向往,虎虎生威、虎背熊腰都是这个意思。但是另一方面,山中的老虎会吃人,又给人们带来了凶残的印象,因此,虎也带有残酷凶暴之意,如为虎作伥、敲山震虎等。
兔子乖巧可爱,又聪明伶俐,行为敏捷,所以有动若脱兔、兔起鹘落来形容人行动灵活迅速。其实,兔子在我国的文化中并不是十分正面的形象,一方面兔子十分柔弱,是被欺负的弱者、猎物,因此有兔死狗烹、不见兔子不撒鹰这样的词语;另一方面,兔子又代表了狡诈的形象,例如狡兔三窟。
龙和虎的形象所包含的意蕴有所类似,都是代表了强大的权威,因此它们常常并称,如虎踞龙盘、卧虎藏龙。龙是中华民族的信仰图腾,因此龙的形象要比老虎正面得多,龙飞凤舞、龙凤呈祥、凤表龙姿,代表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对子孙成长的期盼时,人们也常用望子成龙这个成语。
蛇以其不惹人爱的形象和锋利尖锐的毒牙,一直不受人们的待见。不信你去翻翻成语词典,带有蛇的成语、俗语,大多带有贬义。蛇鼠一窝,蛇蝎心肠,佛口蛇心,甚至强龙不压地头蛇。蛇给人的印象如此不好,以至于民间往往称蛇的属相为“小龙”,被问起属相的时候,属蛇的人都爱回答“小龙”,不爱答“属蛇”。
马善于奔跑,任劳任怨地为人类服务,深得人们的喜爱。马代表了一种昂扬向上的奋发精神,以及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品格,以至于可以和龙并称为“龙马精神”,也可以指代人才,例如万马齐喑、千里马等。此外,由于马在古代多与战争相联系,因此往往带有杀伐之气,如金戈铁马、马革裹尸、千军万马等。
至于接下来的羊、猴、鸡、狗、猪,我们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请同学们亲自翻阅资料,了解它们和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吧。
五、中考链接
1.(2012福建莆田卷)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把自己视为龙的传人。为弘扬龙文化,班级开展以“龙年寻龙踪”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龙图配题
(1)对联、成语、民谚……到处都有龙的踪迹。同学们把收集到的资料编成一期关于龙文化的班刊,准备用下图作为插图,请你用一个含龙的四字短语,给这幅图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用楷书或行书规范、工整地写在田字格里。
【活动二】龙年说龙
(2)中国民间逢年过节舞龙灯、赛龙舟,庙宇、壁画、廊柱……龙的身影无处不在。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龙呢?下面是某小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请你围绕“中国人为什么喜欢龙”的问题探究出三条主要原因。
【材料一】龙是中国古人对蛇、鳄、鱼、鲵、猪、鹿、熊、牛、马等动物和雷电、云、虹、龙卷风等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是龙的主要融合对象,因此,龙常常被称为“鳞族之长”“众兽之君”。
【材料二】在中国文化中,“龙”很早就作为一种地位崇高、内涵丰富的象征物而存在。在古代,龙更是帝王的象征,着龙袍,坐龙椅,龙图腾成了皇权的象征。
【材料三】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清朝时把龙绘制在国旗上,制成黄龙旗。随着使节、商船、留学生和华侨走出国门,龙成了每一个中国人身份的标识,产生了莫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活动三】妙解生肖
龙是十二生肖之一,而生肖又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引发同学们对“十二生肖”的讨论,大家众说纷纭。请你从下面所提供的备选生肖动物中再选一种,与“龙”组成一对,并模仿甲乙两位同学的表达,把句子补充完整。
备选生肖动物:蛇马羊猴鸡狗猪
甲同学说:老鼠和牛。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智慧和勤奋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所作为。
乙同学说: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勇猛和谨慎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胆大心细。
我说:龙和,。
2.(2010陕西卷)请参加以“我来说生肖(属相)”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亮出生肖】请写出你的生肖或你喜欢的一种生肖,并从下面的诗中找出与其对应的诗句。(温馨提示:后面的活动均围绕你所写的生肖展开。)
十二生肖诗
硕鼠饮河河不干,牛女长年相见难。
赤手南山缚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骊龙有珠常不眠,画蛇添足实为累。
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鸡空自老林邱。
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牧豕海东头。
――胡俨《列朝诗集》
【活动二:链接生肖】请写出与你亮出的生肖有关的一个成语、俗语或歇后语。(不得照抄上面诗中的内容)
【活动三:妙解生肖】十二生肖在传统文化中都有一定的寓意,并有相对固定的搭配,这反映了中国人对人生的独特认识。请选择你亮出的生肖所在的一组搭配,仿照示例作独到的阐述。
要求:①句式与示例基本一致;②字数可适当增减;③选“龙和蛇”的,不得照抄示例。
备选组:a.鼠和牛b.虎和兔c.龙和蛇d.马和羊e.猴和鸡f.狗和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