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重庆市文化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戏曲现代戏重点院团剧目建设研讨会”在重庆市万州区举行,全国各地的专家、戏曲现代戏院团的管理者会聚一堂,交流、总结戏曲院团剧目建设的经验,对现代戏剧目建设的选材、创新等进行深入探讨,并对中国戏剧界存在的“万州现象”进行了分析梳理。与会者对于如何打造现代戏优秀剧目畅谈了经验做法。
剧目建设与人才建设的双向反哺
很多院团都采取了通过剧目建设培养人才、建立人才梯队的工作思路。“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山东省吕剧院在《宣言》剧中起用了80后青年演员担纲主演,中国评剧院在现代戏《母亲》中也起用了一批80后、90后演员。上海沪剧院则形成“三个台柱”的经验,即照顾好昨天的台柱、珍惜好今天的台柱、培养好明天的台柱。
另一方面,人才建设反哺剧目建设的意义同样得到重视。河南省文化厅原巡视员董文建认为,为了提高艺术管理人员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文艺单位干部应学习掌握戏剧创作知识,经常参加剧本论证和上演剧目加工提高研讨会,尽可能多地观摩优秀剧目,开阔艺术视野。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罗维介绍,自2015年开设湖南“省花讲堂”,通过花鼓戏老艺术家的言传身教和讲授戏曲基本理论知识,影响青年文艺工作者朝“德艺双馨”方向努力。盐城市淮剧团的经验则是坚持培养自己的创作团队,实现艺术生产的自给自足。
创作的返本与开新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阐述了戏剧创作的返本与开新,“‘返本’,就是激活传统,回归和发现戏曲艺术之本;‘开新’,就是融入时代,不断开拓新的表现手段。”季国平认为,传统戏曲的表现形态和手段与当代生活是有距离和矛盾的,时代前进了,新的生活、新的形象也呼唤新的表述方式和演出样式,需要丰富和创新表现现代生活的艺术手段,戏曲艺术的表现力才能随时代而发展和提高。
国家京剧院《西安事变》的创作体现出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他们在音乐上融入了歌曲《太行山上》《松花江上》作为贯穿剧情和人物形象的基调,将交响乐与京剧唱腔融合、过渡,形成一种有机结合的音乐语汇。淮剧曾是擅长表现悲剧的地方剧种,但随着清新活泼的喜剧越来越得到观众的青睐,盐城市淮剧团也开始了一条轻喜剧创作之路。
与会者还指出了困扰剧目建设的难题,当中,剧本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孔培培认为,现代戏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对当代生活的快速反应,但恰如硬币的正反面,缺乏沉淀也成为影响现代戏发展的一把双刃剑。
令人瞩目的“万州现象”
万州地处三峡库区,风光迷人,抗战期间著名戏剧家曹禺、陈白尘、郑君里曾在此地培训戏剧人才,近些年万州推出大型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三峡好人》,川剧《鸣凤》和《白露为霜》,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被戏剧界誉为中国戏剧“万州现象”。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康式昭说,正是由于万州戏剧人在生活中开挖金矿,深入基层、与时俱进,才有今天万州戏剧的生命力。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认为,万州戏剧人有着开放的创作机制和理念,大胆调配资源,所以能在不间断的艺术探索中厚积薄发。
当地的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也遵循积极稳妥的思路——“区别对待、分类实施、稳步推进”,对有一定市场运营能力的三峡歌舞剧团、三峡杂技艺术团实行转企改制,而把三峡曲艺团、三峡川剧团划转为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总结经验,重庆市万州区文化委员会主任熊刚表示:戏剧渊源是基础,领导重视是保证,植根大地是根本,贴近群众是核心,精心打磨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