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该被骂了!好片被禁,烂片卖30亿,这样你满意了?三峡好人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剧本张曼玉烂片阳光灿烂的日子

打动人的、有回响的、酱香型的银幕时刻,其实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比如《出走的决心》。

被家庭折磨得面目全非的李红,毅然决然扔掉丈夫的ETC,在中年追逐错过的人生…

比如《我们一起摇太阳》。

身患绝症的年轻人,因为看不到未来,只能用一句“你是很好的人”代替“我爱你”…

尤其是现实主义题材。

一次次掉入迎合中产趣味的漩涡,流淌着精明的投机感,看不到真实的社会困境和具体的人,渐渐背弃普罗大众。

明明集聚了群体情绪,却不打动人。

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病在哪儿?

最近,一部冷门的伊朗电影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共鸣,颇受好评。

或许,我们能从中寻得一些答案——

《风的气息》

故事发生在伊朗西南部的一个小山村。

这里阳光充沛、山川壮丽,却被现代文明久久遗忘,世世代代无力破除命运的贫困诅咒。

一对残障父子生活在此,相依为命。

父亲的双腿先天畸形,如同海豹的尾巴,平时只能依靠双臂的支撑艰难行走。

远远看去,像是在陆地上游泳的人。

儿子尚未成年,瘫痪在床。

吃喝拉撒全部要依赖残障父亲的照料。

每天,男人都会独自爬上峭壁,在一根简易绳索的牵引下冒死采摘草药。

再以低廉的价格,将草药卖给有需要的人。

有一天,家里突然停电,男人焦急地走了好久才借到手机,向当地的电力部门求助。

维修工来到男人家中,发现里里外外只有一件电器——瘫痪男孩的防褥疮床垫。

经过排查,维修工确定是变压器出了故障。

但,由于零部件短缺,不能马上修好变压器,少说也得等上十天半个月。

另一边,电力部门的态度,处处表露着对这个畸零家庭的忽视,根本不上心。

看着眼前的苦命父子,维修工决定另寻他法…

《风的气息》由哈迪·默哈黑自编自导自演。

哈迪执导的剧情长片《长生不死》(2015)曾获得第2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的“新浪潮奖”。

《长生不死》海报

该片与《神圣无花果之种》《无熊之境》《金币灰黄》这类火力全开的伊朗电影不同,它呈现的是伊朗社会的另一个面相:底层中的底层。

它所传递的情感不受意识形态限制,更具有普世价值,有人称其为伊朗版《隐入尘烟》,目前豆瓣评分8.1,冷门但极其动人。

全片没有刻意上价值,更没有苦难歌颂。

一件小事——寻找变压器零部件,被拉长延展,用以散文诗般隽永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底层围炉取暖的乡村图景…

在《风的气息》中,每一个身处底层、物质匮乏的村民,都在传递从内心深处涌出的良善。

残障父亲向村里的老人借手机,对方没有,离开时他顺手帮老人穿针引线,老人又将缝补好的袜子交给另一位老人…

维修工去一个遥远的村落拆卸零件,却发现找错了地方,回程时搀扶着一位盲人涉过溪流,并载着对方去赴心上人的约会…

发现电力部门懈怠后,维修工请了半天假,自费租车、租发电机、购买变压器零部件,再次点亮残障父子的黑夜。

他想给瘫痪在床的男孩更换一款更舒适的防褥疮床垫,银行卡的余额却不允许,于是他开车到牧民朋友的家里,借了一只羊换钱。

半路上,车子熄火,一位骑驴老汉停下脚步,帮助维修工解决了麻烦,维修工又将买来的床垫送到残障父子家里…

没有多余的话语,没有煽情的镜头,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而然,像是贫瘠的土地之上冒出的绿芽。

说实话,这部电影看得我心生惭愧。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有着肥沃的创作土壤,但震颤人心的现实主义电影却几近绝迹。

于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回归老片,感叹其尺度,映照当下的社会现实。

比如《天狗》《三峡好人》《钢的琴》《万箭穿心》《我不是药神》…

《万箭穿心》《我不是药神》

现实主义,是中国电影最优良的品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

那是一段被人们遗忘的银幕历史。

在左翼电影之前,中国电影是“鸳鸯蝴蝶派”的天下,男欢女爱、神神怪怪占据着大银幕。

当有识之士意识到电影具有宣传教育功能,银幕之上便开始涌现反映阶级矛盾、揭露社会黑暗面、反帝反封建、争取妇女权利的故事。

比如,上映于1934年,由吴永刚执导、阮玲玉主演的默片《神女》,讲述了一位孤苦无依的母亲为了养育孩子,不惜沦为娼妓。

一边是流氓日复一日的剥削欺凌,一边是学生家长联合抗议“妓女之子”就读,母亲最终被逼上绝路,失手杀死流氓之后锒铛入狱…

比如,上映于1933年,由沈西苓执导、夏衍编剧、赵丹主演的《上海二十四小时》。

这部电影全网无片源,但光是品读剧本就能感受到它的精彩程度。

某外资纱厂里,一名童工被轧伤,昏死在血泊里,纱厂买办竟把此事归为工人不小心,继续过着糜烂的生活。

受伤童工的家人最后只拿到五六块钱,而买办太太光是给宠物狗看病就花了三十块大洋…

《上海二十四小时》剧照

提及中国电影的巅峰时期。

我们会想到1994年,那一年有《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重庆森林》…

《活着》

《重庆森林》

我们还会想到2000年,那一年有《花样年华》《一一》《鬼子来了》…

《花样年华》

《一一》

《鬼子来了》

但,中国电影真正意义上的黄金年代,其实是1933年,那一年因产出大量优秀的左翼电影而被人们称为“中国电影年”。

比如《三个摩登女郎》《狂流》《天明》《都会的早晨》《女性的呐喊》《城市之夜》《脂粉市场》《姊妹花》《渔光曲》《母性之光》…

《三个摩登女郎》《狂流》《天明》《都会的早晨》《女性的呐喊》

《城市之夜》《脂粉市场》《姊妹花》《渔光曲》《母性之光》

这批左翼电影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与当时的商业电影截然不同,在解放民众思想、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如今,左翼电影已成为教科书上的名词,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不断从国产片的血脉里流失。

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从国产片里看不到一个有“活人感”的打工人或穷人,反倒是那些既得利益者,被刻画得完美无瑕。

比如,我们每天都会接触的外卖员。

这个庞大的群体有非常宽的创作空间,比如过渡劳动的形式、平台算法对外卖员的压榨剥削、“单王”背负的生活重压和面临的健康风险、外卖员的各项保障…

但今年上映的聚焦外卖员群体的电影,还停留在“看见”的层面,模糊重点,隔靴搔痒,评分并不好看。

从前的电影院,是普罗大众接收时代信息的地方,而现在的电影院…

毛尖教授说:娱乐圈应该再有一场“左翼运动”,刷新一下当代影星的精神面貌。

当年的左翼运动,除了给中国电影注入新活力,其实还让整个影视圈更加健康化。

演员的自我认同和职业素质都有了提高,“戏子”身份被抛弃,艺术追求成为主流。

对照当下的内娱,显然是倒流状态。

“208万”“九漏鱼”“综艺咖”层出不穷,劣币驱逐良币,致使行业生态乌烟瘴气,一步步陷入恶性循环。

表演和搞笑越走越近,离艺术越来越远…

最近刷到一段视频,颇有感触。

我知道,用张曼玉举例不太恰当。

有杀鸡焉用牛刀之感。

但事实是,即便是饱受赞誉的某内娱大花,也常常头脑空空,对主演的作品毫无理解力、阐述力。

甚至,连中国内地电影三大奖都说不囫囵…

对一名演员来说,再高的票房、再大的荣誉、再长虹的收视都掩盖不住大脑的贫瘠。

试想,饰演一名知识分子,却字迹潦草、满是纰漏,如何让观众相信角色?

内娱苦烂片、烂剧、烂表演久矣。

我们迫切需要一场,当代“左翼运动”…

最后,说回电影吧。

对于现实主义国产片的凋零,网上的主流论调是,一股脑怪审查。

但其实,除了创作空间,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市场、资本、观影氛围…

上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时期也有审查,并且处于一个高压的政治文化氛围之下,中国电影依然倔强地开出了一片花海。

瞿秋白曾说:在资本家手里搞电影,只能在条件许可下,一有机会就塞一点进步的思想进去。

燎原之火正是这样燃起来的。

现实主义电影对中国社会依然重要,它流失的优良品质对中国电影依然重要。

正如戴锦华教授所说——

我们朝向弱者的认同,不仅是为了赢得自我的抚慰,是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更是我们尝试去改变造成这些问题和苦难的现实的力量。

THE END
1.速来围观!“我眼中的三峡”主题短视频征集活动获奖名单揭晓《他乡三峡人》 三峡移民纪念馆 《三峡工程 润泽民生》 水利部河湖保护中心 作品陆续在“中国水事”视频号、 中国水利网站进行展播 快来瞧瞧 他们眼中的三峡是什么样的吧! 文案| 王子月 罗景月 审核| 陈锐 监制| 樊弋滋 责编| 王子月 校对| 孟京https://cbgc.scol.com.cn/news/5723911
2.丹阳时评东湖评论:千古情韵再赋能,且以诗意赴三峡作为“千古情”系列的第十三台演出,《三峡千古情》活化历史、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从固定剧场到山水实景,从传统景区到休闲街区,从台下观演到沉浸互动,全新的演艺模式,不仅开创了湖北旅游演艺3.0大时代,也再现了悠悠碧波间的千古绝唱,让千古情韵与三峡的江水一起,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生生不息。http://www.sxzhijiang.com/content/show?newsid=1039102
3.万州:开展大思政研学活动感悟三峡移民精神近日,重庆万州外国语学校举办了一场文教旅融合大思政研学活动——“三峡移民故事:三生三世”,以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的AI工具“文枢学伴”赋能的创新教学大思政课堂,引领同学们深入探索三峡移民的壮阔历程与深远影响,深刻感悟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课程以一曲自创的《三峡之歌》启幕,旋律悠扬,歌词巧妙融合经典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954637535446234&wfr=spider&for=pc
4.红色影片影评征文(精选9篇)影片《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其成就不言而喻。纪实与美学的完美融合更成就了它的经典。贾樟柯,这个独具特色的导演,带给了电影太多的惊喜,也观众带来了太多的感动 《三峡好人》影评精选 《三峡好人》:好人开始自救极度爱一部好电影的时候,会象爱一个人,情最浓时反而说不出有条理的话来。在我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n8wbj.html
5.三峡好人影评:电影三峡好人讲述了来自奉节坤哥《三峡好人》影评:电影《三峡好人》讲述了两段寻找爱人的艰难旅程。本片占据重点的是长镜头,所以《三峡好人》是一部纪实电影。开篇的长镜头下,韩三明在三峡货船上开始了自己的奉节寻人冒险。货船上挤满了人,他们之中有男有女,有说有笑,有打牌的,有看手相的,船上看似拥有形形色色的人,但归根到底他们全是底层人民https://weibo.com/5272216391/LocO37Tf4
6.观看三峡好人观后感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Still Life)是一部剧情电影,讲述了煤矿工人韩三明和女护士沈红从山西来到重庆奉节,分别寻找到了自己已离开十六年的前妻和分别两年的丈夫。本文为三峡好人影评赏析,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范文一看了我极为期待的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在我的感觉里,贾樟柯将会是抗起未来10年后中国https://www.unjs.com/h/b/702978.html
7.影片分析(三峡好人)影评贾氏电影特有的动人细节、状态描绘,镶嵌于三峡搬迁的社会变动图景中,虚构与真实纪录的融会,令电影的震撼力倍增。其次,选择“寻找”的故事题材对于表达贾樟柯一贯的“变化”主题也是很恰切的。在《三峡好人》中,各种各样的叙事要素围绕着变化而展开,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异,伴随这个变化的主题或不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962600/
8.三峡好人影评作文3篇.docx三峡好人影评作文3篇 三峡好人影评作文1 好人开始自救极度爱一部好电影的时候,会象爱一个人,情最浓时反而说不出有条理的话来。在我的眼里,贾樟柯还是那个贾樟柯,我喜爱的就是他不变的情怀。并不是因为说《三峡好人》得了金狮奖才让我觉得它与众不同,它的与众不同是天生的,跟《世界》一样,跟他之前的其他作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1205/5314341221010030.shtm
9.2012年上海市普通高校编导类专业统一考试考试内容和要求(11)《三峡好人》(贾樟柯) (12)《疯狂的石头》(宁浩) (13)《集结号》(冯小刚) (14)《天水围的日与夜》(许鞍华) (15)《建党伟业》(韩三平、黄建新) 外国部分: (1)《摩登时代》(英国,查理?卓別林) (2)《西北偏北》(英国,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 https://www.shmeea.edu.cn/page/02200/20111110/6885.html
10.别对着镜头发呆好吗我看《三峡好人》影评电影网《三峡好人》单从这个名字上讲,很可能会使一些爱好关注艺术(与商业相对)电影的人联想到著名德国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和诗人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943年创作的一出寓意剧《四川好人》。 而二者的区别在于,《三峡好人》更注重写实,而《四川好人》偏重于寓意。所谓“四川”不过是个符号,包括剧中的角色。 https://www.1905.com/news/20070814/68989.shtml
11.编导艺考影评参考标题(上)编导艺考影评参考标题(上) 1、人性和良知 —评《天下无贼》 2、平实感人的满眼翠绿 一一评《那山那人那狗》 3、数字时代的现实主义 —评《三峡好人》 4、青春只怕雨打风吹去 一一评《开往春天的地铁》 5、粗糙背后的招魂仪式 —评《寻枪》 6、高原上的灵魂与信仰https://m.kongchanyikao.com/gl/1231
12.影评《三峡好人》:什么是现实主义?为何让我们如此难以直视《三峡好人》一个情节我想很多看过的人都印象深刻:韩三明和小混混在互相交换电话号码的时候,展示各自的来电铃声,韩三明的是《好人一生平安》,小马哥的是“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港台流行文化又隐隐透出了故事的发生背景。 长江,一条壮阔的、对中华民族具有重大影响的河流。 https://www.jianshu.com/p/28649f8bdbe5
13.《三峡好人》高清电影完整版(免费)在线观看这看起来就像是两个真实的故事,破落的三峡洪流下卑微的人民,在痛苦挣扎之下仍然坚持最初的执著.这个国家的人民多么善良和易欺啊,他们的付出是如此之多,而要求是如此之少,又如此容易满足,也甘心被镇压和欺骗,拥有这样人民的国家被骄纵得跋扈,这种惯性是幸运抑或不幸呢..{playpage:longtxtt} 三峡好人完整版影评大家https://www.23ui.com/film/19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