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影评(共6篇)

“谁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三峡好人影评,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三峡好人影评,希望大家喜欢!

看了我极为期待的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在我的感觉里,贾樟柯将会是抗起未来后中国电影大旗的人物。因为在这个商品喧嚣,物欲横流的时代,在这个张艺谋走上歧途且并不自知反以为荣,陈凯歌和冯小刚也纷纷想要借“商业大片”这资本主义的产物来“救济”我们社会主义的粮食的时候,比他们晚一代的小将贾樟柯终于坚强的站在了“是”与“非”的桥头堡上。他知道,在中国,商业大片虽然能挣到金钱,可那真内的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骨子里的东西不是金钱,而是粮食。那么我们的粮食从哪里来,哪里才能感受到我们的粮食是我我们的最寻常的井市底层。

贾樟柯在这个背景之下拍摄了本片,不过他的侧重点是外地人的寻找,而不是当地人的失落感。本片中两条线连接,两个主人公各自寻找着自己家乡的人或者本来应该属于自己家乡的人。当地人没有了家的感觉,而有家的人却来寻找不要家的人。人物与人物之间存在微弱的联系,一是两者都是山西人,二是男人打工的头是女人寻找的丈夫,但是两人并不认识。

电影的元素依然是贾樟柯一贯的风格,流行歌曲,电视新闻,弱势群体,破落的地区。

只是在本片中没有给出逍遥自在的答案,却透着一股潇洒之气。男主角韩三明对前妻说,我会带你回去的,等着我。女主角说,我们离婚吧。这样的坚定的,充满信心的口气,在贾樟柯以前的作品中是见不到的,以前的作品中的人物大多都是犹疑不决,不知所措,有一招没一招的活着。

本片只是利用了三峡建设过程中当地人的心理变化跟主角人物有相通之初,并且把人物放在三峡大坝边才有了很强的时代感。韩三明带着在三峡认识的朋友一起回山西挖煤这样的结局显然也是结合了那几年矿难频发的时事。

这样的潇洒就让人感觉有一点“悲壮”,这些农民工就像三峡地区的人们一样过着“流浪”的生活,因为到哪里他们都没有家的感觉,而且有可能就是有去无回。某报说去年韩三明在某国得最佳男主角时还在家乡挖煤,现实跟电影结合丢失了潇洒感,突出了“悲壮”感。题外话,我跟朋友今年一起重温本片时,朋友好奇,给影片中韩三明的手机号发短信,对方回信说,“谢谢”。但没有说自己是谁。

我出生在长江边,外婆的木屋,随着三峡工程而永久地成为江底的记忆。身在异国,看到一部关于三峡的电影,这本身已经让我丧失了鉴别力。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熟悉得就像姑妈刚刚寄来的家乡特产的腊肉,让我对各种法国火腿都没了兴趣。

所以等到现在那种心情平和的时候,才能仔细想想这部电影。

贾樟柯是山西人,所以他继续用2个山西人的视角来书写三峡。尽管不能像《任逍遥》里那样对家乡社会状况把握得贴切,但是比《世界》里要来得精彩,以三峡工程作为背景,比起复杂的大都市更容易抓住一种鲜明的时代变革感。

比起《小武》,这部电影少了宣泄式的高潮,尽管有婚外情,千里寻妻这样的线索,其悬念也不是扣人心弦的,其精彩性连小报社会新闻都不如。这却正是贾氏电影可贵之处,或者说贾樟柯已经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叙事方式,不依靠情节和悬念来成全观众和自己,因为现实从来没有成全。

也许导演不敢擅自去虚构己不熟悉的生活,电影里并没有详细的刻画三峡移民的生存状况,但是整个环境的展现是成功的,真实的三峡,就是那样斑驳的墙壁,那些茫然的眼神,那些赤裸黑黝的肩膀,而绝非电视风景片里那样的雅致。所有的风景都是美丽的,像纸钞一样轻盈,而后面代表的生活往往沉重。

三峡沿线的城镇经济水平一直都是贫困线附近徘徊的,即使是在三峡移民之后,许多盲目的建设,虚浮的工程,甚至挪用贪污移民资金,让三峡移民牺牲的不只是水位线下的故乡。更可怕的是,三峡工程带来的环境效应已经开始显现,白暨豚的灭绝就是一个例子。

作为一个三峡人,三峡工程,曾经一度是夸耀的资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三峡工地上有这样的宣传标语。可是渐渐的,我感觉得到一种虚妄。当我跟老外讲起我们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坝的时候,没有赢得多少羡慕。这就像你夸耀自己嘴里装了一颗最贵重的金牙,但谁都知道那不是天然的。

关于UFO,这一笔来得挺有马尔克斯式的魔幻现实主义。其实当下的中国,何尝不是充满了各种荒谬,比如电影里各色人等都有手机,却未必能解决温饱。比如那个领导把用民脂民膏修建的大桥炫耀于人,就像展示自己的玩物。这种荒谬,也许远远大于UFO的出现,所以电影里主人公对此无动于衷,他们关心的是柴米油盐的生存。

电影结尾,三明和那些民工一起将奔赴山西,去伤亡率极高的煤矿做工,对于他们来说,哪里有什么希望,只是从一种苦难奔赴另一种苦难而已。StillAlive,活着而已。

一个走进电影院的人,要么是找乐,要么是找真实。如果他想感受感官愉悦或是意淫现实,那么就可以去另外的厅,当然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片子。所以,商业你就商业到底,真诚你就继续真诚。

静静地看完了《三峡好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整体来讲,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既有淡淡的哀伤,也有隐隐的生机。

我在看《三峡好人》的过程中,不由而然地想起了贾樟珂前年的片子《世界》,就放在一起说吧。

1、关键词:长镜头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渡船上形形色色的市井乡民,他们的喜怒哀乐拍得自然流畅,男主角出现时我不得不感叹导演选演员的水平,主演放到大街上一点不会被认出来,太平民化了,他的演出注定是真实的。

长镜头是优秀电影的重要杀招。一般电影出字幕的片尾镜头我都不太看,但是《辛德勒的名单》片尾那段出字幕的长镜头伴着世界著名犹太裔小提琴家如泣如诉的弦乐缓缓扫过已被铺成路面的无数刻有犹太教经文的石碑,每次看到这里我的心都会被轻轻揪起看完整段。贾樟珂在《世界》的一开头就用了一个长达两分多种的超长镜头表现女主人公的工作生活,非常真实而且“抓人”,片尾男女主人公死后被头靠头摆在地上的那个长镜头也是令我揪着心,画面逐渐暗淡,泪水悄悄泛起。

2、关键词:真实的生活

电影无疑是虚构的,但是导演把它拍得像记录片一样真实,平淡的人物,平淡的情节,平淡的场景,平淡的色调,但是当一切如同生活本身一样真实而平淡地展现在面前时,带来的却恰恰是欲罢不能地沉浸进去,跟随着角色为平淡的生活中平淡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

这种平淡而真实的感觉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场景设定真实。本篇场景设定在重庆市奉节县,实地拍摄,群众演员就是原本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他们无需表演,只要按照原来的生活去生活别看镜头就可以了。几个主要演员几乎就是本色演出,甚至不需要特别多的表情,这一点与神经质的琼瑶剧是两个极端。

《世界》里的男女主人公也是如此,他们的身份设定是深圳世界之窗的保安和舞蹈演员,也是实地拍摄本色风格的演出。

二是来自情节的平民化。男主人公来自山西,十几年前花3000块买个奉节的媳妇,前媳妇被公安解救,还把女儿也带走了。现在他来奉节找媳妇想看看孩子,却不想恰遇山峡移民,只好在当地打工等待机会,终于等到了媳妇,得知她现在过得不好,决定带她走。这期间,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感受到三峡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中间还插播了一段一名山西来的女护士寻找2年来不通音讯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另外的女人的丈夫,为了当面告诉他离婚的决定,因为她已经爱上别的男人准备一起奔赴新的生活。这些都是老百姓生活中很可能遇到的平常事,被导演借助三峡移民这个大背景娓娓道来,倒也自然。

《世界》里的男女主人公也是展现给了观众众多普通人的生活琐事,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而贴近我们。

3、关键词:莫名的哀伤

《三峡好人》与《世界》一样带给我许多淡淡的哀伤,一半由角色与情节而引起,一半竟是由他们而联想到自己。这种哀伤是莫名的,淡而深,阅后许久方能平复。

我想,这种哀伤可能是因为导演把极为平常的生活化的情节与人物展示出来以后,极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当然,也必须是像我这样的一介草民,如果生来富贵是不会喜欢贾樟珂这两部电影,因为他们不会有共鸣感不会读懂人物与情节背后的东西。

看到众多百姓告别家乡,看着百姓围着拆迁办的人吵闹不公平的待遇,看到工人因厂子被卖失业围着厂长吵闹今后的活路,看着因丈夫打工致残而不得不靠卖身挣钱的女人平淡而认命的话语,看到16岁的小姑娘为了生计自荐愿意背井离乡当保姆,看到旅馆老板何大爷房子拆迁后搬到拱桥下桥洞改造成的窟窿房子去住而旁边就是与他无缘的崭新的高楼大厦,看到她原先的媳妇16后的今天穿着破旧的绿军装在船上打工而且不得不委身船老大,看到众多民工为了生计东奔西走,看着镜头里出现的无数衣衫褴褛、身形佝偻、憔悴与茫然写在脸上的百姓们,我为他们感叹,中国还远没有实现富裕,老百姓还是在温饱线上奔波着,()无奈而坚强地活着。

4、关键词:希望

记得《世界》的最后,男女主人公历经波折最终决定共同努力打造美好的生活,却在当天那个寒冷的雪夜死于煤气中毒,当他们被人抬出来头靠头地摆在地上时,旁白加上了他们俩心灵的对白,男的问“我们是不是死了”,女的回答说“不,我们的世界才刚刚开始”,由一对死人说出这句充满希望的话语实在是导演的终极必杀技,生活的本质:真实、无奈、坚强、希望,被另类地表现出来。

《三峡好人》中,最后的结局还是令人鼓舞的,男主人公承诺给船老大付清大舅哥欠下的3万块钱,然后带着愿意跟他一起去山西挖煤的民工兄弟回山西挣钱“赎老婆”去了,插播情节中的女主人公也终于当面与丈夫约定了离婚酸涩而坚定地奔向新生活了,一切在残垣断壁中充满了朝阳的味道。这样的结局毕竟比《世界》里的结局更让人舒服。

5、关键词:坚强地活着

插播情节中的女主人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找到丈夫告诉他离婚的决定,虽然哀伤但是却非常坚定,当他们分头各自走开时,她的步伐虽然迟涩却终于没有回头,对于生活的态度,她也是勇敢而坚强的。

甚至那个卖身养家的女人面对生活也是选择了坚强地活着,没有抛弃残疾的丈夫,最后跟随人群南下打工,她的一句川语“没的办法,总要活”令我对她充满尊敬。

男主人公的民工朋友们想跟他一起去山西挖煤,但是听到他说很危险,每年矿上都要死十几个人,大家都不言语了只是狠狠地抽烟。然而第二天一大早,大家还是跟随他上路了,不为别的,就为了生活!

这些也不由得想起我们自己也何尝不是在这繁华都市里流浪奔忙?按照这都市的水准来看,我们中的大多数又何尝不是在温饱线上挣扎?买了房买了车就是富裕了?中产阶级?还差的远呢!我们又何尝不是被生活的洪流冲击着无奈而勇敢地活着!为了各自的理想和目标略显茫然而又坚定勇敢地努力着!这种“生”的力量正是我们不断求上进求成功的原动力。

结语:一部好电影无疑会引发许多联想与感慨,对我而言,《三峡好人》就是这样一部好电影。

一不留神写了好多,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三峡好人观后感

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观看了“三峡好人”这部影片,这是一部没有豪华场景、没有大腕明星、没有华丽台词的电影,有的是断垣残壁、普通人生和平白对话。但是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好片子。

影片讲的是:山西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16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怀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16年天各一方之后,煤矿工人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而因三峡工程的缘故,前妻家所在的县城,早已被淹没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对他也不怎么友善,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XX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在商业片、日韩泡沫剧充斥影视市场的今天,《三峡好人》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厚重,以及这份厚重所留下的深深的思索。

这部片子,让我真正看清了,中国最底层劳动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之前从不知道,也很难有机会看到。现在的媒体,歌功颂德的事太多了,混淆视听,只知道有些山区很穷,穷到电都没有……之类的。

生活是很困难的,生活是很无聊的。为了生活,有人从事着日薪30—40的拆房子的重体力劳动,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开挖黑煤窑,只为赎回老婆,有人曾花三千将妹妹卖到山西,待解救回来,居然再次将其以三万卖给包工头,有人为了给男人治病,甘愿做暗娼…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影片告诉我们,在我们生活的国度里,还有这样一个地方,还有这样一群人。《三峡好人》揭示了一个最根本的道理,就是人在极端的贫困中,做人的尊严根本就不存在,死与活已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钱上升到了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为了钱,底层的女人除了自己的身子还有什么可供换取金钱呢?男人除了体力和一条命,也没有其他的本钱。人贱命也贱,他们的一身正如片子的结尾一幕,一生都走在钢丝之上,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穷人生也好,死也好,没人在意,没人在乎,自生自灭。

影片对生活糜烂醉生梦死的城市人是非常不屑的,很多人对土得掉渣的农民工反感甚至憎恨!城市人的虚荣心让中国社会严重分化,农民工已丧失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应有权利,在势利的城市人眼中只有在城市边缘艰难刨食。在这凋谢的世道上,农民工的生活颠沛流离,生命如此渺小,命运如此不堪。

过去20多年的巨变,为越来越多的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但也有不少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也许是发展路上不可避免的代价,但至少我们在享受全新生活时,不要忘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那些行走在路上的民工,那些到处“讨生活”的外地人,那些跟中产生活极不相称的服装和嗜好(包括老四样烟酒茶糖)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没有。”

浪里看不出,但《三峡好人》为我们看了;分不清欢笑悲忧,《三峡好人》为我们努力呈现了;滔滔江水,浪花转瞬即逝,《三峡好人》为我们记录了。

回顾整部影片,从一个不太专业的人看这部片子的色调,我觉得是属于冷色调的影片。整部影片以三峡大坝的修建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发生在即将被湮没的库区的人们的生存状况,由两条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性感情线索为依托,实则有深刻内层联系的感情构成。主要有两条线索:韩三明千里寻妻和郭斌坐等离婚。两条线索由三峡的修建为纽带联系起来,从细节处展现出人的艰难生存状况。

韩三明,一个山西汉子千里迢迢的来到潮湿的奉节古城(一个两千多年的古城,要在两年完全拆除),只为找到十六年未见到的妻子。他的妻子是在前他用3000元买来的,在女儿2岁的时候,被拐卖的妻子被公安解救,回到了老家奉节。念女心切的韩三明,不顾南方的湿热,瘴气,来到妻子的家乡。住在一天一块二的“旅社”里,与拆楼工人一起吃住,其实这对一个山西庄稼汉没有什么,只是在见到大舅哥时所面临的冷漠,让韩三明端酒的胳膊凝滞。接下来,他从事拆楼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可以让他在潮湿的山城生存下来,等着跑船归来的妻子。影片在描绘他的工作环境时,多用长镜头,让蜀山湿云作为主人公的背景,蒙太奇式的拍摄手法:破旧的建筑工人手套,废弃的管道,斑斑驳驳的烘漆锅炉还在向地上滴着浑浊的工业废液……。远远的看着每一个工人在用铁锤敲打着废弃的管道,望着他们与石头的颜色相近的脊背,大脑中装机者的只有对人的生存环境的沉思:原来人的生存与大山,大坝比起来是那么的艰难,那么的低贱。他们追求幸福的背影,与脚下已经腐朽的的石头一般,看起来是那么的卑微,实则在内里有着坚强的内心。

郭斌,一个同样来自山西的商人,为了追求经济上的胜利而忽略了妻子的感受。他的妻子沈红在历经万难找到他的时候,用女人的冷漠给了他致命的打击:离婚!一个为家庭在外打拼的男子汉等来的是妻子的决绝,现在生活的灯红酒绿在感情面前霎时失去色彩,不仅枯槁,而且像极了山脚下的破烂石块。人在物质与情感面前总是会徘徊,把握不住二者的平衡,往往会失去最宝贵的东西,可能失去的就是曾经最不珍惜的。沈红在正在修建的大坝上与郭斌分手,后鼻音北方方言的分手在舌尖音的南方话的萦绕下,“我走了”这三个字显得很苍白,但这三个字在说出口之后,是沈红的含泪决绝和郭斌的无奈不舍,他们道路两边的狰狞的建筑石块像是在告诉他们:转身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就这样,人的感情面临着挑战,情感就像朽石一般外表枯槁,内心刚强。

两条故事线索都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状况展开的,只不过前者是以物质的生存状况为主题,后者以感情的生存状况为主题。并且在情节上可以看出编剧的细腻心思,韩三明寻妻,最终相儒以沫;郭斌被妻寻,最终分道扬镳。在对比中彰显人的生存环境的艰难,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要我们生存着:像朽石一样―外表可以憔悴,枯槁,内心一定要坚强!

看片子以前,心里一直在猜想三峡好人是怎样的人,他长什么样,性格是什么,为什么是好人……但是看完以后才明白,“三峡好人”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

一直很害怕看类似的文艺片,因为总在最迷惘的时候故事便结束了。

首先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的是演员韩三明的形象:他在被人欺诈或是粗暴对待的时候,都温和迟钝,但对于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却丝毫不肯动摇,眼神无辜却坚定,有特别的行动能力。

一男一女,一个是为了找回老婆,另一个是为了找到老公。本片延续贾樟柯一贯对故乡及底层的情感,讲述两段挽回和舍弃的爱情故事。三峡建了,奉节要拆;一个在建,一个在拆。没有人说拆就不该,建就理所当然。所以沈红的拆,与韩三明的建也正是这个非常时期的主旋律,人们被这个旋律所牵制着,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故事以及拆迁中的奉节是急剧变迁中的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烟,酒,茶,糖,分成四个联系的小节,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爱情而言,也反映了两代人的爱情。“荼”是沈红的写照,现代的年轻人不会想得太多,讲求的就是个味道,敢做敢为。“人一走茶就凉”,何况一走就是两年。沈红真是为了找到老公,她早就下定了决心,这是难能可贵的。烟,酒,糖是韩三明的爱情写照也是更多平民的爱情的写照,就是那么现实那么不可改变。十六年前花了三千块钱换回了老婆,十六年后又用三万块钱再次把她买了回来。

“好人一生平安”,“上海滩”的手机铃声成了人物性格的代表。“两只蝴蝶”,“你是我的玫瑰花”使一个时代,平民特色反复出现。那些原滋原味的生活场景,那些处在急剧变化的城市,以及那里人们的生活就是那样的现实。

大家没有到过对方的故乡,在人民币的背面,他们互相自豪着家乡的美丽风光。

四川奉节县,是产生李白名诗《早发白帝城》的地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工程使其成为一片废墟,即将也被淹没。

原先住在这里的人成为新的一代被动移民。他们失去了家园,也没有了故乡……

电影中最高超的是导演自己在片中说了话,而且说得恬到好处。他的每一个镜头都倾注了精力,那些构思在电影中表现出来就成了导演的语言,比如UFO、标志建筑的升空、片末的走钢丝的人,即使是沈红同学的一句“***”也是导演在说。那些恰到好处的文字注释,如烟、酒、荼、糖、努力、二期水位……这些都是导演在说话。他把人的思维紧紧地牵着,让人沉思。

电影真实得让人觉得可怕,我们都是影片最后那走钢索的人。

THE END
1.丹阳时评东湖评论:千古情韵再赋能,且以诗意赴三峡作为“千古情”系列的第十三台演出,《三峡千古情》活化历史、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从固定剧场到山水实景,从传统景区到休闲街区,从台下观演到沉浸互动,全新的演艺模式,不仅开创了湖北旅游演艺3.0大时代,也再现了悠悠碧波间的千古绝唱,让千古情韵与三峡的江水一起,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生生不息。http://www.sxzhijiang.com/content/show?newsid=1039102
2.速来围观!“我眼中的三峡”主题短视频征集活动获奖名单揭晓《他乡三峡人》 三峡移民纪念馆 《三峡工程 润泽民生》 水利部河湖保护中心 作品陆续在“中国水事”视频号、 中国水利网站进行展播 快来瞧瞧 他们眼中的三峡是什么样的吧! 文案| 王子月 罗景月 审核| 陈锐 监制| 樊弋滋 责编| 王子月 校对| 孟京https://cbgc.scol.com.cn/news/5723911
3.《在峡江的转弯处》(在峡江的转弯处)书评临近年底,又读到了一本我的年度好书,陈行甲的成长我不敢说是平平庸庸,但是他所得到的在他的努力中都有迹可循。现在这个年纪的我不羡慕陈行甲的家庭、学识、地位、声望、成就、贡献等等,我最羡慕他的爱情,我觉得那是任何一种小说都写不出来的理想化,是脑海中曾一遍遍幻想过的真爱。陈行甲的干净是被社会的混浊衬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356277/
4.观看三峡好人观后感《三峡好人》(Still Life)是一部剧情电影,讲述了煤矿工人韩三明和女护士沈红从山西来到重庆奉节,分别寻找到了自己已离开十六年的前妻和分别两年的丈夫。本文为三峡好人影评赏析,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范文一看了我极为期待的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在我的感觉里,贾樟柯将会是抗起未来10年后中国 https://www.unjs.com/h/b/702978.html
5.三峡好人影评:电影三峡好人讲述了来自奉节坤哥《三峡好人》影评:电影《三峡好人》讲述了两段寻找爱人的艰难旅程。本片占据重点的是长镜头,所以《三峡好人》是一部纪实电影。开篇的长镜头下,韩三明在三峡货船上开始了自己的奉节寻人冒险。货船上挤满了人,他们之中有男有女,有说有笑,有打牌的,有看手相的,船上看似拥有形形色色的人,但归根到底他们全是底层人民https://weibo.com/5272216391/LocO37Tf4
6.《三峡好人》影评(转)看完《三峡好人》心里轻松不起来 一个好的电影导演能够用自己的镜头语言创造一个世界,贾樟柯就是这样一个好导演 电影所讲的不仅仅是两个简单的关于寻找的故事,更多的是抉择: 韩三明最后决定用生命作赌注再次回山西挖煤赎回自己的女人;沈红最后决定用善良的谎言维护自己仅剩的尊严,决然地与丈夫分手,只身前往上海。 https://www.360doc.cn/article/33770401_562953430.html
7.三峡好人影评作文3篇.docx三峡好人影评作文3篇 三峡好人影评作文1 好人开始自救极度爱一部好电影的时候,会象爱一个人,情最浓时反而说不出有条理的话来。在我的眼里,贾樟柯还是那个贾樟柯,我喜爱的就是他不变的情怀。并不是因为说《三峡好人》得了金狮奖才让我觉得它与众不同,它的与众不同是天生的,跟《世界》一样,跟他之前的其他作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1205/5314341221010030.shtm
8.红色影片影评征文(精选9篇)影片《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其成就不言而喻。纪实与美学的完美融合更成就了它的经典。贾樟柯,这个独具特色的导演,带给了电影太多的惊喜,也观众带来了太多的感动 《三峡好人》影评精选 《三峡好人》:好人开始自救极度爱一部好电影的时候,会象爱一个人,情最浓时反而说不出有条理的话来。在我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n8wbj.html
9.三峡好人StillLife(2006)韩三明的身影也曾经出现在《东》中,但在纪录片里,他只是三峡变化背景的一部分,只是导演拍摄的一点素材,但在《三峡好人》里,他却成了一个行动着的外来客,一个见证者。《东》在用观点说话,而《三峡好人》则是用故事阐述观点…… 详情 影评 别对着镜头发呆好吗我看《三峡好人》 《三峡好人》单从这个https://www.1905.com/mdb/film/46723/
10.《三峡好人》高清电影完整版(免费)在线观看这看起来就像是两个真实的故事,破落的三峡洪流下卑微的人民,在痛苦挣扎之下仍然坚持最初的执著.这个国家的人民多么善良和易欺啊,他们的付出是如此之多,而要求是如此之少,又如此容易满足,也甘心被镇压和欺骗,拥有这样人民的国家被骄纵得跋扈,这种惯性是幸运抑或不幸呢..{playpage:longtxtt} 三峡好人完整版影评大家https://www.23ui.com/film/19332.html
11.三峡好人贾樟柯作品《三峡好人》超前点映,也算是全国首映。观片过程中集体笑场8次,掌声三次。贾樟柯出席随后的导演见面会并发表演讲,其间掌声14次,贾樟柯流泪一次,哽咽三次。随 全文 胤祥 12年5月2006日 看过- 评分 9.0 4 15 很强的一篇影评,学习学习 人在江湖漂——全面解读《三峡好人》情节 川江耗子 发布于:2007http://movie.mtime.com/4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