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礼从宋代开始渐渐由精神转为物质,茶酒等都成为了年礼;到了清代,吃喝穿戴等凡是用得着的东西都可作为年礼。
经过漫长的历史洗礼,中国极富特色的年礼文化逐渐形成。
老北京人送年礼的讲究(一)
老话说“人情一把锯,你不来,我不去”。拜年,多了个人们相互“走动”的机会。拜年既是一种礼儿,也是一种人情。按北京的老礼儿,大过年的走亲戚、看朋友,不能空着手儿上门。
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的提高了,过年的新鲜已不完全体现在收到心仪的礼物,但送年礼,仍然是过年的必备程序。”
老北京人送年礼非常有讲究,但无论怎么讲究,年礼大体上都是以“吉祥”为主题的,主要有吉祥神灵、动物、植物、饰物、宝物、食物、服饰以及吉祥话、吉祥戏票等,各色不同。比如鱼、麒麟等吉祥动物形象,水仙花、仙客来等花草,长寿结、百岁结,寿糕、桂圆等,年糕……哪样送人,都是相当吉祥的!
过去,北京人拜年讲究送点心匣子、烟酒糖茶、年糕鱼(寓意是年年升高,年年有余)。现在拜年送礼,尽管送吃的喝的依旧是占年礼的主流,但是人们更重视文化品位了,年礼的包装设计和产品质量成为人们采购时的首选因素。
老北京人送年礼的讲究(二)
拜年送礼既是一种老礼儿,也是一种人情。因此在挑选年礼的时候,要注重礼物的谐音,“谐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些东西的谐音“犯忌”,不宜送人,送错了的话会事与愿违,闹得双方都不愉快。大过年的,何必呢!还是先了解一下老北京的送礼忌讳吧。
送水果时不宜送梨,因为“梨”与”离”谐音,不吉利;也不送钟表,”送钟”与”送终”谐音;不送书,尤其是给生意人、做金融债券的人送礼,”书“与”输“谐音;按北京的老礼儿,拜年的时候还不能送鞋、茶壶、玻璃制品。过年了,人们说话都爱讨个吉利。送鞋,谐音是”邪“;送壶,谐音是‘糊’;送玻璃制品;谐音是‘剥离’;送梨,谐音是‘离’。您想想这些是好词儿吗?”
腊八醋和腊八蒜也是不能送人的,因为“蒜“与”算“同音,给别人送这个,有让人算帐还钱的意思。
送年礼既有谐音上的讲究,也有数字上的讲究。
首先是送“双”不送“单”,取好事成双之意,图一个吉利。装点心匣子和装果篮儿,种类要为双数,四样,六样,八样。早年间很讲究送“京八件”,既八样点心。拜年讲究送酒,因为酒与久谐音,有天长地久之意。如果送酒,要两瓶或四瓶为一提溜。送干果,要四样或六样为一盒。买大个儿的水果,多为四个(四季平安)六个(六六大顺)八个(四平八稳)或十个(十全十美)。
老北京人送年礼的讲究(三)
礼物作为情感交流的载体,年前和年后送礼的说法不同。年前送的叫辞年礼,年后送的叫拜年礼。送礼不在乎追求礼轻礼重,但求表达真情实意。如果有人利用这个时机对经济上不太宽裕的亲友给予帮助,也是非常贴心的善举。
再说压岁钱,过去只有给老人送的才叫压岁钱,寓意长寿;父母给孩子送的是8个一串的铜钱,称之为压祟钱,寓意保平安。隔辈老人才能给孩子们送真钱,以借老人的福气来压岁。压祟钱是小孩儿过年时最盼望的礼物,但是,压祟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不要成为老人的一种负担,也不要让孩子当作一种索求的机会。
吉祥话儿也算得上是一种精神年礼。送年礼的时候,配上几句好听话,就是好上加好、好事成双了。实际上,吃饭、拜年、送礼、问候,都在传递着祝福。
过年送礼虽说只是一种形式,但是就是通过这些形式,我们民族的传统情感才得以维系和流传。这种晚辈对长辈的尊重、长辈对晚辈的关爱,让我们的家庭更加稳定、社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