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吉祥经》的第一个偈子,讲如何人际交往,怎样交朋友。
人的器、识、缘
一个人的命运如何,事业如何,取决于很多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器。身体是器。如我们的形貌、举止、仪表、言谈、形象,这是身体方面的条件。身体素质形象很重要,有的人虽然端正,但是没有气质、没有素质,这也是缺陷,身体不健康也不行。
第二,识。精神方面的因素,指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心量大小、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形式、感情表达方式、沟通的方式,这也是构成我们生命的要素,构成我们事业顺利的要素。这是识。一个人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心量小也不行。有些人的气质是天生的,会办事,会说话,言行让人信任。
上述两方面,都是我们自身的条件。
第三,缘。指因缘。佛法讲因缘,《阿含经》中讲“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个偈子叫法身偈。法身,简单地理解就是指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我们要想生命更有价值,事业顺利,外部的缘很重要。作为人来讲,因缘包括一个人跟自然界的关系、所处的社会状态乃至家庭背景。地缘、人缘,层面不同,都会对生命、命运、事业的成功与否起很大的作用。
生活的时代不同,生活的国家地区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社会关系不同,因缘亲友不同等等方面,都是我们不同的缘。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边的朋友、同事、同学、战友,等等,这都是构成我们事业成功、生命有所价值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把人生的要素概括为三点:器,识,缘。
人的器和识是基本稳定的,要注意缘。在什么样的区域,要来选择;跟什么样的人来接触,要来选择。我们刚才所分的缘里边,包括地缘、时代缘,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人缘。知道了缘的重要,就要远离恶友,亲近善士,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为什么这样做呢?
我们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心态是互相辐射影响的。大家来寺院,觉得有亲和力,坦然,主动,自由,这是因为这里无论出家人也好,居士也好,心态平静、安详的人多,所以是这种坦然、自由、平和的心态互相辐射影响。
人和人之间的气质也互相感染。接触这些有道德、有修行的人,能受到谦卑的气氛或者敏锐的气氛的影响,或者在行为方面互相渗透。对方的一言一行,我们通过观察都能自然地模仿,可以得到熏陶,得到净化和提高。
我们要想幸福吉祥,就要在把握器和识的前提下,把握缘。那如何交友、结人缘呢?
愚痴的人不一定是傻瓜,是讲他的道德修为不够,这样的人愚痴。有智慧的人和有德的人不只有世间法的智慧,也表露出出世间的智慧。人能出世间才能断得烦恼,证得涅槃。天人来向佛求法,求幸福,求吉祥,不只是求世间的利益幸福,也包含着出世间的究竟利益。
吉祥在生活中
要学会在生活中把吉祥展开来,这也是生活禅义之一。从我们禅宗祖师语录来看,祖师是在生活中修行,也是在生活中开悟的。比如香严禅师,有一天,他正在地里锄草,飞起一块瓦砾,恰好打在竹子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他忽然大悟……禅师们都是从生活中得到禅。
生活禅是存在于我们整个人间的禅法,一个既契“诸佛妙有”,又契“众生根基”的提法,与禅修是一脉的。
禅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喜悦,是一种放松的状态,是光明的状态,所以我们要来寻求禅。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是禅定,六度中就有禅定,与阿弥陀佛一致了,自然到极乐世界,念药师佛也可以接引到极乐世界去,我们一定要脱俗,禅就是佛,就是极乐,就是安定,就是安祥,就是所有的这些代名词。这些都靠在生活中积累,生活中觉悟,这也是净慧老和尚提倡生活禅的深义所在。
四友
《佛说孛经》讲,友有四种:如花,如称,如山,如地,我们要了解这四种友。
第一种,花友。
有些人交友,非常势利。他看你现在很得势,就来亲近你。其实,只要是有权有势的人,他都来亲近。你要想一想,在你因缘不同的情况下,他是不是还能亲近你呢?佛把这类的朋友叫花友。他对待你像对待花一样,花开的时候,他来拥护你,来欣赏你,来靠近你;等到不开花的季节哩?他就不管你了,花开谢了以后呢?当然也不管。
第二种,称友。
“称”就是秤。中国传统的秤有秤盘、秤杆和秤砣,通过秤砣的前后移动来称量决定你所买的东西的重量,然后算价格。秤友,他像称商品一样来衡量你,他认为你将来有前途,有权力,有用,就帮助你多一点;他认为你快退休了,快调动工作了,就不来找你了,因为你分量轻了。秤友非常地势利,非常地讲现实,有用的时候我对你怎么样,没用的时候我对你怎么样。
第三种,山友。
像大山一样的朋友。大山能够荷载山上的树木、建筑,一棵树不一定高大,一座建筑不一定高大,但是树、建筑在山上了,所以很远就能望得见。山友,就像一座山一样,只要你来亲近他,他都会来推动你、帮助你,借他的基础来彰显你,这种朋友就叫山友。
第四种,地友。
地友像大地一样。你对他好,对他坏,他总是不计较的,他总是能来包容你,来荷载你。地友就像观音菩萨一样,无论什么样的人,他都会闻声救苦。地友就像母亲一样,孩子对她怎么样的不礼貌,她总是能包容,总是能原谅,总是能为孩子着想。地友像大地一样,不管我们对他是厚还是薄,始终能够养护我们。
从交朋友的角度,佛把世间的人,分成这几类,有助于我们判别。对居士来讲,要择取善者,远离恶者。
大开元寺呢,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理念的前提下,我们无论对什么样的朋友,都要来包容,都要来感召,都要来逐步地教化,这是佛法广义的一面。
勿近愚痴人
愚痴,就是没有智慧,遇到问题不能给予判决、不能给予取舍,处在糊涂状态的人、无明的人。
愚痴,佛教叫无明,贪嗔痴的痴就是没有智慧。无明也叫无智无明,没有光明。可以比喻一个房子里边是暗室,一片漆黑,看不到东西,这就叫无明。愚痴是贪嗔痴的三毒之一,痴的背面就是慧,修学戒定慧,就可以息灭贪嗔痴。
应与智者交
智者是指精通世出、世间因果规律,善良而又有良好行为的人。智,就是对一切事物的道理能够断定是非邪正。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邪,什么是正。有智慧的人无论是世法、出世法,都可以正确地判断,有所取舍。智者会给我们忠告,引领我们修行进步,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伸出双手。
亲近、尊敬智者,与有德行、有智慧的人来交往,这样就是最吉祥的。因为通过远离恶友,亲近善士,得到智者心态的辐射,得到他气质的感染,得到他行为的渗透,这就是最吉祥的。我们应与智者交,与有大智慧的人交往,向祖师们学习。从一点一滴处流露出超脱智慧的人,就是智者。近距离来讲,在生活中寻找这样的智者。
对智者有一个判断标准,智者临境,要既能对症,又能下药,只了解病症,下不了药,不行。这是对智者的要求。
智,也分有漏的智和无漏的智。有漏的智,是与烦恼密切地结合的,我们的贪心重,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但是优越的条件束缚住我们,像蚕作茧一样,把自己围绕束缚。
作为一个禅者,作为学佛的人,尤其是对居士来讲,既能积极热情地生活、工作,创造财富,创造社会价值,但是又不为这些所束缚,这就叫无漏智。
清净、柔软、如法的德
什么是德呢?德是由行正道而得,由于行正道,得到一种能量,这个能量既可以自受用,又可以他受用,这就叫德。引申为道德、功德、福德。德是自己得正道而无失。道是自己得(德)而及于他人。
自受用,就是我们来行正道,很坦然,很喜悦。
他受用,就是由于你行的正道能感化他人。因而他人对你也很尊敬,这就是尊敬有德者。
在佛果,德又叫功德,是在“功德分”里边的。有智德,就是菩提;有断德,就是涅槃;有恩德,就是依愿力来救助众生。
佛菩萨之德分为悲德和智德:悲德,就是利他;智德,就是自利。当然,佛也具备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对一般的人来讲,要具备性德和修德:性德,就是真实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人具备性德;还要有修德,修德是后天的,靠老师、同修、善知识的教化,后发起的德。
我们尊敬有德者,从究竟的角度来讲,是尊重佛的三德,菩萨的悲智之德;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要知道本性就有善德,通过后天的努力修行,还可以有修德。
还有一个提法,三德六味,什么是三德?即清净、柔软、如法。什么是六味?即淡、咸、辛、酸、甘、苦。三德六味出自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一序品》,佛临涅槃时,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备办种种饮食,其食甘美,具有三德六味。至后世,成为寺院每日上供所念之供斋句:“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尊敬这些有德的人,我们在交友时,就能学会选择善的缘,与有德、有智的人相交,得到他们心态的辐射,得到他们气质的感染,得到他们行为的渗透。这是最吉祥的。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这个偈子是讲地缘。人缘重要,地缘也不可忽视。我们既要选择身边的朋友,也要选择居住在适宜处,适合生活、修行的地方。
现代的适宜处
现代的适宜处是什么呢?第一应该选择自然环境优越的,住在那里心情舒畅。第二,要有人文环境的优势。人文环境就是通过人对大自然中有不足处的景观,如一些树木、一些河流、一些山峰进行补充调整,加以弥补,如建设亭台楼阁,如摩崖石刻……,以人文景观匹配自然景观。
大家看西湖,白居易、苏东坡在西湖居住过,创造了很多的人文景观,如白堤、苏堤,“杭州若无白与苏,风光一半减西湖。”就说五台山吧,如果没有众多的寺院建筑群,它可能没那么大的吸引力。
居住要选择交通、通讯便利的地方,治安、消防无隐患的,生活也要方便,比如选择物业服务比较好的地方,选择人文道德风俗民情好的地方,选择绿化环境好的地方,选择靠近寺院的地方,寺院引人向善的气氛好,强调道德的气氛就突出一些。
往昔有德行
古代有古代的适宜处,现代有现代的适宜处,我们一定要知道,居住的环境跟我们的德行有密切的关系。
佛教的思想是以人为本的,环境跟人的关系就好比一棵植物跟水分的关系,如果植物的生命力很强,水分也不一定充分,土壤也不一定肥沃,但是它也能长得茁壮,像有些山崖上的松、山崖上的柏,长得也非常地好。反过来讲,如果说土地很肥沃,水分很充分,但是你就是一棵普通的草,只长几个大叶子也没用。这个比喻是来强调:如果说我们是一棵松树,一棵柏树,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可以充分地利用环境,山石上有一点水、一点营养都可以吸收。如果是一棵草,再肥沃的地方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成效。
德行,德是所行之善,行是能成之道。有德者是说那些具足功德之行法,修三学、六度者。德行好的人,即使环境不是那么优美,你还可以创造,用你德行的气氛使正气聚集、使邪气消散。如果德行不够,固然说你所处的环境很优美,但是也不能使之充分地发挥作用。
置身于正道
德行怎么来培育呢?要置身于正道,二六时中都要把自己放到正道当中,“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坚持如下八正道。
正见。正确认识苦寂灭道,正确认识生老病死,正确认识无情世界的成住坏空,正确认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正见。
与正见相对的是邪见,一方面叫常见,一方面叫断见。常见就是认为富贵的人永远富贵,贫穷的人永远贫穷,皇帝死了到阴间还是当皇帝,奴隶死了下一生还是奴隶,这是不正确的。即使是皇帝,你做的有功德,来生可以再做皇帝,可以做天王;如果说你作恶很多,那么你不但做不了皇帝,有可能做贫民,也有可能入地狱,这就是佛教的因果观。断见就是认为人死了就没有了,这个事完成了就没有了,画了句号就没有了,这都是不懂因果律,不懂因缘法。
正思惟。就是在正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落实、细化,我们所说的“参”都是正思惟里面的范畴。
正语。五戒里讲不可以绮语,不可以两舌,不可以恶口,不可以妄言,大家都要说正语,包括真实语、爱语、柔软语。
正业。身、口、意三业都要正,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贪、不嗔、不痴,这叫正业。
正命。有正确的谋生手段养活生命,这叫正命。正命对不同范围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居士们来讲,要选择正当的职业,有利于社会,不危害社会。选择正命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个是国家允许的职业或行业。第二个即便是国家允许的,对于学佛的人来讲,不利于净化自身、净化自心的,如涉猎烟酒,出入歌舞厅,杀生等,是不正当的或娱乐的,这都不是正命。
正精进。对善事,我们勇猛精进,这叫正精进。大家不辞劳苦地帮助别人,不辞辛苦地到寺院里发心,护持寺院,这是正的,这是善的;反过来讲,有人不辞辛苦地去抢盗银行,不辞劳苦地学习怎么撬开锁,这都是邪精进。但是我们要慈悲地对待他们,要教化,通过教化转化,最坏的小偷可以转化成最好的警察。
正念。要修行德行来成佛,就要修正念。
正定。就是戒定慧的定,要有正的定力。当然也要知道有邪定,有一些外道的定,他是为了得到神通,为了浮夸自己的修行效果,这些都是不应该做的。往昔的德行是基础,置身于正道是现在的努力,要更好地来落实我们的修行。大家不要误解,认为找不到好的地方住就没有好的命运,就没办法了,这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德行、正道来弥补的。
你的幸福指数高吗?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幸福不是因为我们拥有得多,是因为我们计较得少。”有的人拥有一些钱财,拥有一些权利,但是计较很多,这样就不够幸福。有的物质经济各方面虽然一般,但是心态很好,幸福指数就高。
当我们知足的时候,很少的物质条件都能带来快乐,这样是福。清净也是福。
我们所说的福不是坐享清福,要来创造幸福,其实幸福就在创造的过程中,我们以大慈大悲来帮助别人,来广种福田,这个过程就是福。我们要努力创造,现在生活的社会环境比较喧闹,是动态的,如果一味地寻求静,也不现实。我们也要随着环境来动,动中可以取静,我们也制造一些“动”,在这个制造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福,得到一种喜悦,得到一种法喜,这也是一种福。
怎样做一个福人?怎样居一所福地?有福之人不居无福之地,福地也是靠大家的德行的感染、影响才能产生的。福地的前提是一定要有有福的人。福德福德,福从什么地方得到?福从道德上得到,道德就是我们的德行,道德就是我们所行的八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