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单(十二)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4.05.20

崇文门内大街食品店

笔者写了东单第一篇博文后,十几位网友留言都提到东单地区的祥泰义食品店、春明食品店、蜀乡餐厅,以及四川麻辣面,看来“民以食为天”这句老话说的没错,对记忆中的美食总是那样令人夜思梦萦。

清末民初北京西餐的流行并不是完全由于其美味,而是与人们的“崇洋”心理和“尝鲜”有关。既然吃西餐是时髦,达官贵人自然不甘人后。宫廷、王府和民国社会名流的公馆,大多聘请了西餐厨师,或者设有西餐厨房,为他们服务。溥仪、袁世凯、段祺瑞等人均备有西餐厨师,供他们本人及宴客之用。

与西餐馆相比,西洋的各种副食饮料的影响更大。因为西餐价格昂贵,绝非寻常百姓能够受用。而费钱不多的火腿、洋肉脯、洋饼饵、洋糖、洋盐、洋果干、洋水果、咖啡、汽水、罐头、卷烟等,则更容易进入寻常百姓家。

东单地区较早经营西式食品的专营店有得利面包房、祥泰义杂食店等。得利面包房建于1902年,店址在崇文门内大街路东,以制造经营英、俄、美、法各式面包而闻名。祥泰义建于1909年,专营欧美洋酒、罐头、纸烟、糖果等舶来品。他们的销售对象开始主要是附近的外国使馆、兵营、洋商、大饭店以及衙门内的官员、大学的高级知识分子,后来逐渐推广到社会的中产阶级。

这些西洋食品饮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北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比如吸烟,过去老北京多用木杆白铜烟锅。抽关东大叶,吸烟的人群多为男子,旗人妇女吸烟者也较多。另外还有在明末清初由传教士带入国内的西洋鼻烟。鼻烟不用吸而是用鼻子闻装在鼻烟壶里的烟末,然后打几个喷嚏,惬意之极但是,近代以后,特别是到民国年问,随着外国纸烟的传人,老北京的吸烟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鼻烟基本没有人吸了,剩下个鼻烟壶做收藏赏玩之用。旱烟虽然仍有人吸,但往往是社会下层。当时的市民,无论男女贫富对纸烟均非常嗜好,甚至原本来客先上茶的习俗改变为先敬纸烟,然后再上茶。因此,有很多初来乍到的人看不惯,对此大加批评。民国时期,曾有人在批评北京妇女浓妆艳抹以后说:“尤可恨者极幼之女童亦吸纸烟。北京人民于纸烟一项颇讲究。上海之上流社会,以三炮台为应酬晶者,北京则视为平常,中上之家,多以金星牌等昂贵纸烟享客,毫无吝惜,其奢侈可见一斑。”男女老少都吸烟,而且时髦抽外国进口好烟。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所写的烟不离手的大赤包,就是当时情况的一个鲜明例。

民国后期,崇文门内大街洋食品店有三家,一是“得利法国面包坊”专卖各式面包,在崇文门里路东,北京解放不久就停业了,现在新桥饭店开设的法国面包房和马克西姆西餐厅与崇内大街老“法国面包坊”没关系。再往前走,在麻线胡同把口有一家“肠子店”,专卖洋火腿、腊肉、及各种肉肠儿。在解放后凭票购物的年月,成为了凭“侨汇券”,“外汇券”购物的特供商店,再后来改名为“春明食品店”,那里出售的“小泥肠儿”很有名。再往前走,在东单牌楼的东南角就是卖洋酒罐头的“祥泰义食品店”,在这里可以买到各种洋食品和“洋作料”,“沙拉酱”最畅销。

上世纪末,在东单路口东南角的主要商业门脸有:从东单路口往南依次是祥泰义食品店、洋溢胡同西口、精美文化用品商店、华安药房、西裱褙胡同西口、照像馆、麻线胡同西口、春明食品店、国营理发店、蜀乡餐厅、泰山号小杂货店、内蒙古驻京办。再往南是眼镜公司、国际友人服务部和黄土岗人民公社的一个花店。

2000年,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和光彩集团,拆迁了东单东北角的数百年老建筑,建起“新闻大厦”和“光彩大厦”。在被拆的老建筑中,最有名的当属“祥泰义食品店”了,当年是东城区最有名的糕点食品店,具有百年历史了。其前身是1909年创立的祥泰义洋酒罐头商行。

笔者在2005年写祥泰义食品店时,还收集了一张祥泰义食品店门脸的照片,现在在网上已经找不到那张照片了,用我书中那张吧,还需要转换制式,就免了吧。下图是祥泰义老板在民国期间写的一封信的照片。

祥泰义食品店,原称祥泰义洋酒罐头商行,是天津北京一家著名的洋货杂货店,创始人叫韩邦泰,祖籍天津。

三四年过去了,他们逐渐积累了些资本,便在法租界内租了一个店铺,开了一家专卖洋酒、食品的杂货店,并以他们三人名字的最后一字组成店名,叫“祥泰义”。

“祥泰义”的生意做得还不错,店面逐渐扩大,雇员渐渐增多,但韩邦泰总认为应该做得更好些,为此他常和堂兄、堂弟发生意见分歧。后来,他提出退股,并带着分得的商品和2000元钱来到了北京。

韩邦泰为什么要到北京做买卖呢?因为他经营的主要是洋货,消费对象除了外国人,还有官员、大学教授、律师等上层人士。北京不仅有各国的使馆、兵营、饭店,还有众多的衙门和大学,而销售洋货的商店却很少。他认为,只要自己仍像过去那样坚持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真正做到货真价实、服务周到,肯定能赚到大钱。

就这样,1909年,韩邦泰的洋酒罐头商行在在崇内大街和西观音寺西口东南拐角处开张了,店名仍叫“祥泰义”,只有一间门面。从天津码头趸来各种洋酒、饼干、罐头食品,专门卖给东交民巷的外国人。

店是开起来了,如何招揽顾客呢?

韩邦泰采取的一个办法是服务周到,让顾客觉得方便。为了更好地为顾客服务,他要求店员认真学习英语,做到能用英语和外国顾客对话。为了拉住老主顾,他不仅采取上门送货的办法,还允许他们赊账。顾客的订货单到来后,无论多么晚,他都要求照单配齐货品,并亲自查验,生怕第二天不能按时送货或出现差错。

韩邦泰采取的另一个办法是货真价实,绝不弄虚作假。食品不新鲜或稍有变质,宁可扔掉自己受损失,也不卖给顾客。有一次,一个店员发现仓库里的牛油有部分出现了小霉点。韩邦泰知道后,要求全部丢掉。有人提出变质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尚好,全部丢掉太可惜。韩邦泰为了维护商店的声誉,坚持要全部丢掉,连降价处理都不允许。

由于韩邦泰做生意服务周到、诚实守信,不仅外国人和上层人士喜欢购买“祥泰义”的商品,就连北洋政府的总统府也常要求“祥泰义”送货。

有一家商店见“祥泰义”给总统府送货,很眼红,便千方百计地请客送礼,挤入了送货的行列。有一次,大总统袁世凯吸雪茄,点燃时发出了“噼啪”的爆裂声,着实让他受了一惊。点烟事件引发了轩然大波,经查,雪茄正是这家商店供应的,品质低劣。为此,总统府做出决定,凡总统府所用的食品、洋酒、洋烟等,必须由“祥泰义”送货。

1927年以后,北京失去了首都的地位,外国人日渐减少,加上国内连年不断的战争,日军占领北平八年,后来又是物价飞涨,祥泰义商行的买卖损失很大,从此一蹶不振。1950年,实在无法经营,就关门停业了。

1951年由刘贯五、张德厚和原祥泰义商行经理韩邦泰的儿子韩子铮合资重新使祥泰义复业。这次重新开业,改营自产的糖果、中西糕点和南味食品等,原料正宗,做工精良,从不售假货,公买公卖,很受附近居民的欢迎。其主要点心品种,头天制作多少,第二天上午肯定销售一空,还经常出现排对等候的情况。

1956年,祥泰义与全国私营企业一样,公私合营后逐渐变成了国营食品店,还一度更名为“东单食品店”,但老北京人还是称它为“祥泰义”。

1958年扩宽东长安街时,拆掉了东观音寺、西观音寺、闹市口、方巾巷等胡同,大街宽达70米。“祥泰义”不仅躲过被拆迁的命运,而且变成处于东单路口最东南角的显著位置,对后来的正常经营起了很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食品店又恢复了“祥泰义“老字好的名号,产供销生意两旺。

她叫张建华,26岁,是北京市东单大街祥泰义食品店的售货员。11月3日,她错把一张50元外汇券当成了5元。

“那位顾客看上去像是欧美留学生,星期一下午6点左右,他来买酸奶。走后没多久,我就发现钱找错了。”小张说。

“当时还有许多其他顾客,而且这也是我头一回见到外汇券。”她解释说。

2000年,再次扩宽东单路口时,百年老店“祥泰义”被拆,彻底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原地成为“光彩国际大厦”的门前广场。

精美文化用品商店南边有家只有二间平房的“四川饭馆”,门外有棵大槐树,屋里只有六张桌子,这里卖的“担担面”物美价廉,附近街坊叫它“凉面馆”。记得二两粮票一毛钱一盘,五、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很受附近居民的欢迎,每天顾客营门,不少人端着盆子站着吃。大概经营到九十年代初期才停止营业。

凉面点儿南面是华夏工艺品商店,中国人进去少,进去的净是外国人。

蜀乡餐馆,位于崇文门内大街40号,为国家一级餐馆,原名益康餐馆,1947年开业。营业面积600多平方米,一楼为酒吧式餐厅,二楼为宫廷式单间雅座,可同时接待250人用餐。经营川菜,擅长炒、爆、烤、烧、煸,尤以干烧、干煸、鱼香、麻辣见长。名菜有樟茶鸭、贵州鸡、麻婆豆腐、鱼香肉丝等。特级厨师苏凤坡烹制的樟茶鸭,色泽红亮,皮酥肉嫩。1982年,开始研究推出“滋补膳食”,创新50余种滋补菜点。1988年2月,在日本举办“滋补膳食”技术表演,有800多宾客品尝虫草扒鱼翅、茴香大虾、枸杞银针、香砂牛肉丝、白果鸡球、莲肉菜心、黑芝麻鸭肝及人参鸡油汤圆等滋补菜点,受到好评。崇外大街扩宽拆迁,蜀乡餐馆被拆,据说搬到西三环花园桥北洼路去了。那时,花园桥到紫竹桥一代形成京城餐饮一条街,不知道在那里开张的“蜀乡苑”是不是原来的原来的“蜀乡餐馆”。此外,在六十年代东单北大街也有一家“益康餐馆”,也经营正宗四川菜,有人说是同一家。

春明食品店,门脸不大,只有三间,但进深很深,门脸装修风格有点像稻香村,一楼转圈都是柜台,有十几个。东边一溜柜台都是西式点心,北边一溜全是中式点心,一进屋就是甜香扑鼻。六十年代困难时期,“东华门34号特供站”都从这里进糕点。

排队买面包是那里的一景儿,黄油小圆面包最受欢迎,踏遍京城没有一个面包房的面包能与之媲美。还有枕头面包、棍子面包、两头尖尖的面包,有时还有俄罗斯大咧吧。北京义利食品厂也在这儿设有专柜,中小学生们参加春游累集体活动,家长们都到这里卖最便宜的义利果料面包,面包里有葡萄干和果丁。

春明的熟肉制品品种也非常多,酱猪蹄最好吃,特别酥软。这里供应正宗小泥肠比别处的好太多了。小泥肠最好的吃法是用刻刀转圈划刻六条浅道儿,下油锅一炸,是西餐名肴“炸泥肠”,笔者最擅长这一手。此外,春明食品店的猪肝酱、鱼子酱、撒拉酱、番茄酱、各种果酱、酸黄瓜等西餐配料很出名。春节前要排队购买,下午去就没货啦。

春明食品店一楼到了炎热的夏季卖一种拿勺崴的蛋卷冰激凌,奶油味的,到了大家都举着走出店门,一路上边走边吃。九十年代初,二楼开了超市,当时叫超级市场。

崇文门花店

清末民初时期,崇文门内大街道路两侧就有贩卖鲜花的商贩,因为大街西侧是东郊民巷外国驻华使馆区,东侧有外国人的生活区,所以购花人主要是外国人。逐渐地崇内大街一带就有了不少洋花厂子,专养外国花,如郁金香、石竹等。也出售有少量中国名贵花卉品种。当时这里的鲜花需求量很大,生意相当“红火”。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49年北平解放外国人大量撤出为止。但还是有四、五家鲜花店在经营。

花洞子是指一半在地面以下的养花的温室。但是在旧京,人们称鲜花店、鲜花场为花洞子。

当年,在隆福寺、护国寺和土地庙等处均有一至二家。每逢庙会,看花的游人络绎不断。原来的花洞子,只设置花棚子,遇到天气寒冷时则挡上草苫子,后才安上玻璃窗门,开办最早的是崇文门内鲜花店。

各家常备有花草品种外,春季以芍药、牡丹为大宗,夏季则以供应妇女衣襟上佩戴的茉莉兰花为重点。秋季花木繁盛,品种增多,鲜花业生意兴隆,尤其菊花一项能卖至农历十月。

培育花木的花把式多住在城外,一年四季按时将花运进城内,先送往各宅门,其次则送往花洞子,再其次发给花贩子肩挑叫卖。

笔者中学同学李凤才家住小报房胡同,挨着花店不远。他说,其实在崇内大街曾有两个花店,一个位于现同仁医院东院位置,属于北京市花木公司的,再一个位于小报房胡同北侧,原属于丰台区黄土岗公社。

听老人讲黄土岗花店的前身也是卖花的,民国时候叫“万顺花店”,从什么时候改为黄土岗花店的,就不太清楚了。

花店铺面有两间房宽,门脸儿窗台比较矮,上边是大玻璃窗,为的是阳光照射充足。店门开在右边,门后有一口大水缸,缸上方有一水龙头。店铺有四、五十平米,贴墙搭有三四层的花架,店中间有一柱子,柱子周围也搭有花架。进门往里靠右手凹进去有六七平米的样子,面朝外放一个二屉桌做为收款台,后边还可放些工具杂物。再往里还有一个后屋,是个细长条,进深也就两三米,长向儿跟店铺一样宽。里屋右侧搭了个上下铺供晚上睡觉用,左边彻个炉灶,用于烧水做饭。店内摆放的都是些比较骄贵的盆花和鲜花,夏天店外要用杉篙和席子搭一个硕大的遮阳棚,凉棚下摆满了盆花,售花的面积能增加一倍。

黑白铁韩与眼睛刘

位于崇文门内船板胡同西口有家黑白铁小铺儿,开业于民国时期,店主姓韩。由于这里距离外国使馆区很近,他的黑白铁活儿,主要是给西餐厅打造各种制作西洋点心的模具,心型、五角型、梅花型等。模具是用铁皮制成的,遇水容易生锈,所以在打制好的模具内层必须镀一层薄薄的锡,保证模具能多次使用。此外,他很能制做打蛋器,制作打蛋器的铁丝就是用自行车车轮上的车条弯的。解放后,小店实行了公私合营,仍叫崇文门黑白铁店,归属于北京市东城区手工业管理局。八十年代末建设金朗大酒店,小店关张了。

韩老板有六个儿子二个姑娘,其中四儿子“韩老四”手最巧,自小跟老爹学手艺,1956年参加工作到北京医疗设备厂,没多久就被评为八级工钳工。三年困难时期“韩老四”用厂里原材料在家做了一些西餐厨具(不锈钢蛋糕模)卖给东交民巷西餐馆,被当做投机倒把犯处理。改革开放以后,“韩老四”大张旗鼓地干起来,他做的西餐厨具有二十多种,笔者结婚时,“韩老四”还送我不锈钢打蛋器和一套蛋糕模子。

现在崇文门内大街最“牛”的单位当属同仁医院了,眼科全国闻名,世界有名。全国眼病患者都奔这儿来。寒暑假期间,更是小学生矫正视力的好时期。因此,崇文门内大街路东有20多家眼镜店,其实那些眼睛都是从东三环潘家园眼镜厂趸来的,到这儿就价格翻番。

刘志英女士回忆说,我的祖父刘明斋,生于1887年,原住毛家湾,即今北京站所在地。1921年祖父34岁时,用多年积蓄在钓饵胡同26号(今称东镇江胡同5号,在北京站西侧)买了一小块地,营建了自家的宅院。

当时正值协和医院完工,工地上有些剩余的砖瓦木料在打折甩卖。祖父去那里购买建房材料的同时,还雇用了工地上的木匠和瓦匠,所以建成的三间北房是模仿协和医院的样子,就连窗扇都是升降窗,与协和医院的样式相同。

祖父在“同仁”时带过5个徒弟,有两个留在“同仁”,有两个自己开了眼镜店,另一个去了天津大明眼镜店,都是制镜业中的技术骨干。

1934年,祖父离开同仁医院,在自己家当了“个体户”。我家的北屋成了验光室,南屋成了磨镜片的作坊。现在我家还保留着一些祖父用过的制镜材料和资料。其中一张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的验光单上印着“崇内钓饵胡同26号,刘明斋专门镜科,自磨各种镜片”。

开始时,祖父的顾客主要是亲戚朋友和老同学。因祖父的手艺好,收费公道,逐渐有了名气,被称为“眼镜刘”,朋友们又介绍来许多新顾客。比较知名的顾客有“故事大王”孙敬修,还有长期担任汇文中学校长的高凤山。孙敬修曾和我家同住一条胡同,常来我家串门。我小时候曾多次听过他讲的故事。

由于业务渐多,1939年,正在汇文中学读书的父亲刘克敏也辍学当了祖父的助手。那时磨制眼镜片主要靠手工操作,先用粗砂磨,再用细砂磨,最后用“红土子”抛光。我的祖母和母亲都曾帮忙打过下手。我小时候也曾帮过忙。

1956年公私合营,我祖父刘明斋进了王府井大明眼镜店,我父亲刘克敏进了西单精益眼镜店。

现如今,70米宽的崇文门内大街老店已经被几栋现代化玻璃大厦所代替,崇文门内大街已经变成交通通道了。什么叫商业街,宽度不能超过30米,全世界都有这个规律。

THE END
1.烟酒店装修效果图烟酒店装修设计图→MAIGOO图库摘要:烟酒店如何装修?烟酒店装修风格有哪些?装修图片频道小编为您精心推荐烟酒店装修效果图_烟酒店装修设计图,汇集烟酒商店设计效果图,烟酒店铺设计图,小烟酒店装修效果图、烟酒专卖店设计供您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1、小卖部 2、酒柜酒水饮料 3、烟草柜台专卖 1.烟酒店的门头设计 店面门头。门头是第一时光吸引顾客https://www.maigoo.com/tuku/466685.html
2.陇之情便利No.005西景嘉苑商行西景嘉苑商行的老板李占忠,今年39岁,于2014年开店经营起30多个平米的烟酒百货店,因为李老板的店位于小区大门口,小区的住户越来越多,在再加上开店6年以来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在我和我们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引导李老板扩大店面加入了我们的“陇之情”便利店。https://www.meipian.cn/30s1y8hj
3.公司起名公司名字店铺起名男孩起名女孩起名品牌起名适合做酒水的商行名字 酒类牌子高端好听名 什么样的人名字,让人一听就是做烟酒行业的呢?就是说与酒有关的名字。树立起正确的品牌形象是有助于经营管理,最为原始的ins风是指照片的风格,慢慢地人们习以为常把这种风格延伸到很多的领域,尤其是穿搭和装修上,所以也有很多的服装店铺把自己的定位定为ins风格,对于http://www.baoqm.cn/
4.东方烟草报梅州市长盛贸易行经营面积80平方米,主营茶烟酒,划分为两个区域,一半经营烟酒,一半经营茶叶。“店铺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是店面租金较高。几年前,我就萌生了与人合作、共同承担店租的想法。”近日,曾梅香告诉笔者。3年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曾梅香与朋友合作,将店面划分为两个区域。3年来,曾梅香尝到了拼店经营的https://epaper.eastobacco.com/html5/2023-10/29/content_9_1.htm
5.高中毕业简历(精选9篇)姓名:国籍:中国无照片 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身材:162 cm 62 kg 工作描述:主要负责店面销售,联系客户和辅料的采购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起止年月:-03 ~ 2009-06移动个人工作经历:10月至6月 新雅丽商行 业务员 208月至2006年5月 在家自已创业经营运动服饰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a2mtjxl.html
6.社会新闻新闻中心条例未约束商家 上海八成未成年人可轻松买烟酒 (2005年1月7日 14:00) 找小姐被盗两万五 (2005月票照片不能私自换 (2005年1月7日 00:21) 赴美商务、旅游签证有效期延长 (2005年1月7日 00:市商行代售中长途汽车票 (2005年1月7日 00:00) 温州海关顺利完成税 (2005年1月7日 00:00) https://news.sina.com.cn/society/20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