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义结金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社交习俗,专指朋友间结拜为兄弟姊妹的代称。“义”是指拜认亲属关系,“金兰”特指友情契合。典故源自《世说新语贤媛》中说:“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易系辞上》记载:“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梅兰竹菊”自古被誉为花中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美好形象,一直为世人所钟爱,同时也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兰花素有“天下第一香”之称,被喻为王者之香。以此形容为好友情谊犹如兰花的君子品质,恰如其分,生动具象。
兰花
《金兰谱》(查文荣、陈良提供)
据考证,按照古代习俗,义结金兰的基本流程一般如此:欲结拜为兄弟或姐妹的有情人士,首先在一沓红纸上写明大名、生辰八字、籍贯及其父母、祖及曾祖三代姓名,称为《金兰谱》,民间又俗称为“帖子”。接着,举行郑重其事的结拜仪式,摆上天地牌位以及供奉祭品,再根据年龄大小,依次焚香叩拜,齐读誓词,结成情投意合的朋友。最后,交换《金兰谱》,亦称“换帖子”,正式结为“拜把子”兄弟。
譬如家喻户晓《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义结桃园歃血为盟”的经典故事,三者不仅筹备隆重的祭品,还携手同频共振响亮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以表结拜为异姓兄弟的坚定决心;管窥这种义结金兰的仪式十分庄重,貌似现今所谓“命运共同体”,当然彰显更多的是江湖义气,舍生取义两肋插刀纵横捭阖。后来发展表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相当成功的,其联手为蜀汉打下一片江山,也在后世被广为流传成了佳话。
桃园三结义
纵观古代的结义事件,似乎还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即“把兄弟单数走天下,双数死老大”。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不妨静观细察,不难发现在古代社会后期义结金兰崇尚单数,忌讳偶数。历史进程中,“双数兄弟”的类似个案虽然不在罕见,比如“义社十兄弟”“梁山一百零八好汉”“瓦岗四十六友”,但最终结局大多是“杯具”或闹剧,往往分崩离析,死伤无数,不得善终。从此,先民笃信“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诚然,倘如试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双数兄弟没好结果的偏见提法,显然是极不科学的!但是,千百年来小老百姓约定成俗,所以民间至今不敢轻易篡改此迷信做法。尤其是村镇上的老年人深信不疑,就这样口口相传、代代相承下来了。不说远古,民国以来,据笔者从耄耋父亲处了解到,祖父母及外祖父母一辈人,无一不是单数结拜,未曾听闻双数成行。
梁山一百零八好汉
瓦岗四十六友
人数成单,一般为本村或邻村同龄人,至少年纪相仿,过去由于地域所限及出行方式单一,结交范围大致为出生地四周村落。“发小”们,穿开裆裤,一起赤膊长大,兴趣爱好特长、家庭背景等一切知根知底,友谊的小船不会说翻就翻。
发小
一年四季的空闲时节都可择机行事,一般以春天居多,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大吉大利,一年之计在于春,也是人生最美好的春华。刻意规避“双抢”、芒种季节,因为忙于农活无暇办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照相技术尚未普及,父辈们来不及参与拍照留念。到了七八十年代,结拜弟兄姊妹逐渐实现“全家福”大合影,但照相馆在集镇上才有。于是整装待发,前往周边的吴溇、南浔或震泽照相馆聚首,留下青葱岁月的难忘印记。
老照相馆
三五成群拍完集体影像后,就在集镇上餐馆“吃派东”(即如今的AA制),以示庆贺。更多可能性是往往选择其中一个农家大院大摆宴席(类似于现在江南农村依旧流行的“勃倒厅”——美其名曰“流动的盛宴”),举办结拜仪式后,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猜拳行酒令热火朝天,饱餐两顿。尽管是节衣缩食的旧社会,但在“人生大事”上家长们慷慨解囊义不容辞。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从今往后,一方有红白喜事,八方支援,有钱出钱没钱出力,互帮互助其乐融融。上梁酒,进屋酒。子女婚嫁忙帮衬,干农活——斫稻,挑柴,轧稻,罱河泥,诸如此类体力劳动,反正有结拜的兄弟姐妹互相救济应急,和谐共融,众人拾柴火焰高,船到桥头自然直。
嫡亲哥哥年长我很多岁,因此身为家族中的“末拖”我十分有幸全程见证兄长们的结拜仪式,趣味横生,终生难忘。时光飞逝五十载许,依然历历在目,依旧熟识他们中的每一个结拜兄弟。
在婚庆全程之中,结拜弟兄姊妹的功能责无旁贷。
发“迎船”,接“新娘”,忙得不亦乐乎。当时机动车辆属于稀有交通工具,接驾主要依靠手摇船只,纯粹体力活儿,小弟兄们年富力强,舍我其谁?没人胆敢——“大摆喜事关”,设置路障,硬敲竹杠,索要钱物!
发“迎船”,接“新娘”
当时即便尚无冰箱、彩电等重量级大家伙,不过五斗橱、子孙桶等木制大物件仍需人力搬运工。东家一般不“作兴”自己动手,有点忌讳的。
搬“嫁妆”
那是少年们喜闻乐见的美事一桩。主要参与的演员显然是由一帮小弟兄支撑场面,大搞事情,烘托气氛,男女主角新郎新娘的节目内容花样百出。
夏丏尊在《中年人的寂寞》一文中指出:真正朋友,恐怕要算“总角之交”或“竹马之交”!在中小学时代容易结成真实友谊,那时彼此尚不感到生活压迫,入世未深,计较的念头也少,密友的成全由于志趣相近或性情适合,性质比较纯粹。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远走他乡求学,在苏南某县城最高学府同窗共学的吴江籍十一位男生,虽未曾在形式上结拜过弟兄,却是事实上的同舍好友,志同道合,“酒精”考验,一世情缘。现如今,年逾半百,事业有成,交往密切;岁月与日俱增,友谊历久弥新。朋友圈,圈朋友!
《中年人的寂寞》夏丏尊
—END—
◆责编:朱梦亭
◆美编:沈思思
◆审核:王来刚
◆图片:张金龙、馆藏及网络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szwjdaj@163.com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