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圈有三大禁忌,一是不能说玻汾难喝,二是不能说洋河好喝,三是不能说江小白能喝。
不过“白酒圈”三个字前面要加个定语:业余爱好者。因为这是业余爱好者的白酒圈禁忌,你但凡违反了这三个定律,必受因果反噬,轻则挨骂,重则遭污蔑。
我一向懒,怕麻烦,独来独往,不喜欢扎堆的圈子,所以对“白酒圈”也心存敬畏,不曾靠近。但我毕竟写过汾酒《骑牛少年今何在?汾酒散枝如泉涌!》,写过洋河《阴暗角落的巨头》,也写过江小白《江小白,这酒能喝吗?》《江小白,没那么简单!》,多少有所体会。
尤其是江小白,我还写了两篇,分别是三年前和两年前所写,前后两篇展示了不一样的江小白,便有人腹诽曰:你是不是收钱了?为什么前文骂江小白,后文夸江小白?
前一篇说的是江小白经典款确实不大好喝,后一篇说的是江小白所做的事值得学习。这一点也不矛盾。
就像知酒僧这人浑身的毛病,但也不是连半个优点也没有的。多角度去看一个酒企,才更客观、真实。
我后来喝过江小白出的单一高粱酒,觉得品质挺好,在风味的展现上很到位。很多人诟病、造谣说江小白是三精一水勾兑酒,这倒大可不必,我以我有限的认知来看,他们的酒是纯粮固态发酵。
喝惯大曲酒,喝不惯小曲清香十分正常。我也曾对江小白抱有偏见和误解,后来尝试了几次,慢慢扭转了固有印象,即便我还是喝不下去经典款。对于喝惯浓香、酱香乃至清香大曲酒的人,喝不惯小曲清香是能理解的,但要说江小白不能喝,未免言过其实了。
在这三大禁忌里,洋河酒厂和汾酒厂我都去玩过,唯独远在重庆的江小白没有去过,陶石泉老师喊我过去玩,我懒懒散散不愿动弹,就连僧嫂想吃重庆火锅我也不过是陪她一起在上海吃点楠火锅、珮姐、红姐之类。
以后一定要去山城吃火锅。
与江小白、汾酒不同,洋河是我的家乡酒,从小就看着父辈、祖辈喝洋河酒长大,在《老饭店》和《酒之趣》曾提及。尽管自己到了喝酒的年纪因环境变化已经很少喝洋河了,但情感一直亲近。
要说人情关系,某个经常被我数落的酒厂董事长还是我学长,不照样没影响我嘴炮……
洋河大概是七八年前开始频繁被黑,透“黑”率高,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对手推波助澜。
在海之蓝、天之蓝刚面世时,酒质那是相当好,当年喝过这俩酒的人都赞不绝口,多年后怀念不已。因为洋河彼时把最好的基酒用在了这两个产品上,是酒厂的核心产品,是门面,后来级别更高的梦之蓝推出,海、天不可避免要降质,加之2012年前后是洋河的迅猛期,供不应求,基酒产能也捉襟见肘,外购基酒导致品控困难,酒质忽上忽下。市场也出现了大量假酒,并持续至今。
洋河被黑的最惨的时候,某八大名酒请了好几家公关泼脏水是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来自经销商背刺,一款酒一旦太好卖了,终端利润率必然低,同样一瓶酒,卖洋河挣三块钱,卖别的酒挣三十块,换做你是经销商,你愿意夸哪个?
当年还不流行网购,消费者买酒渠道大多是本地商超和烟酒店,即便如今,线下酒商出货依然占了九成以上的量。普通消费者买酒,酒商的引导起着关键作用,在那几年我买酒也经常听到类似的说法,酒商:洋河不好喝,喝了头疼,还是这啥啥啥酒好,你拿这个喝喝看。
一传十,十传百,普通人能分辨同价位酒质好坏的又有几人?在打铁自身不够硬和舆论发酵下,洋河的口碑一落千丈。
后来洋河率先扩产能,在窖池年岁渐长后,释放出了品质较高数量极大的基酒产出,近几年的洋河酒是全线提质的。不论是基酒储备还是人才培养抑或是企业管理,洋河都是行业翘楚,硬要黑他们做不出好酒是站不住脚的。
如今还在老调重弹说洋河酒不好算是伪论,因为只要对比过便能感受到酒质在提升。我前两天去参加一个葬礼,还听到经常喝酒的人说洋河酒都是酒精勾兑,说洋河酒厂不冒烟,我问他多久没有喝过洋河酒了,他说得有十来年了,说卖酒的人都这么讲。
我哑然,并没有去反驳,只是寻思洋河每年花那么大价钱产那么多基酒,竟然弃之不用,非要用酒精勾兑,这是怎样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所以我说洋河酒一点也不差,具体到每个人是否喜欢,因人而异,完全是自己的选择。就像我不能因为我的父亲喝不惯茅台,我就说茅台不好喝,他也不会这么说。
那我有没有因为情感因素把酒拔高了呢?我自认为多少有点吧,毕竟个人感受是极其主观的,但在天梯图我也会进行修缮调整,在今年出的这一版已经把情感分压制到近乎清零了。
题外话说一句,我在三年前喝到过洋河假酒,一年前遇到过洋河梦六假酒,可见假酒比例确实不低。而我平时不喝的海之蓝、天之蓝假酒更加泛滥,买酒一定要注意渠道。
汾酒一直是良心亲民酒的形象,玻汾更是同价位毋庸置疑的口粮王者。因而在铺天盖地的言论之下,甚少见到说玻汾不好的人,一旦有,也是遭口诛笔伐的命。
玻汾确实很好,我也认为如此,是款上到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都能喝的酒。因而每一次的口粮酒推荐里都必有玻汾。玻汾的问题不在于品质,毕竟四五十块钱的酒,喝着舒服就好,没人会幻想酒质能拳打茅台、脚踢五粮液,玻汾的问题是汾酒的产能并不足以支撑那么大的销量。
那么基酒从哪里来呢?
为什么以前很多喝不惯玻汾的人说有股很重的酒精味呢?一般来说给出的解释都是清香型白酒讲究“纯”,风味物质少,所以有酒精味,这个说法也讲的过去,也着实是原因之一。但还有个原因,就是在基酒采购时,有些卖方已经在基酒里掺了酒精,你说能怎么办?汾酒就是再厉害,也没法把食用酒精从基酒里摘出来。
举个例子,但这个例子并非真实的。比如某酒厂给汾酒提供了一批一千吨的基酒,哪怕他们自己生产的基酒是百分百合格,没有掺杂任何酒精,但产能只能供应七百吨,剩下那三百吨没准就是收的别的酒厂的酒,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问题产生。
汾酒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技术能力去做个优秀的粉刷匠,把这些品质略逊的酒勾调成合格产品,但要想每个批次都做到十足的稳定一致,那也太为难技术人员了。
在业余爱好者形成的白酒圈里,但凡酒质发生了变化,一律被判定为降质,这是不妥的。可话说回来,谁花了钱买酒喝,谁就有权利去聊一聊自己的真实感受,只要你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感受的准确表达,那就是对的。
关于酒精,也不是什么秘密。为了保证酒体稳定乃至入口柔顺或其它原因,一些价位适中的口粮酒,即便是固态纯粮酒,也有可能在勾调时加一些优质食用酒精,这样反而能让口感变得更好。这不是某个香型的专利,是普遍现象。
对于汾酒,有兴趣的也可以问问晓原:zxyfenjiu,他家在杏花村,又是干白酒这行,知道的小道消息会多一些,有些能讲,有些也许不能讲。他那款自己捣鼓出来的“天得一”用的酒,据说也给汾酒厂供过基酒。
微博
这些回帖亮了
最近经常在b站看一波,和僧哥是不是老友?
不能说海天能喝,不能说千禾一路货色。不能说白象也用了脚踩酸菜。哪个圈子都一样
关于汾酒的品质,尤其是青花系列。在杏花村,酒厂多如牛毛,但汾酒之外能把酒做到“清香纯正”这个水准的,寥寥无几。而清香纯正不过是汾酒青花系列的入门款要求。
前排占座……
正好请教一下僧哥,河南也有个清香型,宝丰,据说也是有点历史的,像口粮型的优质坛30,高端一点的国色清香师作,这个酒怎么样?
僧哥我来了[鼓掌][鼓掌][鼓掌]
前排围观学习学习
最近发现很多酱香酒都在降价促销,习酒1988又回到400元区间,知酒僧怎么看
自打科技和狠活,千禾的口碑简直暴涨……
师作确实不错,我之前拿师作和他们的建厂70周年一起试了试,感觉还可以。
请教一下僧哥,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华国名酒,这酒咋样,我个人喝过觉得香气够了,但是味道比较淡,而且有点冲
但江小白真的不是兑水之类。你说的应该是陶石泉去征求100个还是多少个客户的真实意见那次吧?
1988回到了400元区间?是什么渠道出现的?我没见过这么好的价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