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的鬼故事总是不断,前有消费税、禁酒令,如今又来了“价格倒挂”。白酒价格倒挂的影响不断发酵,在此背景下,近一个月来上市酒企股价连连下跌。
今天就系统说说,白酒价格倒挂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倒挂、如何理性看待倒挂。
白酒价格倒挂
所谓倒挂,是指白酒市场价低于白酒出厂价。
【红星资本局】整理了一份“2023年部分白酒价格倒挂排行榜”:
上图列举的是烟酒店的价格,从最近电商的实际销售情况来看,部分酒品的价格倒挂情况比上图显示的更为严重。
为什么会倒挂?
倒挂≠亏钱
价格倒挂的本质是需求不足,销售商面临经营压力,为了回笼资金而低价销售。
但是,倒挂≠亏钱。
首先,酒厂会给经销商一定返利,这个返利是模糊的。到了季末和年末,酒厂会根据宏观情况、经销商盈利状态,给经销商一定的返利,这个返利不是固定值,是厂家可以调控的,不一定卖的越多返利越多,可能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为了留住经销商,多给些返利。
这种将经销商的利润藏进酒厂“销售费用率”的模式,有助于提升酒厂对渠道的掌控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白酒经销商的市场实际销售价比他们拿货价低,中间的差价由经销商给补齐,对经销商可能是理性行为。
酒厂,尤其是知名酒厂,在白酒流通环节占有支配地位。酒厂对经销商是有出货数要求的,如果经销商没达到销售目标,进货量不够,经销商就拿不到返点,甚至经销商地位也会岌岌可危。
行业有周期,但白酒没有保质期,在酒市不景气的时候,经销商可以选择囤货,等待市场变好后再出货;如果现金流扛不住了,可以低于出厂价的方式先卖掉一些用于资金周转。
所以,价格倒挂的情况下,经销商不一定就亏钱,他可能是在算一笔大账。
白酒行业采取多级分销体系,每个产品会有官方指导价、经销价、分销价、团购价、商超价、餐饮价以及电商价等多个价格,而各渠道之间有较高的价差,头部酒厂会通过三码合一等手段控制窜货,所以实际销售中产品价格有些价差很正常,只要在合理范围内、不对其他渠道造成冲击,都没有问题。
二季度本就是传统淡季,今年经济不好,酒厂为了冲量配合电商开展618大力促销,电商渠道价格低一点也很正常。
总体上来说对于头部酒企来说,价格倒挂只是暂时现象,旺季到来了自然会实现顺价销售。(注意:笔者说的是头部酒企)
经济不好
疫情管控结束之初,大家都非常乐观,似乎一切阴霾都已扫去。
年初,各大酒企集体霸屏央视春晚,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经济下行、通货紧缩、消费不足、失业率高企,整体经济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回暖。
酒是经济的润滑剂,当中国经济这辆巨车低速滑行的时候,对润滑剂的需求自然也就降低了。
近期中国酒业协会做了调研,结果显示酒业从业者认为当下行业遇冷的最重要原因是: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了。
白酒主要是用于社交产品,与社会经济活跃度的依存度非常高。
宏观经济向好的时候,商务活动活跃,赚得多,兜里有钱,在白酒上消费的意愿就强,并且相对的更容易选择高端、次高端白酒,刺激白酒行业的消费需求增长。
当社会经济处于低谷,社交活动减少的前提下,销售自然会下滑。即使是个人消费,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也会能省就省,尽量减少非必要及奢侈性消费。
今天看到这张图:
笔者自身职业就是建筑师,看到毕业于头部985的学生去应聘没有编制的“宿管阿姨”,心中不胜唏嘘。
希望经济赶快好起来吧,我也相信,经济一定会好起来,而且不会太久。
疫情三年的库存量太大
要知道,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滑了0.2%,在整个消费大盘萎缩的背景下,白酒居然还能保持平均20%以上的增长。
经销商可以作为蓄水池,让酒厂的财务报表在疫情期间好看一些。
但这样一来,当疫情封控结束,首先就是要消化经销商手上的库存。
正常情况下,我会一个月剪一次头,封控三个月,解封后我不会剪三次,而是一次。
积压了三年的白酒,不会说解封之后每天就多喝几杯争取把之前没喝的都喝回来。
与白酒公司“持续稳定”的增长相比,作为“蓄水池”的经销商的日子并不好过。
从上市白酒企业来看,2022年白酒仍在上升通道中。可从经销商的情况来看,白酒经销商的日子极其困难。
《2022年度酒商现状及发展报告》中显示,2022年1月-6月,80%的白酒经销商库存压货严重,约39.7%的酒商库存在5个月以上,33.6%的酒商库存在3-5个月。
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较去年相比,2023年初到5月,经销商、零售商库存压力“有所减少”的占比为24.00%,“基本不变”的占比28.00%,“有所增加”的占比为48.00%。
当经销商急着清库存,又遇到了今年消费复苏低于预期,白酒倒挂就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白酒销售方式有了变化
在直播带货大行其道的新时代,线上销售模式已经成为白酒必不可少的销售渠道之一。从各酒企年报来看,线上销售额正在逐年提升,且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加速开拓线上渠道,
线下经销零售体系中,厂家有很多手段控制跨区窜货,实现顺价,但在互联网零售时代,酒厂自己的网上商城就是最大的窜货贩子。消费者会在网上寻找更便宜的成交价格,这就倒逼线下门店降价,不参考网上的价格就卖不出去,这也造成了618购物节前后,线下门店普遍降价售卖的现象。
线上价格与线下价格如何协调这个问题目前看似乎无解,要看酒厂和经销商后续如何博弈,但在当下,这也是酒价倒挂的直接原因之一,线下经销商属于被牺牲的那方。
酒企业绩压力
一般来说,如果价格倒挂严重,酒企完全可以通过停货控货实现价格的稳定,但这样也意味着企业短期内的营收将受影响。
整个白酒产销链条中,经销商尤其是零售商的地位弱势。在上市酒企业绩压力和管理层激励机制的作用下,即使经销商库存还没有有效消化,酒厂还会在业绩压力之下,源源不断的往渠道塞货。
宁肯倒挂,不愿降价
可能很多朋友有些奇怪,经济不好的时候猪肉能降价,汽车能降价,既然现在白酒卖的不好,就不能降价吗?
酒,尤其是高端/次高端白酒,还真不能轻易降价。
“品牌”是白酒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号召力的产生,依靠历史、文化或者一切能够炒作的噱头,但对大部分人而言,最直接体现就是价格。
试想一下,你请一个人吃饭,需要白酒,那么喝什么价位的酒,是3000块的飞天茅台,还是30块的红星二锅头,在社交场合带来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
降价销售对于高端/次高端品类的品牌价值会产生明显的伤害,一旦选择降价,那将会对白酒品牌核心竞争力造成极大的影响,并且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不到万不得已,厂家绝不愿意降价。
保住价格、保住品牌力,是各大酒厂最重要的工作。
而且,如今中高端白酒滞销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价格过高,而在于经济下行,商务宴请和私人社交活动大幅度减少,传导到白酒行业,就导致了中高端白酒需求的减少。
这种局面并不是可以通过降价能够解决的。
所以对于酒厂,尤其是高端/次高端上市酒企,就算“价格倒挂”现象的出现,也要死扛出厂价格不降。
如果扛不住选择降低出厂价,那品牌力就会降低甚至消失,这个品牌的社交价值就不存在了,再想找回来这种形象难如登天。
现在零售价与出厂价之间价格倒挂的损失,几乎全由经销商来承担。经销商们能够扛多久,就没有人知道了,拖吧,祈祷经销商能扛到经济回暖。
行业洗牌
在白酒价格倒挂之上,还有一个更宏大的背景,就是白酒产量早已见顶。
未来的平衡点是多少?
如果这是一个大概准确数字,意味着未来三到五年,白酒行业将消减目前17%的产量。
过去五年白酒市场处于存量竞争阶段,未来也将如此,而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残酷。
存量竞争意味着冰火两重天,一边是白酒产量的下降,中小酒企求生艰难,另一边是头部酒企的营收占比提升迅速,日进斗金。
在行业整体价格倒挂的当下,头部酒企的日子依然滋润。
近日上市酒企都开完了股东大会,头部酒企管理层中有种共识,就是虽然整个白酒行业渠道库存偏高,但实际上,优质白酒产能依然不足,这也是头部酒企们纷纷扩产的原因。
但对中小酒厂,当下面对的可能是生与死的考验。
2018年全国规上白酒企业还有1445家,到2022年仅剩下963家。
2022年,963家规模以上企业家亏损企业有165家,亏损面由2021年末的13.47%扩大到17.05%。
2023年1-3月,纳入国家统计局范畴的规模以上白酒企业979家,其中亏损企业290个,企业亏损面为29.62%;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8.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4%。
疫情三年,有多个酒厂因因资不抵债被拍卖或申请破产重组。
就在近日,传出老十七大名酒的宋河可能被古井收购,黄山头酒业、松鹤破产、华山酒厂、太行老窖、安徽省运酒厂……一众酒企破产名单仍在延长。
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持续减少,大型集团并购加速,诸多中小酒企被逐步边缘化甚至退出,营收规模不断萎缩。
白酒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向优势产区、优势品牌集中,广大中小酒企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头部酒企在全国化顺利推进的同时,深耕细作,不断下沉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即使是上市酒企,分化也很严重。
啤酒行业的经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同为酒行业,我们拿啤酒行业做个对比。
白酒产量是在2016年见顶,而我国啤酒总产量到顶更早些,在2013年就达到峰值,之后啤酒业进入了存量竞争阶段。
在这之后,啤酒行业快速集中。头部5家啤酒企业的市场份额由2017年的75.6%,增长至2021年的92.9%。
与此同时,啤酒吨价不断上涨,生产量减少了,但价格涨上去了。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累计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751.1亿元,同比增长10.1%;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25.2亿元,同比增长20.2%。
2018年之前,啤酒行业打了几年「价格战」。从2018年华润收购高端品牌喜力开始,啤酒业内大佬们走起了高端化路线。
按照价格,啤酒可以分成经济型(≤5元)、主流型(6~9元)、高端和超高端型(≥10元)。这几年,啤酒行业销售里头,高端产品占比不断提高。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的数据,目前,中高端啤酒产销量大概占行业总销售的35%~40%,其中高端和超高端产品大概占15%~20%。
随之而来的就是,啤酒行业销售收入从2018年开始,又涨上去了。
2021年,啤酒界业务规模前5名的企业市占率加起来已经超过了92%,市场几乎已经被分完了,小啤酒企业要么倒闭,要么被收购,只剩下几个头部玩家。
而且,竞争小了之后,行业寡头们往往成为价格的「领导者」「操控者」。所以近几年,这几个行业龙头转过来提价。
啤酒跟白酒都是酒,都是一个“销量在持续萎缩”的行业,啤酒行业的发展历程应该也对白酒行业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比之下,白酒拥有更强的社交属性、品牌溢价、更好的文化积淀、更高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我认为白酒是比啤酒更好的行业。
市场先生就是这么不讲道理,你看到的是什么?笔者看到的是机会。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笔者的观点。
白酒价格倒挂是受到了经济复苏不力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冲击到了白酒实际消费,同时也冲击了经销商的信心。但价格倒挂对不同酒企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二三线品牌和中小酒企是生死存亡的考验,而对茅五洋汾泸古剑等头部酒企的影响有限,甚至是其继续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相信在高端白酒的消费升级和市场占有能力增强的双重助力下,未来头部酒企依然有望实现可观的超额收益。
从政策见效到经济回暖、信心修复并非朝夕之间,需要多谢耐心和信心。目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非常积极。2023年以来,我国M2当月同比基本维持在12%以上,资金流动性充足,贷款利率不断走低,这些有助于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有望提高居民收入,从而拉动高端白酒行业的销售情况,笔者对此是非常乐观的。
2018年1月,飞天茅台出厂价正式从819元提升至969元,市场指导价也从1299元提升到了现如今的1499元。
在2022年股东大会现场,贵州茅台董事长丁雄军说:
“和投资者一样,茅台提价是管理层每天都在追求的。但何时提价、如何提价,需要智慧。”
“我本人包括我们(贵州茅台)管理团队坚定地相信市场的力量。”
从管理层的表态中,笔者判断,一旦经济回暖,茅台在2024年提价将是确定性非常高的事。
最后,笔者要再提醒一下,目前不少白酒企业估值已经非常划算了,洋河、古井贡b、五粮液,甚至相对于确定性而言,茅台也算是处于合理估值范围。白酒行业目前的确遇到一些问题,需求不足、库存高企,但对于头部酒企而言并不是有损根基的难题,都是能克服的短期困难。
中证白酒指数的PE估值已经回到了2020年附近的水平了,只是比2018年大熊市末期的略高一些,对我而言这已经足够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