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05愚人湖畔——沉睡的岗哨个人博客

最新的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中,法国的文化遗产有30项。其中28项文化遗产,1项自然遗产,1项双重遗产。(其中1项与西班牙共有,1项与比利时共有)

列表如下:

圣米歇尔山,法国著名古迹和基督教圣地,位于芒什省一小岛上,距海岸两公里。小岛呈圆锥形,周长900米,由耸立的花岗石构成。海拔88米,经常被大片沙岸包围,仅涨潮时才成为岛。古时这里是凯尔特人祭神的地方。公元8世纪,圣米歇尔神父在岛上最高处修建一座小教堂,奉献给天使长米歇尔,成为朝圣中心,故称米歇尔山。公元969年在岛顶上建造了本笃会隐修院。1211-1228年间在岛北部又修建了一个以梅韦勒修道院为中心的6座建筑物,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古罗马式教堂的风格。岛上现还存有11世纪罗马式中殿和15世纪哥特式唱诗班席,13-15世纪的部分城墙和哥特式修道院围墙等。

圣米歇尔山经大自然的造化,使它本身就是世界的一大奇观,而山上的古迹修道院和大教堂则在基督教徒的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圣米歇尔大教堂的建造,从1017年投下第一块基石到1080年落成,持续了60多个春秋。教堂分祭坛、耳堂和大殿三部分。由于高低不平的山顶无法提供宽阔平整的地基,人们便沿山坡修筑了几处建筑以使教堂建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大教堂呈十字形,而祭台、耳堂和大殿下的墓穴或祈祷间实际上也成了罗马式建筑工艺的杰作。教堂的正面是建有三扇拱门的大门廊,从门前的平台上即可俯瞰大海。教堂集罗马与哥特建筑艺术于一身,大殿为典型的罗马风格,其穹隆的开间多达7道,两侧的拱门式长廊之上的楼廊砌有罗马式的拱窗,以保证教堂的通风与采光。与大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哥特式的三层圆形祭坛,祭坛四周的回廊不带祈祷室。这种教堂的建筑风格在诺曼底一带很有代表性,曾经风靡一时。

就中世纪的水平而言,圣米歇尔山大教堂顶部开间的匀称布局与颇具立体感的垂直分隔、大殿与耳堂之间宽大的连拱,以及楼廊上饰有雕刻物的门窗,都展现着建筑师们独具匠心、巧夺天工的造型艺术水准,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大教堂建成之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朝圣者,把对大天使圣米歇尔的崇拜推向了巅峰;圣米歇尔山也更是披上了神奇的面纱,在诺曼底无数教徒的眼中无异于东方的耶路撒冷。由于圣米歇尔山的无限感召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一直是这一广大地区行政管理与精神统治的支柱。

圣米歇尔山与其附近的海湾也是一处优美的自然景观,它的文化和历史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人类的宝贵遗产。(北京大学晁华山)

教堂位于法国厄尔·卢瓦尔省一个山上,距巴黎西南100公里,是一座天主教大教堂。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法国沙特尔大教堂被认为是哥特式建筑的顶峰,它的高耸的尖顶在30多公里以外都可以看到.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它的尖拱﹑弯拱穹顶和拱扶垛结构体系使建筑物内部空间高大﹑窗体面积极大。沙特尔大教堂是中世纪人们朝圣的一个主要目的地。它是法国哥特式四大教堂之一。从外观看,沙特尔大教堂的建筑风格极为开放,两座钟楼及尖塔的样式各不相同,南侧塔楼在1194年大火前建造,是法国早期哥特式风格,清晰的线条消失,取而代之是纤细雕琢,四周是一圈圈镂空的拱扶垛。左侧的哥特式新塔与右侧罗马式旧塔,常被喻为神的手指,正门圣母之窗所用的蓝色有沙特尔蓝之称。此外,还有6座小塔环绕教堂四周,在横殿两侧进口处各有两座,唱诗坛外侧又是两座。1506年,雷击毁掉了原钟楼的木制塔顶。在1507年,德博斯的泥瓦匠用石头搭起现在火焰型镂空塔尖,体现哥特艺术精华。塔内有378个台阶,保存有老座钟。最大的钟重5吨,上在新钟楼里。

大堂内170幅彩色玻璃窗画均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包括4,000多个拜占廷风格的人像,被公认为13世纪玻璃窗画艺术最完美的典型。在二次大战期间,法国不少教堂玻璃被炮弹击中破碎,而沙特尔大教堂玻璃窗被拆下运到法国中部,另有一部分存在教堂地下室中。沙特尔大教堂还拥有圣母玛丽亚在基督降生时所穿的衣服,这是查理曼大帝取自君士坦丁堡而送给沙特尔大教堂的礼物,现在仍完好无损,是大教堂一件重要的圣物。因为信徒大众对于这件圣衣的崇拜与热爱,遂使沙特尔大教堂在公元1100年就已成为法国的圣母礼拜中心。在沙特尔大教堂,圣母玛丽亚被颂赞为智能之司,对百姓而言,她柔和而且充满爱心,是一个融合了爱与苦之女性。在每年4次有关玛丽亚的节庆时,百姓便会聚集在这个镇上祭拜圣衣,参与各项圣典。

气势磅礴的凡尔赛宫位于法国首都巴黎西南部18公里的凡尔赛镇,是一座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古典主义皇家建筑群,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按法国人说法,没有参观过凡尔赛宫,就不算真正到过法国,可见凡尔赛宫在人们心中地位之高了。它于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凡尔赛宫原是一个小小的村落。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在这一带的树林中建造了一座狩猎庄。路易十三死后,他的儿子路易十四决定把它建成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从1661年动工,集中了当时最著名的设计家、园林建筑师,施工人员最多时达到30000人,直到1689年才完全竣工。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和重建,凡尔赛宫已成为一座宏伟富丽的宫殿,它占地111万平方米,其中宫殿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广义的凡尔赛宫分为宫殿和园林两部分,宫殿指主要建筑凡尔赛宫,园林分为花园、小林园和大林园3部分。庞大恢宏的宫苑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中轴线两则分布着大小建筑、树林、草坪、花坛和雕塑。宫殿顶部摒弃了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而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庄而雄浑。中轴线上建有雕像、喷泉、草坪、花坛等。宫前广场有两个巨型喷水池,沿池伫立着100尊女神铜像。一条长1650米的运河引来塞纳河水,600多个喷头同时喷水,形成遮天盖地的水雾,在阳光下展现出壮观美丽的七色彩虹。

凡尔赛宫建在坡上,雄伟奇丽,布局和谐。正宫南北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殿外观宏伟壮丽,内部陈设和装饰则更富有艺术魅力。500多间大小殿堂处处金碧辉煌,豪华盖世。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和挂毯,配置造型精巧、工艺绝佳的家具。一些厅堂还陈列着世界级的艺术品,其中有中国的古代瓷器等。宫中500多间大厅外壁上端刻有许多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宫殿内部装潢考究,墙壁与柱子都用各色大理石再镶金嵌玉制成。天花板用金漆彩绘,加上各种装饰用的贝壳、花饰和错综复杂的曲线,都给人以豪华奢靡、富丽奇巧之感。

宽10米,高13米。面向花园的西侧是17扇巨大的拱形窗户,与之相对的东墙上镶嵌着与拱窗相对的17面大镜子,每面镜子由483块镜片组成,故称镜廊。它的内壁用白色和淡黄色大理石钻面,镜板间用科林斯式绿色大理石壁柱隔开,柱头和柱础为铜镀金,柱头上饰以太阳、花环和天使,一律用金色。勒·布朗的巨幅天顶画再现了路易十四执政初期的历史事件,当夜幕降临时,烛光摇曳,经镜面反射形成3000只烛光,整个大厅成为金色的海洋。这个大厅日后也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1871年德皇威廉一世在镜厅举行加冕典礼;1919年法国以战胜国的姿态与德国签署《凡尔赛和约》,也是在这里举行。

凡尔赛宫花园由人工运河、瑞士湖和大小特里亚农宫组成,是法国式园林的经典之作。园中古树参天,俯瞰着如茵的草坪和平静详和的湖水。各式花坛也错落有致,衬托出婷婷玉立的女神雕像。大、小特里亚农宫典雅别致,独具特色,为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艺术的杰作。

园林占地100万平方米,花园成几何图形。凡尔赛园林最显著的特色是喷泉瀑布。每当国王在花园里散步时,奴仆们就要操纵水力设施,使1400只喷尔喷水,否则监工就得受罚,路易十四死后,他的长孙路易十五进一步扩建凡尔赛宫,建了一座精致的小别墅,成为他的王后玛丽·安托王后的隐居处,后来又增建了一套房间。花园中所有的道路都是严格的几何形,并且分级对称,有统一的主轴和次轴。从建筑者意图看,这种严谨、理性的园林,既是一种园艺术的新创意,使自然状态的植物人为地更具审美情趣;又是一种体现国王权力的园林设计,具有中规中矩的政治含义。

凡尔塞花园被认为是法国最美的花园,以绿毯大道为中心大道,连接着公众的喷泉、水池与雕像。夏夜喷泉开放时,五颜六色的灯光遥相辉映,使花园呈现出一派辉煌的景象。

凡尔赛宫的建成显示了处于鼎盛时期法国实力,也反映了法兰西人民的聪明智慧。从建成起,凡尔赛宫成为欧洲风靡一时的古典主义建筑楷模,被各国皇室竞相推崇与模仿,直到今日欧洲还有许多类似的几何图形布局的园林。

凡尔赛宫是欧洲最宏大、最庄严、最美丽的皇家宫苑,1837年被辟为国家历史博物馆。现在这座雄伟的王宫,每天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大批游客在此流连忘返,散发着法兰西民族独有的魅力。(北京大学晁华山)

韦泽尔河位于法国西南部,发源于科雷兹省,向西南进入多尔多涅省后汇入多尔多涅河。在下游布里夫以下,蒙蒂纳克附近40公里长、30公里宽的峡谷地带的崖壁上,有数百个岩洞,这些岩洞是在很久以前的地质年代由地下河流冲刷而成。调查发现,约有150个岩洞中有古代石器、动物化石、岩面浮雕和图画,以及其他大量人工制品和人类生活的遗迹遗物。其中25个岩洞中,在岩面上有浮雕、刻划图画或彩色绘画,而最精美的在拉斯科、封德高姆、卡普布朗和孔巴海尔这4个地点的岩洞中。根据岩洞中的有机物测定,这些遗迹遗物的时代在距今1万到2.5万年之间,当时是旧石器时代最晚的马格德林文化时期,地质年代是晚更新世之末。那时的欧洲处于维尔姆冰期,气候比较寒冷,野生动物较多,有成群的驯鹿、野牛和野马等多种兽类,居住在这里的尚塞拉德人就以猎取这些兽群为生。

在封德高姆的岩洞中,彩色绘画的年代较早,约在两万年以前。画有许多披毛犀牛,牛身体为赭石色,能分出明暗,背部和腹部有十几条倾斜的弧形线条,不仅显示出身上的长毛,也显示出宽大的体躯。所画的其他动物也用了透视法,形象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保存最好的、绘画最生动的是拉斯科岩洞绘画。拉斯科岩洞位于布里夫西南约30公里处,1940年9月12日,当地4个孩子在玩耍时发现。当时洞口只有80平方厘米大,半掩在枯枝败叶之中。

韦泽尔峡谷岩洞的发现,对于史前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前,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法国加尔的夏博洞穴和韦泽尔的穆特洞穴的发现,一直受到科学界的怀疑。韦泽尔峡谷洞群的发现,不仅有力地证明了上述发现的真实性,而且据此也能对史前阶段进行初步划分。此外,如果说克罗马农人的骸骨和颅骨的发现,为研究史前人类提供了宝贵的依据,那么,同时发现的石器等工具的遗存,则使科学家们能重新确定史前人类的技术和艺术的演变情况。还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前景有所启迪。

韦泽尔河谷的岩洞雕刻和绘画是迄今所知人类最早的真正艺术品之一,它既显示了1万多年前人类高超的艺术创造力,也显示了人类高超的审美意识。远古人类的艺术品保存下来极为困难,极为罕见,所以韦泽尔河谷的岩洞雕刻和绘画特别值得珍惜。世界遗产委员会1979年把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当之无愧。(北京大学晁华山)

位于法国北部墨纳一马恩省,距巴黎东南65公里。这座宫殿位于一片美丽的园林之中,具有意大利建筑风格,体现了文艺复兴与法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众多的建筑家与艺术家参与了其建设,198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枫丹白露由5座形状各异的庭院连贯而成,四周是纤丽清绝的花园。作为别宫,枫丹白露的地位与凡尔赛宫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气势恢弘。

背倚三一教堂的白马庭是枫丹白露的主要入口,原先这里是一所由圣路易修建的古老寺院。庭院的正面屡经改建,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由建筑师塞尔梭完成的,其代表作品即是这座著名的马蹄铁形台阶。白马庭一名源自凯瑟琳-冯-梅迪奇时期铸造的一匹白马,这尊铸像后被卫兵用长矛破坏,1626年被封存。

拿破仑与枫丹白露渊源甚深。1804年,他在此登基并接待专程前来参加其加冕仪式的庇护七世教皇。如今殿内的陈设基本上还保持了原貌,是他使这座历史悠久,已趋式微的古老宫殿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台阶下一条幽静的长廊直通背后的泉庭。泉庭南面正对一池湖水,其余三面则是造型和风格都相差甚远的宫殿,但在整体上却未给人以凌乱的感觉。

池塘对面是弗兰西斯一世画廊。弗兰西斯画廊是枫丹白露乃至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和最完美的艺术品之一,它作为结合部将钟塔庭和白马庭连成一体。画廊内陈列、装饰着精美的壁画、绘画、石膏雕塑,及一块块护壁镶板。装饰工作由来自佛罗伦莎的画家和装饰家乔瓦尼·罗索率其几位助手于1534-1537年间完成。

走出弗兰西斯一世画廊便是狄安娜花园。园以泉名,园内的狄安娜喷泉是亨利四世时代于1602年在著名的狄安娜雕塑位置构筑的。为使原大理石雕像免遭侵蚀,雕刻家普里厄又用青铜复制了一件。

狄安娜花园又称皇后花园或橙园,从16到18世纪花园内散布着花坛和雕塑;橙树漫园而生,橙香浮动,清风徐来,令人心骨皆清。如今这座花园的形态虽亦可人,但已不复旧貌,其历史应追述到第一帝国和七月王朝时代。

从白马庭,泉庭,弗兰西斯一世狄安娜花园一路走到钟塔庭。钟塔庭也称椭圆型庭,是枫丹白露宫殿群中最庄严的部分。当初,喜爱自然的弗兰西斯一世决定重建枫丹白露时,他眼中路易七世建造的中世纪宫殿无异于残址败石,索然枯槁,有损周遭的景致。因此,他独保留了古老,凝重的钟塔,仅在其外观上稍加修饰,钟塔庭的其他建筑则尽由吉勒-勒布雷东设计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取代。

由钟塔入口至拱廊的建筑,源自1528年开始的第一工期。圣萨蒂南教堂稍后于1545年建成。

舞厅始建于弗兰西斯一世时期,原先设计为意大利式柱廊,向外敞开,作为教堂和国王房间之间的通道。在原设计中舞厅呈穹形,以使窗户之间的柱廊的存在更为合理。直至弗兰西斯一世辞世,舞厅也未完工。

菲利贝·德洛尔姆接过前人的设计又加以修改:他最终完成了塞利奥设计的分格镶板的天花板以及壁炉,壁炉上饰有两个萨蒂尔神青铜雕像,这是德洛尔姆根据由普里马蒂斯从罗马带来的塑像仿制的。而普里马蒂斯本人则负责绘画和壁画,这些未完成的作品由阿巴特及其助手创作于1552-1556年间。

舞厅的鼎盛时期是在16——17世纪,宫廷宴会和舞会时常在此举行,国王的座位便设在壁炉前方。(北京大学晁华山)

亚抿大教堂严谨的建筑布局,以彩色玻璃装饰的教堂内壁,是建筑史上的先河之作。

亚眠大教堂建于1220年,由3座殿堂、1个十字厅和1座后殿组成。其中十字厅长133.5米,宽65.25米,从地面到拱顶内侧高为42.3米。

外观为尖形的哥特式建筑,墙壁几乎全被每扇12米高的彩色玻璃窗代替,几乎看不到墙面,是建筑史上的新阶段。教堂的墙壁上雕饰有基督教先知、信徒和法国历代国王的画像。教堂有巨大的连拱,拱门与拱廊之间用花叶纹装饰。教堂的支撑柱都是4根细柱和1根圆柱组成的束形柱。

教堂南北各有1座塔楼,南塔楼高62米,北塔高67米。耸立在与翼廊交叉部的塔高112米,是1529年才建成的。

教堂上下共分三层,巨大的连拱几乎占了一半,拱门与拱廊之间用花叶纹装饰。唱诗台由4个连拱构成,其中纵向线条尤为分明,拱廊背面墙壁两侧开有两个玻璃窗。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殿堂和唱诗台在十字厅两侧,形成完美的平衡,大胆突出了结构上轻快的格调。

正面拱门上方拱廊内的每个小拱中均有6柄刺刀,分3柄一束竖立于三叶拱下,拱门与拱廊1间有一条花叶纹装饰。

法国最大的亚眠大教堂,为哥特式建筑顶峰时期建造的大教堂之一。人们无一不为这座哥特式教堂的宏伟和雕刻群的瑰丽气势而惊叹折服。

评价:环面103米长的奥朗日古剧场坐落在罗纳河谷,是所有宏伟的古罗马剧场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建造的众多凯旋门中,公元10到25年间建造的半圆形拱门是最精美和最引人入胜的建筑之一。上面装饰的浅浮雕纪念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和平与繁荣。

评价:阿尔勒是欧洲古代城市向中世纪文明过渡的一个范例。到处是令人难忘的罗马纪念遗迹。其中最早的建筑竞技场、罗马剧场和隐柱廊(地下走廊)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阿尔勒经历了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第二个黄金时代,君士坦丁的浴场和阿利斯堪普斯的墓地是这一时期的见证。11世纪到12世纪期间,阿尔勒再一次成为地中海地区最具魅力的城市。城内圣特罗菲姆教堂是普罗旺斯众多的罗马式建筑之一。

这里是典型的原西妥教团修道院,1119年由圣贝尔纳多修建,包括教堂、回廊、餐厅、卧室、面包店以及铁工厂。建筑简朴,没有装饰,是西妥教团僧侣们自给自足,清苦思想的极好见证。

丰特奈原西妥教团修道院位于法国科多尔省勃艮第地区,迪雍市西北方。修道院建在埃戈雷维小山谷深处,一条小溪从旁边流过,汇入约纳河的支流布伦河。丰特奈原西妥教团修道院1119年由圣贝尔纳多修建,后被圣路易改为皇家修道院,并给予豁免赋税待遇。13-14世纪是丰特努瓦城的鼎盛时期,有300多名修女和僧侣。当时寺内的清规提倡节俭和清贫,以及进行禁欲的研究。人们可以从没有装饰,平淡无华的教堂外表体会到这一点。后来从百年战争起开始衰落。

院墙内西侧是修道院的圆拱式接待室,进门小走廊上部是5世纪重建的看门神父的房间,贵宾之家坐落在接待室右侧,接待室左侧有一座13世纪修建的楼房,内设外国人礼拜堂,修道院排列在回廊院四周。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形,有1个大殿,两旁有侧厅,1个后堂,内设4个小礼拜堂,以及1个唱诗台,侧墙上开有半圆拱形窗,整座建筑内只有柱头上有雕刻,为针形水纹叶图案。

在建筑形式上,回廊院堪称楷模,四道长廊各由4个拱顶横撑组成,朝东通圣器室、教士会的议事厅、探访室和一个30多米长的修士厅,长廊上部是寝室,以15个狭孔采光,南面是设有两个圆形烟筒的供暖房,13世纪建造。西面原有改宗者房,现已不存在。

附加建筑中有一座1547年修建的修士狱,还有一个用卫生隔离设施隔开的医务室,沿小溪而建。小溪右岸是一个锻造作坊,长53米,宽13.5米,由相互分开的四座厂房组成,建于12世纪,专门制作供修道院用的铁器。面包房紧靠外国人礼拜堂,烟筒保存完好。修道院院长住房也在本院内,建于18世纪上半叶,与西侧长廊垂直。圆形鸽房可能建于12或13世纪。

这座修道院既是西妥教团所属修士社团建起的无装饰建筑的代表,又是一座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建筑群。修道院及其教堂,回廊院,餐厅,寝室,面包房和锻造作坊,均建于圣贝尔纳多在世之时。

丰特奈原西妥教团修道院于198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大学晁华山)

杜布斯地区的制盐业从中世纪开始,阿尔凯特瑟南斯盐场的建造使这一传统的造盐工业进入前所未有的规范化时代。盐场建立最初是根据路易十五的意愿,在1774年至1779年建造的,适逢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10年,制盐在当时是相当重要的,盐税给国家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

阿尔凯特瑟南斯皇家盐场是一家设施全面的工厂,在建筑物内部设有办公室、接待室、厨房、面包房、教堂。所有的工人都住在里面,达到了行政、宗教和政治职能的统一。更为人性化的是,在工厂里为工人建立了活动和休息室,充分考虑到工人的实际需要,并把他们与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了安全和卫生,所有建筑分散布局。在这个由11座楼房组成的半环状建筑里,呈现出设计者多姿多彩的艺术想象力和实用的巧妙结合。

皇家盐矿厂房围绕经理楼而成半圆形。坐落在盐场中央的经理楼,是一座俭朴的十字形建筑,正面为高大的列柱廊,一根根廊柱是由圆形和方形石块逐次交替叠摞,棱角分明。柱廊上方为带眼孔窗的三角墙。经理室的窗户被誉为经理之眼,从这里能看到厂区的任何地方,同时也被别的地方看到,以便监督调整整个盐场的运行。分布在经理楼两侧的宽敞建筑是制盐车间,它与经理楼一起构成盐场的心脏部位。盐水通过21千米长的木制地下管道从盐田流到这里,经过许多道工序最后被制成盐粒。车间两侧是两栋职工楼,楼后是马厩。车间对面的平房是铸造、铁匠、桶匠和工人住房。经理楼对面是门房。它位于盐场的路口处,具有古代风格的陶立克式廊柱与岩石的奇妙结合,岩石棱角分明,晶莹剔透,类似盐粒结晶。下面墙上的砖石也是凹凸起伏,好似水波萦萦。整个建筑被赋予一种朦胧之感。

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和新技术的出现,使皇家盐场越发显得陈旧和落后,盐场终于在1895年关闭停业。从1778年到1895年它运行了117年。1918年皇家盐场被遗弃继而被抢夺和焚烧。20世纪60年代法国政府收购了盐场,并开始修复。阿尔凯特瑟南斯皇家盐场于198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今天盐场的一处旧址被改建为勒杜博物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建筑大师的一些建筑设计模型。它们中间有的已经实施,有的只是想象中的草图。这些没有实现的草图表现出了这位幻想家更为独特的艺术。(北京大学晁华山)

(本图片为岗哨独家提供)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一个没有王国的国王──斯坦尼斯拉斯·莱什琴斯基,后来成为洛林公爵,他的临时住所南锡,既是最古老又是最典型的现代首都的典范,这里开明的君主证实自己能够意识到公众的需求。这里的建筑是1752和1756年在建筑师的指导下由一支出色的建筑队完成的,这项工程把对建筑名声大噪的愿望和国王对它实用性的要求成功地结合在一起。

圣萨文-絮尔-加尔唐珀教堂位于法国维埃纳省圣萨文-絮尔-加尔唐珀市。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公元810年前后,查理大帝在圣萨比诺殉难处修建了一座修道院。公元878年前后,修道院被诺曼底人烧毁,后由阿奎塔尼亚地区的加尔洛曼大帝的第二任妻子奥莫迪·德·阿奎塔尼亚女公爵捐款修复。教堂始建于1023年前后,16世纪末被毁,直至1640年才由圣马克的本笃会修士着手重建。

教堂长106米,包括一座9拱大殿,前有塔楼,后有30米长的十字堂,一个回廊环绕的唱诗台,回廊内放射形排列着5个小礼拜堂,教堂内有查理大帝时期修建的两个地下祭坛,分别供奉圣萨比诺和圣马丁。

除地下祭坛外,最古老的部分应为教堂后部的十字堂,建于11世纪后30年,唱诗台建于1075-1095年之间,似悬挂于十字堂之中,地下祭坛就位于其下。大殿前面的塔楼,下有一道门廊,廊上建有面向大殿的圣坛。最初,塔楼顶部为锥形,并不高大,到14世纪末才增高到现存的96米高。大殿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拱柱柱头的装饰完全不同。

教堂内有4组12世纪的壁画,唱诗台下面地下祭坛内的壁画以圣萨比诺和圣奇普利亚诺殉道为主题。圣坛壁画则表现耶稣受难和复活以及教会的兴起,门廊内画的是《新约》启示录中的一些情节,大殿拱顶全部画满,共约412平米描述圣经内创世纪和出埃及记的情节。(北京大学晁华山)

评价圣萨文—絮尔—加尔瑭伯教堂以“法国的西斯廷教堂浪漫派艺术”而闻名于世,教堂内拥有许多11—12世纪精美的壁画作品,如今这些作品依然保留了它们昔日的面貌。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基罗拉塔湾、波尔多湾和岩石海岸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基罗拉塔湾、波尔多湾和岩石海岸自然保护区,面积120平方千米,其中海上面积42平方千米。保护区的埃尔沃半岛遍布陡峭的红色岩石,奥萨尼角怪石嶙峋。突入海水中的红色的陡坡,是基罗拉塔湾和波尔多湾的分界线。除此之外,保护区内都是悬崖峭壁,有的悬崖峭壁高达900米。基罗拉塔湾、波尔多湾和岩石海岸自然保护区内海洋植物和动物种类繁多。这里海藻丰富,栖息着捕鸟鹰和游隼等猛禽。

评价:这个自然保留区是科西嘉地方自然公园的一部分,位于斯康多拉·佩宁苏拉,一个斑岩地带。它的植被是典型的灌木丛林地。在这里可以看到海鸥,鸬鹚和海鹰。清澈的海水,连同其中的岛屿和险峻的岩洞构成了丰富的海洋生活。

这是向尼姆市供水的水渠的一段河上渡槽,在公元前数年修建。这座桥近50米高,最长处275米,上下分3层,上层渠道通水,中层供人通行,渡槽下的河上可以行船,它是罗马时期高度发达的水利工程技术的绝好例证之一。

庞杜加德罗马时期引水高架渠位于法国南部朗格多克鲁西荣大区加尔省省会尼姆市,建于公元前不久。198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加尔桥因加尔河得名,高48.77米,分上中下三层,每层都有数目不等的半圆形桥拱。其最下层的桥拱跨度达25米,保证了河水的流畅及来往船只的通行无阻。下层中世纪时期为人行道,有6个半圆形拱;中层11拱,上层35拱。三层长度自下而上递增,分别为142.35米,242.55米和275米。

加尔桥的建筑充分考虑到了加尔河水文情况。鉴于河水多有泛滥,建筑师们在桥墩底部设计了分水角,桥身设计了轻度曲线,以减缓洪水对桥基的冲击。&加尔桥底层和中层用6吨重的巨石建成。这些巨石来自距该桥600米远的采石场。外面为上层石墙,内铺巨大的长板石,形成水源通道。

加尔桥虽然从整体上看依旧完好无损,但由于河水的长年冲击,桥墩已经严重受损,桥体上许多钙质石块和长石板的内部也已出现了蜂窝状的洞孔。由于大量游人的涌入,随之而来的空气和噪音污染成为加尔桥的最大威胁。(北京大学晁华山)

评价:被伊尔河的两个臂膀所环抱的格朗德岛(大岛)是阿尔萨斯首都的历史中心,这里耸立着一座综合性的纪念碑。总教堂,包括四个古代教堂和罗昂宫─主教们以前的住所,远看象孤立的纪念碑,构成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中世纪城镇,反映了斯特拉斯堡从15世纪到18世纪的发展变迁。

这里位于巴黎市中心,最著名的建筑有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博物馆、星形广场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以及贯穿其间的香谢丽舍大街,这里展现了巴黎几百年来的发展,体现了城市的发展与保护传统的极佳结合。

三是卢浮宫与卢浮宫博物馆,位于市中心塞纳河右岸边,既是著名的王宫,又是博物馆的所在地。王宫最初建于12世纪末,从15世纪至18世纪末曾经4次改建和扩建。1792年法国国民议会宣布这里作为博物馆,并于第二年开放。此后又大规模扩建,到1868年卢浮宫的建筑全部完成。卢浮宫分为东中西三个院落,东院建成最早,是较小的方形院。后来向西延伸,建成向西敞开的较大的西院,也是方形院。此后南北立面的房屋再向西延伸,即现在西面的那部分。这三部分都是三层楼,有的位置建有地下层。各部分因为建筑时期不同,所以风格不同。其中中院的东立面是古典主义风格,最为人们推崇。鉴于卢浮宫作为博物馆在观众分流方面有困难,加之要实现大卢浮宫计划,于是,法国总统密特朗请美国华裔建筑师贝聿名设计,于1982年在中院内建造1大4小共5个玻璃金字塔形透明屋顶,其中大金字塔下用作观众入口,在地下分流进入北东南三翼各展室。卢浮宫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从16世纪初就开始收藏艺术珍品,现收藏有极其丰富的绘画、雕塑、陶瓷、珠宝和家具。陈列面积有5.5万平方米,藏品2.5万件。其中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像。

四是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斯德岛上,是天主教教堂。初建于1163年,到1345年完工。建筑与雕刻是哥特式早期与盛期风格。后来由于战火而遭到严重破坏,1845年开始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前提下修建,到1864年完工重新开放。从1991年起,法国政府拨款1亿法郎再度整修,重点是南侧外墙,把约占全墙一半的残损块石替换下来。巴黎圣母院建筑的正面是竖长方形,上下三层,左右分三竖条,如九宫格形,面宽47m,总高63m。左右两侧上层是方柱形塔楼,中间没有塔楼,缺一格,因而较低。中层中心是一个圆形光环式的大玫瑰窗,镶嵌彩色花玻璃,象征天国。中层两侧是双窗。底层是三个尖拱双扇门。一层和二层之间有一列28个浅像龛,排列着犹太和以色列28个国王的雕像。其他位置也有许多雕像。正门内是纵长方形大堂,宽48m,进深130m,高35m。堂内也有许多大理石雕像。在回廊、墙壁和门窗布满圣经故事雕刻和绘画。大堂屋顶外上方中央矗立圆锥形尖塔,高90m,是19世纪整修时增加的。几百年来,巴黎圣母院一直是法国宗教和政治生活的重要场所,许多重要活动在这里举行。它是法国历史的见证之一。由于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流传很广,所以这座教堂也广为人知。(北京大学晁华山)

(本图片由岗哨独家提供)

评价:13世纪突出的新建筑技术的处理方法以及雕像装饰与建筑的和谐统一使兰斯圣母大教堂成为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之一。从前的修道院保留了9世纪时精美的中殿,里面平躺着主教圣·赖姆(440-533)的遗体,他创建了法国的神权帝王。曾经在宗教仪式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天主教宫殿——圣·安东尼宫,已于17世纪进行了重新修建。

评价:以设计协调和比例均衡而令人称羡的布尔日·圣·斯蒂芬大教堂建于12-13世纪,是杰出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它的门楣,雕塑和彩色玻璃窗特别引人注目,除了建筑的美观性外,它还显示了法国基督教的权力性。

评价:这座位于法国南部的城市是14世纪罗马教皇的居所。由西蒙德·马蒂尼和马泰奥·焦瓦内蒂设计装饰的罗马教主宫,看上去是非常古朴的城堡,它俯视着这座城市,环城的城墙和12世纪遗留下来的横跨罗纳河的桥梁。这座突出的哥特式建筑下面的广场上,小宫殿和圣母院教士的罗马主教堂构成了一组特殊的纪念碑,它们显示了阿维尼翁在14世纪基督化的欧洲所扮演的突出角色。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米迪运河蜿蜒流淌360公里,各类船只通过运河在地中海和大西洋间穿梭往来,整个航运水系涵盖了船闸、沟渠、桥梁、隧道等328个大小不等的人工建筑,创造了世界现代史上最具辉煌的土木工程奇迹。运河是在1667到1694年间挖掘出来的,它为工业革命开辟了一条航线。运河设计师皮埃尔·保罗·德里凯创造性的构思,使运河与周边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一种和谐美的效果,堪称建筑技术史上的佳作。

评价:从前罗马时期起一个防御性质的定居点就在现在山中卡尔加桑尼禁城所在地出现了。它现在的形式是防御城市一个很典型的范例,它有环绕着城堡的巨大的防御工事,有紧凑的房屋和街道以及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卡尔加桑尼禁城还在维奥莱公爵领导的漫长的复辟战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公爵是现代物理科学守恒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评价:雄伟壮观的比利牛斯山脉,是法国与西班牙两国的界山。以海拔3,352米的珀杜山顶峰为中心,方圆30,639公顷。在西班牙一侧是欧洲两个最大最深的峡谷。法国一侧为更加陡峭的北坡是三个大片环形屏障,表现出典型的地质地形。除雄伟的山脉,这个地区还显现出恬静的田园风光,反映出地处欧洲高地的人们从前普遍的农业生活方式。进入到20世纪依然如故。只有在比利牛斯地区,可以通过村庄、农场、原野、高地牧场和崎岖的山路这些独特的景观,去回顾久远的欧洲社会。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是整个中世纪来自于欧洲各个角落的虔诚的朝圣者们最大的会聚处。若要到达西班牙,朝圣者们必须穿越法国,被列入这份世界遗产目录的一组重要的历史遗迹显示出四条他们穿越过的路线。

评价:里昂位于法国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它最初在公元1世纪,作为罗马人的都城,创建在斯里考尔斯。从此,它在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城市建筑和各个历史时期的遗迹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城市图景。

评价:葡萄栽培技术最早由罗马人引入阿基坦地区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并在中世纪得以强化。圣艾米伦区因其处在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大道上的优越位置而受益菲浅。大量教堂、修道院和客栈从11世纪前就建立起来了。它作为一个辖区的特殊地位在12世纪英国人统治时期内得到了承认。该区纯粹而地道的葡萄种植景观是非常特别的,而且在乡镇和村庄里还有许多优美的历史遗迹。

法国第一大河——卢瓦尔河。

置身人类文明的怀抱中,这条河流却铅华不染,保持着原有的自然风貌。

在过去的150年中,卢瓦尔地区始终是法国的国家中心。

在这条清流的两岸,曾经孕育了华美的宫廷文化,

上演过一幕幕高潮迭起的历史剧。

优美的自然、华丽的宫殿,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波澜壮阔的法国历史,

柔美的绿色、清澈的河水。

15世纪,法国面临着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英法间的百年战争开始向英军有利的方向发展。大势已去的法国国王被赶出巴黎,情如风中残烛。

悬崖绝壁上耸立着西农堡要塞。这就是查理七世曾经退守其中、伺机返攻的城堡。

1429年,一位少女来到了这座城堡。

少女的名字叫圣女贞德。

据说这位出身于贫寒农家的17岁少女受上帝的启示来帮助法国,

她最终成为法国的救世主。

贞德率领仅有的一点兵力,打败了包围奥尔良城的庞大敌军。

原本濒临灭亡的法国从此扭转了局势,一举收复了失地。

无敌的贞德被人们称为“创造奇迹的少女”。

战乱时代结束之时,也是法国走向繁荣的开始。

从15世纪至16世纪,王宫所在的卢瓦尔地区孕育出华丽多彩的宫廷文化。

那些曾经是为战争而建的城堡,大都被改建成美丽的官邸和宫殿。

翁布瓦兹堡俯瞰着缓缓流淌的卢瓦尔河。

15世纪末,这座中世纪的城堡要塞得到大规模的改建。

从此,翁布瓦兹堡便成为法国国王的王宫。

16世纪初,一位意大利艺术家来到翁布瓦兹堡。

这位艺术家就是列奥那多达芬奇。

这位64岁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艺术家,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三年,

并最终把自己融入了卢瓦尔的土地。

可以说法国的文艺复兴就是从这里——翁布瓦兹堡开始的。

几座宫殿式建筑优雅地伫立在卢瓦尔河畔。

这相继建成的一座座精美的宫殿,无一不散发着文艺复兴文化的气息。

茂密的丛林中清晰地显现出一座巨大城堡的轮廓。

这座城堡被称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巅峰之作。

这就是卢瓦尔地区最大的城堡——香波堡。

为了把理想中的城堡变成现实,

弗朗索瓦一世汇集建筑学的精粹,并为之倾注了所有的财富。

不过,他并没有等到自己心爱的城堡建成的那一天。

林立的尖塔,有拜占庭式、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

杂乱中不失协调,变化中显示统一——这就是香波堡的风格。

这座城堡还有一个别具特色的地方,

那就是大厅里的双层螺旋式楼梯。

这个楼梯的构造十分独特,上楼梯和下楼梯的人绝对不会迎面碰上。

据说这是达芬奇的创意。

两个螺旋楼梯宛如绞在一起的两条长蛇,把城堡的中心部分串联在一起。

香波堡。它是法国创造的新文化的辉煌象征。

它让法国在世界面前为之骄傲和自豪。

这是漂浮于水面的城堡。

这是伫立于旧市区中心的布卢瓦城堡。

法国人对卢瓦尔地区充满眷恋,称这里是“法国的庭园”。

这慰籍人们心灵的自然,这融入自然的优美城堡。

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还散发着法国青春时代的文化气息。

重建的市中心是建筑师AugustePerret的作品,是法国2004的唯一申请项目。

在这次申报中,大约有40多个地方报名,其中包括:香槟省的葡萄园(levignoblechampenois)、鲁昂的旧城中心(lecentreanciendeRouen)、白朗峰山脉(lemassifduMont-Blanc)以及卡尔纳克的史前巨石建筑(lesmégalithesdeCarnac)等,但政府最终选择了勒阿弗尔。

在接下来的几个礼拜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将前往勒阿弗尔实地考察,随后在12月份发出候推荐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办公室(Lebureaudupatrimoinemondial)将根据“世界的价值”这一标准来评定候选案件,并在2005年7月前作出决定。

科学需要普及吗?——在卡尔·萨根60岁生日庆祝活动上的讲话

作者安·德鲁彦(AnnDruyan)是卡尔·萨根的妻子

本文一方面是在谈及科学的普及,一方面是在讲述卡尔·萨根令人感动的道路。所以,其实有一半可以归为“伟人们与先驱”类帖子的。

科学需要普及吗?这是一个令人悲哀的问题,是自从科学诞生不久就困扰我们文明的一种危险疾病的征象。在苏格拉底这些哲学家以前古希腊那最早的一批著名科学家,我们提出几位,如德漠克利特(Democritus)、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c)、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他们只留下了一些支离破碎的资料。但他们是一群普通人的形象。他们造过什么东西的手都很脏。我在想象恩培多克勒,还有他使用厨房用具和管件碎片所发明的实验方法。他们从中自得其乐(特别是德漠克利特),而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是跟人民相脱离的科学教士的精英。他们这些工匠,都急切地想要弄清楚,自然究竟是怎么运作的。

他们最敏锐的工具可谓是革命性的观察,希波克拉底对此有一个最好的表述:人们认为癫痫是神圣的,因为人们不清楚它确切的病因是什么。但我们总有一天会懂得癫痛的病因的,那时我们就不会再将它奉若神明了。这便是所谓的未知之神。

如果我们把所有搞不清楚的东西都归于神圣的话,那么上帝就代表了我们所不知道的所有事物,但这并不能适当地解释我们所不知道的那些事物。如果我们系统地努力地去探寻,倒有可能充分地揭开那些自然之谜。这的确是科学方法的源泉和灵感,也是卡尔利用他相当好的天份来进行交流的价值。

但是,“科学属于每一个人”这个民主概念,以及“科学是正常人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这种态度,却早就消失了。你可以探究自然以及查明事物相互间的联系,这些理念早已受到了歪曲。科学已经成了有钱有奴隶的人的私产;这些有钱人懒得真正去做实验,只想靠在躺椅上,发表对天上的结构的看法。人们设想人应该分成两类,一类是少数有幸被挑选出来,能够了解自然之优雅和自然之美妙的从事科学的人;另一类是其他的人,正是这些人的劳作使得前一类人能够过上悠闲。冥想的生活,但不知为什么他们却没有资格获得这些知识。

我愿意为此而给柏拉图多一些责难,这可能并不完全公平。那种认为只能在雅典娜神庙里,或在某些跟外部世界相隔离的寺院里才能够进行思考的念头,正是我们今天提出“科学是不是应该普及”这个问题的理由。因为我们以为科学与人类活动完全分离,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在产生科学的同一些地方,在许多同样的头脑里面,也产生了民主思想,它的理想是每一个人,或基本上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事情都应该有发言权,而不是任人摆布。我认为这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一个发展。我们是灵长类,热中于等级制度,在千百万年里已习惯于让一个粗暴、乖戾的男人去做大多数决定。在公元前约5世纪的时候,有一些人忽然感到:这样的安排他们再也无法接受了。

很久以前,科学就和民主走在了一起。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依赖于思想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权威的论点无足轻重。只是由于某个有权人说某件事情是真的,并不能使它为真。自由交换意见是这两个系统的生命源泉。

在很难说做到了民主的社会里,我们的的确确取得了科学技术上的巨大进步。我们能够在没有民主时拥有科学。但我怀疑在没有科学时我们能否拥有民主。如果民众对科学方法、科学定律和科学语言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如何能够在一个完全依赖科学和高技术的社会里成为有见识的决策人呢?如果科学只属于少数人,那么大多数人如何去认定那少数人所担负的责任呢?杰斐逊(ThomasJefferson)对此曾不无忧虑地说过:无知和自由兼具者,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

那么,该不该普及科学呢?你也可以这么提问:我们要不要民主呢?

科学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探查骗人鬼话的工具。为什么?因为作为一个物种,我们最大的力量也是我们最大的弱点。我们有想象力,但也会撒下弥天大谎。只要有机会,我们就自欺欺人。我们说谎、造假以保住权力,也使别人不能获得权力;还要使自己感觉有所特殊,能将恼人的死亡焦虑推开。我们总是惧怕自己不是中心,惧怕没有疼爱我们的父母照应、保护我们,在我们感到胆怯的时候帮助我们。我们至今还不能接受我们的真实情况:我们实际上是无法理解的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微小存在。

这种自欺欺人的倾向意味着,我们需要一个机制来使我们保持诚实,需要有个声音在我们耳边轻声地说:“小心一点,你们现在还很年轻,你们还很无知,你们作为一个物种还是很近的事情。过去你们曾经相信这是真实无误的。你们错了。你们后来可能发现实际上是另外一种情况。”在我们的头脑里需要有那种声音,那个声音就是科学。

你不要把你自己的价值、幻想和期望强加给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可能比你最好的想象、最好的梦想要复杂得多。你应该知道它是如何构成整体的。是的,科学真的会使人变得谦卑。可我知道,科学常常被看成是自负的,许多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是自负的,但科学最大的力量就在于使人变得谦卑,那些知识,那些自知之明使我们不得不避免说假话的倾向,并且认识到所说的真实情况有时实际上是假话。

目前,对于科学有很多的不满;我们不应该把科学理想化,因为它以太多的方式成了瞄准我们脑袋的武器——那不是为了人类的福扯,不是为了使这个星球成为更好的居住场所,或者成为更人道的地方。科学最坏的罪行大部分是秘密进行的。没有知情的选民们讨论过这些决定。公众对科学的不信任已经比较普遍,这是竭尽全力要在公众之中普及科学的另一个迫切原因。

但卡尔对教育的努力并非只限于广大公众。我很骄傲地记得:在里根—布什的“星球大战计划”歇斯底里鼓噪到高潮的时候,在面对国防部众多佩戴勋章的将领的时候,在面对那些眼睛瞄着钱的贪婪的投标人、合同商的时候,卡尔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在虎穴里,他和这项政府计划的负责人亚伯拉罕森将军争论。我觉得在那个大厅里,可能只有我才是一副友好的面孔。卡尔毫无惧色,既不发怒又不带偏见,不恐吓,也不在意反对者的任何敌意,恰当地揭穿了“星球大战计划”的虚伪。从随后大家起立、鼓掌这一点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我还要提到卡尔创造的另一个奇迹。在20世纪80年代,他被叫去阿肯色州,为在学校讲授进化论而到法庭作证。作证是在纽约的一家法律事务所进行的,在质询人中有一位是来自小石城的创世论者。大约一年以后,卡尔接到这个人写来的一封长长的感谢信,说卡尔的确太有说服力了,他无法再真诚地相信并推广创世论了。他已经辞去了和创世论者有关的专职,而到一个私立学校去教进化论了。

我仍记得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人列昂诺夫(AlexeiLeonov)将军,于华盛顿介绍卡尔在太空探索者协会做演讲的那个时刻。这个协会是世界上最排外的一个协会:你必须在宇宙空间里飞行过方才能够入会。“大家是否知道我们欠卡尔·萨根多少债?”列昂诺夫问道,“他去了莫斯科,到了那个中央委员会,跟他们谈核冬天。在他离去之后,总参谋部的一些人说:‘好了,是不是一切都了结了?核军备竞赛已经没有意义了,是不是?我们不能再这么做下去了。大规模报复已经不再可靠了。它对我们所珍惜的东西的危害是太大了。’”卡尔不知疲倦地把核冬天的事实和含义告诉大家,足迹遍及核防御局、国家战争学院、各军种的军校、中央情报局、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参谋们的集会、国会的一个不公开的特别会议……

卡尔所从事的是一个协调全世界的运动,他要让潜在具有核武器与没有核武器的政府和公民知道:在热核战争中,我们会输掉什么。他向瑞典、印度、法国、希腊、加拿大、坦桑尼亚、新西兰、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家的政府首脑以及教皇保罗二世作过说明。他对多个国会和参谋会议做过演讲。他在日本做过系列谈话并接受采访。他还写了一份附有98个诺贝尔奖得主签名的呼吁书,发送给所有潜在具有或实际已经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要求立即停止核军备竞赛。

有一件事让我们从卡尔身上看到了同样的精神:1965年,他不顾他的科学界和政治界同道们的劝阻,退出了空军科学顾问委员会,以抗议美国在东南亚的行动;在20世纪80年代,他和我在内华达州核试验基地组织了三次最大的公众抗议,反对在苏联暂停之后美国继续地下核试验。在卡尔的一次充满激情的演讲当中,他们居然又进行了一次核试验。他还曾两次被捕。

我们这个社会最伟大的革新之一,也是我们最美好的一种理想,就是让我们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够懂得自然界和宇宙的一些事情;而康内尔这所大学,就是由力图实现这个理想的人所创建的。他们说,每一个农民,每一个银行家,我们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了解我们的宇宙。我们是民主国家,这意味着:不仅是位居高位的人,不仅是有钱的人,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决策者。所以我们都需要很好地理解宇宙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如果我们希望有个能起作用的民主制度,如果我们希望能够保持住我们所拥有的那一点自由,我们就必须是发现、戳穿谎言的实际行动者。从很多方面来说,康内尔这里和美国其他的一些地方带了个好头。可近来,我看到了不少我们正在放弃这种理想的征象,我们正在放弃我们的公立学校,我们正在放弃我们的城市,我们正在放弃我们之中一无所有的那些人,并且说:是的,那里可能有一类人,让他们为我们做那些繁重脏话吧。他们为什么要受教育?别教育他们。他们为什么要懂科学?是的,如果我们放弃了那最初的理想,我相信我们就会成为另一个死亡的帝国,这种帝国已经为数不少了。

科学要对许多罪恶负责,我们的社会亦如此。它也像是民主概念本身,是不完美的,但此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来阻止我们自己最坏的那些部分,以及那些难以驾驭的倾向冒头呢?是它们使我们蒙受耻辱,并且给我们所珍视的事物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杀戮。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来防止我们重蹈覆辙、犯下这些罪恶呢?你是个极好的教师,卡尔,昨天发言的学生,有力地证实了美德、雄辩、正派、体面等等人类最佳方面的全部。昨天我看到了你所教授的不只是这些学生,而且还有这个星球上很大一部分人民,你教给他们科学真的应该是什么样子。

有一个广为流行的假设,认为在出众的科学前程和人的个性发展之间,有个成反比的关系。然而卡尔在这方面又是一个例外。我愿意对卡尔的父母表示敬意。虽然他们都已经过世,但他们对今天的卡尔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座发言敢的人,也是一位极为优秀的科学家。还有杰里米·萨根(JeremySagan),他已经在世界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迹。他是一个领先的为作曲家使用的电脑程序的开发者,他把科学和艺术融合到了一起。杰里米现在在康内尔上学,一直是个全优的学生。再说尼克·萨根(NickSagan)。他才20岁出头,但是已经写出了《星际旅行》这部电视系列片的两集。刚满22岁就被聘为收益不错的剧作家,这是很不一般的。我们12岁的女儿萨莎·萨根(SashaSagan),在写作和表演方面也很不错。她在上次的数学测验中得了109分,她的正直、她对真理的热爱、她那探寻事物真实面貌的激情,跟卡尔的性格真的很相像。萨姆·萨根(SamSagan)现在只有3岁,所以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他将来会是怎样,但即便是在这么小的年纪,他的好奇心、智慧、顽强、执着和独创性都已经显露出来;我们把这些都看成是萨根的标志。

我想说个故事来作个了结。那是在电视系列片《宇宙》刚开始播出的时候,卡尔和我因乘飞机到了肯尼迪机场海关。大家知道在这样的场合自己会是怎样的心情,即便你毫无瑕疵,你也总是抱有这种感觉:我是不是看上去挺紧张?是不是脸上感觉僵硬?是不是笑得太不自然?我们在队伍里排着,突然间一个海关人员盯住了卡尔:“请把护照给我看看好吗?”他拿到护照后又说道:“好吧,萨根博士,请跟我来。”卡尔和我都在想,我们都做了些什么?我们的香水报没报关?这里是怎么了?那位海关人员叫来了另一个人,我们猜他是个督导。不好,今天下午会变得又长又难受。他俩私下嘀咕了一下,然后向我们走来,说:“萨根博士,我们两人觉得你对柏拉图不够公平。我们知道你喜欢前苏格拉底哲学,这没有什么,我们也喜欢。但我们也该提一提柏拉图的那些伟大成就,他和亚里士多德是可以放到一起来考虑的。”

科学是不是要普及?为回答这个问题,我想仿照《圣经·申命记》中的一段话相应地解说一下:……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在家里,行在路上……戴在额上为经文……不可只将其收藏为轶事或动人的故事,而要将它作为深思的方法并将它带往各地。

面对比其他人在这方面做得更为有效的一个人……面对我所了解的最为勇敢、最为正派的一个人,面对给了我所有欢乐的一个人,我要说祝你生日快乐。

以下为萨根的夫人AnnDruyan给三思科学杂志编辑部的来信之译文:

收到你们美妙的信和《梁祝》的唱片,我深受感动。

能够收到这个星球上各地因卡尔·萨根而觉醒的人们的来信,这是我的财富。每当读到这些信的时候,我都在心中思忖这样的一个奇迹,那就是,卡尔·萨根作为一个人,要比起他远远地通过其伟大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更加令人感动。他完全值得信赖、温文尔雅,并且非常善良。他是一个具有非凡勇气的人。

你们向我寻求鼓励,我愿以全心给予。我深信,作为一个物种,我们唯一的希望在于领悟科学所揭示的以及卡尔教给我们的宇宙观。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了解关于我们在这个宇宙中的实际状况的信息,从而影响到我们的行动:原教旨主义、民族主义、迷信和种族主义——当我们以大宇宙为背景的时候,它们都狭隘得可怜。我们需要培养一种更重要的神圣情怀,把地球上的生命自远古以来的延续性看得高于一切,甚至高于金钱和权力。

卡尔总是努力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暗淡蓝点上,那是拥有四十亿星辰的星系中的一颗微尘,而这个星系本身也不过是数量更加巨大的千亿个星系中的一个……这一伟大的科学见解具有伦理和精神的意蕴……带着怀疑和惊叹——两者缺一不可——我们能够学会在这颗行星上共存,或许有一天能飞向其它恒星。

在卡尔去世的五年之后,他依然活在那些由他所唤醒并被科学所吸引的人们的心中。

我谨祝你们事业有成,并希望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我们的人生道路能够交汇。

你们忠实的,安·德鲁彦2001年12月4日

——淡蓝色星球为失去一位充满热情的科学家而忧伤

CoreyS.Powell

1996年12月20日,卡尔·萨根去世了。科学界因此失去了一位最有创造力的研究者和善于表达的代言人。在他逝世之前,萨根是康耐尔大学“大卫·邓肯”教席的天文学与空间科学教授及行星研究实验室的主任。从1971年起,他就在该大学任教授之职。

萨根是空间探索的积极拥护者,他对绝大多数探索太阳系的无人探测计划均有贡献。其中包括最先拍到火星的细节照片、证明那是一颗荒凉贫瘠行星的“水手9号”飞船;在火星表面寻找生命的“海盗号”轨道器(其任务并不成功)与着陆装置;第一次揭示太阳外围行星及其卫星奥秘的“先驱者”与“旅行者”号探测器;还有正在传回极其清晰的木星和木星卫星图像的“伽利略”号飞船。

萨根的工作改变了我们对地球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的认识。他推断,由于强烈的温室效应,金星表面其实热得可怕——以前人们曾一度认为那里可能是气候宜人的地方。他还指出,宇宙中大量存在的复杂碳基化学成分可能是其它生命的原始形态。萨根还搜集了土卫六大气层中存在与生命的基团相似的有机分子的证据。此项工作被20世纪80年代的“旅行者”号探测器极好地证实了。

在萨根的职业生涯中,他一直赞同寻找地外生命迹象的工作的重要性。在康耐尔大学,他开创了“外空生物学”的新领域——这是研究可能的外星生物化学和生命形态的学科。他曾设计过一块包含地球人的问候信息的金属板,这块金属板正随“先驱者”10号飞船飞向星际空间(还有两张更复杂的刻录唱片正随两艘“旅行者”号飞往其它恒星)。萨根与多方面的的合作者(包括哈佛大学的PaulHorowitz)一道支持利用射电天文望远镜“倾听”天外信号的计划——这些信号可能源自外星智慧文明。

我自己和萨根的交流始于书面形式,当时我读到他的第一本书《宇宙的联系》(TheCosmicConnection,出版于1973年)。在我看来,那是一本激动人心的书。萨根的文字与我读过任何关于太空的描写都迥然不同。在各式各样针对年轻读者的天文书籍中,行星的特点常被生硬地描述为质量、密度、周期等等的表格形式。在名为“巴苏的月亮们”的一章中,他把EdgarRiceBurroughs的科幻小说内容与他的现场见闻结合在一起——他亲身经历了“水手9号”传回火星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首张照片的时刻。这些神秘的石块曾是多年来好奇者幻想的主题,转眼间就变成了屏幕上类似布满凹坑的“土豆”。萨根解释说,它们如此微小,以至于站在其表面的宇航员能轻松把一个棒球掷入轨道(火星卫星中最大的火卫一,其最长径也不过14千米)。这对好奇的少年是怎样一幅景象啊——在火星卫星上的棒球!

在该书的另一章,萨根推测了其它行星系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在书中插了一幅由当时在兰德公司工作的StephenDole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解释五种“模型太阳系”的图解。我无法把眼睛从这些简单的、示意性的图画上移开。我一次次地试图想象那些假想的世界会是什么样,试图选择出一颗会有可呼吸大气和适宜温度的行星。从1995年末开始,人们很快发现了一些围绕类日恒星公转的行星,首次为其它行星系统该是什么模样提供了实例。所有这些行星系统的存在坚定了萨根的信念——行星在银河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们与Dole的模型的极端不同表明自然界的创造力是如何超越着人类的想象。我为萨根在有生之年目睹了这些美妙的发现感到高兴。

后来,作为《科学美国人》的编辑,我有许多机会见到萨根、甚至同他一道工作。令我惊奇的是,尽管他在科普写作和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他也一直是一位活跃的研究者。他从来没有失去研究有机化学物质普遍存在或探索外星文明信号的兴趣。没有发现这些信号并不要紧,掌握超越现有科学的任务和概念才让萨根感到欣喜。顺着这样的脉络,《宇宙的联系》最后的几章反映了他的思索——地外文明可能是什么样、他们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沟通。萨根的话语在振奋人心的同时也使我们谦卑:

“我们就像生活在新几内亚与世隔绝的山谷里的居民,通过信使和鼓声与邻近山谷的部落(也许我该说,是非常不同的部落社会)联系。当被问及如何与一个非常发达的部落社会联络时,这些居民的答案也许是一位跑得极快的信使或是一面大得不可能的鼓。他们对技术的预测不会超越其知识水平。然而,大量的国际通讯电缆和无线电讯号就从他们的上方、周转甚至中间穿过……

20世纪80年代他主持拍摄的13集电视片《宇宙》,被译成10多种语言在60多个国家上映,此外他还撰写了数十部品位很高的科普读物。他自编自导的电视系列片《宇宙》观众多达5亿,与之配套的《宇宙》一书则在80多个国家发行了500多万册!他的力作《暗淡蓝点》在我国面世不久,即被评为“牛顿杯科普图书奖”2000年度的十大科普好书。“暗淡蓝点”指的是从太空中遥望的地球。该书是作者60岁那年出版的,其主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与文明进步的长远前景——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如何在太空中寻觅与建设新的家园。该书的叙述风格宛如一部纵横往昔与未来的史诗,于宏伟缜密间交织着大量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全书回顾了历史上有关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种种观念,根据20世纪中叶以来空间探测的成就对太阳系作了全方位的考察,评估了将人类送入太空的种种理由,最后是作者本人对未来太空家园的长远展望。该书布局大气磅礴,井然有序,淋漓酣畅而又丝丝入扣地阐明了当今的科学技术正在为人类移居太空创造最基本的条件。

与萨根的其他书相比《魔鬼出没的世界》更富个性,内容也更丰富。在该书中萨根大量分析和揭示了人类的各种传说的本质及其产生的根源,通过描述他的经历和列举大量引人入胜的科学发现的故事告诉读者,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破除偏见和偏执认识,发现令人惊奇的事实真谛的有力武器。他令人信服地揭穿了“外星人绑架事件”、信仰疗法、月球上的“人脸”以及其他各种骗局,驳斥了科学毁灭信仰和科学是另一种专横的信仰体系的观点,探讨了误用科学的危险,提出了从各种角度进行思考的“探测谎言的方法”。

星座是天文学中天区的“行政单位”。一个星座并非是指部分星星可以用连线连接在一起的样子,而是一个区域,不同区域之间的衔接是不留空隙的。我们说的某个星座流星雨,指的是辐射点在某个星座的区域内。

西方星座的命名,最早是根據古時候的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巴比倫、等地過去的文明中,留下的神話或史詩而命名的。若追溯到最早命名的原因,可以說是由占星術而產生。他們將天上醒目的星星連線,想像成各種人或物而加以命名就變成星座了。后来这种星座的命名,传到希腊,又经大名鼎鼎的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整理和归纳,成为48个希腊神话星座。

到了公元2世纪的时候,北天的星座划分已经大致同今天的一样了。但是南天的几十个星座,基本上是17世纪以后才逐渐定出来的,因为世界上文化发达较早的国家都在北半球,对于这些国家,南天的许多星座是终年看不见的。南半球的星空因航海的關係而發現新的星空視野,這些後來發現的星座就以航海儀器的名稱來命名,例如六分儀座、羅盤座、船帆座、船底座……但是由于许多航海家看到了欧洲所不能看到的南天星座,于是新的星座纷至沓来,到19世纪末达到120个之多。为了统一和规范,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28年将全天星座整理为88个,这就是目前通用全世界的星座。其中29个在天球赤道以北,46个在天球赤道以南,跨在天球赤道南北的有13个。这是公元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根据天球上的界限是不规则的,是古人任意划分的。在这88个星座中,有15个在南天极附近,住在北京的居民永远看不见它们。上海比北京的纬度低9度,所以在上海可以看到南天极附近的6个星座。海南岛南端榆林港的地理纬度更低,那里的居民一年当中能看到84个星座。

天空88个星座的名字,大约一半是以动物为名的,如大熊座、狮子座、天蝎座、天鹅座等。四分之一是以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名字命名的,如仙后座、仙女座、英仙座等。其余四分之一是以用具命名的,如显微镜座、望远镜座、时钟座、绘架座等。虽然古人划分星座的办法不科学,但星座的名称仍沿用到今天。

星官是散落在星空中的,为了更好寻找,中国古人将星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个星区。北天极和近头顶天空分为三个区域称为「三垣」,他们分别是「紫微垣」天帝居住的皇宫、「太微垣」是天帝处理政事的地方,而「天市垣」是与各诸侯国交易的地方。其它就像切西瓜一样,沿着两极,把天球切成二十八块,记为二十八宿,它不仅包括各宿星座自身,落在每一块里头的星座都属于这个星宿范围。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古人很早就发现月球大约是27.3日走一周,黄道带被分成二十八星宿,月球大约是一天走一个宿,就像一天住一个宾馆,这样便于记录月球的位置(二十八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井、鬼、柳、星、张、翼、轸、奎、娄、胃、昴、毕、觜、参、斗、牛、女、虚、危、室、壁。而宿中恒星的名字,有很多是根据宿名加上一个号数,如“角宿一”、“心宿二”、毕宿五”……)。每七宿组成一象,共为四象,用动物来命名,它们分别是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与三垣的皇宫大臣对应,四象则象征着四方臣民。

(附注:由于中国古代对天体的划分方法比较特殊,所以在对天体的位置计算上,古中国采用的是赤道系统。西方古代它是用黄道十二宫,用黄道坐标来表示的,但是到近代以后也改成赤道了。谁更方便,谁更科学?英国的李约瑟,科学史学家,有他的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的更科学一点。)

12月23日出版的Science周刊评出了2005年度10大科学进展,其中关于进化的研究被评为本年度最大的突破。

现在最希望的,是能在一个广漠寂静的空间里毫无保留地释放自己的哀伤,即使失控到发疯也没有关系,也不想停。我真的憋了太多的东西在心里,真的太需要一种强烈的释放了。可是,我甚至连一个人哭都不会了,难道是在惩罚我一定要陷于这样的煎熬中吗……?而且我想,人最悲伤的,大概就是连自己悲伤的理由都不知道吧。可是,如果真的哭起来的话,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为何悲伤呢……

只是希望,不要在耗尽了生命以后,仍然什么都抓不住……失去……也许我还要失去很多东西吧……

24/12/05凌晨初稿26/12/05凌晨修改完成

现在的生物技术是越来越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了。可是,它们仍然是非自然的,是人工而成的。所以,个人一直对这些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担忧。造福人类当然是必须得到理解和支持的,但是,这条路一定不能走得太快太急,否则一旦双刃剑的另一面突然出现时,后果将是可怕的。前景是令人乐观的,但是警惕和反思是不能缺少的

(这里不想谈勋伯格的序列音乐,只是想对于电子技术的产生对音乐的影响方面做一个思考。电子带给音乐的究竟是什么?音乐由最初对宇宙的模拟而发展到20世纪音乐,其中只有20世纪中变化最为巨大,可以看到技术对于艺术的影响也是多么的巨大。我记得在询问老师的时候,她对我说:这就是问题,到底噪音是否是音乐呢?……)

[Nov13,2005]編輯:隆欽

華盛頓大學的AndreasKarch和哈佛大學的LisaRandall發表在PhysicalReviewLetters上的最新研究,試著解釋為什麼我們處於三維(3D)的空間而不是其他的維數。

弦論(stringtheory)是仍在發展中的理論,它可能是解釋宇宙中一切事物根源的最根本理論,但目前無法以實驗進行驗證。弦論將粒子視為微小的弦,其不同的振動態就成為我們所觀測到的不同粒子。

弦論所揭示的宇宙實際上應該會有十個維度。但為什麼我們只有察覺到三個維度的「空間」,再加上一個維度的「時間」呢?還有另外六個維度呢?研究弦論的科學家認為:顯而易見的維數不必然就得和實際存在的維數相同。或許,這是因為那六個維度以某種方式隱藏起來了,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難以察覺。也難怪美國物理學家,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格拉肖(SheldonLeeGlashow)曾經這麼說過:「我特別受到研究弦論朋友們的困擾,因為他們從不說一些和真實世界有關的事。」

在眾多描述宇宙演化的理論當中,Karch和Randall提出一個「鬆弛原理」(relaxationprinciple):想太多不如放輕鬆!與其仰賴複雜的理論來描述宇宙,不如想像宇宙一路走來,其實始終如一。擬設宇宙處於尚未膨脹的初始狀態時,宇宙是充滿了所有可能的維度。宇宙在膨脹的過程中,會自然的、動態的充填可能的維度,其中膨脹充填所形成的最大結構就是最可能的,也就決定了我們現在所察覺到的維數。

Karch和Randall計算發現,在宇宙膨脹的過程中,只有三維和七維的宇宙會穩定地演化。因此宇宙空間會自然地處於較穩定的三維和七維。而實際上,三維的空間將會是最大的,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察覺到的是空間再加上時間的四維世界了。

Karch和Randall建議我們放輕鬆來看待宇宙的演化,但宇宙演化的過程依然神秘動人。讓我們期待預訂於2007年啟用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HadronCollider,LHC,位於日內瓦附近),或許會對這些神秘的問號提供解答。

劃時代的實驗,不妥協的生平

民國五十七年三月底,徐州路台大法學院魚池旁的杜鵑正開的燦爛,我們法律系大三這一班坐在教室中上「普通心理學」的同學大部分心不在焉,心中想著外面的滿園春色。坐我旁邊的同學傳來一張字條:「有人說老師的一個眼睛是義眼,你覺得是哪一隻呢?」我想都沒想就順手把字條傳給下一個同學,因為我全部的心思都在想老師剛剛講的那個實驗:一隻從小跟母親隔離的小猴子,長大後一切行為都不正常,也無法正常交配,即使實驗者用人工授精方式使牠懷孕,牠也無法成為一個好母親,牠會把自己親生的孩子虐待至死。童年的受虐經驗影響了這個動物的一生。

我在想如果猴子是這樣,那麼人呢?一個從小受虐的孩子長大後成為施虐者的機率,比一般正常人高29%,那麼法律該制裁的是他?還是他的父母?他該為他的行為負責嗎?這個實驗讓我對「殺人者死」、「惡有惡報」的公平觀念,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如果他的「惡」是別人造成的,他該負責嗎?為什麼跟母親隔離長大就會產生這麼嚴重的結果?孤兒院中無父無母的孩子又怎麼樣呢?他們會有反社會行為嗎?我腦中充滿了問題,不敢問老師。

這時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HarryHarlow這個名字,說:「Harlow的實驗,石破天驚,打碎了行為主義的完美假設,動搖了行為主義的根基,這個一九五六年的實驗像個炸彈,喚醒了人們的良知,開始正視心與腦跟行為的關係,大腦是個黑盒子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台上這位從哥倫比亞大學新近回來的老師,興奮的在講著Harlow的實驗對心理學造成的震撼,他卻沒有想到這個實驗其實對任何一個領域都造成了震撼,不但是法律界,還包括教育界、醫療界,凡是跟人有關的領域都被它影響到。我更沒有想到後來它還影響了我的進入心理學界。

我那時已經進入加州大學心理學研究所,但因為是從法律系轉過來的,有些基礎的課程需要補修,但是我沒有錢去補大學部的學分,所以在暑假中自己把這些教科書看了,開學時,硬著頭皮去找任課的教授,請他測試我,如果過了,請他准予免修。他聽完我的請求,沈吟一下說:「如果你說得清楚HarryHarlow的實驗及其重要性,我就讓你過。」我的腦海裡立刻浮現出當年老師在法學院講堂口沬橫飛的情景,在我極力搜索、努力陳述一番之後,這門課就免修了。

老實說我當時很驚訝,為什麼心理學界中這麼多人,這位教授單挑哈洛的研究叫我講,更驚訝為什麼他認為我說得出哈洛研究的重要性,就代表我對這個領域最新的走向有所了解。在自己當了老師,也在這領域浸淫很久之後,就了解這位教授當時的確有慧眼獨到之處,因為過了五十年,哈洛的實驗仍然出現在最新版本的教科書中,一個經得起時代考驗浪淘沙之後仍存在的東西,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現在幾乎所有認知心理學的教科書都會把哈洛的實驗,列為遮住當時如日中天行為主義光芒的第一片烏雲,都承認他的實驗是認知心理學從行為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的第一個重要實驗。

行為主義曾經在美國盛行五十年之久,它強調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結,完全忽略有機體兩耳之間的歷程。行為主義大師史金納(B.F.Skinner)曾說孩子哭時不可以抱他,必須等到他不哭時才可以抱,如果他一哭就抱,這是增強他哭的行為。他的這個荒謬看法當時連醫生都贊同,告誡父母不可縱容孩子,那會鼓勵他哭;史金納甚至替他的女兒造了一個人類的「史金納箱」(Skinnerbox)讓她住在裡面。但是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方法是不對的,嬰兒不會說話,哭是他表達需求、情緒的一種方法,教養孩子是要在安全感中培養他的紀律,是因為愛他才糾正他,而不是不滿意他才懲罰他。行為主義的教養法會使孩子認為我必須怎麼做(如考一百分)父母才會愛我,臉上才會有笑容,才會對我施以關愛的眼神。行為主義首講制約(condition),在它的教條下,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愛」(conditionedlove),這是我最不能忍受的。在我念研究所時,行為主義仍然盛行,系中仍有很多教授在做老鼠和鴿子的實驗,但是認知心理學已抬頭,我們雖然還是得必修行為主義的「學習」(learning),但是彈性已放大,可以選擇去研究「黑盒子」裡的學習,而不再拘泥於黑盒子外的變項了。

我真正了解哈洛研究的重要性是回到台灣來教書,開始走出象牙塔去大學之外的地方演講後,才發現那些童年被寄養在外婆家和親戚家的孩子,長大後心中總是有一絲惆悵,跟自己的父母不像其他的兄弟姐妹那麼親,如果一直換寄養家庭的話就更糟。我慢慢了解「有奶就是娘」這句話是不對的,孩子要的是安全感,是愛,不是山珍海味或最新的機器人玩具。正如哈洛說的每個孩子要的是「情感的堅固基礎」,一個不因條件而改變的愛。我們會對親人或好朋友的背叛感到特別痛心,因為他們的背叛動搖了「情感的堅固基礎」;當一個我們以為不會變的東西變動了,我們會覺得不知所措。就像地震為何特別令人驚慌,是因為在人的心目中,「地」應該是個堅硬不會變動的東西(所以有「頂天立地」、「地老天荒」的說法),一旦一個心目中不會動的東西發生動搖時,它帶給我們心理的震撼就遠大於其他的預期。

哈洛實驗的重要性在行為主義退位後,慢慢在教育界發生影響。發展心理學家開始檢視過去「有奶便是娘」這句話的理論證據:一個嬰兒在吃飽了,喝足了,他還要求什麼?犯罪心理學家開始注意童年時的不安全感對反社會行為的影響。我們看到了哈洛實驗的影響力在一九五六年這篇論文發表後的五十年間持續在發生,我認為當一個人的影響力是這麼的持久時,這個人的傳記當然值得一讀,所以我推薦了這本書中譯本的出版。

一開始時我想自己來翻譯這本書,因為我實在很喜歡哈洛這個人,尤其是書中描寫威斯康辛大學的校長來找他時,他正打著赤膊跟研究生在屋頂上釘木板,鋪油氈,蓋養猴子的動物實驗室。在美國,我所看到的大教授都是捲起袖子自己動手做,「想要有就得自己做」的身體力行精神是很讓我感動的。我喜歡哈洛的另一個理由是他會寫打油詩,又快又好。他其實是一個害羞、寂寞、孤獨的科學家,像大多數的科學家一樣,假如你整日埋首實驗室,你不太有時間去喝下午茶、應酬、交朋友。但他也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他用詩來抒發他的內心世界。最主要是我認為他有風骨,認為不對的事敢站出來講,這個讀書人的風骨在台灣已經看不到了。

……

讀一個人的傳記不只是讀當時事情發生的經過,最主要還是學習他的精神,去了解為什麼這個人會成功,是什麼樣的人格特質使他可以在心理學史上留名。研究是一條寂寞、漫長而且辛苦的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走的,但是走上這條路的人,對人類的貢獻也是沒有人可以相比的。

哈洛教授的“志业”……

当然,我们不该用前述的动物实验来评断所有的动物实验。我们会以为,军人,由于关心的是战争、死亡与受伤,所以心肠变硬了。真正的科学研究,我先请哈洛(HarryF.Harlow)教授发言。哈洛教授任教于威斯康辛州的麦迪逊市的猿类研究中心,多年来是一份顶尖心理学杂志的主编,一直到几年前他去世为止,都受到心理学界的高度推崇。许多心理学教科书都赞誉有加地引用他的研究,过去20年间,上千上万的心理学学子都读过这些教科书。他首开其端的研究,在他死后仍由同事和以前的学生继续下去。

1965年的一份论文中,哈洛对他的工作做了以下的描述:

过去10年间,我们以猴子研究了部分社会孤立的效应,就是把猴子从出生就关在光秃秃的铁笼中……猴子跟母亲的关系完全被剥夺……最近,我们又开始做完全的社会孤立的效应研究,其法是把猴子从初生数小时后关入不锈钢的秘闭小室中,直至3个月,6个月或12个月。在前述期间,密室中的猴子不得和任何动物接触——包括人类与非人类。

哈洛接着写道:

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使这些动物的主要社会反应沦为恐惧。

在另一篇论文中,哈洛和他的同事(以前是他的学生)史蒂芬·素味(StephenSuomi)写道,他们试图用一种技术来让小猴子产生精神病,却发现这技术不管用。那时,英国的一位精神病学家,包拜(JohnBowlby)适巧来造访。照哈洛的记述,包拜听过了他的受挫的故事以后,就到威斯康辛的实验室来参观。看了各个单独关在铁笼中的猴子们他问道:“你们何需还要制造精神病猴子你们实验室中得了精神病的猴子已经比全世界的都多了!”

顺便一提,在剥夺母爱的后果方面,包拜的研究是领先的。不过他的研究是由观察人类儿童而得,主要是阵亡将士的遗孤、难民和收容机构中心儿童。1951年——在哈洛还未开始以猿猴类做研究之前——包拜就写下了如下的结论:

对于证据已经做了评估。证据显示,长期剥夺幼童的母爱,会在其人身上发生严重而久远的影响,直至终生;此一论述已无可置疑。

然而此一结论并未能阻止哈洛及同事用猴子做用意相同的实验。

第一个鬼妈妈在设定时刻或在操纵下喷出高压空气,空气之强,会真的把小猴子的皮都吹掉。在此情况下小猴子的反应如何它只是把妈妈抱得越来越紧,因为受到惊吓的的幼儿是不计一切代价要紧贴母亲的。我们没有得出精神病后果。

可是,我们不死心。我们另造了一个厉鬼布妈妈,它把小猴子摇得如此之凶,以致小猴子的头和牙齿嘎嘎作响。可是小猴子还是把妈妈抱得越来越紧。第三个厉鬼布妈妈是肚子里装了弹簧,会把小猴子从肚子这边弹出去。小猴子被弹出去以后,又从地上爬起来,重回布妈妈怀抱。最后,我们造了一只箭猪布妈妈。在指令之下,布妈妈会从腹部弹出许多铜刺来。小猴子被铜刺所阻,感到非常受挫,可是它们会等待,等铜刺缩回去以后,重又返回妈妈怀抱。

实验者写道,这种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受伤的小孩唯一倾向就是去找妈妈。

最后,哈洛与素味放弃了厉鬼布妈妈,因为他们找到了更好的妙计:真正的猴子厉鬼妈妈。为了制造这样的妈妈,他们先把母猴子在孤绝中饲养,然后想办法叫她们怀孕。不幸的是这样的母猴子不会跟公猴子发生性关系,因此哈洛与素味便制造了一种“强暴架”。当小猴子生出以后,实验者再做观察。他们发现,有些这类妈妈根本就不顾小孩,不肯像一般的妈妈那样把哭泣的小孩抱在怀中摇动。另有一些情况观察如下:

别的母猴则粗暴而嗜杀。嗜好之一是把小猴子的脑壳咬碎。最恶心的是把小猴子的脸往地上摔,并在地上揉搓。

至于研究结果是否会因密室的形态、大小、囚禁之长短,囚禁时猴子之年龄,甚或由这些因素综合之而有所改变,则为进一步研究之主题。

另一篇论文中记述道,除了“绝望之井”以外,哈洛与其同仁如何创造了一种“恐怖隧道”,来制造惊恐的猴子。还有一篇报告,哈洛描述他如何造成罗猴“心死”(心理上的死亡):他做了一个假妈妈,外面是布制,平常体温是90(37℃),可是可以急速的降至35(2℃),使小猴因母亲体温的突然冰寒而严重错乱。

哈洛如今已死,但他的“志业”却仍由他的学生和倾慕者在全美各地推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加州猿类研究所的约翰·卡庇丹尼奥,在哈洛的学生马森指导之下做了母爱剥夺研究。卡庇丹尼奥把罗猴分为两组,一组由一只真正的狗“带养”,另一组则由一只塑料玩具马“带养”。他的结论是,虽然两组猴子在社交方面都明显异常,但那由狗带养的比由塑料玩具带养的终究更能适应。

金·赛克特在离开威斯康辛以后,又在华盛顿大学的猿类中心继续做母爱剥夺研究。赛克特将罗猴、短尾猴和食蟹猴在完全孤立的情况下饲养,以观察其个体行为、社会行为与探险行为。他发现不同种的猴子有不同的反应,因而怀疑“孤绝症候群”是否在不同的猿类间有通论。设若关系密切的不同种猴子之间都有不同的反应,则猴子与人类之间要想有通论就更为困难。

科罗拉多大学的马丁·瑞特也以恒河猴、猕猴和猪尾猴做剥夺实验。他其实知道珍·辜达尔(JaneGoodall)(译注一)对野生黑猩猩孤儿的观察:“有深刻的行为困扰,主要是悲伤与沮丧”。然而瑞特却认为“跟猴子研究相比,大型猿类的隔离实验论文较少”,因之他和同仁便决心以7只黑猩猩幼儿做研究对象,一生下来就不准它们见到母亲,而在护理室中饲养。在7至10个月之后,有些幼儿被置于孤立密室中,为期5天。被孤立的幼儿哭叫,摇动,以身撞墙。瑞特结论道,“黑猩猩幼儿的孤立可以伴随明显的行为改变。”但又说(这你可以想见)仍待进一步研究。

从30年前哈洛开始他的母爱剥夺实验以后,这类实验在美国已经超过了250批,有7000只以上的动物因剥夺母爱而导致沮丧、绝望、焦虑、心理残伤和死亡。但前面引述的一些论文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方面的研究正在“自行发展”。瑞特及其同仁之所以实验黑猩猩,只是因为跟猴子相比,黑猩猩的研究较少。他们显然已不再过问为什么要用动物做母爱剥夺。他们甚至也不用说这是因为可能有益于人类。至于已经有人对野生黑猩猩孤儿做了大量的观察似乎也跟他们无关。他们的态度明显不过:既然用这种动物做了这种实验而没有用另一种,那就让我们用另一种来做吧!这种态度是心理学界和行为学界一再出现的。最让人吃惊的是,这般惨无人道的事竟然都是用纳税人的钱光明正大地进行的!只就母爱剥夺实验,就花了纳税人5800万美元!从这一点看来,军方和非军方的动物实验无甚不同。

这两天看了air,难以拔出来。其实能知道这部动画是很凑巧的,也算是有缘吧。如果早知道是这样的结局,也许我就不会看了。或者,至少不会在这个时候看。纯净的天空,纯净的云彩,纯净的夕阳,纯净的大海,纯净的山林,还有……纯净的小镇。可是在这里发生的,是一些过于凄美的故事,尤其是无法承受翼人转世灵魂的无边悲伤的她,在度过一个最为灿烂的夏之后,带着幸福的笑容死去……我不能接受这样的结局。……或者,我是不能接受与之相仿的自己的结局……?灿烂一夏啊……她临死的时候说,这个夏天有她一辈子的幸福。“远方,是遥远过去的回忆”。……

她是如此有魅力的女孩,却总是在睡梦中伤心流泪。现在她有甜蜜的生活,这多好……我也为她高兴。而且,我希望能回答她曾经淡淡说出的话“所有人最终都会离开我的”:除了她的天父,她的父母,还会有一个一直不变,一个只要她还想看看什么人还没有离开她就能看到的人一直伴随……

09/12/05夜

以上是为了回复下面这段话的:“但我更喜欢你对自然界那种超乎寻常的感悟,你的爱情观,我觉得太浅薄了,没有深厚基础的爱,是空洞的,也是不现实的。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视而不见尘世的丑陋。还是早日回到现实中来,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THE END
1.双喜(硬经典1906)香烟正品价格表,真伪鉴别口感评测各地价格多少钱双喜(硬经典1906)以现代科技艺术化地重现烟草原香,纯天然,少添加,精加工,原烟香,开创中国卷烟“原香”时代。产品吸味醇正,香气高雅飘逸,醇厚透发,烟气细腻悠长,余味清爽而绵长,甘甜生津。此外,双重滤嘴也是广东中烟的技术创新,有效地减少了卷烟中的有害成分。https://www.yanyue.cn/product/1582
2.十大广东比较出名的烟10款受欢迎的广东特色烟→MAIGOO生活榜04 双喜(硬经典1906) 0 05 双喜(春天魅影) 0 06 红枚王 0 07 双喜(金国喜) 0 08 双喜(硬经典) 0 09 双喜(硬逸品) 0 10 双喜(盛世) 0 双喜(红邮喜) 双喜(硬金樽好日子) 双喜(硬世纪经典) 双喜(硬珍藏) 双喜(百年经典) 广东十大名烟榜单,MAIGOO网小编主要依据广东省各地香烟的口感、价https://www.maigoo.com/top/438477.html
3.2022年香烟价格:双喜硬经典1906香烟价格2022及参数一览表双喜硬经典1906上市时间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同一天,北京奥运会是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留下辉煌一页的体育盛会,双 喜硬经典1906上市是对百年品牌“双喜”的经典回眸,是对百年品牌“双喜”的传奇致敬,在经典中创新,在传奇中引领。 产品类型:烤烟型 焦油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NzcxMjg2Mg==&mid=2247508372&idx=8&sn=c5ce54b5a2c2441c6771b38ef8533072&chksm=fe4dab25c93a223316ca583916ed3f0c8029d9a400e314eadcb0f6a1dba78bf9882b080a25f9&scene=27
4.眼镜商品知识颜色采用的是玫瑰金色,当下最流行的色彩之一,柔美精致更好的提亮您的肤色。 3.金属也是采用进口合金材质,真空镀膜。抗腐蚀 抗冲击。不易变形,结实耐用。 4.镜片采用进口高清树脂镜片,多层镀膜,防水 防污防紫外线,给你更好的保护。 5.马衔扣的设计无疑抓住人们的眼球时尚经典又复古同时又具有收藏价值,是古驰永恒的https://www.meipian.cn/4hkcvbll
5.双喜硬经典1906回归原香品味原始烟草味双喜硬经典1906上市时间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同一天,北京奥运会是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留下辉煌一页的体育盛会,双喜硬经典1906上市是对百年品牌“双喜”的经典回眸,是对百年品牌“双喜”的传奇致敬,在经典中创新,在传奇中引领。下面就由香烟网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双喜硬经典1906香烟的相关信息。 https://www.cnxiangyan.com/brand/10586.html
6.双喜百年经典1906粉色香烟口感评测介绍,一起来了解下吧!这款烟包装的设计理念是“百年双喜,传承经典”,包装构图是由细致的钞线和精致的欧纹勾勒出不同层次图案,中间喜字,背面是中国结形状的花纹,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整体包装淡雅,给人舒适的视觉享受,配上细腻工艺手法,将钞线的美感发挥到极致,独特的设计显得匠心独运。 https://yangsheng.eastday.com/mobile/210906155042885576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