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颜色的瓷皂盒交相辉映,流光溢彩。
刻有福寿二字的瓷皂盒,寓意美好。
各种型号的皂盒一字排开,蔚为壮观。
访痴迷皂盒,20年收藏5000余个
不走进李全华的家,你难以想象居然会有这么一个收藏门类——肥皂盒。李全华的肥皂盒展馆位于李沧区工业园。4日下午,记者推开她的家门,立即被屋子里摆设的藏品震惊了。各种型号的肥皂盒摆在柜子上,窗外透进的光线让每一件肥皂盒看上去都流光溢彩。而肥皂盒上青绿、靛蓝、粉彩各种色彩交映,就像是一幅幅立体的山水人物画。“所有的肥皂盒都是陶瓷品,没有一件是塑料的,所以我的这种藏品,收藏界成为瓷皂盒。”李全华说。
20年的收藏经历,让李全华对这种普通市民再熟悉不过的日用品有了新的认识。“这种瓷皂盒早在清代晚期就开始生产并进入皇宫贵族或寻常百姓家中,但真正盛行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直到上世纪70年代塑料肥皂盒出现,瓷皂盒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李全华捧起一件件心爱的皂盒介绍。记者注意到,从形状上来看,李全华收藏的瓷皂盒有长方形、椭圆形、蝶形、水果型等;盒底的足分圈足、平足和四足三种。更为精彩的是瓷皂盒上的图案,有人物、花鸟、动物和山水等。
“受当时制作条件的限制,这些图案全部是手工绘制,有青花、粉彩、浅绛彩、贴花和喷彩等。”李全华说,这里面有模印彩绘瓷皂盒,皂盒上印着“学好孔孟”“长生不老”“双喜”等吉祥的字样;有喷彩瓷皂盒,喷绘着司马光砸缸、天女散花等故事图案;有贴花瓷皂盒,贴饰着动物、花鸟、山水深受百姓喜爱的图案。青花纹样的几件藏品,已经被鉴定为清代中期生产;而几对狮子、喜鹊登梅纹饰的瓷皂盒则是民国时期的作品;标有保家卫国字样的是抗战时期的作品,标有“学好孔孟”字样的则是建国后的作品。
“这么多年来,我的藏品已经达到了5000多个。”李全华说,因为藏品过多,她只好在李沧区工业园租了一栋房子,专门摆放瓷皂盒,经常会有朋友来参观。
讲述
首对藏品是父母结婚纪念品
瓷皂盒是盛放皂类洗涤用品的器皿,李全华为什么唯独对这东西情有独钟呢?“我收藏的第一对瓷皂盒其实是父母唯一的结婚纪念品,也是母亲的珍藏。”李全华回忆说,20多年前,有一次她回家探望母亲,在帮母亲整理家务时在一个旧箱子中发现一个奇怪的东西,这件东西用布包了一层又一层,打开后才发现是一对“喜鹊登梅”的瓷皂盒。
“母亲说那是她保存下来的唯一一件结婚纪念品,上面藏着她和父亲几十年的经历和说不完的故事。”李全华说,见她喜欢这对瓷皂盒,母亲将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瓷皂盒送给了她保管。接手母亲珍藏的那一刻起,她突然意识到,这些上一辈人结婚时慎重选定的纪念品,可能不仅具有美好的寓意,也该都是那段历史的见证。“因为瓷皂盒早早地被塑料肥皂盒取代,又易碎,保留下来的少之又少,收藏这个,实际上就是收藏那一段历史和文化。”李全华说,意识到这类藏品的重要性后,她下决心要专心研究皂盒的历史,并且希望能够由皂盒来复原当时的文化,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收藏之路。
精彩藏品等您推荐
寻宝
淘宝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如此冷门的一个收藏门类,要想形成规模可不容易。“所有藏品都是一件一件攒起来的,西安、济南、青州、天津、北京、香港……只要是有古玩市场的城市,我都会在节假日或旅游期间赶去淘宝。”李全华说,有一次去北京,她在古玩城发现一个写有“日进斗金”字样的瓷皂盒,但老板称这种皂盒太稀少,而且铭语吉祥,给多少钱也不卖。“受这个影响,我才坚定了信心收藏那些带有吉祥字样的瓷皂盒,到现在已经收集了数百个。”李全华说。
心愿
要为瓷皂盒建博物馆
“我的目标是将民间五彩纷呈的瓷皂盒搜集起来,建立一个瓷皂盒博物馆,借此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做点自己该做的事。”李全华表示,她所有的藏品一件都不会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