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价格大体可以分为零售价、电商价、渠道价、漏价。
零售价和电商价属于随便买的范畴,价格很透明。
渠道价,要有熟识的经销商渠道,价格通常低于出厂价。
漏价,可遇不不可求,价格低于经销商最低成本。
零售价
零售价,指的是酒厂指导价。
有意思的是,消费者都不接受厂家指导。
零售价最大的意义,就是没什么意义。
经常买酒的酒友,把“零售价”称为“杀猪价”,只有肥的流油的消费者才会满不在乎。
电商价
电商价,指的是网络电商零售价。
前些年,电商野蛮生长的时候,价格五花八门,都在相互杀价抢市场,极具诱惑力,好价不断。
那会儿网购占比很小,对线下影响不大,酒厂懒得管,线下经销商小日子很滋润,大家相安无事。
随着网购的飞速发展,再加上这次疫情的催化,线下经销商对电商越来越不满。
为平衡线上和线下关系,酒厂把价格管控延伸到了线上。
于是乎,电商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经常买酒的酒友,把平日的电商价称为“大头价”,意思是只有冤大头才会买。
如今的电商价和以前的零售价,没什么区别,它早已变了味儿。
为平息线下经销商的怨言,酒厂纷纷推出电商专供产品。
这些产品不是高于500ML,就是低于500ml,反正都是不正经的容量。
如375ml的剑南春,600ml的舍得礼盒,1000ml的海、天、梦,以及特别个性的579ml和719ml的习酒,558ml的郎酒。
这么一堆畸形儿,摆在一起很壮观。
酒厂靠这些非标货,愣是把越来越透明的酒价,再次搅浑。
每次电商下单,不仅要算价格,还得算容量。
对于酒厂这个骚操作,真是令人心服、口服、外加佩服,佩服的五体投地。
渠道价
渠道价,指的是经销商出货的价格。
渠道价有3种:团购价、出厂价、成本价。
团购价,酒厂允许经销商做团购的价格,通常也很虚。
出厂价,酒厂统一规定的出厂价格,它就是一块遮羞布,经常被经销商扯掉,踩在地上碾着玩儿。
成本价,经销商实际拿货价,酒厂通常会有返点、搭赠政策,不同实力经销商的最终成本价,是不一样的。
总的来说,团购价>出厂价>成本价。
这几年,酒厂越来越强势,经销商被调教的服服帖帖。
但面对越来越重的任务,越来越不靠谱的最低限价,库存周转越来越慢。
这些渠道的售价通常都会低于出厂价,资金吃紧时还会以成本价出售。
漏价
漏价,指的是低于大多数经销商成本的价格。
低于成本,意味着亏损,没人愿意做。
漏价,通常有4种情况:标错价、经销商清仓、电商引流、大促优惠叠加
标错价,把箱价错标成单瓶或双瓶价,手抖少打一位数,或标错小数点。
这几年,随着电商从业人员的成熟和大平台的数据异常监控,这种漏洞越来越少。
原来标错价也能正常发货,电商还是讲诚信的,平台还是要脸的。
现在就别想了,大不了关店,换个名字重来过,最多象征性的赔偿三五十块钱。
经销商清仓,经销商清仓通常是两种情况,一个是倒闭破产,挥泪大甩卖。
另一种情况是和厂家谈崩或换品牌经营,原有产品清库存。
这两年酒厂顺风顺水,经销商还能跟上步伐。
万一哪天风向突变,某些加杠杆的经销商还得吐一次血。
电商引流,原来电商为吸引流量,经常会搞些赔本赚吆喝的秒杀活动。
这几年,酒厂控价越来越严,电商运营成本也越来越高。
亏本搞活动,即劳心费神又得罪厂家,就为引个流量,得不偿失。
再说,前几年引流,还能带动其它产品销售,现在带动作用越来越小。
大促优惠叠加,如今,想要撸到漏价很难。
其次,要在网络购物节来临之前,领到足够多的优惠券。
最后,要眼疾手快,各种返利、红包用到位。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曾经看的一个电视剧,名字叫《日月神剑》。
主角是兄弟二人,老大一把日剑,老二一把月剑,只有傍晚日月相交时分,才能发挥出最大威力。
现在单纯靠电商,没有好价;单纯靠平台,也没有好价。
只有在各大网络购物节的高光时刻,在酒厂网开一面的时候,拿到平台给的那点补贴,再像勤劳的小蜜蜂,把各种优惠券都给集齐,用好返利软件和红包,才有可能拿到一个半好不坏的价。
每个人的消费渠道不同,最终的成交价就会千差万别。
今年,酒厂在资本加持下,开启了大跃进式的提价潮。
从年初的星星点点,到如今的全面爆发,各大品牌像打了鸡血,亢奋不已。
它们拿着“提价”的幌子当镰刀,妄图在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同时割韭菜。
资本是把双刃剑,它能把酒价推到山巅,也会杀鸡取卵、不顾一切的透支行业未来。
继续这么玩下去,早晚一地鸡毛。
对于白酒爱好者来说,很多白酒的性价比已荡然无存,酒价寒冬已至。
建议找几个熟悉的渠道以备不时之需,平时电商价格也很虚,线下基本更没好价。